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2017-10-20陈林魁
纪红波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我国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正在朝着多个方向发展,通过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可以极大的提升小学教育的综合效益。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小学人文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出了几点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人文素养;培养;提高
前言: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的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方式已经不能适用于小学生的发展要求。在新课改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全面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人文素养意义重大。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对于学生今后的个人发展方向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文素养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因此,广大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视程度,将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1当前小学人文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1学校、家庭与社会关注存在偏离。小学阶段是决定学生成长方向的重要阶段,因此,在小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得到了社会、学校以及家庭的普遍关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工作开展的并不顺利。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学校和家长仍然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给予了过多的关注,因此,他们更加重视学生对文化课的学习而忽略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无论是社会、学校还是家庭都更加关注学生的升学情况,这种关注点的偏离导致了学生人文素养不高的结果。
1.2人文素养的理念和实践存在较大的反差。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学习需求都存在着一定的个体差异性,统一的人文素养的培养方式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在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过程中,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不符,学生很难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因此,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收效甚微。另外,教材中的内容大多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然而却不能锻炼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在具体的生活中缺少实践的意义。学校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理念与学生本身的道德标准常常是背道而驰的,在遇到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校传达给学生的人文素养的理念和现实的道德问题常常会出现冲突的状况。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2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的策略
2.1深入挖掘小学语文课本内部的人文素养知识。我国历史悠久,有许多传统文化的精髓都是值得学生学习的宝贵资源。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了许多优秀的文章。这些文章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培养的优质资源。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许多优秀的古诗,这些古诗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经过几千年的流传仍然对学生有着现实的教育意义。古诗的韻律、节奏以及优美的词句能够使学生感受到语言的美感,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一些经典的寓言故事、人物传记、山水游记等都能在不同的方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人文素养往往隐含的比较深,小学生在表面上理解起来并不容易,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使用情感教学的方式,激发学生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样才有利于学生通过教材来提升人文素养。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深入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人文素养知识,引导学生学习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人文素养。
2.2增强小学语文实践工作。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语文知识,同时也要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利用晨读的时间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或者请善于朗读的学生带领大家进行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能够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同时也可以使朗读的水平得到提升。另外,教师还可以班级或者年级为单位开展语文竞赛活动,为学生营造一种有利于培养人文素养的环境。比如,演讲比赛、作文大赛、书法大赛等都是非常好的语文实践活动,通过这些竞赛学生不但能够提升人文素养,也能够强化自身的语文水平。在比赛之后,教师要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评价,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努力学习语文带来的成就感。同时,教师也可以定期邀请一些资深的人士来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方面的讲座,从而不断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2.3人文素养培养内容生活化。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将人文素养的理念强加到语文知识中传授给学生,这样会让课堂学习的氛围显得比较压抑,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甚至产生一种抵触的心理。人文素养的教学内容应该更加的生活化。这样学生理解起来会更加容易,同时也增添了人文素养理念的实用性。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手机、计算机等走进了小学生的生活当中,小学生对这些新兴的现代化工具非常感兴趣,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个特点,结合生活化的内容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将人文素养生活化主要是在教学中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在开展人文素养教学时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直面生活中的困难的能力。另外,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程度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在平时要多与学生交流,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来将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结论:总而言之,人文素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对学生今后的个人发展方向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在实际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深入挖掘小学语文课本内部的人文素养知识,创设丰富的实践活动,使人文素养的培养内容更加的生活化,为学生营造一种有利于提升人文素养的环境,不断提升小学语文人文素养培养的质量和效率。
陈林魁
摘要:语文学科是对人生百味的最佳总结,也是最具人文色彩的一门学科。因此,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人文体验会比较多。在进行人文素养培养时要以语文教学为主要的培养阵地,满足学生人文素养的需求。本文在探讨培养和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重点将眼光放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和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上,希望能给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带来启示。
关键词:小学语文;人文素养;提高
前言: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就是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语文的学习获取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并能从文人的笔触中感受到生命中的各式体验。在体验中体会不同的生活状态给人带来的改变,并从中获得启示,以此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关注世界的变化。人文素养分为精神素养和能力素养,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学时,要注重将人文素养渗透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去。
1在语文教育中培养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意义
1.1指导学生进行自我修养的完善。语文教育是知识性的学科,但也是具备社会科学的学科,对于学生的智商和情商的提高都有一定的帮助。而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初级阶段,需要摆正自身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以正确的观念来提升自我的修养。而语文是人文气质最为浓厚的学科,对于纠正学生的不良作风习惯,完善学生的人格有重要的启示作用。用语文的人文教育来充实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使得学生可以通过自主的学习不断提高自我修养。
1.2引导学生去关注世界。人文素养的培养不单是提升为了提升学生的自我修养,也是希望学生在关注自身的同时,也可以以博大的胸怀去拥抱这个世界。因为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中,不可能成为脱离社会的个体。在进行语文的人文素养培养时,需要学生站在比较高的角度去看待社会或者世界的问题,从小培养学生的树立远大的志向,从而使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1.3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怀。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会认识到许多的科学家或者是仁人志士为了祖国而抛弃优越的生活,进行祖国的建设,学生不明白这些人所做的意义是什么,但只是感受到一种热血沸腾的感觉。语文教师就需要从中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的渗透,让学生明白个人的成就離不开国家的支持,而自我的成长也需要怀着感恩之心去回报我们的国家,从小以强烈的爱国情怀而树立报效国家的信念。
2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与提升的策略
2.1挖掘文本内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教材是人文主义的集中地,无论是家庭亲情还是艰难困苦,都是一种人文素养的体验,教师需要充分地挖掘语文文本教材中的精华,从而满足学生的人文需求。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学生们学习到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在此之前,学生们只知道读书是为了自我的提升和修养,并不知道自己读书与国家的建设有所牵连,而当学生在学习周总理的读书生活时,才明白读书只是为了自己只是一种比较狭义的理解,而高尚的理想信念会使自己的变得更加的强大。特别是周恩来总理在读书时遇到许多的艰难险阻,他都能坚持下来,就是在靠信念的支撑。而在反观我们优越的环境之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反而降低。让学生自己去品味理想信念的作用,从而使得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在学习课文后发生转变,以此来激励学生,从课本的实例中让学生进行自我的反思,使得人文素养渗透在学生们的内心世界。
2.2提升生活的体验,融入人文关怀。艺术来自于生活,并高于艺术。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是希望学生的文学素养可以在语文的课堂上获得提高,但是也希望,学生可以将这一份的体验带入学生的生活之中。从而使得学生的体验得到强化,进而深达学生的内心世界,以此来增进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父亲对孩子的深情,感动了班级的学生们,但是让他们谈谈与父母作为难忘的事时,学生们却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父母远远比不上书中的父亲,而自己也没有经历过这样的灾难。为了帮助学生扭转这种不正确的观念,教师可以向学生们布置作业,与家长交换身份,去体验家长在家庭生活中的忙碌和不易,学生才会知晓生活中哪怕是再正常不过的父母为自己洗衣做饭,都包含着父母对自己的疼爱,从而教育学生学会感恩父母,这就是一种人文的关怀。
2.3重视实践活力,激励学生关注人文科学。实践不单是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的好机会,但也可以增进学生的理解。在现代社会“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仍然有其现实的意义。除了语文课文教学之外,实践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不可或缺的有效途径,但也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和策划,以使得语文的实践活动更加的丰富有趣。比如学生在学习《秦兵马俑》后,对我国古代的历史成就十分感兴趣。教师不妨就可以带领学生去参观当地的博物馆,让学生感受我国灿烂的中国文化,产生强烈的国家自豪感,这也是培养学生热爱国家的好方式。除此之外,班级之中还可以举办一些有关我国传统文化的知识竞赛,让学生在竞赛之中获取对我国历史文化的了解,对自己的国家有更为深层次的体会。实践的活动就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一种总结,在帮助学生增强知识的同时,也使得人文素养在学生心中得到内化。
结语:人文素养是语文教育中一项必备的要素。需要教师在课文中进行深入的挖掘,增进学生对人文素养的理解,并将生活的体验和实践的活动带入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环境中,促进学生能有更为深入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