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挫折教育探析

2017-10-20雷霄

丝路视野 2017年14期
关键词:挫折个体情境

雷霄

【摘要】以当代大学生日益增多的现实情况为基本出发点,对国内外关于大学生挫折教育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研究,对当代贫困大学生的挫折现状做出客观理性的描述,并提出有关挫折教育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挫折教育

随着当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也各种各样,进行当代大学生的挫折教育是高校教师一个重要的课题,也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式和重要手段。

挫折在心理学上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对个体动机性行为造成障碍或干扰外在刺激情境。在这个情境中,对个体行为发生阻碍作用。另一种是指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在实现目的活动过程中,遇到了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使其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所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

一、大学生挫折的产生与特点

挫折的产生主要与五个方面有关系,一是个体需要和动机;二是动机驱使下有目的的行为;三是使需要不能获得满足或目标不能实现的内外障碍或干扰目标实现的情景状态或情境条件,即挫折情境;四是对挫折情境的知觉、认识和评价,即挫折认知;五是因受到挫折而产生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即挫折反应。其中挫折认知是挫折产生的最重要因素,因为挫折感的产生是在挫折情境中挫折认知后而产生的。

影响挫折产生的因素主要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一是指个体的生理因素,主要包括身高、外貌、健康状况、心理状况等因素;二是指个体的思想观念,即大学生对挫折的态度和看法;三是指大学生的挫折承受力,即在遭受挫折情境时,适应和抵抗挫折的能力。外部因素一是指学习压力,针对大部分新入学的大学生,适应能力相对较弱,部分大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会因学习受到影响而产生挫折;二是指生活压力,主要是指因离开家庭、朋友而产生的不适感。三是指人际交往的压力。大学生通过人际交往能得到他人的肯定,增强自信心,反之,若因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复杂性,缺乏人际交往经验产生的交往挫折。

任何挫折的产生都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在遇到挫折时,一是個体会体验到不安、焦虑、紧张、注意力不集中、记忆混乱等消极情绪,二是在遇到阻碍时,挫折会对个人进行鼓舞,增强对个人逆境的忍受力,激励个体上进。故,挫折的积极面和消极面是相对而言的,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二、开展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对策

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挫折。挫折是一种客观存在,没有人可以完全避免挫折,当挫折发生之后,挫折就已经成为一个事实,如果不选择接受,而是去反抗就会陷入不良的情绪当中恶性循环。大学生要正确对待挫折教育,不断提高抗挫折能力。首先,大学生要确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要辩证看待生活中的成功与失败、得意与失意,善于从眼前不利的事态中看到光明的远景,从失败中看到成功。其次,确立科学实际的奋斗目标。目标过低,就会容易实现,不能激发大学生潜在的自信和能力,就会因为不满足感而产生挫折心理;目标过高,则不容易实现,大学生会觉得力不从心从而失去自信,长此以往也会产生挫折心理。所以,要有效地防止和消除挫折感就要根据自己的实际确立科学的奋斗目标。第三,要持之以恒,不懈努力。在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阻力,但是只有坚持自己的信念,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实现目标,才会感到成功的快乐。第四,要全面认识自我。要通过自我反思和他人的评价来正确认识自己。只有客观、准确的评价自己,才能量力而行,给自己确立一个正确的目标。

加强社会实践教育,提高大学生抗挫折的实践能力。要提高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光靠教育是不行的,要通过社会实践增强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应对挫折的能力高低取决于处理挫折和危机的经验,而这些经验不会凭空产生,它需要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和提高。一是增加大学生军事化训练,锻炼学生在困境中生存、战斗和团结协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应对突发事件时从容自若、沉着冷静思考的能力。二是利用寒暑假让这些大学生去贫困艰苦地区锻炼,让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感受生活的艰辛,增强挫折耐受力。三是让学生走进社会,接受社会的考验。让学生适当参加社区挂职锻炼,到相应岗位实习,在社会大课堂中讓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正确对待自己的名利得失、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要有阶段性地开展挫折教育。阶段性地开展挫折教育,能够对高校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一个全面的教育,避免挫折教育的盲区。挫折教育并不是一时的教育,而是要贯穿整个大学生涯。在大一新生刚进校时,我们可以侧重于学业挫折方面的引导,对待大二学生,我们则可以从情感挫折方面加强,在学生进入大三时,我们主要进行求职挫折教育,而在学生即将毕业的大四年级,我们则需要在交际挫折方面更加用心。同样的我们也要针对不同的群体,展开不同的挫折教育。

参考文献

[1] 李永梅.大学生挫折教育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09.

[2] 杨潇,张兰英.新时期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分析与对策[J].党史文苑,2008(06).

[3] 林挺葵.浅议大学生挫折承受问题及教育对策[J].文教资料,2009(08).

[4] 鲍冰.大学生自杀行为分析与预防策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02).

[5] 李靖平.大学生挫折教育浅析[J].才智,2015(28).

猜你喜欢

挫折个体情境
自我宽恕的心理学研究
Holism in Education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挫折
终身不遇
How Cats See the World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