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禁忌语对比分析
2017-10-20刘惠玲
【摘要】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 又是文化的一部分, 不同的社会背景, 不同的历史文化会有不同的语言禁忌。禁忌普遍存在于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中, 并反映在英、汉语言中。本文通过分析英汉语言中禁忌语的异同来探究其所代表的不同的文化。在对比中了解语言的文化内涵,避免因文化差异在交际中出现问题。
【关键词】禁忌语;对比;跨文化交际
一、禁忌语的含义
英语“taboo”一词的含义是禁忌,它源于太平洋汤加群岛的汤加语(Tongan),意为“神圣”,“不可接触”。禁忌语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受到本民族文化传统和社会风俗的影响,对不能直接谈及的人、事、物及相关活动,采取规避的词语表达出来的语言。它是一个民族社会发展、伦理道德、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民族文化等方面在语言中的反映,并随着各民族文化和语言的发展、交流与相互汲取而丰富着、发展着,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英汉禁忌语的共同性
禁忌语普遍存在于各种语言之中。虽然存在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但英汉禁忌语还是存在着许多共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关死亡和疾病的禁忌语
不管是中国还是西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避免使用“死”这个字眼。因为在面对疾病与死亡这样人类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时,人们会感到恐慌、无助。因此,在日常交际、生活中“死”被其它委婉的说法所替代。西方人一般很少说 He died,他们会用“He went to his rewards. He fell asleep. He passed away. Hebreathed his last.”来代替。同样汉语里关于死的委婉说法也很多,中国人通常用“老了”、“牺牲”、“献身”、“过世”、“长眠”、“去世”、“仙世”、“上西天”、“驾鹤西游”、“与世长辞”、“去见马克思”、“到极乐世界去了”等说法代替“死”。只是在使用当中,人们需要根据场合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说法。伴随着对死亡的恐惧与禁忌蔓延,人们对疾病也非常忌讳,这些都可以从语言中反映出来。例如在英文中,“cancer”一般被“the Big C”来代替,汉语中生病常常会说“不太舒服”。人们这样做是为了尽量减少死亡和疾病带来的损害性联想,从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二)有关排泄物的禁忌语
由于此类禁忌语能引起不好的联想而使人感到厌恶或不悦,因此在英汉两种语言中, 都避免直接提到分泌与排泄等不洁之物,包括人类的排泄行为,排泄物和排泄场所。比如“上厕所”在英语中有to pee,to make pee-pee,to wee,to weewee,to go to stool,to see stars,to get some fresh air,to seeones aunt,to wash ones hands 等说法。在汉语中,古代有“出恭”,“更衣”,“小遗”的说法,而在现代,则有“方便”,“解手”,“一号”,“大号”,“小号”的说法。而谈到“厕所”也使用委婉语,英语中一般用:washroom,bathroom,restroom,powder room 等,汉语一般用“卫生间”,洗手间表示。
(三)种族和民族歧视禁忌语
种族歧视语指的是对某些种族带有偏见的词语和说法, 它属于英语禁忌语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 种族歧视问题一直是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在美国历史上,黑人通常是受欺凌和压迫的对象。这种现象也体现在语言当中,黑人以前都被蔑称为“nigger, negro 或 boy”等。随着黑人地位的提高,这些蔑称现在都成了禁忌语或半禁忌语,现在的美国黑人被称为Blacks 或African American。在美国,种族歧视语不只限于美国黑人, 如把美籍意大利人称为dagos, 把美籍犹太人称为kikes, 把美籍波兰人称为Polacks,把美籍华人称为Chinks, 把美籍日本人称为Japs 等, 现在这些词语都被视为禁忌语或半禁忌语。中国虽没有美国那样明显的种族问题, 但由于中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国家, 历史上一直存在着对汉族以外其他少数民族的歧视与排外问题。如回族人民曾被称作是“回子”, 就是一种民族讽刺语。又如有人称不称职的医生为“蒙古大夫”, 这也是贬低少数民族的嘲弄话语,均属禁忌范畴。
三、英汉禁忌语的相异性
英汉两个民族在社会制度、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大的差异,因此在禁忌语的使用方面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个人隐私方面
在西方国家最大的禁忌就是个人隐私。诸如年龄、金钱、家庭、政治、宗教信仰等均被视为个人隐私范畴, 因此不应加以询问。在英语国家诸如“How old areyou?”“Whats your income?”“How much did that dress costyou?”“Are you married or single?”“Are you a Republican ora Democrat?”“Are you Catholic?”这类问题是应该要避免。而受中国传统文话的影响,中国人并不像西方人那样有诸多隐私上的忌讳。相反人们很乐意交换彼此这方面的信息。在交际中像“你多大年纪?”、“你几岁了?”、“你月收入多少”“你结婚了吗?”、“你有几个孩子?”、“你是共产党员吗?”“你信佛吗”这种问题很常见。
(二)称谓方面
西方社会一直以来遵从人生来平等的价值观,这一点在称呼上也得到了充分体现。一般来说,西方人不会以社会地位、职务高低、年龄大小、辈份长幼来区分对人的称呼,他们大多时候会直呼其名。小孩在可以直接称呼老年人为Mike, John 等等;子女也可直接称呼家长的名字;学生可以直接称呼老师的名字,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平等友好关系的体现。此外, 在家庭里, 晚辈可用父亲或祖父的名字来命名, 儿子与父亲名字相同也很常见。而中国人向来有尊祖敬宗的传统习俗, 因此汉語中存在很多称谓禁忌。不能直接称呼祖先或长辈的名字,更不能用长辈的名字来命名, 尤其是晚辈的名字中绝对不能出现有与长辈名字谐音或同音的字, 否则被认为是不敬。晚辈称呼长辈时一般应以辈分称谓代替名字称谓, 如“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这类称谓明示辈分的同时也含有尊敬的意思。
(三)数字方面
中国人一般对于一些不吉利数字是比较忌讳的,例如“4”这个数字,在发音上和“死”是非常接近的,因此在生活中人们尽量避免这一数字,特别在一些婚嫁喜事方面。再如受传统习惯的影响,对老年人来说,他们认为“73”和“84”是不吉利的。因为中国有“73、84 阎王不请自己去”的禁忌,所以许多老人避免说出他们确切年龄。而在西方国家,数字的禁忌则和宗教有关。在基督教中,由于耶稣是在最后的晚餐中被第13 个门徒出卖,因此西方人对于13 这个数字是相当忌讳的。西方人的房间号、门牌号等都避免13 号。同时,因为耶稣基督钉是在星期五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星期五这个日子在西方也是有避讳的。
四、结语
通过以上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中西方禁忌语既有一些相同点也存在很多差异,而这都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而造成的。但同时,禁忌语的差异很好地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了解两者禁忌语的差异对于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有很大的帮助。随着各个国家和地区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不同文化也互相影响和互相渗透。因此,在国际交往中,充分了解双方各国文化差异的是十分必要的。这样才能帮助我們避免失误,减少文化冲突,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管文玉. 英语禁忌语比较[J].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9).
[2] 刘艳玲. 英汉委婉语对比研究[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09).
[3] 孙伟. 英汉委婉语和禁忌语语用比较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2011(08).
[4] 王云霞. 英汉禁忌语对比分析[J].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2(05).
[5] 吴亚曼. 从中英禁忌语看中西文化的差异[J]. 哈尔滨职业学院学报,2012(05).
[6] 张春晖. 从英汉语言禁忌看中国文化差异[J]. 邵阳学院学报,2004(04)
作者简介:刘惠玲(1987.09—),女,河南新郑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