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自学能力的培养探究
2017-10-20戚开臣
戚开臣
摘要:现代教育提倡将课堂还给学生,由学生自行完成知识本质的领悟和消化学习,教师负责在旁予以指导和分析,提升学生的学习素质与学习能力。本文以初中数学为例,分析学生自学能力培养方法,希望可以帮助更多学生树立终身学习意识、提升自学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自学能力培养;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129(2017)16-0165-01
Abstract: modern education advocates returning the classroom to the students, and the students will complete the understanding and digestion of the nature of knowledge by themselves. The teachers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guidance and analysis next to them, and improve the students 'learning quality and learning ability. Taking junior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as an example,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self-study ability cultivation methods of students, hoping to help more students establish lifelong learning awareness and improve self-study ability.
Key words:junior high school mathematics;Classroom teaching;Self-learning skills development;exploration
前言:数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不论是哪个阶段的学生都要学好数学。当然学好数学不仅需要教师的讲授,同时也需要学生自己的努力。教师在数学教育中绝不可以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维和想法,而是要扮演其中的指导作用,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属于自己的问题看法和思维能力。因此数学教师必须优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学生在自学意识和主观学习能动性的带动下提高学习成绩。
1 情景设计引发学生自行探索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以及知识的接收主体,只有在学生亲自、直接的体验与参与到学习活动以后,学生才能够准确掌握知识,享受学习带来的乐趣。教师有责任、有义务为学生提供优良的学习环境、学习条件、学习资源。教师应从中唤起、激励、点拨学生,使学生产生我要学、我想学的欲望[1]。在情景的引导下,使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形成稳定、稳定、良好的学习心理、学习心态,帮助学生获知数学知识,享受数学学习乐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同时也是具有趋向性的心理。教师应充分利用兴趣这一作用,注重学生学习热情的启发。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已知条件与能力包括最近发展区、认知水平、知识基础设计与学生能力对应的问题情境,以此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学习。比如在学习《中心对称》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我将手中的数学书从中对折,那么数学书是对称的吗?有的学生此时就会回答是对称的,因为是从中间折的所以左右两边大小相等。有的学生则说不是对称的,因为不仅内容不一样就连数学书的表面文字都不一样,如果两边内容不相等那么物体就不是对称的。再比如教师可以提出在照镜子的时候自己与镜像是否对称,用这样趣味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使学生参与到问题讨论和互动当中。因内容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所以学生会收获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不仅让学生的学习态度处于活跃状态,同时也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2]。
2 给予学生空间与时间自行完成知识探索与分析
课堂作为师生互动、知识迁移的前沿阵地。教师必须意识到教学实际上是由教与学结合到一起的教育活动。教师引发会主导与教的作用,学生则要负责学的作用和学的主体身份扮演。对学生的自由活动采取何种态度是区分教育好坏的分水岭。教师必须意识到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的不同能力差异,绝不应该用压抑的方式限制学生的学习冲动,为强调课堂纪律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素质和学习能力成长。教师应当將学习的主动权、自由权还给学生,使学生在热烈讨论、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应当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用于思维锻炼。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思维的机会与条件。使学生能够在主动探讨、主动分析的过程中形成数学思维,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探索。比如在学习《三角形的证明》一章知识点时,因学生都知道三角形实际上就是有三个角的图形,所以教师此时可以让学生自行制作有三个角的图形,随后根据三角形知识进行证明,比如证明三角形是等腰的还是直角的。学生需要在此过程中自行讨论,以小组或是个人的方式实践讨论。在这样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动脑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能力、教师不要直接介入其中,而是要让学生自行去思考与讨论数学知识。并且教师也可以用比赛、课堂讨论等形式,由学生讨论问题。教师不妨将课堂时间控制为前15分钟讲解知识,中间15分钟讨论问题,后15分钟总结经验。在开放的课堂中让学生自行创造和实现思维的碰撞,在这样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学意识。
3 思维碰撞强化学生探究意识
数学本身和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学习实际上就是教师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传授给学生的过程。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认知过程,需要学生在亲自实践和亲自操作中才能够了解对知识的理解深度和理解质量。因此教师需要设计具有开放性、探索性、启发性特征的问题,使学生在板演、回答、实践操作中产生思考积极性、思考主动向、课堂活动准备环节中,教师有时候要扮演观众、有时候要扮演导演、有时候则要扮演编剧。而学生则要充当剧本编剧、观众与演员。教师需要提出思路清晰、内容合理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解答,如果学生解答错误,则由其他学生进行分析,知识的总结和归纳由学生自行完成。教师在此过程中扮演的作用只有引导、点拨、组织,使学生形成自主探究意识,培养学生敢想、敢做的人格意识。
结语:教学活动的设计必须围绕学生,这是因为学生才是知识的接收、消化主体。教师必须为学生安排精心计划、精心设计的学习内容,重视学生数学自学兴趣、自学能力的调动,使学生形成灵活的思维和学习方法。这么做不仅可以减少教师的教学压力,同时也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自学潜力,开发学生的潜能与学习意识。
参考文献:
[1]陈健辉.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自学能力的培养探究[J].学苑教育
[2]张多浩.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自学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7(A5):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