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体系建设
2017-10-20李萌李硕孙楠楠
李萌 李硕 孙楠楠
【摘要】在整个大的社会背景下,高校肩负的不仅是培养学生专业素质的责任,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这是“提高自主重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措施。高校应从培养学生自主创业能力出发,积极转变原有课程及服务体系。本文将针对高职院校的特点,提出符合培养高职学生的创业体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体系
早在2010年,教育部就发布“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见”,意见鼓励并指导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这就要求高校转变办学思路,改革教学和人才培养体系。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的主力军,肩负大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的学生与本科院校的学生又有不同的特点。因此,针对高职学生的具体情况,整合学校、社会资源,建立创新创业体系,对于培养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尤其重要。
一、顶层设计
宏观层面应对创新创业范式进行转型,由呆板的文本范式向个性化的人本教育转型,课堂由学生主导,逐渐培养学生自主意识。高职院校虽然注重实践性教学,但是学生本身已习惯接受被动教学,能动性低,不喜欢独立思考,因此国家或学校组织的创业大赛等项目,高职院校学生参与度低,得奖的比例更低。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和自主能动性,必须设计与之配套的总体方案。
(一)建立创新创业机制
建立由学校领导组成的创新创业领导小组,统筹安排有关学校事务。顶层设计必须根据教育部有关创业精神制定,建设高层次、高质量、具有鲜明特色的创业机制。创新创业不仅是简单的卖东西、开小店,而是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高度结合,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合理的顶层设计是建立创新创业机制成功的保障。
在实施方面,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创新创业工作的日常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相关政策的制定、过程实施、考核等宏观层面,建立与各学院信息交流的途径,并明确各成员分工和职责,确定经费、场地、师资投入,确保形成长效机制。顶层设计非常重要,更要在实践过程中进行修正,确保其合理化,防止因为外界因素导致制度半途而废。
(二)建立大学生创业生态圈
政府对高职院校总体拨款比例低于本科院校,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部门可以引导先建立示范校,逐步再进行推广。生态圈不仅仅是一个场所,学校及参与机构要提供创业政策、创业咨询、融资等指导,为有价值的大学生创业项目提供基础条件。创业生态圈应该建立财务分配制度,按比例进行分配,分配时要考虑初创期企业对现金流的需求及生存能力。同时,创业生态圈应建立相应的退出机制,对于孵化成功及创业不成功的团队,按制度退出,为其他的团队创造机会。除了為创业学生提供保障,创业生态圈更应成为全部学生的实践基地,即使部分学生并没有创业的想法,仍然可以培养其创新创业的兴趣和能力。
(三)引进社会资源
由于高职院校本身学生经费低于本科院校,专项的创新创业经费更加不足,为保证体系的顺利建设,应该引入社会资本,建立引入机制。比如,用友公司在全国范围内选拨比较优秀的高职院校,共同出资建立创业生态圈的模式值得借鉴。企业应该担负公益性社会责任,并且很多企业已经转型成为平台公司,比如海尔,很多员工实现了海尔平台的自主创业,这种模式可以引入进来。企业进入创业体系,可以参与有潜力创业小组的分配,成为原始股东,寻求更多收益机会,同时可以挖掘人才。是双赢的结果。
二、课程层面
(一)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的设计要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其制定应围绕创业能力进行。笔者认为,创新创业并不是一个结果,并不是要求学生一定要有自己的创业实体,而是一大类能力的集合体。有关学者已经对高职院校创业能力进行了调研和归纳,认为共有五大类,即合作能力、创新能力、拼搏精神、社会能力和信誉。每种能力后有更为详细的指标支撑。人才培养方案应围绕其进行课程的开展。
(二)课程设立
创新创业课程的设立应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其中创新创业课程要围绕培养学生的相关能力实施,既要有独立的培养和激发其相关能力的课程,又要结合所学专业,将能力的培养渗透进去,培养学生在自己专业领域里的创新创业。
独立课程又可以有自己单独的体系,需要全校资源的整合,包括创业意识类课程,比如创业学等;创业理论课程,包括组织行为学、市场营销、财务制度、经济法等,帮助学生全面了解领导一个组织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创业心理类课程,学生由于未踏足社会,心理承受能力比较脆弱,社会情况较复杂,学生需要建立应对复杂局面的心理素质,建立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
专业课仍然是培养专业素质人才的保障,它对创新创业的贡献在于,通过转变授课形式,逐步引导学生发生思维的转变,从而养成独立思考、重视实践、勇于面对挑战的创业素质。笔者经过六年的高职一线教育总结,高职的学生相较于本科院校学生动手能力普遍不足;长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养成了不能独立思考的习惯;没有老师详细的讲解不能理解理论知识,自学能力普遍低下。因此,要想学生接受创新创业的理念,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必须发生变革。教师由课程主导变成辅导或引导,养成自学能力;增加小组作业的次数,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以及独立思考、动手实践的能力;鼓励学生登上讲台讲解预习知识及作业成果,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等。
(三)师资力量
创新创业是顺应时代变革的产物,但是学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的教学并没有跟上发展变化,由于缺乏经费,高职院校教师本身的理论水平和职业素养已明显落后,因此抓住此次机遇,尤为重要。学校应拿出专项资金,一方面聘请社会成功人士担任学校创业意识类课程的导师,另一方面在学校内部选拔有潜力教师进行培训,担任创业理论课教师,并完善创业课教师再教育,不断更新理论和实践。同时也要重视专业课教师教学模式的转变。
三、评价机制
创新创业体系的建设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为保障其长远服务学生培养,必须建立评价机制,以促进体系不断改进。评价机制的建设比较复杂,既有可量化指标,又有隐形的因素。因此评价体系不能单一化。要结合校内领导、校外专家、政府、企业等各个层次和专业人员的综合评价。学校要综合考量每个评价因子的实际情况,建立评价体系。同时制定相应的整改机制,确保创新创业体系健康发展。
创新创业体系建设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很多因素,上层设计、师资、学校氛围、经费等都制约着其发展,只有政府、企业、学校、教师、学生相互配合,才能实现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永民,鲁伟,周斌.转型与对接——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范式与模式研究[J].职业指导,2016(17).
[2] 马腾旭,王晓军,万全性.高职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渗透探析[J].职教论坛,2014(29).
[3] 馬长世.关于高职创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18).
作者简介:李萌(1986.06—),女,山东日照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内部控制;李硕(1989.06—),女,山东济南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审计;孙楠楠(1983.11—),女,山东济宁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