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的教育方法及其现实意义

2017-10-20杨泽林

知识文库 2017年9期
关键词:弟子论语因材施教

杨泽林

《论语》是我国教育思想的经典之作,包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文章通过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谈的分析总结了孔子的教育方法,主要包括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如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言传身教的教学方法,学思问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这种教育方法仍能够为解决当今教育的实际问题提供指导。

《论语》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其中包含了孔子的教育思想,构成了包括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在内的比较完整的体系,成为我国教育思想的经典之作。

《论语》中的所体现的孔子的教育方法是其教育体系的核心。教育方法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形成的实现其教育思想的策略性途徑。包括教师直接指向教育内容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孔子教育方法中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和以身作则的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就是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指“教导学生时,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孔子在教学中以引导为主,对学生“循循善诱”,让弟子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并且能够使学生举一反三,拓展思维。《论语》中讲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如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当子贡问对于贫富的态度时,孔子能够引导他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提高一个层次。更重要的是子贡能够由此联想到对学问的态度,表示学习时,学问、道德都要提高一步看。这得到了孔子的赞许。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教给学生如何思考,如何正确的看待知识,去探索未知的学问。而不是将自己看成博学的圣人,将自己获得的知识填鸭似的塞给学生。所以说他教授的是思考的方法,而不是定形的知识。他的这种方法才使得弟子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方法的另一个重要方面。由于遗传因素、后天环境和所受教育的不同,每个人就会有不同的个性。孔子通过了解、观察,发现众多弟子在智力、兴趣、年龄、对学问的态度等方面存在差异,他便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他告诉学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不要求学生各方面要趋于统一。他得出结论:“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因为子路和冉有的性格不同,孔子采取了不同的教育方法。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可以了解因材施教的含义。“因”就是“根据、按照”的意思。“材”是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就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他们进行教育,根据他们性格、智力、爱好的不同,顺着每个人独特的人格进行长善救失。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数采用有言之教,通过言语向学生传授知识。学高为师,行正为范,孔子深知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来影响学生,激励学生,这就是无言之教,也就是以身作则。首先孔子是一位老师,他明白自己的言行时刻受到学生的关注,所以端正自己,让自己成为他们的榜样,使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孔子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弟子人生的意义,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一生好学,整理古籍,皓首穷经。很多人疑惑他如何做到。他以自己的好学告诉弟子对待学问的态度:自己博学首先是因为将读书看作是乐趣,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光有兴趣是不够的,还要有“学而不厌”的劲头,才能够坚持下来,做到终生学习。其次孔子是一位从政者,所以他希望当权者也能够做到以身作则。如果统治者本身行为正当,不发命令,事情也行得通;如果他本身行为不正当,纵三令五申,百姓也不会信从。

《论语》中所体现出的孔子教学方法,都渗透着现代教育的理念,就是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理念指明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开启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考,将学习的权利真正交给学生,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

学习是一个从学到行的学习过程,《论语》中的学习方法可归纳为学思问结合、学以致用两种。

孔子说一个人追求学问,要保持饱满的热情,学而不厌,这样持久的学习才能有所收获。他还以自己的经验为例,告诉学生“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借此来鼓励学生多多读书。并且指出人在学习的同时也要不断想问题,这样才能学得深刻。在日常教学中,孔子教给了学生思考的方式。首先每读完一本书,或者关于自己生平之所学,一定要懂得梳理,以一贯之。将自己的收获梳理成一个系统,对此融会贯通,才是真正的学习之道。其次,在学习中,对于书中所写要有质疑的精神,孔子就很喜欢子路敢于挑战书本的勇气,他多次与孔子讨论书中人物和孔子思想。曾经有一次子路读古籍,对管仲的评价产生了疑问,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孔子对他的提问给予回答。最后读书最终要为我所用,所以孔子告诉弟子读书后要读出自己的东西,有所创新,正如颜渊的“闻一知十”,子贡的“闻一知二”。读书真正做到学思结合,才会将书本上的东西变成自己的。光学书本知识是不够的,书本上的知识仅仅间接经验,要成为真正博学之人,还要多问,不管是仕人、巫医、商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老师,所以要做到“不耻下问”,这样才能得广博的知识。学思问结合,在术业有专攻的同时,还要广泛涉猎,才能做到既专又博。

“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是孔子所看重的。孔子从事教育的目的是育才济世,希望培养出入世从政,忠君爱民的君子,通过他们实现自己的仁政理想。孔子告诉弟子:“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时刻谨记这一方法,依此为标准来选择书目,并经常将学到的东西温习、演习。《论语》第一篇就讲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习”并不只是我们通常所讲到的“复习、温习”的意思,杨伯峻的译本中将这个词解释为“温习”和“演习”两个意思。这就要求学生一定要把所学内容不断演练,将其巩固。孔子怕有些弟子学到知识后自满,到处炫耀,所以多次告诉他们要“讷于言而敏于行”,知识不是用来宣扬的,是用来使用的。其实《论语》中有很多弟子向孔子问政、问君子的对话,都体现了这一学习方法在弟子中的广泛使用。

《论语》中的学习方法核心与教学方法的核心相对应,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其一,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思考的主体,孔子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志”是什么,并希望他们继承自己的理想,进而使学生在理想的指引下开始学习的旅程。在读书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思考,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多学多问,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终生学习,成为博学之人。其二,在实践过程中,学生是实践的主体。只有将知识转化为实际,用此从政,服务社会,它才是有用的。孔子的弟子溫故知新,学而时习,没有读死书,而是身体力行,个个成为有用之人。

《论语》中的所体现的孔子的教育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活动产生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首先。教师在授课时应避免采用教授法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提倡的启发式教学,改变“满堂灌”的问题,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将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向他们提出引导性的问题,老师起到一个引导作用,将方法教给学生,不仅仅“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其次,要尽量做到因材施教,避免用“一刀切”的方法对待学生。重视学生智力、爱好、性格等方面的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真正做到“天生我材必有用”。再次,在课堂上老师要鼓励学生回答问题,让大家感觉到学习有着无穷的乐趣,把学习当成一种兴趣。在享受先人智慧的同时也要敢于对他们质疑,这样才会有所得。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中的所体现的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一座丰富的宝库,孔子在中国教育史上的贡献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

课题:1、省级,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综合性高等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模式优化研究,课题编号:2012GJJG100。2、省级,河北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研究项目,立足中国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拓展美术教育,课题编号:09BE029。3、厅级,河北省教育厅研究课题,大学考试和毕业论文有效性研究——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课题编号:SZ090318。

(作者单位:河北北方学院)

猜你喜欢

弟子论语因材施教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弟子规
弟子规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
因材施教的实施策略
扫净心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