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ISA2015谈基础教育的行政化与应试化
2017-10-20田钰莹
田钰莹
2016年12月6日,OECD(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发布PISA2015的测试结果。中国PISA2015的成绩排名较2009年和2012年的名列前茅,下降了很多:科学测试排名全球第十、阅读测试排名第二十七、数学测试排名第六。从PISA2015测试的内容来看,全球成绩排名的滑铁卢,并不能反映出中国基础教育的退步。
一、PISA2015的内容
PISA即国际学生能力测试,每三年进行一次,测试对象为即将完成基础教育的15岁学生。参与PISA2015测试的54万名学生来自72个国家和地区,测试的内容包括阅读、数学以及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PISA测验每年关注的重点都不一样,2015年主要聚焦于科学。
PISA测验从本质来说在考查学生的知识水平,学生的其他能力和素养都不在考查的范围内。PISA测验的结果只能作为评价中国基础教育现状的一个参考,但不能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因此,PISA测验排名的上升与下降,并不能等同于中国基础教育的进步或退步。
二、PISA2015測验排名下降反映的问题
2009年上海市能在PISA测验中拔得头筹,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受到当地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与老师的重视与配合。而在本次的PISA测验中,参与地区发生了变化,北京、江苏、广东等多个地区都在测试范围内。多地区同时参与,为测试所作努力各不相同,很难形成合力,全球排名的下降,反倒在情理之中。
三、教育行政化的概念及表现
“教育行政化”是指将较多的国家行政概念附加于教育之上,在教育中实行行政手段、方式、运行机制等。教育之道,本应在于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如今,在行政色彩的影响下,我们的教育呈现出的却是官化、权力化的特点。教育行政人员、学校领导权威化,颐指气使、高高在上,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和教师被迫工具化。
四、教育行政化推动应试局面的产生
近年来,素质教育一直处于事关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地位,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使命。但在实际情况中,相关行政人员“唯分数”的政绩观和学校考核标准、量化的教师教学指等,对应试教育的滋生和蔓延,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实施素质教育举步维艰。
学生的考试成绩成为每年各省、市县进行比较不可或缺的指标,成为政府领导追求政绩的重要内容。政府领导掌握着校长的“生杀大权”,用分数作为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标准。很多地区高升学率学校的校长会受到政府领导接见、表彰,而升学率不尽人意学校的校长很可能就会被问责,甚至被撤职。想要保住头顶的乌纱帽,由校长把握方向的学校教育就只能围绕领导意志办学,也去追求“高分数、高升学率”。
五、教育“去行政化”缓解应试化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顾昕在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与凤凰网联合举办的“思想空间论坛”中,谈及应试教育的弊端时表示,“解决应试教育问题就在于‘去行政化四个字。”而“去行政化”不是朝夕之间就可以实现的,需要不同主體从不同方面共同努力。
首先,需要转变筛选观念,实现对个体生命意义的关怀。教育行政部门把教育看做筛选的工具,把追求“全面发展”的教育理想扭曲为“为考试而存在,为分数而奋斗”。教师和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被迫成为教学机器,沦为应对考试的牺牲品,而社会收获的不过是流水线商统一生产的标准件。因此,必须转变社会的筛选观念,将“教育就是传授知识”的观念引向“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引向“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还教师、学生自由呼吸的空间,彰显生命的活力。
其次,加速创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无论从社会、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评价,还是学校对教师,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来看,无不体现出应试教育的评价体系。如果评价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不再唯分数是从,实施素质教育就有了动力。如果,评价体制不改,分数依旧作为考量学生优劣、教师教学业绩、领导工作绩效的标准,那么,素质教育所追求的种种理想,终究是水月镜花。
六、结语
此次多个地区参与PISA测试,成绩下滑恰恰反映出中国教育的现实问题:第一是行政化,即行政部门领导重视一件事,这件事就能做好;第二是应试化,即学生需要考试的科目成绩普遍很高,但是非考试科目往往被忽视。教育的行政化,一定程度上成为教育应试化的幕后推手,要想从根本上缓解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效应,教育“去行政化”任重道远。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