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地区中学生压力源与心理健康关系的调查
2017-10-20杨升平
中学生特别是农村中学生心理压力问题比较突出,全社会普遍关注这个问题。用《中学生应激源量表》和《90项症状清单(SCL一90)》对4822名广州地区农村中学生进行了压力源、心理健康状况因素分析。并研究农村中学生压力源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探讨影响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深层原因,能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工作,改善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广州市含有农村地区的白云区、花都区、增城市所属公办中学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取27所初中、高中学校,其中初中18所,均为乡镇学校;高中9所,均为广州市“二类生源”以下学校。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高中从每个年级中分别抽取两个班,初中每个年级抽取一个班,共计108个班5076人,剔除无效问卷,最后获取有效问卷4822份。样本的具体分布见表1。
1.2 研究方法
采用由Derogatis,L.R.编制的《90项症状清单(SCL一90)》(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量表的内在一致性信度为0.97)和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学院郑全全和陈树林编制的《中学生应激源量表》(量表的内部一致性和稳定性都比较好,α系数为0.93,分半信度为0.89)。
调查数据采用SPSS19.0 统计分析软件进行了独立组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一般描述性分析和相关分析。
2.农村中学生压力源的基本特点
2.1 农村中学生总体压力源排序
将每种压力源的得分总分除以项目数,得到每个项目的平均分,依次判断各类压力源对中学生的影响程度,并进行排序。从表2可以看出,学习压力是最大的压力源,然后依次为自身压力、同学朋友压力、教师压力、社会文化压力、父母管教方式压力及家庭环境压力。
2.2 农村中学生压力源的性别差异分析
采用独立组样本t检验考察农村中学生压力源的性别差异情况,结果见表3。
从表3看出,从压力源总分来看,男女生的压力源没有显著差异,女生的压力源得分略低于男生。但是,女生所感受到的学习压力显著高于男生,男生在父母管教方式压力、社会文化压力和教师压力显著高于女生。
2.3 农村中学生压力源的年级差异分析
分别以学习压力、教师压力、家庭环境压力、父母管教方式压力、同学朋友压力、社会压力、自身压力和压力总分为因变量,以年级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学习压力、教师压力、父母管教方式压力、同学朋友压力、社会压力及自身压力方面,各年级存在显著差异。
对年级差异进一步进行事后比较显示:起始年级学生来自学习、教师、家庭环境和对自我的压力显著低于其他年级的学生;处于毕业阶段的学生对来自的父母管教方式、同学朋友和社会的压力显著高于其他年级的学生;起始年级学生除了在家庭环境和社会压力方面无差异外,其他几种压力源都显著低于处于毕业阶段学生差异。
3.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基本特点
3.1 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性别差异分析
采用独立组样本f检验考察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性别差异情况,结果见表5。
通过表5可以看出,男女生在心理健康总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女生在抑郁、敌对分量表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在偏執分量表上的得分显著低于男生。
3.2 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全国常模比较
采用独立组样本t检验考察被试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全国常模的差异状况,结果见表6。
从表6可以看出,与全国常模相比,本研究的4822名农村中学生在心理健康各因子上的得分均比全国常模低,t检验表明本研究中的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全国普通人群心理健康状况好。
4.农村中学生压力源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4.1 压力源与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及总分的相关分析
采用相关法分别对压力源与心理健康量表各因子分与总分两两做相关分析,结果如表7。
结果显示:压力源总分与心理健康各因子分及总分存在显著正相关,这表明中学生的压力越大,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也越差。
4.2 压力源各因子分与心理健康总分的相关
这说明压力源各因子分与心理健康总分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农村中学生的压力越大,心理健康状况越差。
5.结论与教育建议
5.1.1 学习压力、自身压力、同学朋友压力和教师压力是农村中学生四种最主要的压力源。男女学生感受到不同的压力。不同年级学生感受到不同的压力。
5.1.2 男女学生在心理健康总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女生在抑郁、敌对分量表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在偏执分量表上的得分显著低于男生。被试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
5.1.3 压力源是预测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
5.2.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训练,提高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和心理自助能力。
学校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稳定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增强对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在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提高心理健康队伍的质量和数量。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各种心理压力,形成正确的认知与评价,从而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以降低各种心理压力带来的不利影响。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使他们能够在遇到心理困惑时主动寻求专业化帮助,及时缓解心理问题。同时要发展农村中学生的心理自助能力,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方法,提高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父母和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自我调节,张驰有度;引导学生主动参加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和集体活动:引导他们在生活实践中克服困难,在战胜挫折中取得经验,不断成熟起来,增强应对挫折的能力。
5.2.2 充分发挥家庭社会支持系统的调节作用。家庭系统可看成为一个多维结构,包括情感支持、物质支持、道义支持等。这些支持对中学生们的个人压力反应能够起到缓冲作用,减少躯體和精神上的压力反应,减少或免除疾病的发生发展。当学生们遇到各种困难时,家庭社会支持系统中的家庭成员,同学朋友,班级或老师等给予支持非常重要。事实已证明这种支持系统只有在既面临压力性因素而又缺乏家庭社会支持系统时,疾病的易感性才提高。Lockese提出社会支持有助于保护自我观念,减少精神上压力反应。
基金项目:《农村地区中学生压力源、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广州市白云区“十二五”教育规划课题(课题编号2011E004)、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YXYZ2011001)成果之一。
作者通讯:杨升平
(作者单位:广州市白云区教育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