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多元治理的高校教务管理模式
2017-10-20黄冰娥
黄冰娥
随着我国在经济建设中对高素质人才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在现代化建设中高等教育事业的建设越来越重要。我国高校承担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的重要任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高等教育逐渐走向普及化,高校承担着越来越多的学子的教育任务。因此,在现代化高校管理中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务管理模式,减少高校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內耗,实现不断提高管理效率的目标,已经成为各大高校在教务管理改革中的发展方向。目前,大多数高校在管理中都是运用二级管理模式,将多元治理的管理理念融入到这一管理模式中,能够有效提高教师与广大学生参与教务管理的效率,从而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
一、我国高校教务管理现状分析
随着现代化管理理念在实践应用中的成功,我国高校也逐渐开始在现代化管理理念的指导下开始高校教务管理改革。目前,随着不断的实践摸索,我国各大高校在教务管理中大多采用绩效管理的方式,通过设定绩效评估内容以及绩效评估指标来做好绩效管理,同时在绩效管理中,建立绩效监督制度来保证各项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经过实践后,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实行绩效管理制度的高校在提高教务管理效率、提高组织结构合理性方面有着比较突出的表现。
此外,随着我国高校扩招计划的不断推进,目前高校中普遍存在着师生数量与专业数量不断提高的情况,因此,在常见的高校教务管理模式中主要采用学校--学院的二级绩效管理模式,这一模式与传统的学校--系的统筹管理模式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在传统的统筹管理模式中,教务处是教学管理的统筹管理者,各系只是作为一个协助教务处进行管理的辅助者。但是随着高校师生数量以及专业数量的不断增多,教务处就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工作量,这时便出现了学校--学院的二级绩效管理模式。在这一模式中,各学院具有较高的自主管理权,在教务管理中进行较高自主范围的管理工作。
在学校--学院的二级绩效管理模式中,教务处是组织者、协调者和监督者,学院成为教务管理主体,是决策者和指挥者。这就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同时各学院也能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做出符合自身需要的教务管理改革,从而提高教务管理的针对性。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实行二级绩效管理模式,高校的教务管理效率得到了提升,但是在管理效益上还存在着问题。在管理水平较低的部分院校中,仍然存在着严重内耗、资源浪费、推诿责任的问题。
二、多元治理高校教务管理模式概述
1.多元治理高校教务管理模式的含义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随着师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大部分校内师生对于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关注程度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广大师生在进行学术传授、学习与研究的同时,越来越关心高校的教务运行情况,希望为高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目前,我国高校教务管理模式中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师生参与度以及参与方法,但是在实践中这些参与方法往往缺少系统性,没有形成一个严格执行的管理制度,师生参与只是成为一种形式。而在多元治理理念的高校教务管理模式中,广大师生在教务管理的参与过程中,参与人数以及参与程度都有了比较高的提升,师生与教务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在决策过程中是平等的,教务处的教学管理活动是基于在与师生的平等协商中制定的。多元治理理念下的高校教务管理模式就是高校教务管理部门、教师以及学生共同组成的多元参与的管理模式。
2.实现多元治理高校教务管理模式的重要意义
首先,实现多元治理高校教务管理模式能够有效提高高校教务管理的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质量。高校教务管理的服务对象是广大师生,教务管理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为广大师生创造一个更好的教学环境。因此,在教务管理工作中,提高广大师生的参与程度,能够更好的帮助教务管理活动立足于师生的实际需要,从而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其次,实现多元治理高校教务管理模式能够促进广大师生的全面发展,在参与高校教务管理的过程中,高校师生有了更多的实践机会,高校教务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师生在其中的参与对于提升广大师生的综合素质有着很大的帮助。
三、制约高校教务管理效率提高的原因
1.责任划分不明晰
在实行二级绩效管理模式后,高校教务处给予了各学院教学处较高的自主管理权,但是在实行过程中大部分高校仍然存在着教务处是教务活动进行的指挥者的情况,各学院的教务管理人员只是进行一些简单的事务性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各学院的教务管理人员的工作处理范围以及处理难度都有了比较高的上升,但是却没有与之对应的权利。这就导致各学院的教务管理人员在工作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校教务处进行沟通、申请,从而影响到了教务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
2.忽视被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
对于高校教务管理工作来说,广大师生都属于管理活动中的被管理对象,而目前的教务管理活动往往只是高校教务处单方面来制定管理制度,这就导致在管理过程中,往往没有重视起广大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对教师来说,学校通过一定的教学绩效考核来对教师进行约束,但是这些绩效考核往往没有考虑教师们的实际情况和个人意愿,导致教师在这一绩效考核中缺少积极性与主动性。
3.缺少约束或者外部激励
在实际情况中,高校作为一个管理相对自主的事业单位,在接收外部约束方面往往还不够到位。目前,我国对高校采用的绩效考核是高校经费审批的重要依据,缺少约束就很容易出现“跑部钱进、学术腐败”的现象。这一问题的存在大大影响到了高校的健康持续发展。
四、多元治理下高校教务管理效益提高的途径
1.构建多元参与平台
在多元治理的高校教务管理模式中,建设有效的多元参与平台是实现多元治理的关键。首先,相关教务管理人员需要认识到广大师生在提高高校教务管理水平中的重要作用,在管理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师生们的意见与想法,将广大师生作为参与高校教务活动管理的多元主体来看待。其次,需要构建一个合适的多元参与平台来给予广大师生参与教务管理活动的机会,例如可以将“教代会”以及“学代会”的召开频率以及召开范围进行扩大。在以往的管理模式中,“教代会”以及“学代会”往往只是高校进行教研任务安排以及听取学生教评意见的场所,而且由于高校教务管理人员的不够重视,往往还只是一个形式化的活动。但是在多元治理的高校教务管理模式中,“教代会”以及“学代会”需要提高一定的管理职能范围,提高“教代会”以及“学代会”在决定校内事物的决策权。
2.拓宽多元参与的深度和广度
为了达到多元治理的预期目标,还需要在教务管理活动中拓宽多元参与的深度与广度。首先,对于教师来说,教师群体应该有权利参与相关教学绩效考核制度的制定,教务处需要充分考虑教师群体的实际情况以及个人意愿来与教师共同进行相关制度的制定。其次,对于学生来说,在教务管理活动中不再只是扮演提意见的角色,而是更多的参与到教务管理活动中。例如,教务处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管理岗位,在决策中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以及想法。
3.构建多元参与的制度体系,提供制度保障
在建设多元治理的高校教务管理模式中,还需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作为基本保证。首先,要明确规定多元主体之间的权利划分,对于教务处、教师以及学生三者之间的权利分配要有合理性。其次,在管理过程中,需要明确各主体参与教务管理活动的参与方式,例如对于教师代表以及学生代表的选拔标准要明确,保证选拔的合理性与公开性。最后,需要教务管理过程中重视监督制度的制定,对于教务处、教师以及学生的教务管理参与需要有明确的监督,建立起三者的制约与平衡体系,从而保证管理工作的公开性与透明性。
五、结束语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因此,就对高校教务管理的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元治理的高校教务管理模式是目前在高校教务改革过程中的重要方向,对于提高师生参与教务管理的深度与广度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多元治理模式一方面能够有效提高高校教务管理活动的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质量,能够将管理活动更多的贴近于广大师生的实际需要,另一方面对于参与师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因此,高校应该从构建多元参与平台,不断拓宽多元参与的深度和广度,构建多元参与的制度体系,提供制度保障来实现高校多元治理模式的建立。
(作者单位: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