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视觉艺术之黑白木刻的艺术语言
2017-10-20罗园园
罗园园
黑白木刻是一门独特的艺术,本文从黑白木刻的起源,黑白木刻的艺术语言中点线面,黑白灰这几方面来阐述对黑白木刻的认识,从而总结出黑白木刻具有不容忽视的艺术价值及社会意义。
一、黑白木刻的起源
自1931年鲁迅先生倡导新兴木刻以来,中国的创作版画已经走过了80多年的岁月。中国黑白木刻版画在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它在中华名族的解放和振兴的事业中一直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它的社会意义也是不容我们忽视的,上世纪30年代中国出现的新兴木刻,不仅是一个新的绘画品种的诞生,更是受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左翼美术家联盟”领导和影响下的无产阶级革命艺术。
黑白木刻依靠其独特的艺术语言,成为民族解放和独立的斗争武器。黑白木刻在革命时期深刻的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疾苦生活和革命热情;在革命取得胜利后又反映了中国人民内心的喜悦和希望。黑白木刻作为版画的一个重要分类,在我国版画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二、黑白木刻的艺术语言
版画艺术作品是以艺术思维为精神内核的版画艺术語言的视觉呈现,艺术思维是版画艺术语言的精神灵魂;艺术语言是艺术思维和观念的视觉载体。中国黑白木刻版画在传统优势的主导下,向多维度、多层面方向发展。内容与题材上传统的、现代的、轻松的、实验的;形式语言上具象的、抽象的、唯美的、观念的都有自己生存的空间。如阿鸽老师的《鸽子》就通过写实细腻的刀法表现了手捧白鸽,肩挂木架,身批旧毡的女孩,纯真质朴的笑容打动了很多观众的心。很多作品的艺术观念与创作手法都相当自由,模糊了艺术种类之间的界限,刷新了木刻版画的视觉面貌,给人比较轻松的感觉。作品中凸显出的游戏性和随意性,也赋予了版画新的时代气息,刷新了版画的审美要求。如康宁老师的《少女和羊》在布局结构上打破三维而追求时空错位;打破和谐而追求失衡;颠覆秩序而追求零乱;打破黑白而追求灰调。如甘庭俭老师的《飘香时节》,刀法细腻生动而对比强烈,表现了明净阳光里宁静婉约的人物形象,表达了强烈的人文主义情怀。等等。这些作品实现了版画艺术语言的当代性转换,使版画具有了时代性的视觉冲击力,为版画的发展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1)黑白木刻的点线面
由于版画是“以特殊物质材料和媒介,通过制作、转印的间接性的印痕艺术,”使版画具有很强的物性特征,使版画的艺术语言在很大程度上更着重对版画材质语言的把握和表现。
黑白木刻中很注重点线面的构成问题,什么样的点,什么样的线,以及它们之间的疏密关系,大小关系,空间关系等等,都是创作者需要考虑的问题。这些通过刀法表现出来,又增加了独特的刀法的痕迹和韵味。木刻常用的刻刀有圆口刀、角口刀、平口刀、斜口刀,通过刀法独特的痕迹来表现点、线、面,组织画面。在刻的过程中,木刻只能做减法,不能做加法,刻一刀,就少一刀。因此在创作中刻的酣畅淋漓时也要心中有数,胸有成竹。
(2)黑白木刻的黑白灰
黑白木刻中的黑白的處理,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它也是检测一个木刻版画家是否理解、熟悉和掌握版画特性的一种很好办法。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有“墨分五色”一说。黑色并不只是单纯的只是一种颜色,它是有生命和情感的,这种情感是人们赋予它的。在中国画中通过笔墨的干湿变化,创造出了一种丰富的色彩层次。而黑白木刻没有浓淡之分,都是点线之间疏密聚散而构成的不同的灰色来创造出“黑白木刻”特有的层次感,这一点也很象中国画中对线的要求的特点。在木刻中所谓的黑白感并非简单的一块黑衬托一块白,或一块白衬托一块黑,而是点线面之间的大小疏密关系所构成的层次感。在木刻中,黑色并不只是一种单纯的颜色,它是有生命和情感的,木刻中的黑色能给人们带来一种视觉上的冲击力,或压抑,或恐惧,或沉默。而灰色的层次也可以分为很多种,有重灰、中灰、浅灰,这有些像色彩构成中明度变化的高长调、中调、低调之分。黑白,并非指画面中就只有大黑大白,灰色也是必不可少的,灰色在画面中,不仅仅起到点睛的作用,还是丰富画面,并起到缓和过渡的重要元素。大黑大白的画面给人的视觉冲击力较强,但是要求对黑白语言的提炼更为精确,它们的位置、面积、形状、大小都是要经过作者的反复推敲而形成的。
就如大面积的黑色中出现一小块灰色,能起到丰富画面的作用,使得画面内容变得有内涵,有味道;大面积的灰色中出现一小块黑色,能使画面不会显得平凡单调和乏味,这些,其实就是我们在构成中所说的韵律和节奏的形式美法则。同样的道理,白色在黑色中的均匀分布,会形成空间层次感和有序的运动感;白色在黑色中的不均匀分布,画面的空间感则更强,并产生更强的无序的运动感。黑色在大面积白色中的集中分布,画面中“取一而舍万千,明一而现千万”的构图效果,往往能带给人无限想象的空间。
“黑白木刻”是版画的入门基础,它代表了版画的灵魂,它不追求绚丽夺目的效果去诱惑人,没有太多的装饰,没有过多的喧哗,可以一眼看清楚,可以尽情的表达纯净、质朴,从黑白中可以体会到人生的味道。
艺术语言的选择取决于思想、精神的内在要求;什么样的语言可以将艺术家的思想、观念、精神物化为最恰当的视觉形象,就是最好的语言。艺术家通过对对象的提炼、抽取、重构,而形成稳定、完整、独特、个性的语言,呈现出最完美的视觉感受。
本文为四川省民办教育协会(四川省民办教育研究中心)科研课题项目成果,项目名称:四川省民办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建设现状调查,项目主持人:戴迪。项目编号:MBXH16YB07。
(作者单位:成都艺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