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汉语趋向补语“下”的历时考察

2017-10-20廖俐

知识文库 2017年9期
关键词:立足点补语趋向

廖俐

汉语的动补结构类型有许多种,包括带结果补语的动补结构、带趋向补语的动补结构和带程度补语的动补结构等。其中带趋向补语的动补结构语序甚为复杂,根据宾语位置的不同,可以有三种格式,分别是(1)在主要动词之后,趋向动词之前;(2)在复合趋向动词之间;(3)在整个动趋式之后。前人研究发现,汉语“动趋式”结构以上这三种格式的产生存在着历史层次性,对于这三种格式的选择,有着复杂的制约因素。本文主要阐述作为趋向补语“下”及其与表示方向义的“来/去”组合的历时考察。

“下”作补语可以表示三方面的意义:①表示由高处到低处:坐下/传下一道命令。②表示有空间,能容纳:这间屋子太小,睡不下六个人。③表示动作的完成或结果:打下基础/准备下材料。

一、下

1.我们找到“下”作为补语的例子是在汉代的作品中。例子非常少,仅在《史记》和《论衡》中发现3例。

(1)令四面骑弛下,期山东为三处。於是项王大呼弛下,汉军披靡,遂斩汉将。(《史记·项羽本纪》)

(2)今陛下騁六騑,弛下峻山,如有马惊车败,陛下纵自轻,奈高庙、太后何?(《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3)秦始皇帝三十六年,荧感守心,有星坠下,至地为石。(《论衡·纪妖篇》)

很明显,以上三例的“下”都表示从高到低的空間位置移动。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下”作为动词后的趋向补语的例子还很少。我们在《世说新语》和《搜神记》中各发现1例,王国栓(2005)在考察《三国志》后,发现几例“V+下”动补式。为了行文简洁,下面仅举一例。

(4)既食,吐下委顿,方知非蟹。(《世说新语·纰漏》)

(5)文乃跪曰:“居贫,恐不足降下耳。”(《搜神记》)

(6)其后二十余年,燕将攻下二十余壁。(《三国志·魏书·满田牵郭传》)

3.到了唐、宋时期,“下”作补语已很多。意義并没有大的变化,都是表示空间位置的移动。

(7)卢绾勃跳下阶,便奏霸王:“……”(《敦煌变文集·汉将王陵变》)

(8)梵志遂放下左手一株花。(《五灯会元·释迦牟尼佛》)

4.《西厢记》时期,补语“下”的意义有了大的发展,在原来表示趋向义的基础上引申出更虚的意义。

(9)琴童料持下响午饭!(《西厢记》第一本)

(10)……现收拾下了,随先生早晚来。(《西厢记》第一本)

(11)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西厢记》第四本)

以上三例“下”的意义都比较虚,对于它们的具体引申义,我们很难判断,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元朝以后的例子也是一样,补语“下”的引申义较复杂,有待以后进一步的研究考察。

(12)这样办,可以使朋友们明白他亲自受过洋人的传授,至于省下一笔款,倒算不了什么。(老舍《老张的哲学》)

(13)我在农场存下了一小笔钱,另外银行中我母亲名下尚有一小笔刚解除冻结存款,这样,暂时我的生活还不成问题。 (王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二、下来

“下来”作补语可以表示四方面的意义:①表示由高处向低处或由远处向近处来:河水从上游流下来/又派下新任务来。②表示从过去继续到现在或从开始继续到最后:古代流传下来的神话/所有参加培训的人都坚持下来了。③表示动作的完成或结果:把情况记录下来/起下几个钉子来。④用在形容词后,表示程度继续增加:天色渐渐黑下来。

1.“下来”作补语大概产生于晚唐五代。从我们掌握的唐代语料中,没有发现“下来”作补语的例子,但根据王国栓(2005),《祖堂集》有几例。

(1)才三门前,和尚望见道吾,便走下来,引接道吾上法堂。(《祖堂集·华亭和尚》)

(2)南泉墫跳下来,抚背云:“虽是后生,敢有雕啄之分。”(《祖堂集·洞山和尚》)

可以看出以上两例的“下来”都表示空间位移,立足点在低处。

2.到了宋代,我们掌握的例句还是很少,《梦溪笔谈》、《错斩摧宁》等作品都没有发现,只在《五灯会元》中找到几例。

(3)汝莫盲喝乱喝,直饶喝得兴化向虚空里,却扑下来一点气也无,待我苏息起来,向汝道“未在”。 (《五灯会元·兴化存奖禅师》)

(4)这释迦老子初生下来,便作个笑具。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云:“天上天上,唯我独尊。”(《五灯会元·护国景元禅师》)

例(16)“下来”表示空间位移;例(17)“下来”明显已经虚化,表示结果意义,已经没有空间位移的意义,可以说是“下来”语义走向虚化的第一步。

3.《西厢记》时期,“下来”意义进一步虚化,引申义上有了大的发展。

(1)他着你跳过墙来,你做下来。(《西厢记》第三本)

(2)娘呵,你做的隐秀者,我道你做下来也。(《西厢记》第四本)

(3)况兼相国在时已许下了,我便是违了先夫的言语。做我一个主家的不着,这厮每做下来。拟定则与郑恒,他有言语,怪他不得也。(《西厢记》第五本)

以上三例的“下来”都不表示位移,仅表示结果,可以表示为[+结果][-位移]。

4.明朝以后,“下来”有大的发展。意义方面主要包括空间位移、抽象位移和结果三种意义;形式上,《红楼梦》时期产生了“V+O+下来”句式,当代时期则产生了“V +下来+O”句式。

(1)唿喇的一下,把六般兵器套将下来,慌得那哪吒太子赤手逃生,魔王得胜而回。(《西游记》第五十一回)

(2)只因他如今被声色货利所迷,故不灵验了。你今且取他下来,待我们持颂持颂,只怕就好了。(《红楼梦》第二十五回)

(3)设若拉不下来这个买卖呢,那还有什么可说的,一个跟头栽死在那发着火的地上也好!(老舍《骆驼祥子》)

(4)天黑下来,阳光逐渐红下去。

(5)哭了一会儿,方枪枪声音低下来,眼泪不断只是改成了哼哼。(王朔《看上去很美》)

例(21)、(22)表示空间位移,立足点在低处,记为[+空间位移][+立足点];例(23)、(24)表示结果,无立足点,记为[+结果][-立足点];例(25)既可表示位移,也可表示结果,有立足点,“声音高”是高处,“声音低”是低处,可记为[+抽象位移][+立足点]。其中例(97)是“V+O+下来”句式,例(23)是“V +下来+O”句式。

三、下去

“下去”作补语可以表示三方面的意义:①表示由高处向低处或由近处向远处去:石头从山上滚下去/把敌人的烽火压下去。②表示从现在继续到将来:坚持下去/说不下去。③用在形容词后,表示程度进行增加:天气可能再冷下去。

1.在我们所掌握的唐代、宋代语料中,没有发现“下去”作补语的例子。根据王国栓(2005),他们找到的最早的例子是在《古尊宿语录》、《朱子语类》及反映南宋语言的话本里。王国栓说:“因为在这些作品里‘下去作补语已经比较成熟,所以我们推测它产生的时间可能稍微早一些。”王国栓(2005)收集“下去”作补语的例子共有八个,此处仅引其中两个。

(1)上堂,大众侍立,师喝:“出去!”大众不出去。师又再喝,大众茫然。师举拄杖一时趁下去。(《古尊宿语录·上堂对机第一》)

(2)尹宗把朴刀一点,跳过墙去,接这万秀娘下去,一背背了。(《万秀娘仇报山亭儿》)

上两例“下去”都是表示空间位置移动,立足点是在高处。其中例(102)是“V+O+下去”句式。

2.元朝以后,补语“下去”有了大的发展。

(1)……则除是那小姐美甘甘、香喷喷、凉渗渗、娇滴滴一点儿唾津儿咽下去,这鸟病便可。(《西厢记》第三本)

(2)国王教:“拿三个和尚下去!”(《西游记》第四十六回)

(3)“你先说,不然你也听不下去我的。”她温媚的一笑。(老舍《老张的哲学》)

(4)在车厂子里,他不闲着,把汗一落下去,他就找点事儿作。(老舍《骆驼祥子》)

(5)官面上交待不下去,要不把你垫了背才怪。(老舍《骆驼祥子》)

(6)吴姗看我一眼,“你打算怎么著?就这么瞒下去混下去?”(王朔《永失我爱》

例(28)、(29)、(30)表示抽象位移,有立足点,但是立足点比较抽象,记为[+抽象位移][+抽象立足点];例(31)表示空间位移,有立足点,记为[+空间位移][+立足点];例(33)表示时间的延续,无立足点,记为[+时间][-立足点]。

四、“下……来”

1.根据我们所收集的语料,比《西厢记》早些的作品中,只在南宋话本《错斩崔宁》中发现一处“下……来”作补语的例子,初步结论为:“下……来”格式最早产生于宋朝。

(1)待六十日限满,倒下圣旨来:“……”(《错斩崔宁》)

值得讨论的是此例中的“倒”是副词还是动词。如果“倒”是副词,则“倒下”的“下”是谓语动词,则此例不符合我们的研究要求;如果“倒”是动词,则“下”是“倒下”的动后补语,符合我们的采用要求。所以此例“下……来”格式是否是补语,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2.《西厢记》时期,“下……来”在意义上有了新的发展。

(1)放手,看打下下截来。(《西厢记》第三本)

(2)这贱人倒指下我来,怎么是我之过?(《西厢记》第四本)

其中例(35)表示空间位置移动,立足点是身体,“下截”被打断,则从身体上落下来,记为[+空间位移][+立足点];例(36)表示主观位移,有立足点。本来小姐“我”的是在尊贵的位置上,指出我的错误,既是把我从尊贵的位置上指下来。但这一位移是发生在主观方面的,并没有发生真正位置上的变化,记为[+主观位移][+主观立足点]。

3.《西游记》时期,“下……来”似乎没有什么大的发展。

(1)虎力道:“弟兄三个,都有些神通。会砍下头来,又能安上;……”(《西游記》第四十六回)

(2)呆子提起来看时,却是三件纳锦背心儿。他也不管好歹,拿下楼来,出厅房,径到门外道:“师父,这里全没人烟,是一所亡灵之宅……”(《西游记》第五十回)

以上二例的“下……来”都表示空间位移,立足点在低处,记为[+空间位移][+立足点]。可以看出“下……来”的宾语可以是一般事物名词,也可以是处所名词。

4.现当代时期,“下……来”在意义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表示抽象位移意义的用法更普遍、更成熟。

(1)要不是这样,他就不会应下这个事来。(老舍《骆驼祥子》)

(2)就别乍翅了,安下心来过日子吧。(王朔《千万别把我当人》)

(3)大胖子机灵一下,立刻正襟危坐,沉下脸来,瞪着宝康,喝道,“你再骂一遍。”(王朔《顽主》)

五、“下……去”

1.我们找到“下……去”作补语的最早例子是在南宋话本《碾玉观音》里。

(1)走出门,看着清湖河里,扑通地跳下水去了。(《碾玉观音》)

例(42)中的“下……去”表示空间位移,立足点是在岸上。

2.元明时期,“下……去”似乎没有大的发展,都表示空间位移。例子从略。

3.现代汉语时期,“下……去”有了大的发展,意义上可以表示抽象位置的移动。

(1)下半天,他的气儿塌下点去。(老舍《骆驼祥子》)

(2)杨重说,“反正就传下话去,让全市的人渣子今儿晚上到这儿聚齐。”(王朔《顽主》)

基金项目:201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课题——《语序类型学视角下汉语“动趋宾”结构语序问题的创新性研究 (编号:YB20144558)。

(作者单位: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立足点补语趋向
牡丹与梅影:多元文化下宋人的审美趋向
实用趋向
全球治理趋向扁平
汉语、达翰尔语补语句之比较分析
现代汉语补语的翻译
对外汉语教学中状态补语与程度补语的对比研究
站稳立足点,促进学生发展
高效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研究
Mining the Moon Becomes a Serious Prospect
现在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