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情感教育角度谈中职生物教学
2017-10-20林源
林源
【摘要】在中职生物教学的课堂上,从情感教育的角度对学生展开培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在课堂上收获更多的知识,同时也可以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利用教材内容中所蕴藏的美感因素,培养学生对科学内容的学习热情,让中职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收获更为多元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情感教育 中职 生物教学 方法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7-0163-02
随着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中职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体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相比较普通高中教育,中职生在学习基础和学习热情上都存在着一些欠缺,所以教师在进行生物内容的教学时,要尽可能的从情感教育的角度出发,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感受。本文通过对情感教育的内容展开深入挖掘,希望能为相关人员,起到一些积极的参考作用。
一、借助生活实例,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中职生物教学的课堂上进行情感教育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生活实例,对学生的情感体验展开强化,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由于中职生生物学习的基础较为薄弱,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是一味的进行理论内容的教学,那么很可能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影响。而借助生活实例,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收获更多的情感体验,并且由于中职生和社会有着更多的联系,所以利用这种教学方法,也可以帮助他们摆正生活和工作的关系。
例如在对环境污染的问题进行学习之前,教师不妨在课前,让学生通过网络,搜集一些相关的资料内容,并且让学生以身边的实际案例展开教学讨论,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所见所闻,对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一些环境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激情。当然,在学生演示完这些生活案例之后,教师要结合教学任务,对学生所作出的环境调查内容,展开进一步的強化。还有,为了帮助学生对生活中隐藏着的美进行发掘,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自然界中的叶镶嵌现象进行观察,通过对植物茎干上叶片的形态进行研究,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界中的和谐与统一,让中职生通过生物内容的学习和了解,提升审美情趣和水平。
二、挖掘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科学热情
作为中职生学习的第一手资料,教材内容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进行情感教学的时候,教师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足够深入的挖掘,对学生的科学学习热情展开培养。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将教材中所蕴含的科学美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并且结合相应的情感教育内容,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热情,为其树立正确的学习心态,摆正自己的学习位置,这样才能在以后的学习和发展中,树立永久学习的心态,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
例如在学习如何使用显微镜这部分内容时,在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借助教材上的概念帮助学生明白,细胞是构成生物结构和功能的最基本单位,借助显微镜这一类科学仪器,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对那些微观的生物进行了解。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显微镜的结构内容,进行自主认识,对其关键部分的作用进行猜测,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意识。在完成这个教学环节之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演示视频,帮助学生对显微镜的种类、结构、部件名称和作用,进行详细化的认识;最后,让学生对显微镜进行实际的操作,熟悉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存放注意事项,遵守稳拿轻放、循序渐进、科学统筹和缓慢小心的使用原则,让中职生对生物这门学科,建立严谨的学习热情。
三、改革教学形式,促进学生的参与兴趣
在中职的生物教学中,关于教学形式的内容,长久以来都未能进行有效的改革,教师所采用的,仍旧是传统教学方法,这样既不能对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行激发,同时也使得他们在课堂上产生了厌烦的学习情绪,为后期的教育,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从情感教育的角度进行教学渗透时教师要突显出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增加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另一方面,也应该利用教学辅导的方法,对学生采取一视同仁的教学理念,发挥自身的教学魅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
比如在对酶的特性进行学习时,教师通常会借助唾液淀粉酶的实验来进行说明,这个实验过程较为简单,但是为了避免学生产生轻视的学习心理,教师不妨对内容进行少许的改动,增加实验过程的趣味性和互动性,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相应的成就感。在对学生实验结果,以及平常的研究成果进行点评时,教师也要给予多元化的考量,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对于那些学习态度比较端正、积极思考讨论、作业认真的学生,教师要在大家面前给予肯定,鼓励其再接再厉,深化其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四、结语
总的来说,情感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情感体验注重学生的态度、情绪和信心。教师利用情感内容对学生展开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学生个体的发展,以及整体化的学习态度,都能起到较好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张晓冰. 中职生化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
[2]商贵玲,时光伟. 浅谈基于情感教育的中职生物教学[J]. 职业,2013,(3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