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下的按需出版分析

2017-10-20邱芬韩跃杰李洋

今传媒 2017年9期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大数据互联网+

邱芬++韩跃杰++李洋+?

摘 要:按需出版作为数字出版的一种方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然而经过二十几年,按需出版在国内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发展。在“互联网+”时代,出版行业编辑、印刷和发行各个环节都受到互联网冲击的情况下,实现按需出版,突破传统出版行业的困境成为日益关注的问题。本文以“互联网+”时代大数据使用为例,说明按需出版在“互联网+”时代的变革,指出按需出版如果想要有所作为,必须结合时代需求,运用“互联网+”思维对出版模式进行变革。

关键词:“互联网+”;按需出版;大数据;互联网思维

中图分类号:G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9-0015-03

按需出版是數字出版的一种形式,因其可以解决传统出版中起印数高、库存大、回款难、退货多、短版书出版难、断版书再版难、教辅市场萎缩等众多问题而广受关注。

按需出版,顾名思义,即按照需要进行出版。这个需要可以是作者的需要,读者的需要,市场的需要,出版社的需要等等。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按需出版便走进了出版人的视野,到今天,按需出版已经发展了二十几年。在本世纪初,按需出版引发了出版界内外的一阵研究和讨论的热潮。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因为受到多种因素制约,按需出版并没有像广大出版人之前预期的那样繁荣发展。

2015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中,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的行动计划,积极促进和推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与传统行业的结合。在互联网+时代,传统出版行业编辑、印刷和发行各个环节都受到互联网冲击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并进一步发展按需出版,成为出版人关注的问题。本文将结合“互联网+”给出版行业带来的变化,以大数据使用为例,说明按需出版在“互联网+”时代新的实现途径。

一、“互联网+”时代之前的按需出版

(一)按需出版的概念

简单地说,虽然按需出版即按照需要出版,但其详细的释义却有10多种。总结各种说法,比较得到大众认同的关于按需出版的观点有:作为一种全新的数字出版方式,按需出版可以按照不同的时间、数量、内容的要求,通过数字印刷实现整个出版流程;同时按需出版印刷数量少,品种多样,满足个性化、高效率、短版化的市场需求,可以达到零库存,避免积压情况,即使同一内容也可以根据需求实现不同开本、不同字体、不同排版格式等印刷方式的按需设定;按需出版的出版方式依赖于先进的数字化处理技术、数码印刷技术、普遍而稳定的网络应用;不同于传统出版业的先印后卖,按需出版是先卖后印等。

不同于传统的出版行业将印刷品通过编辑、印刷、发行各个环节之后到达读者的手中,按需出版不受传统出版的印数限制,在实现了图书数字化的基础上可以根据需要灵活组合出版工程中的编辑、印刷、发行等环节。相对于传统出版,按需出版强调了一种服务,即把作者和读者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按需出版的出现体现了传统出版由生产内容转向资源服务的发展趋势。按需出版不同于电子出版,它保有传统出版的编辑、校对环节和具体装帧形式,同时,按需出版也具有相异于传统出版的理念和出版方式。在满足作者和读者需求的基础上,按需出版与电子出版和传统出版有着各种灵活而广泛的组合方式。

(二)“互联网+”时代之前的按需出版模式

由于按需出版的特点,在“互联网+”时代以前,按需出版通常是作为传统出版的辅助和延伸,主要应用于专业性强而需求量小的专门书籍出版,断版图书出版,受到读者欢迎的电子书出版,以及对缺乏数据信息的较早的出版书籍的数据处理。虽然按需出版从其出现就依赖于互联网的发展,但之前的按需出版仅仅将互联网作为一种工具,在出版的过程中延续传统出版思维模式,缺乏对互联网全面的认知。这种思维模式的局限性极大地制约了按需出版的发展,使其有限地集中于几种特定的经营销售模式,如通过网络平台(电商或出版社网站)以预定的方式销售按需出版的专业书籍和断版书籍,与特定的单位合作出版专业著作、专利文章、课程教材等,以及一些试出版的少量图书。由这些按需出版模式可以看出,“互联网+”时代之前的按需出版并没有其独立性,而是作为传统出版的补充出版。虽然根据按需出版的特点,它曾定位于实现出版专门书籍和断版书籍的按需出版,但其生存空间仍十分狭小,缺乏发展动力。

二、“互联网+”时代给按需出版带来新的可能性

“互联网+”,即“互联网+传统行业”,是指利用互联网平台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通信技术,通过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产生新的行业增长点。这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相加,而是充分发挥互联网对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快速、深入地融合在传统行业的方方面面,提升全社会的生产力和创新力,重塑传统产业升级换代的价值链条和产业链条[1]。

互联网对于人们生活的改变是十分明显的。它不仅利用自身的互动性提高了沟通的效率,更在文化层面上影响了整个社会生活。出版活动作为信息文化产业和文化传播方式,受到互联网的影响更为深远。按需出版是基于互联网的发展而产生,通过网络了解出版需求从而也更依赖于互联网的沟通和互动。然而,“互联网+”时代之前的按需出版对于互联网的依赖只是体现在将互联网作为一种工具来实现书籍出版。“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带来了整个出版环境的变革,需要出版人以全新的、整体的互联网思维来重新思考按需出版的实现模式。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地、独立地看待按需出版,仍然认为其只是传统出版的补充和延续,按需出版也永远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

三、“互联网+”时代按需出版模式

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为特色的“互联网+”深刻影响了传统出版行业的各个方面,同时也产生了新的按需出版模式。比如,以大数据为例,通过大数据对读者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可以使按需出版更深入和更快捷地满足读者的需求,实现个性化阅读和个性化出版。按需出版在大数据背景下也出现了很多新的形式,如定制出版、众筹出版、自助出版等。定制出版实现了出版分众的需求,对读者不同的需求加以分类和满足,使按需出版进一步发展。众筹出版一方面了解到图书出版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缓解了出版经费的压力。自助出版基于互联网和数字出版的发展,体现了按需出版中出版社与读者的互动[2]。下文以大数据背景下的定制出版为例,介绍这种在“互联网+”时代的新的按需出版特点及实现方式。endprint

(一)“碎片式”阅读成为主流,阅读需求多样化

移动终端的广泛使用是“互联网+”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由此也转变为使用零碎时间的“碎片式”阅读。互联网发展状况的统计分析显示,手机网民占总网民数的81%。仅以一个小说网站为例, 一个月内的手机阅读APP下载量就达到1.4亿次[3]。俗话说众口难调,众多的阅读人群对于书籍的阅读和喜好也是不一样的。如何了解广大的读者人群对图书出版的需求,并出版相应的图书予以解决正是按需出版所需解决的问题。曾有电商网站做过一些尝试,比如“京东出版”基于对其用户搜索、浏览和购买的数据进行分类、比较,发现京东用户对于人物、传记的图书更愿意购买,因而选择《大卫·贝克汉姆》作为其首部出版图书推向市场。这是一种互联网+时代才会出现的按需出版模式,即由过去处于被动位置的消费者来决定出版社的选题与策划。数据挖掘+数字阅读也许正是实现“互联网+”时代按需出版的可行途径。

(二)获取与积累相关数据

由上述电商出版的例子可以看出,在“互联网+”时代,各种数据对于图书出版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基于对数据的分析和整理,出版社才能获知读者的需求,市场的需求,才能基于这种需求制定相应的满足需求出版计划。而与处于销售端的京东等电商拥有大量的用户信息不同,传统出版社由于缺乏相应的数据资源,因而更应重视数据的收集和挖掘。首先,从自身出版社的网站可以获取读者的搜索信息、下载情况等数据。这些登录出版社网站并进行搜索的读者一般是了解和熟悉该出版社,并带有清晰的目的性的,是出版社需要重点关注的主要消费群体,应对这部分数据信息进行留存和重点分析。

此外,出版社还可以通过销售商、销售网站以及各种终端设备获取外部的相关数据,如文学作品的下载网站,手机或是其他电子阅读设备的下载量,电商网站电子书的下载情况等。这些数据对于出版社而言也极为重要,可以通过购买或者协商获得。

出版社从自己网站获得的信息可以反映出自身主要读者的主观意愿,而通过外部途径获取的数据则可以反映出读者总体的喜好和意愿,对自身数据是一个很好的补充。通过这些渠道,出版商可以了解广泛的市场需求,以及出版社的自身优势等相关信息。

(三)数据分析

收集数据的目的是为了分析,得到有针对性的结论,从而进行合理的出版策划。按需出版,在考虑市场需求的时候,还要注意顾及大多数人群的共同需求,同时也要兼顾一些小众需求。分析得到大多数人对于出版图书的需求固然是数据分析的主要目的,但如果能注意到各个层面读者的需求和兴趣,对读者群进行合理的分类,则能更好地掌控市场,最终实现按需出版。

能满足大众需求的出版物,可以快速地给出版社带来可见的利润。但在数字出版领域,低廉的出版成本,使得生产迎合小众需求的出版物也成为可能。满足各方面读者的要求,才是实现按需出版的意义所在。

(四)出版及营销

获得了需要的数据,并分析完成了选题和策划,最终出版的图书还是要推向市场。在营销的过程中,要注意精准定位读者群,绑定购买人群。通过对用户使用数据终端的习惯,微信、微博等应用软件的关注及发布情况,以及移动终端的下载情况,能够较为准确地判断出读者的需求。通过对读者的准确定位,大数据分析帮助出版社找到潜在的读者群。按照大数据分析的结果,出版社可以将图书资源和读者需求进行整合,并通过目标读者惯用的渠道进行推送和营销,从而实现读者绑定。如果读者下载了相应的阅读APP,可以通过这些APP进行更深入的数据收集和消息推送,进一步加深读者和出版社的粘性。

由此可知,在大数据背景下,按需出版模式是与之前的模式完全不同的。按需出版不再是局限于一些特殊选题,或是满足少部分人需求的出版方式。随着阅读人群的不断扩张,“互联网+”思维方式的出现,使得出版可以以市场需求,读者需求为先,真正地实现按需出版,满足读者多样化的需求。此外,基于“互联网+”的理念和技术支持,在按需出版的每一步都可以得到更多优化。在出版前,可以运用自媒体和社交网站多元化的收集信息,如论坛、人人、豆瓣、微信、微博、各种读书论坛等都存在着大量的读者群体,这些数据的手机软件可以优化图书内容的制作。在出版后,除了可以通过数据分析精准化地进行图书推送,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实现出版社、读者、作者的互动,提升用户的体验。在“互联网+”时代,出版社的网站除了展示本社情况外,可以开发更多的服务项目,如开设论坛,或是与作者在线讨论等吸引读者,扩大图书影响。出版社企业还可以建设官方微博或微信公众号,与读者互动。综合运用多种途径和渠道,优化图书出版,促进图书发行销售,使得按需出版更好地实现。

四、“互联网+”时代按需出版变革

早先的按需出版不仅范围局限,在发展的过程中还遇到各种制约。如书号控制体系的限制,出版社数字出版数据库的不健全,缺乏图书出版的数据平台等等。而且在出版产业的各个环节,如编辑加工、印刷出版、网络销售、运输配送等,虽然广泛地使用了互联网技术,但各个环节之间却缺乏联系,各自为战。“互联网+”理念的提出,要求出版人转变传统思维,以全局的、整体的思维方式来考虑读者的需求、市场的需求,并最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按需出版。“互联网+”理念将出版的各个环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将读者的信息需求传递到出版的过程中,使得读者成为按需出版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才是按需出版的意义所在[4]。

“互联网+”时代给按需出版带来了新的契机,按需出版模式不再是从前对传统出版细枝末节的改变而是整个出版模式的革新。出版社应该结合自身特点,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工具,以整体性思维考虑“互联网+”时代按需出版的实现模式。

五、结 语

按需出版经历了二十几年的发展,并未完全发展起来,归根到底在于广大的出版人只是将按需出版作为传统出版行业的辅助或是补充。“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出版人可以从新的角度重新考虑按需出版的实现模式。“互联网+”时代下的按需出版模式跟之前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出版人必须具有全局的整体思维才能实现“互联网+”时代下真正意义的按需出版。在“互联网+”的时代里,按需出版必然将以新的面貌出现并大有所为。

参考文献:

[1] 张在健.让“互联网+”成为创新的新引擎[J].中国印刷,2015 (S1):10-130.

[2] 张炯.大数据引领的三种新型出版模式之实践[J].出版发行研究,2014(7):65-68.

[3] 曾鹏燕.大数据背景下数字图书出版的“私人订制”断想[J].科技与出版, 2014(9):70-73.

[4] 陈波.“互联网+”时代出版业发展新思路[J].企业经济,2015(12):103-107.

[责任编辑:思涵]endprint

猜你喜欢

互联网思维大数据互联网+
论述互联网思维在电子商务中的作用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