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芝麻开门:吃颗“药”,做胃镜就不怕了!

2017-10-20

人人健康 2017年19期
关键词:受检者大肠癌消化道

患者拿起一颗感冒药大小的“胶囊”,在医生的鼓励下随水一同服下。不到一分钟,这颗“胶囊”在患者的胃里开始“变身”,伸出自己的“三头六臂”大显神通。

此时,透过发光灯管、磁定位芯片和探头,我们的“胶囊”开始对胃里进行巡视,很快就锁定了病灶的位置———拍照、取证、图像回传。大功告成之后,这颗“胶囊”完成了它光荣的使命,顺着肠道自然排出体外,结束了这场神奇之旅。此时医生看了看表,前后仅用时一刻钟。

提到做胃镜,市民的第一反应就是“难受”“恐惧”。由于民众对胃镜的普遍接受度还不高,导致我国早期胃癌诊断率不足10%,远远低于日本(70%)和韩国(50%)。在广东省医学会主办,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广东省肝脏病学会共同承办的“2017南方消化疾病及消化内镜国际论坛”上,南方医院消化内科刘思德教授称,“把内镜‘隐藏在胶囊内,吞服后就能遥控拍摄,这样的‘智能胶囊胃镜系统技术将提高各地早癌筛查的内镜诊治水平。”

胃镜是早期胃癌筛查“金标准”

我国是消化道肿瘤高发国,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都非常高。我国大约每年新发胃癌患者40万人,占全世界胃癌病例的40%以上,每年因胃癌死亡的患者约35万人。在所有胃癌患者中,进展期胃癌的5年生存率低于30%,而早期胃癌治疗后的5年生存率高于90%。

“由于对胃镜的恐惧,民众基本不会主动到医院做胃镜检查,但胃镜却恰恰是发现早期胃癌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刘思德指出,胃癌高发人群定期做胃镜检查的非常少,大多错失早发现、早治疗的机会,我国早期胃癌诊断率不足10%,而另一消化道恶性肿瘤大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也在逐年升高。我国每年的大肠癌新发病例超过25万,死亡病例超过14万,新发和死亡病例均占世界同期大肠癌的20%,在部分发达地区,例如北上广,已成为常见的恶性肿瘤。

2015年,广州市通过问卷及大便检测等联合手段对10万名65~74岁的常住居民进行了大肠癌的初步筛查,结果在1.5万大肠癌的高危人群中,仅13.5%的民众愿意接受结肠镜的確诊检查。由于民众对于消化道内镜技术的不了解和恐惧心理,急需更新的技术来提高民众对内镜的接受度,降低我国消化道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已成为目前刻不容缓的临床科学问题。

吞服“胶囊”手机连接“拍照”

胶囊内镜是一种新型的内镜检查方式,受检者穿戴好图像记录仪、吞服胶囊后,胶囊在体内以每秒2帧的速度进行拍照,一般工作8~12小时,从而实现对消化道的检查。”这就好像“吞下一颗药丸”,随着胶囊在消化道中“游走”,经过胃部和肠道的同时进行拍照,在不知不觉中就能完成内镜检查。“这样的检查不仅可以提高受检者的舒适度,对于医院而言,也可以减少检查的人力和候检时间等流程。”

据悉,传统的胶囊内镜多数只针对小肠检查,针对胃部检查的胶囊内镜需借助昂贵、体积庞大的磁控床进行配合,而“智能胶囊胃镜系统”将比传统胶囊内镜更便捷,受检者可脱离医院,在家吞服胶囊并与手机连接,随后用手机将胶囊拍摄的胃部图片,通过智能阅片系统将图像传送给医生,医生远程阅片、诊断后将报告发送至受检者手机,如此便可完成整个检查。

“小胶囊”在拍照完毕后,也会随着排泄物一同排出。除了拍照以外,小胶囊还配套有图像智能分析诊断系统,可以筛除模糊、类似图片,自动检出疑似肿物,该系统的运用可减少阅片医生约70%的工作量。据悉,目前胶囊内镜已经在南方医院临床使用。

由于目前胶囊内镜机器人检查项目还没有纳入医保,几千元的检查费仍是摆在许多患者面前的一道门槛。我们相信随着技术的进步,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成本下降以后,会相应下调胶囊内镜使用的费用。

借助人工智能机器人能够让医生克服人类能力的局限性,从而使更多患者享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越来越多的“黑科技”正在或即将被运用到医疗卫生事业当中。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常务副主任王广志认为,机器人就如同医生的“第三只手”,借助它们能使操作更加准确、微创、稳定,疗效更好,副作用更小。

猜你喜欢

受检者大肠癌消化道
驴常见消化道疾病的特点及治疗
细节护理在健康体检中心护理服务中的应用及体检满意率分析
冠状动脉CTA检查前需做哪些准备?
健康管理对纠正体检人群不良生活方式的效果评价
猪的消化道营养
大肠癌组织中EGFR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Dieulafoy病变致消化道大出血的急救及护理
裴正学教授治疗大肠癌经验
C-erbB-2和CD34在大肠癌中表达及其临床意义分析
嘴和消化道(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