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切除术的护理方法和经验
2017-10-20朱刘平
朱刘平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护理干预对子宫切除患者术前焦虑状态、护理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在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接收的40例行子宫切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n=20)和对照组(n=20)。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SAS评分、SDS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SAS评分(31.25±4.31)分及SDS评分(30.31±3.51)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不良情绪发生率为15.0%,对照组患者护理后不良情绪发生率为60.0%,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子宫切除术患者应用心理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术前焦虑状态,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心理护理;子宫切除;SAS;SDS
子宫切除术是临床治疗妇科肿瘤较为常见的手术方案,但是大部分患者因为对手术以及术后的生活担忧等,会产生一些不良的情绪,例如恐惧、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术后康复及生活质量,所以需要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提高患者的自我认知,改善其生活质量。本文针对心理护理在子宫切除术患者不良情绪的影响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在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40例行子宫切除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的年龄为30~67岁,平均年龄为(45.7±3.2)岁。观察组患者的年龄为29~68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5.6±3.4)岁,排除具有严重精神障碍、心理疾病以及言语表达障碍患者。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患者均实施子宫全切手术,本次研究中的两组患者对本次研究均知情且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均签订了知情同意书。两组术前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护理干预,包括用药指导、病情监察、生活护理等常规干预。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干预。主要的护理内容为:(1)心理治疗。对患者实施心理治疗,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主动为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的信息,消除患者的顾虑,增强患者的自信心,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地配合手术治疗,以及促进术后的恢复。(2)放松指导。对本组的手术患者实施放松指导,对其进行语言引导、背景音乐等,让患者学会放松。指导患者回想自己最开心、愉快的事情,让患者保持舒适的体位,深呼吸等,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态,进而促进病情的恢复和好转。(3)负性情绪护理。患者对妇科肿瘤和手术的不了解和害怕,会造成患者产生一些负性情绪,例如焦虑、抑郁、恐惧、紧张等。加强对患者负性情绪的护理干预,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复兴情绪,对其实施针对性的负性情绪护理干预,帮助患者树立自信心,使其积极地配合治疗。减少患者对病情的担忧,让其对治疗有信心。(4)家属沟通与支持。在患者治疗的过程中,积极地动员患者的家属、朋友等,多陪伴患者,可以让患者将负性情绪发泄出来,并帮助患者进行负性情绪的疏导。
1.3观察指标本次研究中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分别采用SAS量表和SDS量表评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就越严重。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t检验计量资料,X2检验计数资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为P<0.05。
2结果
2.1两组SAS及SDS评分比较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护理后的焦虑评分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护理后的抑郁评分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两组不良情绪发生率比较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护理后不良情绪发生率为15.0%,对照组患者护理后不良情绪发生率为60.0%,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讨论
针对有生育需求、要求自身完整的女性患者而言,实施子宫全部切除治疗妇科肿瘤,无疑是一大伤害,会使患者产生严重的不良情绪,加上患者自身对手术治疗效果的担忧,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这对手术、麻醉、术后恢复等均会产生影响,所有必要加强对患者不良情绪的护理和预防。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患者术后的恢复。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帮助患者调整心态,积极地配合治疗。
本组研究结果表明,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缓解子宫切除术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对其术后生活质量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凌云,牟瑞麗.子宫全切手术患者性生活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国性科学, 2014,15(9):30-32.
[2]张红艳.宫颈癌患者术前与术后的心理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8):1780-178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