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图片更有感染力
2017-10-20孙景芳
孙景芳
【摘 要】摄影艺术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摄影者拍摄的内容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如何让拍摄的图片更有感染力,是每位摄影者都在思考的问题。对此,本文从如何练就观察力、新闻摄影构图、对比之美、摄影情感等方面进行阐述,并对摄影艺术中不同画面的表现形态,以及摄影美学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感染力;观察力;摄影构图;对比;摄影情感
人们常说一图胜千言。无论是美好的瞬间,还是有深远影响的新闻事件,摄影图片作为形象记忆可以在人脑中烙下深刻印象,并对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一定影响。拍摄的图片是否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画面起着决定性作用。从相关的人物、事件、场景等元素中揭示相关信息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这是一名优秀的摄影者应具备的基本功。要想拍出好作品,就必须追求构图形式上的和谐与完美,画面中的轻重关系、主次关系、主体与空间的和谐关系等都决定着图片的质量。在这种比较中寻求形象表现力,刺激人的感官,从而使人对内容产生兴趣,可以让图片变得更有趣味。而作为新闻摄影记者,拍摄的新闻图片能否准确传达出新闻事件所要表达的内容并引起读者的共鸣,在产生共鸣后是否能形成社会影响力,而这个影响力又有多少,关键就在于图片感染力的强弱。
什么是感染力?感染力是能引起别人产生相同思想感情的力量,能启发智慧或激励感情的能力。比如在文学作品中,一说到吝啬鬼,大家很自然的就能想到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而金庸笔下的黄蓉以机灵活泼的鬼马少女形象,俘虏了众多粉丝的偏爱;为爱牺牲一切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让千万人为之泪下……这些都是生动的艺术形象,让人能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图片的感染力源于图片拍摄内容的本身,而又高于拍摄内容,这让人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并带来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如何获得这种感染力?笔者以为,摄影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一、学会观察,满足视觉需求
互联网、手机、可移动电视等新兴媒体的迅速崛起吸引了大量受众的关注,在许多媒体人的眼中,多媒体读图时代的到来已势不可挡,谁更能吸引受众的注意谁就能抢占市场的高地。图片作为媒体手中的利器颇为受用。新闻事件发生,多家媒体派出摄影记者采访,谁更技高一筹拍出更有吸引力的图片,谁就能抓住受众的眼球。这就对摄影记者敏锐的观察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想要图片别具一格,那首先就要先观察好拍摄对象。有敏锐的观察力并不代表就一定能拍出优秀的摄影作品,然而没有这种观察能力,要想拍出有极强感染力的图片也是不可能的。
法国著名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首先你必须有善于发现的眼睛。比如说突破常人视角,会看到更多样的不同。普通人拍一棵小草,就是一棵小草。而通过你的观察,它不仅仅只是一棵小草那么简单,它是有生命有思想的:戈壁滩上的草是坚强的;草原上的草是充满活力的;河边的草是互相滋养的;春天的草是孕育生命的。小草是什么樣的,在于拍摄者如何看它,当赋于小草情感,拍摄出的画面也就有了故事。
平时经常练习用心去观察生活的不同,做好资料的累积,当你经过长时间的累积,就会轻易地挖掘到拍摄内容的“灵魂”。细致观察后的结果就是将各类视觉元素的构成关系,通过头脑的加工创作,形成为画面的想象力。每个人都具备想象力并在不断地运用这种能力。通过比较来选取合适的环境、场景、人物,再去找寻最能表现主题的细节或情节。这种在头脑中的不断取舍、不断抗争的过程,也是摄影者观察力的一种表现。
在拍摄前,通过对拍摄内容的观察,确定了拍摄主题和主体,完成前期准备,接下来着手的就是图片的表现形式了。
二、构图有章法,有效传递视觉信息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把构图称为“章法”或“布局”,“展纸作画章法第一”。位置经营如同围棋,下子格格皆可落,切勿乱迷。棋有棋路,画有画理,一笔走失如棋败局。古人将构图比作下棋,摄影亦是如此。构图是指拍摄时按照一定的章法,把主体、陪体、前景、背景、角度等视觉造型元素组织起来,突出画面的主体,有效地向受众传递视觉信息。完整而优美的画面能产生巨大的视觉冲击,并加强传播的感染力。一张图片只能有一个主题,构图的作用就是突出主题、烘托主题,把事件的主题更精准地表现在画面上,目的是通过构图向人们传达摄影者现场已经体会到的震撼、愤怒、惊讶、崇敬等情感。
多数摄影者会采用三分法构图:把图片分成上中下三等分,可以得到两条水平的线,再把它分成左中右三等分,可得到两条垂直的线,这四条线就是趣味线。趣味线的四个交点,就是趣味点。这四个趣味点是画面上最活跃的四个点,因为它们是水平趣味线和垂直趣味线的交点。被摄物体如处在这点上,就会加倍地突出和醒目。
比如《淮畔人家》这张图片,拍摄者将人物主体放在左上空白处,以及趣味点上,与画面中的窗户、床单等陪体产生对比,让人感受到浓厚的生活味。除了这种常见的三分法构图,摄影上还有线条构图法、对称构图法和框架构图法等,与光线相结合,产生画面不同的明暗层次、色彩对比等。通过对光线的认识和利用,使主体在背景的陪衬下充满表现力和审美效果,成为画面的焦点,也会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在考虑拍摄的构图时,画面的景别也是拍摄者需要考虑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景别是通过视觉所产生的。需要的艺术效果不同,采用的景别也会不同。在我国古代绘画有这么一句话“近取其神,远取其势”,这句话也适用于现代的新闻摄影中。对人的视觉心理的作用表现在:当我们看到摄影图片时,在第一时间内视觉所发生的第一反应,就是认同和感受画面的景别形式,也就是说,眼睛首先要告诉大脑先辨别出这张图片是一个什么样景别的画面,然后才会从这种表面形式进入到画面内在,比如对画面的内容、构成、色彩、造型、主次关系等的观察、接受、感知和理解分析。endprint
景别是视觉语言的一种基本表达形式,一般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图片一般根据不同拍摄对象选择不同的景别。图不在多,一张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即可表现整个主题,图片拍摄时多采用全景、中景和近景。
《丰收啦》这张照片采用的就是近景拍摄,采用俯视角度,前景是喜笑颜开的果农正扛着沉甸甸的果箱,背景是满地的果子和正在装箱的其他果农。虽然画面内含有的元素比较多,但是主题却只有“丰收”这一个。
单幅图片虽然可以一图表意,但是在拍摄时常常还会运用组图这种形式,用三至五张图片多角度展示主题。比如在拍摄城市新姿时,就可以采用远景、全景拍摄绿树成荫、高楼林立的航拍画面,让受众在画面中接受更多的信息。组照中还应有中景、近景拍摄的反映人物精神面貌的图片。除此以外,摄影师还应不失时机地抓拍富有美感和视觉冲击力的特写镜头给观者带来不一样的视觉感受。组照中还要考虑画面的横竖构图与景别的搭配,以满足人们开拓视野的要求。
三、善用对比,传递更多画外之音
摄影图片通过光线、色彩、结构、线条等手段来对被摄体进行记录和表达。平淡的画面很难让人产生太多的思考,人们只会对有精彩内容的图片产生兴趣。对比的手法在摄影中较为常见,且取得的效果却非常独特。
在新闻摄影中常会采用对比手法来进行创作。常见的经典之作如美国摄影记者迈克·韦尔斯拍摄的《乌干达干旱的恶果》,它是1980年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的最佳作品。一胖一瘦、一大一小、一黑一白,画面虽然只是两只手的特写,但是强烈的对比却让人感受到反差。读者看到的虽然只是两只手,但是读到的却是画面之外灾民的形象。
而《稻子与稗子》这幅作品采用白背景,以线条的形式展示主题,画面中明暗对比强烈。稻子与稗子均是以线条为主的影像,弯曲的线条与笔直的线条形成了强烈对比。弯曲的线条给人内敛、低沉、谦虚的感觉,而直线则给人一种高傲、有力、刚劲的感觉。两种线条相交汇,让人产生一些联想——稻子的谦虚和稗子的傲慢感。拍摄者李英杰在分析自己的这幅作品时曾表示,他采用的是国画画兰花时贯用的“三笔破凤眼”招式,避免线条出现重复、单调感。经过他这样一系列精心策划,最终完成了这幅主题突出、寓意深刻、形式较为新颖的摄影作品。
四、有情感才有共鸣
著名战地记者罗伯特·卡帕说过:“你拍的不够好,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这个“近”不是我们常说的物理距离的近,而是拍摄者与被拍摄内容的心理距离。在拍摄时,拍摄者常常浮于表面,忽视了这种心理情感。“靠得近”的图片是通过画面的视觉力量,让人强烈地感受到拍摄者的情感。
一张摄影图片的情感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对被摄对象的情感、拍摄者的情感和受众通过观看图片引发的情感。摄影图片情感的传达是双向的,摄影者与受众通过画面内容产生交流,从而形成共鸣,达到情感上的沟通。这种情感的传递达到最优的效果,就是我们说的画面感染力。
但是有时也会产生情感的不同步,比如受众没有通过图片感受到摄影者的情感,摄影者没有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等,产生情感不一致,也就沒办法说这是张好的摄影作品,更无从去说画面感染力了。摄影者应该在“情”字上下功夫,摄影就是表现感情、倾注感情的过程。摄影者各自的经历、阅历、素养、性格等都不尽相同,所以对情感的认识也会有所偏差,这就是拍摄同一主题时由于个人情感不同,拍摄的作品效果和表达方式也不同的原因。随着数码技术的普及,在实际中对于这种摄影情感的思考与应用,常常被急促的快门声所淹没。情感是一张摄影图片的灵魂,少了画面的交流,也就少了被摄对象、拍摄者和受众的情感交流,达不到共鸣,这也是众多摄影图片仅仅被称作“现场照片”的原因。
综上所述,要让图片以具体的形象语言准确传递事件内涵,需要拍摄者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掌握摄影语言的规律,让感染力真正发挥作用。一张能够产生感染力的摄影图片一定是有情感的,它记录着快乐、浪漫、悲伤、惊恐等有感染力的摄影作品主要由拍摄者决定,所反映出的一定是拍摄者对艺术的理解和人生阅历的沉淀。
参考文献:
[1]柴继军.图片报道——网络时代新闻摄影的实践[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2]美国纽约摄影学院.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M].中国摄影出版社译.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9.
[3]苏珊·桑塔格.论摄影[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4]徐希景.摄影基础[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淮南市广播电视台)
责编:刘冰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