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早间电视新闻节目的创新策略

2017-10-20唐田

新闻世界 2017年10期

唐田

【摘 要】随着早间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早间时段已经逐渐成为电视荧屏的另一个黄金时段。如何做好早间电视新闻节目?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包括“内容的创新”、“形式的创新”和“传播渠道的创新”。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新的演播技术手段对主持人的表达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而作为新的技术手段率先尝试应用的早间电视新闻节目,其主持人的表达方式也会因演播技术的革新而逐渐完善。

【关键词】早间新闻;跨媒介;多屏共赢

一、渗透百姓生活的伴随式新闻早餐

根据常规的睡眠习惯分析,人们在晚间获取信息的截止时间点大致在23:00左右。而能够全面、权威地梳理整合在人们熟睡之时,我们的身边、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世界已经发生或即将发生哪些大事小情的媒体渠道非“早间电视新闻节目”莫属。

随着电视制播力量的不断壮大,央视和各家省级电视台逐渐开拓早间新闻领域。尽管以前各台曾经制作播出过早间新闻,但新的一波真正具有时效性、服务性、贴近性,称得上morning show的早间新闻节目的大量开办,根据笔者不完全统计,也不过十多年的时间。 例如,2004年12月18日,安徽卫视《超级新闻场》首亮荧屏; 2006年,中央电视台整合原有早间时段的几档节目《6:00早新闻》《媒体广场》《7:00早新闻》《新闻早8:00》,并把收视不理想的专题类节目的重播从早间时段移走,打造出以新闻和服务资讯为主的大型直播新闻节目《朝闻天下》;2007年1月,江苏电视台在颇具影响力和观众口碑的江苏城市频道,推出长达一个小时的大型早间新闻资讯直播节目《早安江苏》。

在6:30—9:00这个早间时段,逐渐孕育了一批朝气蓬勃,有活力,有看点,有亮点的“新早间新闻节目”。可以说,早间时段已经逐渐形成电视荧屏的另一个黄金时段。黑格尔曾把“读报”比作人们的“晨祷”,美国的文化研究学者詹姆斯·凯瑞(James W. Carey)也提出了传播的“仪式观”,认为传播不只是信息的流通,在传播的过程中其实再现了社会中共享的信念。他举例说,“人们读报,并不主要是为了获取信息,而是参与一个大众群体。而这为的不是了解新东西,而是描绘和确认一种世界观。”由此,从传播学角度来看,人们早起看电视,知晓新闻,了解交通、天气等最新动态消息,不仅仅是在接收资讯,同时也是在完成一种建构信念的仪式,是“一日之计在于晨”的自我激励,是健康、自信、乐观的生活态度的体现。总之,收看早间电视新闻节目逐渐成为现代人迎接新的一天工作和生活的一种方式,它代表着一种乐观进取的价值取向,是有品质生活的仪式性行为。而电视人用心良苦地营造早间电视文化,为的是让观众“早上起床伴着电视里的晨曲洗漱”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各级电视台也注重在早间节目中体现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比如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在充分发挥权威性、国际新闻优势的基础上,增加社会新闻的比重,增大信息量、增强服务性。东方卫视《看东方》以国际视野兼顾本土特色著称,以“居高度、大视野”为宗旨,形成了糅合各种电视元素的新闻播出方式;北京卫视《北京您早》充分发挥都市台的具有贴近性的气象、交通服务特色,为广大受众提供便捷的气象和交通即时信息;安徽卫视《超级新闻场》秉持让观众“在真正轻松中开始新的一天”的理念,以世间百态为新闻库,以言论性和故事性见长。各台早间新闻节目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蓬勃景象。

二、“料实”、“壳靓”、“多屏共赢”

受众对早间电视新闻节目的需求类似吃“自助餐”,大家各取所需。这就要求早间电视新闻节目要在坚守新闻性和服务性的大框架下,不断微调,随着时代的脉搏和大众审美口味的变化逐渐推进并“深耕创新”。

(一)节目内容的创新——“料实”

从将前一天的新闻“搬运”到早间时段复播,到将昨日新闻串编成一档在早间播出的节目,再到增强夜间外采和编辑力量,在早间时段让受众看到小到身边大到国内国际的“昨夜今晨”的最新消息,早间电视新闻大餐已经越来越丰富可口,受到业内的重视和受众的认可与喜爱。它虽不是一种一出生就被人看好的节目形式,但近十年间,早间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确实可圈可点。这首先体现在早间电视新闻节目内容的创新方面,以江苏电视台《早安江苏》为例,通过梳理发现,早间电视新闻节目的内容创新,也从侧面反映了时代进程。

1、内容紧扣时代脉搏

内容永远是新闻节目的立足点。新闻节目要紧跟时代,不仅要记录时代的声音,更要把紧时代跳动的脉搏。2007年上半年,股市比较红火,早间电视新闻节目如何为人们提供财经方面最新鲜的服务,引起了当时刚开播不久的《早安江苏》节目组的思考。节目抓住凌晨组稿时段能紧扣国际市场的时间优势,在节目中添加第一手国际财经资讯,并在每日节目中电话连线证券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传递专家对于市场走向的分析解读和预测的声音,实实在在地为受众服务。后来随着人们的投资目光开始逐渐兼顾到贵金属市场时,栏目发挥常年和财经专家合作的优势,又增设了连线黄金、白银投资专家的环节,并因受众反应较好而设定为常规板块。

2、报道手法日趋完善

一档节目的内容创新不仅体现在节目环节设置上,也体现在报道的手法日趋成熟上。夜间是各类事故多发的时段,尤其是交通事故。强化夜间外采和编辑力量的早间节目,自然会掌握大量的突发事故新闻。《早安江苏》栏目从一开始寻求快速播发、吸引受众眼球,到突出对事件中“人”的关切,严格规范“马赛克”的使用,保护当事人的隐私权;同时,注重事故背后的反思与启示。2009年6月,震惊国内的张明宝醉驾事件发生的当晚,栏目记者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实现了对该新闻的首发。但节目并未用血腥的场面博取收视率,而是采用人性化的技术手段,在画面中保护了几名受害者的尊严。并在后续的追踪报道中,本着不过分打扰受害者亲人的原则,重点关注媒体和社会能为受害者家庭做些什么,也借此探究和追问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完善。这次报道在业内引起了较大反响。当事故报道不再追求画面的冲击力,而是希望通过一则则令人痛心的不该发生的事故警示大家尊重生命、守法規、重安全,提高公民社会责任感;从对新闻事件报道的求“快”,到深挖新闻事件所引发的启示和反思,以及对相关政策的建言献策,这种转变也体现了节目内容选择和报道手法上的日趋成熟。endprint

(二)节目形式的创新——“壳靓”

1、包装精美,片头片花制作精良,有看点

除了在内容方面下功夫吸引受众外,各台的早间电视新闻节目在包装方面也颇具匠心。

《北京您早》节目的片头时长1分钟,是大气恢弘的三维立体制作——绚丽的朝霞中,视线穿越古老北京有着厚重历史的一处处古建筑,音乐节奏转换,鸟巢、水立方等新地标上刻有“北京您早”的字样。一种生活在北京的幸福感和自豪感会油然而生。该片头配乐的恰当使用,既烘托了场景的气势,又从听觉上唤醒人们“一日之计在于晨”的饱满昂扬的活力。包装的方式与国际接轨,多字幕条的堆叠,特别是游走字幕既增加了信息量,也带来了视觉亮点。节目整体包装的主色调为红色,大方、清新、有朝气,给受众带来由眼及心的轻松愉悦。

2、新技术手段的率先使用

不少电视台对于新的包装形式的尝试也往往从早间新闻节目开始。比如很受观众喜爱并在业内颇具有参照价值的虚拟植入技术,在东方卫视《看东方》中就得到了充分运用。该节目的天气资讯播报环节,设置一位主持人在大屏区域站立播报。机位为全景,主持人相对居画左,画右采用虚拟场景结合虚拟图表等形式来配合主持人的口播内容。信息的传播更加清晰明朗,充分调动了观众的视觉感官,节目的吸引力相应提升。

随着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其他行业日新月异的科技手段也在广播电视传播中有针对性地得到运用,并由此带来广播电视节目形式上的创新,尤其在早间新闻节目中有突出表现。例如,为了给观众立体式地播报天气,《北京您早》《看东方》《早安江苏》等节目都做了多种形式的尝试,这其中,新的技术手段的支撑功不可没。例如,《早安江苏》联合江苏电信合作开发了全球眼技术,通过江苏电信“全球眼”,主持人在南京的演播室可以带领观众共赏苏北清晨飘飘洒洒的第一场雪,而无需记者舟车劳顿赶到现场再传回报道;江苏各地的实时天气——扬州瘦西湖晨练的场景,徐州街头拥堵的早高峰场景等等,都可以为观众实时呈现。“全球眼”等技术手段的跨界运用,使节目的可看性增强。另外,为了提升对于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早安江苏》节目和江苏联通开展合作,街头巷尾发生的突发事件,栏目记者报道更加便捷,普通公民也可以参与进来,为栏目提供新鲜的一手资讯。

(三)传播渠道的创新—— 跨媒介借力、多屏共赢

各电视台跨媒介的融合互通,也多從早间新闻节目试水。渠道借力,多屏共赢,节目影响力得到延伸。各台早间新闻节目大致都以串编为主,自采辅助。以安徽卫视《超级新闻场》为例,节目内容多来自于各媒体平台,取材于本台自选或兄弟台之间的资源交换,需要有网络媒体和平面媒体的支持。这些跨媒介的合作,使得该节目突破了收视时段的局限性,克服了地域和覆盖面的限制,影响力扩大到了全国。一些标有《超级新闻场》logo的视频新闻以较高的点击率成为各大网站、手机视频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12年省级卫视电视节目网络传播效果分析简报》中,北京美兰德调查公司对省级卫视160档新闻栏目的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超级新闻场》不仅在同时段的收视率领跑于全国,网友评议和微博提及量均达到550万条,这两项指标稳居省级卫视新闻栏目第一位。2013年11月,央视召开智库论坛,以电视的“品质、品格、品位”为主题,发布了《电视收视与传播覆盖影响力数据以及电视节目网络美誉度分析报告》。其中,安徽卫视《超级新闻场》从全国各家电视台274档新闻栏目中脱颖而出,入选“电视新闻节目网络美誉度”前十。共同入选的前十名中,六档为央视节目,其他兄弟卫视——深圳、湖南、江苏各有一档。该报告认为,网络美誉度指标的提出,是电视台在互联网大潮之下,探索提升电视节目在互联网中传播能力的一种有效尝试。而贴近百姓、贴近生活的节目,在电视媒体平台收获了观众的喜爱,在网络平台上也同样受到网民的欢迎。

(作者单位:安徽广播电视台)

责编:姚少宝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