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灌肠联合清热利湿化瘀汤治疗湿热瘀阻型慢性盆腔痛40例

2017-10-20

浙江中医杂志 2017年10期
关键词:阻型灌肠盆腔

黄 亮

浙江省金华市文荣医院 浙江 金华 321001

中药灌肠联合清热利湿化瘀汤治疗湿热瘀阻型慢性盆腔痛40例

黄 亮

浙江省金华市文荣医院 浙江 金华 321001

慢性盆腔痛 中药灌肠 清热利湿化瘀汤

慢性盆腔疼痛是妇科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它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骨盆及其周围组织的疼痛,疼痛持续时间6个月以上的一组疾病或综合征,其发病率约为5.7%~26.6%,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及生活[1]。近年来,笔者采用中药灌肠联合清热利湿化瘀汤治疗湿热瘀阻型慢性盆腔痛40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湿热瘀阻型慢性盆腔痛[2-3]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年龄23~46岁,平均35.3±6.4岁;病程4~22月,平均8.7±3.9月。观察组:年龄24~45岁,平均36.2±6.1岁;病程5~26月,平均8.9±4.1月。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给予清热利湿化瘀汤治疗。方药:蒲公英30g,紫花地丁20g,车前子、败酱草各15g、丹参、赤芍、苍术各l2g,延胡索、川楝子、黄柏各l0g,甘草6g。每日1剂,分2次服用。2周为1疗程,治疗2个疗程。

2.2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方药:薏苡仁30g,黄芪20g,蒲黄、茯苓各15g,桃仁、白花蛇舌草、红藤各12g,三棱、莪术、木香、荔枝核各l0g,桂枝8g。每日1剂,每次保留灌肠液2h左右,经期不进行保留灌肠。2周为1疗程,治疗2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评分,0分表示无疼痛,10分表示最剧烈疼痛,数值越高,表示疼痛越剧烈。

3.2 疗效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疗效标准拟定[3]:治愈:下腹部疼痛、坠胀等临床症状消失,查体腹部无压痛;显效:下腹部疼痛、坠胀等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查体腹部压痛明显减轻;有效:下腹部疼痛、坠胀等临床症状好转,查体腹部压痛减轻;无效: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善或加重。

3.3 结果:见表1、表2。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比较(±s,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例数40 40治疗前4.5±2.1 4.4±2.0治疗后1.3±0.4▲*2.4±0.7▲

4 体会

慢性盆腔痛属于中医学“妇人腹痛”等范畴。《素问》云“伤于湿者,下先受之”,《医林改错》指出“凡肚腹疼痛总不移动是血瘀”。可见本病与湿、瘀、热关系密切。多因产后或经期,余血未尽,复感湿热之邪,流注下焦,客于胞宫,阻滞气血;或平素饮食失常,损伤脾胃,湿热内生,稽留下焦,阻滞冲任气血,气滞血瘀而发。笔者所采用内服方中,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利湿;败酱草清热解毒化瘀;丹参、赤芍活血清热、凉血化瘀;延胡索、川楝子活血行气止痛;苍术、车前子、黄柏清热利湿;甘草调和诸药。另,中药灌肠方中,三棱、莪术、桃仁、蒲黄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红藤清热解毒、活血止痛;木香、荔枝核行气止痛;白花蛇舌草、薏苡仁、茯苓清热利湿;气为血帅,加少量黄芪以补气行血,气行则瘀自通;桂枝温阳化气,化气行水;黄芪、桂枝可顾护脾阳,防止清热药物之寒凉太过。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化瘀止痛之功。结果表明,中药灌肠能明显改善慢性盆腔痛患者的疼痛症状,促进患者的康复。

[1]马瑞芬,陆金霞,沈姚琴.针药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痛68例[J].浙江中医杂志,2012,47(12):875.

[2]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66-1475.

[3]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43-253.

2017-05-17

猜你喜欢

阻型灌肠盆腔
蝎芷膏治疗湿热瘀阻型臁疮的临床观察
三伏贴贴敷治疗寒湿痹阻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寒湿痹阻及湿热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腕关节MRI表现的相关性研究
不是所有盆腔积液都需要治疗
一例空气灌肠法治疗犬肠套叠
坐骨神经在盆腔出口区的 MR 成像对梨状肌综合征诊断的临床意义
灌肠方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
彩超引导下经直肠行盆腔占位穿刺活检1例
热敏灸结合中药灌肠缓解慢性盆腔痛的作用
耳穴贴压配合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