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泗河河道生态建设的技术研究
2017-10-19王鲁洪朱盈
王鲁洪?朱盈
【摘要】通过对生态河道的介绍和对泗河现状的分析研究,提出生态河道建设的客观需要和对人们生活的良好影响,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来对泗河河道生态进行建设探索。
【关键词】生态河道;技术措施;生态平衡
生态河道的概念在国内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它是在保证边坡稳定和行洪安全的基础上,以营造河道的生物多样性为目标,以河岸带水文联系的沟通为关键,在水-土-生物之间形成良性生态循环,形成自然的河道景观,保证河流生态系统健康发展和人类的永续利用。
1、对泗河生态进行分析
1.1 泗河流域防洪能力低
城市化发展导致城市不透水面积增加,地面径流系数增大,使城市洪水有增大的趋势。由于河道综合治理不及时,一旦洪水到来,极易造成洪涝灾害。
1.2水利设施相对落后
大部分河段年久失修、堤防单薄、残缺不全、土质较差。建筑物受当时施工技术、经济条件限制,质量较差,带病运行。河道中心摆动,弯道顶冲严重,河势变化频繁,洪水过后易形成险工。
1.3 基流减少,水资源短缺
泗河流域表面和河道硬质化导致水流下泻速度加快,保水、滞水能力降低。地下水开采过量,地下水位降低,地下水交换与自然相反,致使河道流量较自然状态减少。由于水利设施不足,大量径流泄入南四湖,导致地表水严重缺乏,地下水的超采导致兖州北部和西部形成大面积的地下水下降漏斗。
1.4 水质污染日趋严重,稀释自净能力差
泗河为山洪河道,平时为干河,排入泗河的16家重点企业,年排放量达3097.8万t,COD排放量9538.9t,而新建成的泗水、曲阜、兖州3个污水处理厂管理尚不配套,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其水质达不到工业河生活用水标准,河槽水量不足,纳污能力较小,自净能力低。
1.5 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生态环境恶化
河流水量减少,人为干预致使天然食物链脱节,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人为过度开发经营,使流域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森林资源总量不足,植物品种单一,整体绿化水平偏低,不能确保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生态环境依然脆弱。
2、泗河河道生态建设的技术措施
2.1 工程技术
2.1.1 河道平面及断面改造
将泗河直线化的人工河道恢复原来蜿蜒曲折的自然线形,丰富水流形态,为水生植物创造多样的水环境。同时,在河岸修筑丁坝以减缓水流,将河水流向朝河心挤压,降低水流对河岸的冲刷,为丁坝之间进行软质材料护岸创造条件。河道的断面改造包含横断面改造和纵断面改造。河道横断面采用复式断面或不规则断面。次槽采用缓坡,其特点优于斜坡和直立护岸,因为在保证土壤安歇角的同时,方便护岸工程的施工。
2.1.2 工程护坡材料
在不改变原设计坡度、高程的情况下,对坡面用生态材料防护,保证上下土层水文的联系沟通。针对泗河河道不同区段采用植生块、机织土石笼袋、天然麻椰固土毯、生态护坡袋等技术。主要是利用材料的渗透性结构构建水文联系通道,保证水与土层的联系,并为各类植物提供良好的土壤基质。其中,生态护坡袋因其材料的特殊性,既能有效防止填充物的流失,又可保證水分的流通,为植物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基质,形成永久性护坡。
2.2 生物技术
生物技术是河道生态建设的主流技术。常见措施是在河道的驳岸、河道水位变幅区、水中种植植物,利用植物有效吸收水中富余营养物质,从而净化水质。同时,在水中放养水生动物,使水-土-生物形成生态链,利用生态链的生态平衡功能,使水体达到自净的效果。在泗河河道生态建设中可考虑采取植物净化、动物净化、微生物净化等措施。
2.2.1 植物净化
植物净化是目前河道生态建设中最低碳环保、最高效的净化技术。由于气候、土壤等条件的差异,很难建立通用的植物目录,目前泗河河道生态建设中可采用的植物有:①湿生植物:旱柳、垂柳、马蔺、狗尾巴草等;②挺水植物:无苞香蒲、水烛、水芋、水葱、芦苇、荷花、千屈菜、菖蒲等;③浮水植物:浮萍、水葫芦、睡莲等;④沉水植物:金鱼藻、黑藻、狸藻、狐尾藻、茨藻等。
2.2.2 动物净化
通过投放当地鱼苗,不仅有效降低泗河水体中的蓝藻含量,而且可修复被破坏的生态链,在缓解水体富营养化的同时,恢复河道的生态平衡。在泗河河道生态建设中应考虑将鱼巢与自嵌式植生挡土墙结合,为鱼类提供良好的生存空间,有效地提高鱼类成活率。此外,河蚌、螺蛳等水生动物的投放,同样修复生态链,恢复水体自净能力。
2.2.3 微生物净化
目前应用于河道生态修复的净水微生物分为3类:土著微生物、来微生物、基因工程菌。考虑到泗河局部区段水质的重度污染以及微生物的稳定性,可采用土著微生物净化水质。土著微生物相对于其他微生物,有更强的适应性,能够快速融入当地水环境,净化水体。
2.3 社会措施
2.3.1 政府政策
河道生态建设是一个交叉性学科,这就要求在泗河河道的生态建设过程中,由济宁市政府联合各个相关部门,共同研究泗河河道生态的规划设计,强制要求在满足防洪的前提下,积极构建完善的河道生态系统,满足河道生物多样性与自然景观的需要。
2.3.2 社会宣传
河道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与人们环保意识的淡薄有着直接联系。在加强《水污染防治法》宣传的同时,整合社会资源,开展对生态河道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让社会尊重自然、关爱河道生态健康,使生态理念深入人心。
3、小结
(1)生态河道涉及多个学科及相关技术,因而河道生态建设应走技术集约化道路,在充分考虑河道生态环境现状的前提下,将多种恢复生态系统的技术措施综合运用。
(2)发挥非技术措施的效用,提高政府对生态河道的重视,以及社会对河道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3)河道生态建设应以植物措施为主,工程材料为辅,并充分结合植生技术,为河道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形成完善的生物链,提高生态平衡与水环境的自净能力。
参考文献:
[1]杨芸.论多自然型河流治理法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J].四川环境,1999,8(1):19-23.
[2]胡伞开,叶碎高,郑加.河流修复技术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10):594-595.
[3]张世行.水生植物园林应用现状研究[J].水利学报,2015(26):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