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地方本科院校实施完全学分制的思考①

2017-10-19徐萌萌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7年11期
关键词:学分制导师制学分

[摘 要] 从地方本科院校这个层次的高校实施完全学分制改革入手,结合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现状,并力图通过对选课制、绩点制、导师制等要素的微观分析,对地方本科院校实施完全学分制改革进行全面剖析,归纳总结出适合地方本科院校完全学分制改革的各要素的要求和完善途径。

[关 键 词] 完全学分制;选课制;绩点制;导师制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1-0021-03

19世纪初,学分制在欧洲起源。19世纪70年代,学分制在美国得到发展并日趋成熟。对我国而言,学分制也是一种舶来品,和其他的舶来品一样,它有着内化和吸收的过程。自1918年蔡元培在北京大学实施“选课制”以来,学分制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100年来,根据高校对学分制的要求,学分制在我国不断地被改造和创新,并且产生了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学分制称谓,如学年学分制、计划学分制、阶段学分制、完全学分制等。学分制称谓的变化体现了中国教学管理制度的变革,也反映了一种制度内化的过程。如何把国外的学分制加以改造并创新成适合中国教育现状和发展需求的学分制,对我国的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不可否认,正是中国化的学分制适应了一定时期内教育发展的需求,促进了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进行。

在1991年张念宏主编的《中国教育百科全书》上指出:“学分制是高等学校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的重要特点是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分量的单位,以取得必要的最低学分为毕业标准”。[1]对学分制的定义有很多种,但其内涵所指都一样,即是以选课制为基础,以学分计算学生的学习量,并以取得最低学分作为毕业标准的教学管理制度。[2]目前,我国对完全学分制概念的理解基本等同为学分制。完全学分制这个命名更利于区别过去我国各阶段对学分制中国化的各种称谓。为了便于理解,本文以完全学分制来命名。

一、地方本科院校实施完全学分制是内外合力的应然结果

(一)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对实施完全学分制的呼唤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要求更加多样化,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亟须解决的问题。新形势下,以学年学分制为代表的教学管理制度不再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为此,需要建立一种新型的教学管理制度,完全学分制应运而生。

学分制发展到完全学分制这个阶段,是我国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特色的产物。为此,不必界定各阶段学分制的优劣,对学分制的各种改造没有好坏优劣之分,只存在适合和不适合的问题。自2000年开始,我国重点本科院校陆续开始实行完全学分制,从试点到推行,经历了漫长的尝试和探索。正是在高校内外众多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形成了同一性和差异性交融的中国高校多种学分制模式[3]。重点本科院校的经验和教训为地方本科院校实行完全学分制提供了参考的依据,可以避免走一些弯路。

(二)地方本科院校实行完全学分制是自我发展的需要

地方本科院校是我国本科教育的主体,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到大众化的发展阶段,地方本科院校得到快速发展。它立足区域经济发展、面向地方服务,承担了本科层次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的任务,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才的培养作出贡献。尽管地方本科院校在目标定位、办学特色、师资力量、校园文化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但是经过对自身定位的反思、办学经验的积累、自身发展的需求等多方面的努力,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将逐步进入完善阶段。

目前,地方本科院校正在进行革命性的调整,600所地方本科院校将转向应用型,这一改革给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和定位指引了明确的方向,培养更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提高服务社会的水平,打破高教同质困局,彻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用工荒的问题。地方本科院校实施完全学分制,学生可以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总学分、总学时的要求自主选择课程,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更兼顾学生的学习兴趣,个性化色彩增强,有利于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二、完全学分制及其辅助制度

为了更好地运行完全学分制这种教学管理制度,必须有其他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加以配合,比如选课制、绩点制、导师制等制度,这些制度的完善程度及其合力效果决定了完全学分制实施的成败。

(一)选课制

实施完全学分制,选课制是核心。选课制的优势在于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课程资源、实现选课的便捷途径及选课的指导及其幫助。高质量充足的课程资源是实施完全学分制的基础,选课机制落实的好坏直接影响完全学分制的推行。选课制于18世纪末首创于德国,和完全学分制一样,它的成熟和发展也是在美国,选课制的日趋成熟也预示着完全学分制的逐步完善。

选课制是与学分制相配套的制度,是选修课制度的简称,又称选科制(Elective System),一般是指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专业、课程、教师等,并自主安排学习进程的一种教学制度。[4]完全学分制的运行,必须在现行限选、任选课程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选课选专业制度,使其更富有弹性,从而增强适应性。选课制给予学生自主选课的权力,不仅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更有利于他们自主安排学习内容、进程,还给予他们创新性的培养。

(二)绩点制

完全学分制存在其固有的局限性,学分只能反映学生学习量的多少,不能反映学生学习质量的优劣。单纯以修满一定量的学分作为学生完成学业的标准,势必造成学生出现选课的盲目性和六十分万岁的应付心理,所以完全学分制必须辅之以学分绩点制加以完善。绩点制可以反映高校教学质量,并为教学管理提供有效的监控途径。

学分绩点制是以学分与绩点作为衡量学生学习的量与质的计算单位,将学生的学分和成绩相乘,取加权平均数为绩点来衡量学生学习数量和质量的一种方法。[5]学分绩点制能够体现出学生学习质量的优劣,将学生学习的“质”和“量”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通过绩点动态的变化可以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不包括绩点的学分制是不完整的,国外很多高校都把绩点制作为学分制的重要配套措施之一,并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自全面推行完全学分制以来,我国大多数高校辅之绩点制来完善。不同的高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绩点计算方法以及对学生最低绩点都有相应的要求。

(三)导师制

实施完全学分制,导师是关键。国外大学具有成熟的导师制,他们在学生的成长上起关键作用。导师制作为学分制的重要辅助制度,在美国高校中非常普遍。导师制的推行有利于对学生的选课实施有效、科学的指导,同时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我国,北京大学在2002年10月开始在本科生中全面实行导师制试点,之后国内众多高校开始纷纷效仿。在本科生中进行导师制的探索,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热点,带来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管理方式的变革。设立导师制,学生在导师的言传身教下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学习和科研能力得到提升。导师制注重学生个性化培养,有利于因材施教,激发学生潜能,实现全面发展。

三、提高地方本科院校完全学分制改革成效的途径

(一)丰富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尤其是选修课程的数量和质量是实施完全学分制的基础。如何在保证选修课数量的同时提高其质量是现在选课推行中遇到的首要问题。地方型本科院校在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快速发展,学生人数激增,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在这种情况下要保证充足的选修课资源的确面临严峻考验。可以通过三种途径来扩大选修课。

1.通过激励措施鼓励教师参与到选修课程的建设中。推荐以课题的方式,组成研究小组,以团队的力量对选修课程进行建设。课程建设不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集聚了一个团队的力量,以此来提高选修课的质量。

2.校际选修课课程资源的共享。选修课,尤其是跨专业选修课,高校之间可以共享资源。目前,高校地理位置相对比较集中,以南京为例,很多高校都集中分布在大学城,地理位置的相对便利给跨校选修课的实现提供了必要条件。同时,地方本科院校之间学生水平、专业要求、课程开设难易程度等方面比较相似,校际之间可以学分互换。

3.引入网络课程来增加通识课选课资源,如部分高校引入超星、尔雅课程来充抵通识课或跨专业选修课。这种方法不仅可以丰富选课资源,解决课程资源不足的问题,同时,尔雅课程是各学科领域的名师名家打造的精品课程,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学习来感受大家的风范。尔雅课程通过网络实现教学,其学习时间、地点等比较自由,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尔雅课程以崭新的方式打造了全新的教育学习平台,也为高校课程资源建设提供了创新思路。

(二)完善选课制度

完全学分制下的选课信息量大、选课时间集中、选课人数众多,这就需要有良好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来保障。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与优化,实现了从传统手工选课方式到现代系统选课方式的转变,这个转变给教学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是否完善以及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管理水平高低,直接影响选课的效率。

目前,各高校基本实现了教务管理系统的构建,日常的教学环节均可通过教务信息系统来实现。教务管理信息平台不仅为学生选课、退课、学分查询提供了便利,也实现了网络调停课、工作量核算以及学生学分、绩点核算等项目。教务管理信息平台的使用和优化有效提升了管理效率,对完全学分制的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强有力保障。

(三)选择适宜的绩点计算方法

石曙光教授在1997年把国内关于绩点的计算方法归纳为六种,他分析了这六种绩点计算方法并作出对比,认为东北师大使用或深圳大学使用的方法作为百分制下的平均学分绩点计算方法是科学的、合理的,即百分制的绩点和平均学分绩点,直接把“成绩”或把经线性变换后的“成绩”作为“绩点”数值。[6]

随着我国学分绩点制的深入推行,各大高校不再盲目借鉴国外的绩点计算方法,而是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学校的实际情况,不断改革绩点计算方法,力图探求最适合的绩点制。比如,近两年北京大学推行的是三分学制,有效避免了绩点计算方面导致的误差。武汉地区部属七所高校利用学分绩点制在构建联合办学双学位课程教学评价与监控体系进行了有效尝试。

1.地方本科院校的绩点制应该体现自身特征,在计算方法上应该强调专业基础课以及学科必修课。地方本科院校以培养地方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专业基础课和学科必修课是培养其实践能力的主修课程,所以在绩点上要有所侧重。专业选修课应该纳入绩点计算之内,跨专业选修课以及公共课可以不纳入绩点计算范围之內,以原始分数是否及格作为审核标准,不做绩点上的要求。绩点的侧重可以对学生的学习重点作出强有力的指引,侧重基础知识和专业能力的比重将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重视重修。在完全学分制下,学业不及格不能补考,学生要在下学期或者下学年选择相应的课程重修。目前的重修形式有跟班重修和重新组班重修两种方式。为保证教学质量,一般提倡跟班重修。对重修的分数应该给予肯定,并纳入到绩点计算中。这样可以鼓励后进学生加强对学业的重视和投入,避免因一次不及格丧失信心而影响学业。

(四)优化导师制

完全学分制下本科生导师制的构建及其优化是学分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在推行本科生导师制中亟须解决导师的职责定位、导师的资源建设、导师的制度完善等问题。

1.导师的定位,明确导师职责。目前在我国大多数高校,导师制和辅导员制并存,在一些地方本科院校,甚至会出现导师、辅导员、班主任三者并存的现象。导师、班主任、辅导员的各自职责定位需明确,权责清晰才能理顺三者的关系,达到管理的最佳效果。对地方本科型院校而言,辅导员和班主任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指导、班级活动组织等方面起着主导作用,对学生的成长给予关怀与帮助。伴随着本科生导师制的尝试和实施,本科生导师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精神层面的引导作用越来越突出。本科生导师的职责更多体现于对学生大学阶段学习习惯养成的培养、学习方法的训练以及科学选课的指导。在指导过程中,导师的人格魅力将对学生的精神层面产生重要影响,导师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学术修养,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改变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2.导师的资源建设。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校师生比一直居高不下。作为扩招主力军的地方本科院校师资力量严重不足,这为本科生导师制的推行增加了难度。本科生导师制注重个性化教育,对导师的要求相对较高,能够满足导师要求的教师数量远远不够。为解决导师资源问题,地方本科院校一方面通过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招贤纳士满足师资要求,另一方面就是扩大导师渠道,招聘兼职导师。已退休的优秀教师、校企合作中的企业精英以及校外专家都可以作为导师的有效补充。这样不仅缓解了师资压力,也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途径。

3.导师制的完善,制度内外的优化。目前,我国高校大力推行本科生导师制,但是总体效果并不理想。导师制的良好运行不仅需要制度本身的完善,比如对导师的选聘、职责、考核、评价有完善的规章制度、科学的监督考评体系,同时还需要有外部环境的支持,比如学校人、财、物的供给,学生、家长及社会对导师制的接纳以及导师对自身价值的认可。

本科生导师制可以通過两种途径来完善,那就是内部构筑科学的监督、考评体系,外部创设支持与激励环境。通过有效的监督和考核,激励与约束并重,推动导师制持续发展。

总之,完全学分制的实施是教学管理制度的全面改革,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是教学理念、教学管理、师资配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的全面改革。地方本科院校在完全学分制实施过程中要做好充分的改革准备:在思想上,要做好学分制的宣传动员工作,通过适时的宣传使全校师生能够了解完全学分制,并在思想上支持这一改革;在设备建设上,在做好硬件配套措施的基础上,加强软件建设,尤其需要建立适合本校实际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在师资配备上,在原有师资的基础上加强对年轻教师的在职培养,鼓励他们继续深造,为完全学分制导师制的实施提供后备军;在制度建设上,要完善相关制度建设,比如完全学分制下的学籍管理制度、导师建设制度及考核制度、选课制度、学分认定和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等,为完全学分制的实施提供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教育百科全书[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1:112.

[2]李伟言,柳海民.学分制改革中的认识误区及对策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5(1):74-77.

[3]郑延才.美、中、日高校学分制模式的比较与评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73-75.

[4]胡诗红.关于高校选课制的探讨[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75-78.

[5]徐萌萌.基于学分绩点制下学生成绩评估模型的建构[J].中国成人教育,2011(11):98-99.

[6]石曙光.六种学分(绩点)制对比分析[J].吉林教育科学,1997(1):44-46.

猜你喜欢

学分制导师制学分
精准导师制对学生的影响和帮助
面向新工科的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
推进中职学分制改革对策分析
高职生导师制内涵研究①
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应然取向
学分
“学分制”盘活远程教育工作原动力
广东 开办终身教育“学分银行”
《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的四个关键问题——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
形式上的热闹如何变成实质上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