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在土建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实践探索①
2017-10-19冯超,王威
冯超,王威
[摘 要] 土建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毕业实习就业困难、顶岗工作能力匮乏、校外资源利用不足等诸多问题,而现代学徒制在一定程度上可解决上述问题。构建基于施工过程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要以扎根地方经济,实施实践性教学,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注重师傅选拔培养作为实施保障。
[关 键 词] 土建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1-0036-02
一、引言
传统学徒制形成于13世纪前后,主要是指在实际施工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由经验丰富和技艺高超的师父直接将工程相关的施工工艺、工种方法、技术经验传授给徒弟的一种传统教育模式,即“师父带徒弟,手把手地教”。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传统学徒制逐渐被学校班级授课制所取代。学校班级授课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2011年有學者呼吁建立一种带有本国特色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即现代学徒制。如何结合本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将传统的师徒制进行改造,融入高等教育培养体系,消除学校教育的弊端,建立中国特色的政府引导、行业参与、社会支持、企业和院校双主体育人的现代学徒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土建专业为例进行探讨。
二、土建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
土建专业的课程体系复杂、内容抽象枯燥、实践层次性强、情境不确定性高。而在人才培养中,发现很多院校对土建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模糊,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仍采用常规的大班课堂教学。这种教学方法传统落后,偏重的是理论知识的灌输,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师生互动交流少,课堂气氛凝滞,导致培养的人才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学生的实践经验、动手能力、操作技艺薄弱,不能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短缺问题日渐突出。
(二)毕业实习就业困难
在当前社会环境下,每个专业容量大,每个班级人数多,因此,实习岗位需求量大,单位很难一次性接收为数众多的学生集中顶岗实习。除此之外,企业生产规律与学校教育规律不同,企业希望学生能够在任务紧张、工作繁忙、用工需求大的时候顶岗实习,以缓解人力不足之困,解决企业用工之急,不希望实习生在项目施工高峰期返校学习;而在任务不紧张的情况下,企业则不太愿意接受学生。由于国家没有出台配套的优惠政策,企业接受学生实习也不会得到政府的相关政策扶持,更不会给企业带来太多的现实收益,况且还要保证实习学生的安全和相关合法权益,承担顶岗实习期间所发生的一切安全责任,最后导致企业接收学生顶岗实习的积极主动性不高。
(三)顶岗工作能力匮乏
在目前土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第1~4学期学生基本都安排在校内学习,偏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实际工程项目接触不多;并且校内实训设备不足,实训条件相对有限,专项基础技能不能正常进行,综合实践技能训练不能有效开展,导致不少学生顶岗实习能力匮乏,最终使一部分学生找不到与专业相关的实习岗位。而一部分学生即使找到了与土建相关的实习岗位,也看不懂施工图纸、不会建筑施工放线、不清楚施工工艺及质量验收标准、不适应施工现场的工作环境、无法胜任岗位要求,最后被淘汰,使其顶岗实习流于形式,学生质量难以保证。
(四)校外资源利用不足
在当前人才培养模式下,学校聘任的高级工程师、技术负责人、业务骨干等兼职教师大多实践经验比较丰富,动手能力特别强,但缺乏完整的专业知识结构,知识讲解不够系统,难以胜任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此外,他们自身还有本职工作,不可能抽出太多的时间参与教学。与此同时,校企合作流于表面形式,学校与企业沟通交流少,彼此间衔接不紧密,企业关注度与支持度不够,不能很好地为教学服务,不能为师傅开展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浪费了珍贵的校外教育资源,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扎根地方经济,盘活社会资源
土建专业的建设只有扎根地方区域经济,才能保证足够的实习岗位和校外实训基地,才能获得丰富的社会教学资源。学校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聘请经验丰富的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积极有效地参与教育教学工作,增强学校教学队伍的专业素质和综合实力;针对部分教学章节内容可以充分利用建筑施工工地直接进行现场教学,开阔学生眼界,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感性认识,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零距离;作为师傅,利用学校的这个教学平台促进了自己对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提高了专业理论水平,而且从带徒中获得了成就感和喜悦感,激励了对工作的热情和激情;作为顶岗实习企业,通过与学校广泛的协调沟通,搭建互利互惠的合作平台,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保证足够的用人需求,节约人力资源成本。
(二)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建立广泛的校外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是高校专业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实施现代学徒制的主阵地,是提高教育质量及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创新人才的重要环节。
校内只有建立一定规模、一定数量的实验实训中心,才能保证专项基本技能得到充分系统的训练。专项能力实训环节一般集中开设在第2~3学期,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通过学校、企事业、行业的协同深度参与,共同制订专项基础技能项目和任务,通过教师或企业师傅的口传身授,进行校内实训环节的实施。我院该环节主要包含建筑绘图识图实训、工程测量实训、钢筋算量实训、施工组织策划实训、施工实训等各种类型的工程实训。通过真题真做,实现了“教、学、做”的合一,实现了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同步培养的目标。
校外必须建立广泛的实践基地,才能满足学生综合实务技能和顶岗技能的培养,保证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的岗位锻炼。这就要求学校重视、依靠企业,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共商实训基地建设思路,实现行业需求与专业建设的无缝对接。我院在土建专业建设中,深度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全程就业指导体系,积极牵头促进铜陵职业教育联盟的签约成立,建立了足够的不同功能的实训基地。学校先后与安徽天工集团、铜陵营造建设有限责任公司、铜陵质量监督站等多家单位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充分保证了学生的实习实训基地。
(三)构建实践性教学,提升工程实践能力
高等院校应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提高学徒的培养质量为核心进行相关的调研分析,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共同探讨制定施工员、资料员、监理员等相关职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构建基于建筑施工过程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育人体系,该实践性教学体系主要有认识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三个环节。
认识实习主要集中安排在第二学期。由于学生缺乏基本的实践能力,通过组织学生到施工现场参观、亲身体验,形成对实习单位、工作岗位、工作环境的初步认识,为学生的后期学习及职业发展奠定基础。我院每年都会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和人才培养方案,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选择实习工地参观,并进行现场教学。通过实习,了解建设项目的基本情况,开阔了专业视野,增加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感性認识,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跟岗实习通常安排在第三学期。虽然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年的专业基础知识,初步获得了一定的实践能力,但还是不具有独立操作能力,不能完全独立开展工作。由学校组织到实习单位的相应岗位,按照实习大纲和实习指导书的要求,在教师或企业师傅的深入指导下部分参与实际辅助工作的活动。我院一般由指导教师带队,集中安排学生去房地产开发、现场施工、工程监理、造价事务所等校外实践基地进行为期一周的实习活动,每个实习小组一般5~10人。通过实习实践活动,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强化对理论与实践关系的认识,增强学生对未来工作的了解。
顶岗实习一般安排在第三学年。学生已学完学校安排的全部课程,初步具备实践岗位独立工作能力,具有较高的学习能力、生活能力,能相对独立、有能力参与实际工作。我院学生可以选择自己联系的实习单位并自主开展专业技能培养的实习活动,自己联系不到单位可以由学院集中统一安排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实习。通过顶岗见习,能加深对讲课内容的理解,加强施工实践动手能力,理论与工程实践紧密联系,为学生以后走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注重师傅选拔与培养,改善师资队伍结构
师傅是学徒制实施成功与否的主导因素,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因此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高质量、技术水平过硬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加大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采取柔性引进或智力引进的方式将那些德才兼备、学历职称高、责任心强、业务素质好的能工巧匠、业务骨干、工程技术专家纳入师傅资源库,把工程实例、企业文化、企业精神带到校园、带进课堂、传授给教师,拓宽师生的视野。
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聘请专家学者、一线资深工程师、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进入课堂,给予培训指导,并与专业教师共同研讨、深层次合作,结合理论课程进行相关实训教学。
加大在职教师的培养力度,提高专业师资的队伍素质。学院要制定系统的教师培训计划,有计划性、有针对性地选派专职教师深入优秀企业进行挂职锻炼,经受企业元素、工程文化、生产要求的熏陶,学习获取工程技术经验,掌握行业发展趋势,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及工程实践能力,快速构建一支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科学合理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
四、结语
现代学徒制是一种新型的育人模式,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企业的深度参与、社会的大力支持,只有这样才能探索建立一种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多方参与评价的一体化育人长效机制。土建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人才模式的进一步改革势在必行,还有待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