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等院校师范类课程设置
2017-10-19刘茹武亚庆王秀阁张丽娅刘粉湖肖烨
刘茹 武亚庆 王秀阁 张丽娅 刘粉湖 肖烨
[摘 要] 高等师范院校对师范生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对其专业知识的发展以及自身素养的培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观察分析,发现师范类课程存在偏重学术性而忽略师范性、课程内容单一、选修与必修课比例失调、实习时间过短等多种问题。因此,有必要对高等师范院校的课程及其设置进行改革。
[關 键 词] 高等师范;课程设置;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04-0014-02
我国高等师范院校肩负着培养合格教师的特殊使命,然而,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师范专业课程设置仍然停留在教师专业化运动兴起之前的研究设置,课程老化,缺乏时代性,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所以,师范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化水平仍然很低,与新课程所需教师的标准完全脱节。而新课程对教师专业化的要求一直在提高,因此对高等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和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课程对学校来说,是一切教学问题的重中之重,它不仅体现了学校想要将自己的学生培养成怎样的人才,从大的方向上来说它更能体现想要传承怎样的知识下去,从而使下一代如何去面对社会的洗礼,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具体到师范来说,这一切更是值得细细商榷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这个职业有着和其他职业的相同之处,但是自身的特殊性又不得不對教师的教育这一方面有更多的投入和重视。高等师范院校课程设置的改革对于培养和造就符合新课程的中学教师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对高师院校课程的研究很有必要。那么我们现在的课程设置又有哪些问题呢?本文将从以下两个方面研究师范生的课程设置问题。
一、师范类课程设置的现状
(一)侧重学术性,师范性不足
大部分师范类高校过分地注重学术性的课程设置,忽视师范性课程,安排了大量的学术性研究。这样固然更有利于学校自身的进步,从学校进为学院,从学院进为大学,甚至于早点摘掉师范的帽子。但是学术性比重的增大所导致的不仅仅是学生自身教学技能的稀疏,更使师范学生对自身职业选择变得迷茫,觉得教师职业只是最后的出路。师范性课程的不足,也让师范生对教师这个职业了解不完全,专业知识掌握不扎实,进而导致师范生无法对自身职业自行深入研究,无法完善自身的技艺,不去学习更多的教育技巧,反而是能改行就改行,对自身的职业荣誉感太低。
(二)师范生专业课程内容老套单一
对大部分师范生来说,教育类课程一直都以教育学、心理学、专业教学论等为主,绝大部分课程都是以“学科”命名的,缺乏灵活性。虽然各个高校根据自身情况增设了不少的课程项目,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师范院校的课程依旧是内容枯燥乏味、课程陈旧、缺乏针对性,与新时期实施的素质教育不适应。
(三)师范生的实习时间严重不足
师范生的实习或者教育见习,一般都集中于毕业前,并且只有大约8~12周左右,实习时间的严重不足直接导致学生无法正确发现自身的缺点与不足,无法从资深教师身上学到关于自身的职业规划、职业技能,没有途径总结和提炼前辈教师的优良传统与经验,无法学习班级的管理工作以及班主任的具体职责。实习时间的不足更能导致实习生与学生的接触不足,无法正确了解当代学生的想法,一味地以自己当时的学生生涯作为标杆,无法切实认识学生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与当前教育一线的脱节会直接导致毕业生无法胜任教师的岗位。
(四)选修课与必修课的比重问题
在师范生的课程设置上,国外的必修课和选修课比重不同,国内师范生对选修课的认识就是处于公共选修课的阶段,选修课所占学分比例不足,并且有些高校对选修科目种类也有相应的规定,导致学生认为选修课只要及格就行无需进行深入的研究了解。必修比重的增大必然会提高本校的教育质量,但是又有多少大学生在为了60分苦苦奋斗,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厌学情绪大涨,学生的个性压抑,而知识冗杂,覆盖面极广,并不是一两门专业课程所能覆盖的,过分的压抑使学生无法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厌学情绪的堆积无法正确宣泄,也不利于教师自身品德修养的提高。
二、师范类课程设置的建议
(一)提升师范生的实习体验
师范生在教育实习过程中产生的良好体验能够激发个人的行为态度和主观规范意识,这样的感知行为作用于人的行为意向,对行为有良好的解释力和预测力,可以提高师范生的实习效果。资历较高的教师能高效地切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将专业理论知识与现实相联系,从而处理教学中众多的问题。增加师范生在学校的实习时间既可以让学生从众多优秀教师身上总结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与经验,提高自身的交流合作能力,提高对现代化教学工具的运用能力,提高自己的修养以及审美能力,也能培养自身对职业的创新、探索、科研的精神。在当前素质教育要求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提高自己对于未来社会的适应力。学校不仅仅要延长学生的实习时间,而且也要将实习时间分散到整个大学的教育中,而不是集中于临毕业的一段时间。学校可以把教育见习当作一门必修课程,每学期安排教育见习一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与现实教育过程相印证,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自己的代入感,更可以活学活用,加强与资深教师的沟通,从而促进实习基地的构建,为以后的教育活动铺路。
(二)增设更多的专业课程,并且与实际相联系
专业课程的丰富性将会直接影响接受者专业知识的丰富性,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师范类院校至少有十多种的教育专业课程,在所学知识的比例中占据大约20%~40%。而国内的大部分院校依旧是老三门的课程,所以学校的组织管理者应积极借鉴吸取发达国家的先进理念,增设更多的教育专业课程,如班级管理、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史、教育原理、教育心理学等。逐渐提升师范生的专业基础。不仅如此,更要对中学的教材实验进行直接的分析学习,加强师范生对教材的理解,将以后的工作所需成体系地进行总结学习,为师范生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做准备。
对于增设新的课程要便于学生的记忆与平时的运用理解。将专业课程渗透在各个学科与生活中,成为学校的隐形文化,树立良好的校风校纪,为师范生提供一个自我修正的标榜,在潜移默化中让师范生学习教师严谨治学的态度,爱岗敬业的精神,尊重学生的主观性等。
(三)适当提高选修课所占比例,增强通识教育力度
通过对美国和苏联近代课程改革的研究,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的钟摆现象,虽说钟摆现象的出现与当时的美国和苏联的社会政治有着无法分割的关联,但在这种钟摆现象中我们可以借鉴的也有很多,而且美国教育课程设置的进步也是在一摇一摆中逐渐进步开来的。從其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必修课占大部分比例时,教育的质量会有大幅度的提升,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有着明显的助力,但是当社会的需求下调时,这样的高压教育又会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滋生,个性无法舒张,这时候就说明钟摆现象已经走到了其中的一极,需要对课程进行调整。我国的教育课程已经处于这样的一个阶段,这个时候应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来提高选修课的所占比例,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提高学生的自主选择性,让其在学习中更加完善自己的职业需求,让每个人能够真正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增加自己的使命感。通过必修课比例的提高,更要有意识地增加通识教育课程的比例。国内对于通识教育方面一直是一个短板,但是通过对国外优秀经验的研究不难发现,通识教育是本科教育真正的核心与基础,应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形成真正中国特色的通识教育体系。要加强公共选修课的比例,增加对于多学科融合课程的设置,让学生开阔视野,培养对自己终身有益的能力。
师范生教育的课程目标是以培养通识型、创新型的专业人才为主,课程设置应融合多种多样的必修课、选修课、实践课、理论课、见习课等,培养师范生广博的知识基础和专业能力。这是与教师教育目前的发展情况相适应的,也是师范生政策所需要把握的。其次,课程设置应以倡导终身学习为重要目标。综合素质的发展能够提升师范生在终身学习方面的动力和能力,从而为他们在教师职业上的未来发展上提供充足的能量。在课程教学上,应培养师范生的自主、自学、自觉能力,并使这种学习态度、精神成为他们今后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个可靠保障。最后,师范生的专业知识以及职业素养应该成为重中之重。
本文对高等师范院校课程设置的建议还有诸多不足之处,提出的观点还需要具体的研究,进一步证明其可行性。
参考文献:
[1]季诚钧.试论高师教育课程体系的调整[J].课程·教材·教法,2001(10):67-70.
[2]王秀閣,蔡明建,冯桂荣,等.计划行为理论指导下的微格教学[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36(5):96-98.
[3]王世枚.论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发展[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8(1):9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