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患者大量输血后临床检验指标的临床观察
2017-10-19赖智武
赖智武
【摘要】 目的 探讨肿瘤患者大量输血后临床检验指标的变化。方法 142例肿瘤患者, 均给予大量输血, 比较输血前后临床检验指标。结果 输血前, 血小板(PLT)计数为(189.22±96.42)×109/L, 凝血酶原时间(PT)为(15.07±2.67)s, 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为(1.44±0.46), 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为(37.61±6.13)s, 纤维蛋白原(FIB)为(2.64±1.13)g/L, 凝血酶时间(TT)为(16.11±2.38)s;输血后, PLT计数为(115.01±53.87)×109/L, PT为(16.67±5.21)s, INR为(1.26±0.28), APTT为(39.54±7.41)s, FIB为(2.21±0.88)g/L, TT为(18.33±4.57)s。输血后, 患者PLT计数、INR、FIB均低于输血前, PT、APTT、TT均长于输血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量输血对大失血的肿瘤患者是非常重要的治疗手段, 然而临床医生应该高度警惕大量输血以后的各种并发症, 及时对患者的PLT输血、功能以及凝血功能给予检测, 进而能够有效防治并发症的发生。当大失血的肿瘤患者出血已经停止, 可以考虑限制性输血方式, 进而降低输血不良影响。
【关键词】 肿瘤;大量输血;临床检验指标;临床观察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28.018
肿瘤患者经常由于手术创伤或者肿瘤组织侵犯到大血管, 进而导致大出血时需要输入大量的血液, 使血容量和血液携氧得以有效维持, 以免导致失血性休克, 使患者预后得到明显改善。根据研究表明[1], 大量输血指的是24 h内输血量达到患者的总血量, 或4 h内输血量≥患者血容量的50%。大量输血以后患者经常由于并发症而导致死亡, 因此, 一定要对患者大量输血之前和以后的各项观察指标给予密切观察, 同时采取相对应的防治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12月在本院进行大量输血的肿瘤患者142例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104例, 女38例。年龄26~81岁, 平均年龄(58.2±10.8)岁。
1.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①在本院进行手术治疗的肿瘤患者;②在围术期和24 h当中输注红细胞悬液≥10 U;③输血前24 h和输血后的24 h当中进行血常规和凝血四项检查;④排除由于疾病和药物对凝血和PLT造成的影响。
1. 3 方法 142例肿瘤患者均给予大量输血。2 U悬浮红细胞为400 ml全血制备, 各种类型成分的血液经过滤去除白细胞处理。142例患者悬浮红细胞输注量为10~18 U, 平均输注量为(12.4±3.1)U[2]。对142例患者输血前后的PLT计数、INR、FIB、PT、APTT、TT的变化情况给予记录和对比[3]。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输血前, PLT计数为(189.22±96.42)×109/L, PT为(15.07±
2.67)s, INR为(1.44±0.46), APTT为(37.61±6.13)s, FIB为(2.64±1.13)g/L, TT为(16.11±2.38)s;输血后, PLT计数为(115.01±53.87)×109/L, PT为(16.67±5.21)s, INR为(1.26±0.28), APTT为(39.54±7.41)s, FIB为(2.21±0.88)g/L, TT为(18.33±4.57)s。输血后, 患者PLT计数、INR、FIB均低于输血前, PT、APTT、TT均长于输血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大量输血指的是一次性输血量超过患者自身血容量的1.0~1.5倍, 或者1 h输血在50%以上的自身血容量, 或者输血速度>1.5 ml/min, 低血容量性休克、创伤或手术造成的快速大量出血是这种症状的临床指征。根据研究表明[4], 致大量出血患者死亡的因素为低体温、酸中毒以及凝血功能障碍。根据研究表明[5], 大量输血会造成患者凝血功能和PLT计数明显降低。肿瘤患者经常处于一个高凝状态, 强凝血功能的肿瘤患者通过大量输血以后, 其凝血功能变化尚没有相关报道。其中包含如下:①止血过程当中会使大量的PLT以及凝血因子得以消耗;②输注大量悬浮红细胞没有得到及时补充血浆和PLT而导致患者PLT和凝血因子稀释性明显减少。另外, 在患者失血以及输血期间当中, 胞浆素原被激活成为胞浆素, 造成纤维蛋白原大量溶解, 进而使纤维蛋白原明显减少[6-8]。大量输血患者应该及时对凝血功能进行检测, 大量输血以后患者由于低体温造成凝血因子活性明显降低, 进而引发凝血功能障碍。冷沉淀、血浆以及PLT制剂在大量输血当中的应用应该给予高度重视,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证实, 当PLT计数<50×109/L的时候, 则需要立即补充PLT。因为PLT计数也许伴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和应激状态之下脾以及骨骼的释放作用, 所以, 不可以从PLT计数结果来直接判断有无PLT缺乏。PLT的监测应该反复多次进行, 临床当中非常容易忽视由于PLT功能下降而造成再一次出血。血栓弹力图(TEG)可以對PLT聚集功能给予有效检测, 对血液凝固性的高低给予有效检测, 可以应用与大量输血之前和以后凝血功能的监测[9, 10]。本研究表明大量输血后, 患者PLT计数、INR、FIB均低于输血前, PT、APTT、TT均长于输血前(P<0.05), 与上述相关报道相一致。
综上所述, 大量输血对大失血的肿瘤患者是非常重要的治疗手段, 然而临床医生应该高度警惕大量输血以后的各种并发症, 及时对患者的PLT输血功能以及凝血功能给予检测, 进而能够有效防治并发症的发生, 以免患者大量输血以后引发各种并发症。
参考文献
[1] 于丽君, 米国标, 李翠荣, 等. 大量输血患者血小板和出凝血功能变化分析.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4, 34(23):3252-3254.
[2] 李卉惠, 王蜻, 车娟娟, 等. 晚期实体肿瘤患者凝血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4, 13(14):1143-1145.
[3] 戴蕴, 王占科, 乐爱平, 等. 严重创伤失血患者大量输血后血糖水平、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率和病死率的观察. 解放军医药杂志, 2016, 28(5):83-86.
[4] 董志萍, 陈波, 娄家陶. 异体输血对围手术期肺癌患者机体凝血功能的影响. 中国输血杂志, 2013, 26(9):885-886.
[5] 戴大鹏, 孙晓阳. 输血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4, 11(11):1474-1475.
[6] 卢春生, 林列坤, 曹文平, 等. 大量输血引起的血清电解质及凝血功能变化的研究.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3, 10(3):291-292.
[7] 刘景福, 叶先仁, 王娜, 等. 肿瘤患者大量输血后临床检验指标变化分析. 福建医药杂志, 2015, 37(3):75-77.
[8] 池妤. 大量输血后患者相关检验指标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7(6):822-823.
[9] 王栋, 江晓春. 大量输血前、后患者常用检验指标的变化.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4(19):61-62.
[10] 李灿泉, 陈美权, 张燕, 等. 大量输血前后患者凝血功能指标表达水平结果分析.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5(z2):45-47.
[收稿日期:2017-07-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