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顺满族体育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研究
2017-10-19江海旭王曦若
江海旭 王曦若
摘要:扶贫旅游是在旅游产业深入发展过程中,顺应现实需求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旅游产业发展理念和方式,并受到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扶贫旅游发展的机制和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与扶贫目标的实现。鉴于此,分析精准扶贫视角下抚顺满族体育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优势,总结扶贫旅游开发与消除贫困的相互作用规律,探究适宜的扶贫旅游发展模式与机制,以期实现满族体育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和消除贫困的双赢,带动抚顺地区的经济发展。
关键词:精准扶贫;体育文化;乡村旅游;抚顺;满族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29.010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满族约有一千多万人,其中辽宁省约有五百多万人,占满族人口的5126%,占辽宁省人口的12.20%,为满族人口的主要集中之地。在抚顺地区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如果能够利用好满族的文化资源,不仅会给当地带来经济效应,还会促进满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创新与保护。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感受到生活的压力,身心的疲惫让城市居民渴望在繁忙与压抑中觅得一片净土,舒缓身心,亲近自然。融自然之美和田园之美于一体的乡村,恰好迎合了都市人的需求,成为新时期人们旅游休闲度假的目的地。当前,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全国旅游发展的焦点和热点,发展乡村旅游对于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生活有着重要意义。将抚顺的满族体育文化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当地人民的收入,为乡村建设创造较好的经济基础。
1抚顺满族体育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现状
1.1满族体育文化现状分析
1.1.1抚顺的满族物质文化资源丰富
清前期,满族首领努尔哈赤于1616年迁都赫图阿拉,从此这就是努尔哈赤起兵后的第一个国都,被称为:启运之地,满族故里。同时,新宾满族自治县截至2014年总人口共32万,满族人口占70%以上。“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抚顺地区在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风情习俗和民间文化,饮食、节庆、礼仪、体育都是吸引城市旅游者的重要因素,能够给旅游者带来独特的旅游体验,是发展满族体育文化的胜地之一。
1.1.2抚顺的满族传统体育文化多样
(1)“采珍珠”是一种球类活动,有各种场地的区分,例如得分区、限制区、分水区等。这项活动来自民间,因为场地的限制,比较适合在山区里进行。
(2)滑冰是满足人民喜爱的一种体育活动。它既是体育活动,又是军事操练,满族入关以后,这些活动大为盛行,有“国俗”之称。由于清朝的统治进入稳定时期,溜冰的性质也发生了改变,由军事演习变成了娱乐竞技活动。
(3)满族人民也一样喜欢滑雪,关于滑雪用于狩猎活动的记载比较多,在全国解放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东北的剿匪战斗中向深山里的满族群众、猎手学习滑雪技术,在剿匪战斗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古代满族人以渔猎为生,因此他们自古就有重视体育的传统。满族的传统体育项目还有很多,例如踢行头、打马球、冰爬犁、跳马、射柳、击球等等,从满族的传统文化来看,各种项目都倾向于对力量的使用,这些都与满族人民居住地的环境、生活习惯及风俗有很大的关系。这些体育活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表现了满足人民英勇善战的民族特点。
1.2乡村旅游现状分析
民俗是创造、传承于民间的具有世代相传性质的事物与现象的总和,乡村民俗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的民间社会生活文化,内容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以民俗为基础,开发乡村民俗文化旅游是乡村特色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抚顺地区利用旅游资源优势,成功举办了满族风情国际旅游节、新宾第三届启运会、满族皇家庙会、采摘节、“美丽乡村”快乐行、八旗祭祀大典等大型活动,使抚顺地区的旅游知名度和吸引力在国内有了较大的提升。但总体而言,抚顺地区旅游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水平比较低。
1.3满族体育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
抚顺是“满族的故乡”、“清王朝的发祥地”,生态资源极其丰富,但是由于地处山区,人均耕地少,第一產业、第二产业发展缓慢。近年来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使得当地政府意识到应当抓住机遇发展旅游,把乡村旅游与当地独特的满族文化相结合形成新的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在当地政府的支持鼓励下,抚顺不断完善和培育满族文化旅游品牌,大力构建旅游产品体系。重点开发建设了一批满族产业园、满族风情小镇、满族特色村寨,挖掘包装了满族饮食文化,开发了满族特色商品,不断丰富和传承满族传统文化。提高了知名度,游客大量涌入,苦于没有接待设施,人均消费还是很低。
2抚顺满族体育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2.1景区建设和市场开发滞后
抚顺地区由于旅游资源开发滞后,旅游景区数量较少,且开发建设水平低,旅游设施设备落后,旅游活动单一乏味,显示不出特色和个性,导致景区知名度低,形象模糊。旅游景点的基础服务设施不健全,不能满足游客食、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的旅游需求,导致可停留时间很短,满足不了现代旅游者深度旅游的目的。景区建设在设计上缺乏创意,游客参与项目少,吸引回头客比率低。景区的市场定位比较模糊,景区在开发过程中缺乏规划,在经营过程中缺乏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
2.2旅游品牌知名度低,缺乏特色
抚顺地区独特的满族文化旅游资源长期缺乏促销宣传,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以至于很多人不了解抚顺地区,更不知道抚顺地区有什么特色的旅游资源。受城市化、商业化的影响,推出的旅游产品千篇一律,几乎都是一样的赏花、采摘、“农家乐”,没有体现出特色,体验运动健康、文化创意等项目较少,不能满足旅游者多层次、多样化的休闲旅游需求。满族文化产业的创意性产品发展不足,地区旅游形象不突出,随着城市化和商业化的发展,产品没有了原有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尚未吸引游客的注意。endprint
2.3产业链不完善,没有形成产业集群
目前抚顺地区旅游产品单一,未形成系列,各种资源没有充分有效的利用。任何一个地区都不可能在与外界隔绝的情况下发展旅游,否则可能带来地区经济负荷加重、文化特质破坏、资源消耗加剧等问题。
2.4服务质量不高,人员素质低下
从事与旅游相关职业的工作人员文化程度较低,造成了服务人员素质偏低的现状。多数景区只关注景区资源的开发,忽略了景区服务人员本身的素质,和对景区人员的管理。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而直接经营管理,直接追逐利益,服务观念非常淡薄、服务质量较低,影响旅游者的心情,留下遗憾。由于村民文化水平较低,没有受过专业化的教育与培训,与旅游接待服务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服务水平的提高。
2.5环境破坏严重
随着乡村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游客涌入,乡村的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滞后,导致乡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与此同时旅游者自身的不当旅游行为也对景区的环境造成了破坏,游客对景区植物的践踏与采集,对生态平衡造成的巨大影响。
3抚顺满族体育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对策建议
3.1科学规划,政府积极扶持
政府应指导旅游地根据资源特色、生态环境等进行调查与分析,合理规划科学开发,加强旅游设施的建设,主要包括餐饮、住宿、交通及其他设施。可根据当地的旅游资源设计多条乡村旅游线路。要结合旅游开发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从立法、制度建設等方面探讨实现乡村旅游合理开发和促进乡村社会和谐发展的政策工具。
3.2设计差异化的旅游产品,凸显特色
特色是旅游竞争中的关键要素,抚顺地区应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依靠自然、人文等方面的优势,因地制宜,走特色发展之路。产品形式应该满足不同层次的游客的需求,要以产品形式的差异化吸引消费者,提高竞争力。以抚顺新宾为例,将满族的传统体育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在一起,除了传统的一些乡村旅游项目外,还可以推出骑马、射箭、采珍珠、摔跤、滑冰等一系列体育活动,与景区互补,特色鲜明,增强了核心竞争力。要对旅游产品进行宣传,要做到“唯我独有”,从内容到形式上都必须具有鲜明、突出的独特个性,给人与众不同的新鲜感,从而产生强烈的吸引力,立足点就是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宣传的内容要常变常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旅游业的发展,人们的爱好、兴趣、旅游需求都在随之变动,新的旅游资源、旅游项目层出不穷,因此,旅游宣传必须讲究时效,不断变化内容和形式,保持新鲜感。
3.3建立产业集群,完善产业链
一个地区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要和当地的社会文化相辅相成,要将文化融入产业集群,从而渗透到企业中,形成地方特色和文化的产业集群。为促进抚顺地区旅游区域合作,可以构建一些网络平台,主要起到宣传景区、路线、饭店、旅行社的作用,通过网络的介入,增强游客对旅游信息的可进入性。加强招商引资工作,促进特色产业聚集。
3.4注重培训服务人员
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专业的人才。社区居民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主力军,也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直接受益者。乡村旅游企业以及政府管理部门在加大对社区支持、建设力度的同时,还应组织社区居民进行培训与教育,全面提升社区居民的综合发展素质。只有全面提升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增强服务人员的综合能力,才能使乡村旅游逐渐步入自主发展的新阶段。
3.5积极开展生态旅游
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自然资源为基础,重视生态环境的良性运作,不能为了经济利益而无限制的引入游客;同时要提高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乡村旅游者的行为素质,以确保在环境和资源永续利用的条件下发展旅游,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资源和环境成本,使旅游发展控制在环境承载力之内。
参考文献
[1]李学成.开发满族文化资源 为辽宁旅游产业服务[J].满族研究,2008,(1):1722.
[2]赵忠伟,栾桂芝,罗利,姜桂平.满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及特点[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6):3334.
[3]葛晓虹.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9):2325.
[4]蒲姝.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成都市乡村旅游为例[J].生态经济, 2010,(5):11912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