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可以指称人及其构成词研究
2017-10-18郑琳
郑 琳
★语言文学★
“物”可以指称人及其构成词研究
郑 琳
现代汉语中,“人”和“物”貌似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可古代汉语中,人们常把“人”与“物”紧密相连,甚至径称“人”为“物”,其中缘故值得细细品味。本文围绕“物”可以用来指称“人”的缘由,“物”构成词收集及其分类,“物”构成词词义性质,“物”构成词词语分布及“人物”论这五个方面加以研究,来解开“物”可以指称“人”之谜,力求让读者对“物”及其构成词有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物;人;缘由;本义;引申义;性质;分类;分布
《岳阳楼记》中有一句话:“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底下的注释是: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1]这句话是互文,也是对举。既然“己”是指自己,那么“物”就是指自己之外的人。[2]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一种认为“物”就是指外物,一种认为“物”是指自己之外的人。究竟孰是孰非?这就需要解决“物”是否可以指称人,仅仅是个例还是一种惯例,分类如何,性质特点如何,分布特点怎样等一系列问题。
“人”和“物”从外型上来辨别,具有明显的差异;从《现代汉语词典》的词条义项上来观察,也截然不同。表面上看来,这是两个泾渭分明的词语,不存在什么交集。可是,在古代汉语中,“物”在很多场合下都用于指称“人”。有时候甚至把“人”与“物”联系起来,径称“人”为“物”。其中缘由值得细细探索。
一、“物”可以用来指称“人”的缘由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实践领域的不断扩展,词汇也在不断地变化,主要表现为新词的不断产生,旧词的逐渐消亡;同时词语的语义内容和语音形式也不断地发生变化。因此,社会现实现象是“物”可以用来指称“人”的根本原因,“物”词义义项的发展演变是“物”可以指称“人”的直接原因。
(一)根本原因:男尊女卑的社会现象
在中国古代社会,“男尊女卑”文化体现得十分明显,它是私有制和阶级压迫的产物,是一种历史的现象。随着生产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产生,男性在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丈夫在家庭中也占据了比妻子更重要的地位。血缘关系被推翻,男女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男女平等”被“男尊女卑”代替了,开始了男性对女性的压迫和奴役。[3]奴隶社会,“男尊女卑”的情况进一步发展;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现象随着封建统治的日益加强而越来越严重。这从《说文解字》中就可见一斑:“妇”字,服也,从女持帚洒扫也;“女”字,夫人,像妇人之形,像其揜斂自守之狀。上述二字,已经清清楚楚地说明了女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至于“妃”字,匹也;“帑”字,金币所藏也。此二字更加形象地说明女子是等同于布帛库藏之类的物件。既是物件,就可以买卖和储藏,于是在文献中,常有“鬻妻”、“买妾”和“畜臣妾”之类的记载。此外,古代一直流传着“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这句俗语,女子被男子视为“玩物”,漂亮的女子也只是一个个“尤物”而已。蹂躏女子的程度,令人发指;至于奴隶,那就更是连“玩物”都比不上,是可以用来“人牲”、“人殉”的。在充满阶级压迫的社会,把“人”当做“物”来看待,或许是“物”可以用来指称“人”的根源所在。
(二)直接原因:“物”字词义义项的发展演变
词分为单义词和多义词。“物”最初是一个单义词,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多义词。一个词,在刚开始产生的时候,大多是单义的;在使用中,有关的意义也逐渐用它来表达,它就变成了多义词。语言所表达的意义总是在不断增多的,让一个词兼表几个意义而不必另造新词,符合经济的原则。[4]“物”字字义的发展轨迹也是如此。《说文解字》:“物,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勿声。”按:“物”之本义为杂毛牛。[5]可“物”如何从一个单义词一步步发展演变成为多义词?从最初具备杂色牛义项发展成为人这个义项?具体如下:
为了下文表述清晰,需要补充指出,郭锡良、唐作藩等先生从引申义和本义的关系将引申划分为直接引申和间接引申,并进一步指出引申义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它是形成一词多义的根本原因。[6]
1.本义:杂色牛。《诗经·小雅·无羊》:“三十维物,尔牲则具”,毛传:“牛异毛色者三十也”;王国维《释物》:“卜辞云:‘丁酉卜,即贞,后祖乙古十牛。四月。’又云:‘贞,后祖乙古物。四月。’前云‘古十牛’,后云‘古物’,则物亦是牛名。”
2.直接引申义:牲畜的种类、品级。《诗经·小雅·六月》:“比物四骊,闲之维则”,毛传:“物,毛物也”;《周礼·地官·牧人》:“牧人掌牧六牲,而皐藩其物,以共祭祀之牲牷”,孙诒让正义:“物犹言种类也……凡牲畜,区别毛色,各为种类,通谓之物。”
3.间接引申义:客观存在的物体。《说文·牛部》:“物,万物也”;《易经·系辞上》:“方以类聚,物以群分”;《荀子·正名》:“物也者,大共名也”;宋代苏轼《赤壁赋》:“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4.间接引申义:物产。《周礼·天官·太宰》:“以九贡致邦国之用……八曰斿贡,九曰物贡”,郑玄注:“物贡,杂物鱼盐橘柚”;唐代杜甫《枯棕》:“伤时苦军乏,一物官尽取”。
5.间接引申:人。《左传·昭公二十八年》:“且三代之亡,共子之废,皆是物也……夫有尤物,足以移人,苟非德义,则必有祸”,杜预注:“夏以妹喜,殷以妲己,周以褒姒,三代所由亡也,共子,晋朝申生,以骊姬废”;唐代柳宗元《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直以慵疎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二、“物”构成词收集及其分类
(一)“物”构成词的收集
在字典、词典中,由“物”这个成词语素构成的词语很多。因此,需要指出的是,本文中所谓的“物”的构成词,特指符合“物”可以指称人这一前提条件的词汇。通过《现代汉语词典》[7]《汉语大词典》[8]《古汉语词典》[9]三本比较权威的词典,针对“X+物”、“物+X”、“X+物+儿”、“A+B+物”、“A+B+C+物”及“A+B+物+C”这五种形式,尽可能进行穷尽性收集。详细请见下面表1(“物”构成词语收集表):
表1 “物”构成词收集表
(二)“物”字构成词分类
汉语中,由“物”成词语素构成的且符合“物”可以用来指称人这一前提条件的词语共有59个,数目相对较多,需要对其进行细致的分类,以便于认识理解。词语按照不同的角度,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黄伯荣、廖旭东二位先生主要将它分为五大类:按照音节多少,可以分为双字词、三字词和四字词等。按照构词类型可以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其中单纯词又可细分为联绵词、叠音词和外来词三种类型;合成词可细分为复合式、重叠式和附加式三种类型。根据义项的多少可以分为单义词和多义词。根据感情色彩来分,可以分为褒义词、中性词和贬义词。根据语素结合的稳固程度来分,可以分为一般词语和固定短语。[10]具体表现如下:
1.按照音节多少来划分,“物”构成词可以分为双字词、三字词、四字词和五字词。双字词如蠢物、浊物、英物等;三字词如阿物儿、乔人物、眼中物等;四字词如风尘物表、尊显爱物、损人爱物等;五字词如《中国杰物传》。
2.按照结构类型来划分,“物”构成词可以分为单纯词和联绵词。(1)单纯词主要可以分为联绵词和外来词。其中,双声词如玩物、物望、威物等,叠韵词如抚物、遇物、恤物等,双声叠韵词如迕物、忤物;受汉语影响来自日本的外来词如干物、《源氏物语》《中国杰物论》。其中,“干物”来自日文中的“干物女”一词,又译作“鱼干女”或“乾物女”,指的是放弃恋爱,认为很多事情都很麻烦而凑合著过的女性,该词源于火浦智漫画《小萤的青春》的女主角雨宫萤的单身生活;至于《中国杰物传》,则是日本出版一部名著,像汉宣帝、诸葛亮等人就被收录其中了。这两个词语具有共同的特点[+深受汉语影响、+来自日本、+作为外来词使用][11]。(2)合成词主要可以分为偏正式、动宾式和联合式。其中,偏正式如物望、物意和物誉等;动宾式如陶物、物师和物色等;联合式如尊显爱物、损人利物等。
3.根据义项的多少来划分,“物”构成词可以分为单义词和多义词。单义词如蠢物,只有一个义项,是笨蛋的意思。多义词如废物,有三个义项:(1)凡人类一切活动过程产生的,且对所有者已不再具有使用价值而被废弃的物质统称为“废物”。例如工业废物、农业废物;(2)指无用之物。例如《红楼梦》第九十四回:“况且这件东西,在家里是宝,到了外头不知道的是废物”。 (3)詈词,比喻没有用的人,指责人的话。如《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不能报仇,毕为废物”。
4.根据感情色彩来划分,“物”构成词可以分为褒义词、中性词和贬义词。褒义词如范物、妙物、英物、尤物等;中性词如陶物、遇物、黎物、济物等;贬义词如凶物、浊物、低物、傲物等。其中,中性词共有24个,占据整体数量的40.7%,占据了相对较大的数量和比重,远远超过褒义词或者贬义词,这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中国古代人民认识客观事物的客观性。
5.根据语素结合的固定程度来划分,“物”构成词可以分为一般词语和固定短语。其中,固定短语又可以分为成语和专有名词。一般词语如威物、训物、宰物等;成语包括风尘物表、诚己力物、尊显爱物等;专有名词如《中国杰物论》《源氏物语》、干物等。
三、“物”构成词词义性质
“词义”是指词的意义,包括词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词汇学中讲的词义通常是指词汇意义,即狭义的词义;广义的词义,还包括词的语法意义即词性。“词义”的性质主要分为三种:概括性、模糊性和民族性。[12]下文就以“物”为成词语素构成的词汇进行详细阐释:
(一)词义的概括性。所谓“概括性”,就是概括共同特征,舍弃个别特征,进而突出事物的共同属性。[13]由“物”构成的词汇,词义大都指的是整类事物或现象。如“干物”一词,便概括了干物男、干物女、干物化、干物时间和干物族等词语的共同属性。词义为了准确认识该类词的指称范围,便需要删去“干物”的个别的具体的特征,提取概括词所具有的共同的本质特征。“干物”本质特征是[+新潮的、+全新的生活态度、+怕麻烦、+不急切做事],这就是此类词语的概括性。任何一个由“物”构成的词都具有概括性,即使是专有名词也不例外。比如《中国杰物论》中的“中国杰物”就包含汉宣帝、汉武帝、李世民、刘备、诸葛亮等,虽然他们外貌不同、年龄不同,生活时代也各异,但是他们都符合杰出人物这一前提条件。
(二)词义的模糊性。所谓“模糊性”是指词义的边界具有不确定性,它主要源自于词语指称事物边界不清。由“物”构成的词语,能展现“模糊性”这一性质的多为带有形容词性的名词,如蠢物、廉物、低物、范物、英物、尤物等。例如“尤物”一词,中国古代公认的四大美女西施、貂蝉、王昭君、杨玉环都是极其惊艳的女子,堪称“尤物”。但究竟什么是惊艳?美丽与丑陋的界限位于何处,却又无法言明。需要指出:词义的“模糊性”是受到词义的概括性影响的,是事物连续性的反映。尽管明确的界限无法言明,但是事物的核心部分却十分明晰。仍以“尤物”为例,美丽以丑陋为参照,尽管界限无法准确判定,但只要符合社会的约定俗成抑或是局部人们共同认识,便可具体加以辨别,历史上“楚王好细腰”、唐代以肥为美就是佳例。
(三)词义的民族性。所谓“民族性”是指作为社会群体和民族内部交际工具的自然语言(元语言),是人类在各个历史时期历史地自然形成和存在的、生动的民族语言之总和。[14]以“物”构成的词语,一部分在理性意义上具有民族性。如“干物”一词,在汉语口语中的使用较为频繁,指干燥物品的总称;而在日语中读作(qian35wu51),来源于“干物女”一词,特指无意恋爱的二十、三十岁女性。此外,还有一些词语在其附加意义即感情色彩上也可以显示出民族性。在汉语中,从感情色彩的角度来分,该类型词可分为褒义词如英物、范物等,中性词如陶物、物色等,贬义词如蠢物、低物等;而在日语中,主要可以分为两类即褒义词如《源氏物语》《中国杰物论》,中性词如干物。
四、“物”构成词词语分布
掌握古代的词语内涵及分类,重在学以致用。上面表格中共搜集了59个由“物”构成的词语。可是,哪些现代汉语中已经废弃,哪些依然在使用?就需要了解该类词语的分布。根据其分布环境的差别,本文以北京大学CCL语料库(网络版)提供的语料为基础,将它们具体分为四大类:只在古汉语中出现;既出现在古汉语中,也出现在现代汉语中;固定下来成为成语;受汉语影响来自日本作为外来词。详细见下面表2(“物”构成词语分布表):
表2 “物”构成词语分布表
小结:
(一)“物”字构成词语在四种分布类型中所占数量、比例各不相同。截至目前,只出现在古代汉语里的词汇数量比重最大占据了50.8%。这表明1.“物”可以指称人,是从古代开始就比较广泛的一种;2.上表中的“物”构成词超过一半已经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人权意识的提高、平等的意识在增强。
(二)既出现在古代汉语中,也出现在现代汉语中的词汇数量、比重均位居第二,占据了35.6%。它从一个侧面,展现了现代汉语词汇对古代汉语词汇的衔接和延续,相比较于前一种类型,却少了动宾结构类型的词语,保留下来的全部为带形容词性的名词,且全部是对人具有评价性的词语。
(三)固定下来作为成语的词语,使用频率较高,数量和比重也相对较少,只占8.5%。大多结构为联合型,且多含有褒义性质。
(四)受汉语影响来自日语作为外来词的数量最少、比重最小,只占5.1%。但是,它从一个侧面体现的却是:汉语的传播和影响力的增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从古代起就流传深远。
五、“人物” 论
“人物”一词从诞生伊始,无论在古代汉语还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都很高,超越表中任意一个其它的词汇。据北京大学CCL语料库统计,古代汉语中,它的使用次数高达5060次;现代汉语中,也高达38139次。人,万物之灵长。作为大自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广义客观事实上来说,称“人”是一种“物”也无不可;况且,从语言学方面来说,“人”也可以用“物”来指称,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这绝对不代表“人”等同于“物”。“人物”是个特殊的词语,特殊就特殊在:任何个人都可以称之为“人”,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称为“人物”。原因何在?追本溯源,与“物”的词义息息相关,“物”的诸多义项中有一个义项是神灵,例如《史记·天官书》:“所见天变,皆国殊窟穴,家占物怪,以合时应”;《汉书·武帝纪》:“朕巡荆扬,辑江淮物,会大海气,以合泰山”,颜师古注引如淳曰:“物犹神也”。
在古代汉语中,一个字就是一个词,就是一个语素;而现代汉语中,双音节词语占优势。“人物”是由“人”和“物”两个同义词联合而成。联合之初,语序并不固定,既可以组合成“人物”,也可以组合成“物人”。例如《姚泓的故事》一文中写道:“唐太宗年,有禅师行道精高,居于南岳。忽一日。见一物人行而来,直至僧前,绿毛覆体。”或许是由于“物”具有神灵义项的缘故,人们越来越习惯于把“物”放在“人”后,把“物”放在被修饰的位置,来表示它才是中心。久而久之,逐渐固定成“人物”这一偏义复词,特指才能杰出或声望卓著、有地位的人。例如《后汉书·许劭传》:“劭与靖俱有高名,好共覈论乡党人物”; 唐代杜甫《赠崔十三评事公辅》诗:“舅氏多人物,无慙困翮垂”,赵彦材注:“舅氏之家多有人材,必应如上所言骞腾富贵之事也”; 沈从文《萧萧》:“祖父是当地一个人物”。最后一个例子中的“祖父是个人物”,这里的“人物”就包含了可供细细揣摩的丰富内涵,读者可以从褒贬两方面去细加体会,根据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如果只说“祖父是个人”,恐怕就几乎等于废话了。
因此,每个人都有资格称为“人”,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称之为“人物”,正因如此,成为“人物”才变成大部分人追求的目标、努力的方向。
总结:本文收集了大量的语料,围绕五个不同的角度,较为全面地诠释了“物”及其构成词。由于个人能力和文章篇幅的限制,仍留下了一些问题,如汉语“物”的词义对日语中“物”词义的具体影响,“人物”词性的具体演变过程等等,期待贤达进一步细细探索,笔者也将持续关注!
[1]范仲淹.岳阳楼记[M].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002年第12期,p198
[2]魏助增.人也可称“物”[J].咬文嚼字,1998年第5期,p31
[3]杨国宜.男尊女卑的历史考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78年第2期
[4]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4期,p134
[5]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M].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0年,p1805
[6]郭锡良、唐作藩等编著古代汉语[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8年,p93
[7]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大字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
[8]汉语大词典编纂委员会.汉语大词典[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年
[9] 夏征农、陈至立.辞海[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10]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p251-274
[11]郝铭鉴.咬文嚼字合订本[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8年,p5-31
[12]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p265-268
[13]家鲁、万新.论词义[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p88
[14]李济生.论词义的民族性与模糊性[J].外语研究,1995年第1期,p1-2
[责任编辑:朱茂青]
The Study on "物" and Its' Constituent Words
ZHENG Lin
In modern Chinese, it seems that "人(human)" and "物(object)" are two different characters; but in ancient Chinese , people often connected "人(human)"with "物(object)", and sometimes they directly called "人(human)" "物(object)" .The reason in it is worth our thinking. This article includes five parts: the reason why "人(human)" can be called "物(object)", the constituent words of "物(object)"and its' classifica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stituent words of "物(object)", the distribution of constituent words of "物(object)"and the discussion of "人物".
"物(object)"; "人(human)" ; reason; denotative meaning;connotative meaning; characteristics; classification; distribution
H121
A
1674-8824(2017)03-0079-06
郑 琳,四川民族学院预科部讲师。(四川康定,邮编:626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