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析《小石潭记》悲喜矛盾情感的问题

2017-10-17李艳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7年10期
关键词:小石潭记小石永州

李艳

柳宗元是中国古代散文史上有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仕途坎坷,却也成就了他不朽的文学成就。其被贬永州期间所创作的“永州八记”,不仅文章本身语言优美,意境幽远,而且扩大了散文创作的题材,对后来游记文体的确立贡献很大。他的《小石潭记》被收入了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是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江山多娇》的第一篇,成为中学生耳熟能详的散文经典名篇。《小石潭记》篇幅精简,语言含蓄,但是却包含了作者矛盾复杂的思想情感,亦悲亦喜,引人探究。

一、游小石潭情感之喜

《小石潭记》全文一共经历了三次情感的变化,从文章首段的“心乐之”可以看出,作者一开始是怀着愉悦的心情来游览的,与所有寄情山水的文人一样,自然之美让他忘却了尘世的喧嚣与苦恼。所以我们认为,作者之喜,一是喜在景色之美,二是喜在寻得一处忘忧避世之所。

(一)景色之美——清奇俊秀

追求美好事物是人类的审美需要,回归自然更是人类心灵的一种潜在追求,尤其是处于人生失意之时,更加渴望回归人类的本源,寻求心灵的抚慰。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谈到,人类美的意识的萌发在山顶洞人时期便初见端倪,而唐朝更是人类审美意识发展的高度自觉阶段,诗文、书法、音乐、绘画各种表现艺术趋于成熟并合为一体,所谓盛唐之音正是这种世俗知识分子上升阶段的时代精神。柳宗元作为这种时代下才华横溢的文人,定然存在更高的精神审美需求。而小石潭既是自然的造化,又是人间的美景,在第一段作者就从多个角度为我们描绘了小石潭的美:美在声“如鸣佩环”,美在清“水尤清冽”,美在奇“为坻、为屿、为堪、为岩”,美在幽“青树翠蔓,蒙络摇缀”。这样一个自然纯澈、幽静美好的绝佳处所,显然满足了游览者耳目声色的享受、精神审美的需求以及内心贴近自然的渴望。一直希望寄情山水,用景色的愉悦填补生活的空虚无聊的柳宗元,对于这样一个不期而遇的美景自然喜不自禁。从教学的角度来说,这一段的景物描写生动形象,可以从教学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出发,借此增加学生语言词汇的积累,提升景物描写的技巧。

(二)避世之幽——宁静恬淡

不仅美丽的景色让柳宗元喜悦陶醉,此处更是不为世人所知的幽静之所。避世忘忧是很多仕途失意,官场遭受沉重打击的文人游览山水的本意,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看似闲庭信步,悠闲自得,写景绝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但细读之下却发现其中不乏生命虚度之悲,文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闲人”二字含蓄透露了苏轼空虚的生活境遇,而很显然此时的柳宗元也是和苏轼一样的“闲人”,心中自然难免惆怅难抒,所以隔离尘世的小石潭满足了他避世忘忧的愿望。这里没有尘世的喧嚣浮华,更没有官场上的勾心斗角,在这里可以舒缓生活琐事的困扰,短暂忽略人生道途的坎坷迷茫,所以对于柳宗元来说,这里无疑是一个纵情山水,摆脱苦闷的最佳所在,因此作者感到喜悦也在情理之中。这里我们认为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结合柳宗元当时的实际境遇,模拟游小石潭时的情境,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此时喜中含悲的复杂感受。

二、游小石潭情感之悲

在短暂的喜悦之后,柳宗元心中的惆怅之情依旧挥之不去,此时仕途失意的柳宗元贫困无依,且有职无权,每日无所事事,他的生活现状与自己的人生理想相去甚远。所以柳宗元的悲凉情绪,也有多种原因。

(一)困窘无依的凄凉境遇

《小石潭记》第二段写道“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这里柳宗元感到无所依的又岂会只是游鱼,他自己也是身无所依,甚至可能是命无所依。就生活境况来说,他初至永州之时,贫穷困顿,只得暂居在龙兴寺中:“至则无以为居,居龙兴寺西序之下”;就生命境遇来说,可以说是整日提心吊胆,他在“永州八记”的《始得西山宴游记》也中写道“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慄。”从这里可以看出,柳宗元的永州生活始终是困窘不安的,谁也不能预测政治的风波会将他牵连到怎样的境地,处于朝不保夕的忧虑中的柳宗元悲伤忧叹也在情理之中。所以与其说这里是借无所依托的游鱼想到自身的境遇,倒不如说是对于自身现状的焦虑,使他产生了游鱼无所依托的联想。在教学解读中,此处可以联系柳宗元的其他作品相互印证,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的文学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对于本文作者的全面了解。

(二)无望实现的政治抱负

柳宗元为人称道的不仅是他出色的诗文,更在于他对百姓的体恤与悲悯情怀,如果说前者是文人之皮面,后者则是文人之筋骨。他在《捕蛇者说》里对蒋氏及其祖先三代表达了无限的同情,并感叹“苛政猛于虎也”,希望统治者了解百姓的艰辛贫苦,建立和谐的统治关系。在其后再次被贬柳州时,柳宗元依旧抱着一种近乎理想化的政治抱负,为民造福,兴利除弊,尽己之能。由此可见他绝不会安于做一个“闲人”,此时到小石潭边观鱼赏景实属无奈。因此当他面对蜿蜒曲折,“不可知其源”的潭水时,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落寞与无奈之情。他在“不可知其源”的流水中想到的是自己不知何在的前途,是與苏轼一样的对于生命存在的困惑、人生意义的迷茫,感到空有一腔抱负却无处施展,所以自然而然悲由心生。这里的教学可以将这种人生迷茫之感引申开去,由柳宗元扩展到一系列的失意文人,拓宽教学的视野。

(三)孤独寂寥的人生命运

柳宗元的“永州八记”《钻鉧潭西小丘记》中有这样两句话:“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而我与深源、克已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可见柳宗元完全是用被世人遗弃的钻鉧潭自比。纵观“永州八记”,我们不难发现,所有的景色秀美之处都是为世人所遗弃的孤寂所在,空有美景却无人赏识,而这正是满腹才华却无处施展的柳宗元的写照。所以在游览的最后,他感到“寂寥无人,凄神寒骨”,“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在这里,清冷孤寂、被世人遗忘的小石潭,让柳宗元想到了自己的孤独,无人赏识,景色的幽静凄清被作者理解为了自己命运的凄凉孤寂。现代戏剧中将悲剧分为三类,即性格的悲剧、命运的悲剧、社会的悲剧,现代人多将其理论引申开去,用于对人生命运的讨论,我们认为柳宗元人生的坎坷遭遇显然是他自己所无能为力的,非个人性格因素所导致,而是命运与社会因素占主导地位,因此,如果前面柳宗元感到的还只是境遇之悲,那么这里已是对于命运的悲叹了,心情也自然由“悲”转入更加深沉的“凄”。endprint

三、悲喜矛盾情感并存的原因

很显然,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的情感是矛盾复杂的,可以说是悲喜并存,造成这种矛盾情感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一)社会时代因素

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柳宗元生活的时代恰是政治腐败的中唐时期。政权更迭、政治集团之间的斗争,直接导致其参与的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而被贬永州,此次事件牵连甚广,作为运动领袖的“二王”即王叔文和王伾,在被贬不久便相继去世,政治集团的其余八位主要人物均被贬谪为各地司马,形成了历史上有名的“二王八司马”事件。被贬永州的柳宗元在这样的环境下,也总是惴惴不安:“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慄。”他需要一些途径来宣泄自己心中的情绪,然而在封建时期,因诗文获罪的事件并不在少数,尤其自己此时是这样一个敏感的身份。所以此时的柳宗元即使内心悲凉不满,也只能埋藏遮掩,不敢直白吐露。因此他的悲也只能掩盖在喜之下,借游览山水含蓄透露心中所思,将悲凉凄怆之情寓于景色之中,这也就造成了文章中悲喜矛盾情感并存的结果。这里的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预习了解散文的创作背景,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帮助学生领悟悲喜矛盾情感并存的原因。

(二)作者性格因素

柳宗元就本身的气质类型来说偏向于伤感抑郁,与以“韩柳”合称的韩愈,虽然同样仕途坎坷,但显然更加心胸豁达,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与《送李愿归盘古序》中虽不乏不平之音,但是整体诗文风格洒脱乐观,精神振作,充满对友人的劝慰和自我宽慰。因此柳宗元文章中挥之不去的悲戚之感,首先是源于他本身伤感抑郁的性格。此外,柳宗元受到为官的父亲和信佛的母亲的影响,很早就形成了“统合儒佛”的思想,既主张积极入世为官,也有很高的佛学修养。但是儒家讲求积极入世,而佛家则主张超脱尘世,这两种思想本身就是不和谐的。所以同时接受这两种思想的柳宗元,一方面十分渴望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并且为人生理想的不可实现而抑郁悲伤,另一方面又认同佛教淡泊功业名利的思想,用对尘世的超脱淡薄缓解人生的失意之悲。在这两种思想的作用下,他时而心情抑郁难抒,时而又自我慰藉,但又始终不能从人生的失意中得到彻底的解脱,因此复杂矛盾的思想也使柳宗元总是处于悲喜交杂的矛盾境地之中。

(三)文学传承因素

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对后世散文影响很大的要追溯到庄子散文,其文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往往形式自由却又构思巧妙,在寓言故事或写景状物中含蓄展现情感与哲思。显然柳宗元的散文也受到了他的影响,《小石潭记》看似处处写景,文字自由散漫,但是却又是在处处抒情,整体构思严谨,在写景时把情感与对人生命运的思考注入其中,情景交融,意蕴含蓄幽远。此外,郦道元的《水经注》也对柳宗元的散文创作有直接的影响,作为一部地理著作,虽然讲求著述的客观真实,但因作者本身不凡的文采,使其具有了相当的文学性,而“永州八记”又在富有文采的写景基础上,加入了作者主观的情感体验,使之完全文学化了。所以,可以说柳宗元的写景散文是庄子的散文传统与郦道元的写景技巧的巧妙结合,在诗意化的景色描写中注入作者主观的情感态度,含蓄委婉地表达情感体验。因此,《小石潭记》中所运用的寓情于景的手法,和所展现的朦胧的、矛盾的情感也来自文学传承的影响。

總之,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的情感是复杂多变的,悲、喜矛盾情感产生的原因同样也错综复杂,既有主观性格因素,也存在客观的社会时代因素和文化传承因素。而柳宗元所开创的山水游记散文,扩大了散文创作的题材,形成了一种新的散文形式,对后世的散文创作同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管是在为人品格,还是在中国古代文学史地位上,都应该给予柳宗元充分的肯定。其文真挚的情感,优美的文辞,至今仍有广泛的影响,仍在启迪着我们当代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9.

[2]洪宗礼.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3]柳宗元.柳宗元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4]孙昌武.柳宗元传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endprint

猜你喜欢

小石潭记小石永州
永州滨江新城营销中心
永州至新宁高速公路即将开建总投资152亿元
师与书·庄小石
小石鸻与大犀牛
彭黎明 书法作品欣赏
柳宗元“永州八记”新考
探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写作和生活情感的有机结合
永州植烟土壤有效钙、镁、硫分布状况与聚类分析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