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槠子
2017-10-16蔡英
序
自长沙市望城区开展现代化公园式城区建设以来,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们无时无刻不在赞叹这美好的生活环境。区人大蔡英女士正是这样一位见证者。她用细腻的文笔、精炼的语言,凭借着对草木独有的认知,以一篇篇小杂文描绘出一幅幅鲜明自然的生动画面,将草木的各种形态、功能以及她与它们之间的小故事向读者娓娓道来,实在饶有情趣。
面对万象云集的花草树木,她截取种种常见的植物独立成篇,抓住面对某种植物片刻时间的不同感受进行理解、阐释,摄取“我”与植物的一刹那、一片段,力求臻达“在刹那中见终古,在微尘中显大千”的艺术效果,给人以启迪和智慧。
阅读蔡英的草木散文,能给人一种舒缓、恬淡之美,好像自己也亲临其境。在赞赏大自然草木的同时,仿佛在欣赏一幅幅充满画面实感、姿态万千的草木静物画,仿佛在邀请读者与她一起观赏、分享和思考。
常言道,反思以思想的本身为内容,力求思想自觉其为思想。尽管蔡英草木诸篇有点写意化,基本没有情节,对各种草木一般也未作浓墨重彩的细致刻画,甚或有的已被情绪的主观性取代,但在城市化的今天,我们少了许多与乡土植物亲密的机会,那就不妨读读蔡英的草木散文,也算是一种弥足珍贵的补偿吧。
——贺菊红
黑麋峰有成片的苦槠林,以“石灰嘴”为盛。
小时,我们每到秋天就去拾苦槠子,卖到饭铺里。那天,我从后山拾苦槠子回家,感叹果子太少。母亲一面剁猪菜,一面断断续续告诉我,石灰嘴原先有大片的野梅林,腊月里梅花映着白雪很好看,可惜大炼钢铁时被砍掉了,幸亏那时苦槠树不大。现在的苦槠树都有一二十年了,籽应该落了一地。我欢快地长啸一声,一阵风跑去告诉小伙伴们,邀着下午就去石灰嘴。
石灰嘴的深秋真是美啊。山麻杆紧紧地趴在石壁上,火红的叶子像燃烧的火焰。板栗树举着一张张橙黄的叶片,风来了,就沙沙地拍起巴掌。野柿子挂在笔直的树干上,像一盏盏红灯笼。最狡猾的就是假死柴啦,它们枯焉着叶子,故意装成死去的模样。苦槠树则是最高大最笔直的树,株株有10余米,树皮开裂成一块块的,像饱受苦难的脸。我们欢呼着奔向苦槠树,虔诚地半跪在地上,用手指轻轻扒开枯枝落叶,一粒粒棕红的坚果羞涩地露出来,光滑圆润。我小心翼翼地将它们拾到蓝花布袋里,果实相碰发出好听的叮叮声。这时,斑鸠咕咕一声长一声短的叫唤,阳光从树叶间透下来,碎金散银般。小毛头脱了鞋袜,扑哧扑哧爬上树,使劲摇晃着树杈,苦槠子下雨一般,扑通扑通地落下来。我们用手捂着头,四处乱跑着,兴奋地喊“够了够了”。毛头摇得更起劲了,苦槠子雨越发密集起来。忽然啪地一声,毛头失手掉到地上了,疼得哇哇尖叫。他半天才爬起身,一拐一拐地。原来崴到足了。
块头大的细狗子背着他下山,一行人寻到母亲的姐妹红姨家。姨爷子是远近闻名的乡村医生,他东摸摸西问问,忽然扯住毛头的脚一用劲,疼得他鬼哭狼嚎。姨爷子波澜不惊地笑笑,骨头接正了。红姨看看我們的布袋,“都是来捡苦槠子的吧,我做苦槠子豆腐给你们吃。”她转到灶屋,从木桶盆里捞起两大块豆腐,淡褐色的,放在砧板上切成小块块。她嘱我生火,用锅铲挖出一块白色的猪油,加进粗盐和豆豉,加一瓢清水。煮开后,倒入苦槠子豆腐。上锅时,洒上一把葱花,滴入酱油。我第一次吃,只觉得粉粉的,有草木的清香,略带苦味。红姨说,小时候粮食不足,经常把苦槠豆腐当饭吃。
红姨告诉我们,做苦槠豆腐工艺简单,却是个慢工细活。先得把苦槠在水里浸泡一天,再拿到太阳底下暴晒开裂。剥出黄白的果肉后,投入水桶,每天漂洗换水去除涩味,直至漂洗的水不再泛黄。接下来,将豆浆加热搅拌成糊,这才是真正的技术活。火候和兑水比例是关键,火太猛了容易焦底夹生,做出来的豆腐有焦糊味且粘牙,水兑多了太稀不能成型,兑少了则豆腐硬且易碎。先在锅底加少量油防止粘锅,然后倒入豆浆烧开、搅拌,同时看浓稠程度边搅拌边倒入开水,直至成糊状,浓稠程度以糊挂在锅铲上需轻轻晃动才能掉落为宜,这样便可出锅装入容器冷却成型,豆腐成品便大功告成了。如果短时内吃不完,可将豆腐切块浸泡在水里保存,半个月都不会变质。随后,可烧制成各种菜品,或爆炒,或开汤,或晒干以便长期储存。
那天傍晚,红姨细心地包好草药,让毛头回家敷,还让我带了一大碗苦槠豆腐回家。一连几天,母亲都做苦槠子豆腐,简直要腻。她一面怪我们“叫花子嫌饭馊”,一面感叹,过苦日子时,外婆家连最后一瓢糠粑粑都吃完了,还是红姨送来一大篮子苦槠子救了急。我们听了默然。后来的每个春节,我们都去红姨家拜年,吃她做的苦槠子豆腐,这成为儿时温馨的记忆。后来听母亲说,这些年红姨一直在深圳带孙子,一直想着老屋,想吃苦槠子豆腐。前年,母亲特意去石灰嘴拾了一大袋苦槠子,给她邮寄了过去。
去年秋天,我去了久违的石灰嘴,成片的苦槠树依然郁郁葱葱,亭亭如盖。地上铺着一层厚厚的苦槠子,抚摸着这圆润的小果实,温暖的记忆如泉一样涌上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