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宜居城市语境下城市规划策略探析

2017-10-16李湘云何振

现代商贸工业 2017年26期
关键词:规划策略宜居城市

李湘云+何振

摘要:宜居城市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对宜居环境进行塑造,是满足人类居住生活的城市空间,其具有功能性、差异性、参与性和持续性特征,根据其内涵特征对评价体系进行阐述,综合运用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城市社会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宜居城市语境下城市规划的环境优化策略、文化复兴策略、生态经济策略、社会沟通策略和公众参与策略。

关键词:宜居性;宜居城市;规划策略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26.017

1引言

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人口增多,使得人们对城市生活品质的要求增加。建设宜居城市,提升生活品质,增强居民幸福感,是城市规划建设新的主题,因而,在宜居城市语境下,探讨城市规划策略,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基于公众视角,从宏观层面阐述宜居城市内涵特征和评价体系,综合运用人居环境科学等理论,探析宜居城市语境下城市规划策略。

2概念界定与文献述评

2.1概念界定

宜居性。宜居思想可追溯到中国的先秦和西方的古希腊时期,其朴素的思想内涵主要体现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随着工业革命浪潮的不断推进,现代城市逐渐面临人口膨胀、交通拥堵和环境破坏等问题,城市环境的宜居性面临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考验。1972年,温哥华率先将“宜居性”写入都市规划,宜居性被定义为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宜居城市。西方对宜居城市的界定主要有以下代表:哈尔韦格(Hahlweg,1997)认为,宜居城市是一个全民共享的生活空间;埃文斯(Evans,2002)认为城市的“宜居性”概念包含适宜居住和生态可持续发展两个方面的含义。国内学者从不同专业领域和学术视角对宜居城市概念进行界定:任致远从“宜居”本意出发,认为宜居城市应当满足人们有其居、居得起、居得好、居得久的基本要求和良好条件,其为综合、动态的概念;李丽萍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对宜居城市进行区分,认为狭义的宜居城市仅仅是适宜居住,而广义的宜居城市则包含了适宜居住、就业、出行,文化、教育、医疗等资源充足的内容,抛却单依自然环境构建宜居城市的狭隘观念,将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作为宜居城市的综合内容,具有较大的进步意义。

上述定义从自然与人文、单一与综合的角度对宜居城市进行探讨,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但却忽视了城市发展是人类宜居的前提和基础,本研究从城市发展和人类宜居的角度,对宜居城市做如下界定: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对宜居环境进行塑造,满足人类居住生活的城市空间。其具备三层含义:(1)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其为宜居城市存在发展的基本前提;(2)塑造优美和谐的宜居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休闲环境、治安环境等内容;(3)宜居环境存在于城市空间范围内,满足城市和人类发展需要。

2.2文献述评

在宜居城市评价体系方面:李丽萍认为“宜人性”是对宜居城市最基本的要求,据此提出经济发展度、社会和谐度、文化丰厚度、生活舒适度、景观怡人度和公共安全度等基本判断标准;王录仓和李肇琛对甘肃省地级市宜居性评价标准进行构建与评析,认为城市宜居性具有明显的相对性和区域性;董晓峰等构建中国城市宜居性发展评价指标系统,基于统计数据,进行城市宜居性的评价实践研究。

在宜居城市规划建设方面:甑峰以住房与城乡建设部2007年验收通过的《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为参考,对广东清远市的城市宜居性进行评价,提出空间强化、绿色经济、水系整治、文化复兴等建议;王颖以秦皇岛市为例,阐述宜居城市在哲学、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生活、规划等层次的内涵,探讨宜居城市在科学规划、基础建设、产业调整、生态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建设措施。

综上所述,国内对宜居城市规划建设的研究表现出以下特点:(1)对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较为深入,但忽视区域差异和居民感知的动态性和差异性;(2)对宜居城市规划建设研究主要基于特定案例,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3)忽视一般城市与宜居城市在规划建设中的异同,没有进行区别和强化。本文将宜居城市与一般城市进行比较分析,从城市居民(包括潜在城市居民)的角度出发,构建宜居城市评价体系,对相关理论进行归纳和整理,从而指导宜居城市规划建设。

3宜居城市评价体系构建

3.1宜居城市内涵特征

功能性。宜居城市满足居住、生活、就业和交通等功能,不同城市基于国家战略、区位特征和资源优势,其功能属性并不相同。宜居城市的功能就是满足人类长久舒适地居住生活,当然,在此基础上,城市可以兼具其他功能,如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等。

差异性。不同城市自然环境、经济水平、文化氛围和安全状况不尽相同,对此不可用统一标准进行评价,有的城市虽然自然环境恶劣,但文化氛围浓厚,适合某类人群在此居住生活,有的城市虽然经济水平较差,但安全状况优良,这本身就是一种宜居,众然没有综合性的宜居指标,但在某一方面,却能充分满足和实现宜居。

参与性。公众参与是评价城市宜居性的最可靠依据。单独根据一定的指标,不加区分地进行评价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有让公众参与其中,由其自主对城市宜居性做出评价,才能真正明确一座城市是否宜居。

持续性。城市要发展,人类要生存,只有持续性的发展进步,才能为宜居城市提供基本保障。宜居城市建设不是短期的旅游度假,而是长期的城市生活,对城市发展进行评估和预测,判断其可持续性,从长期发展的角度对其进行综合判断才具有现实意义。

3.2宜居城市评价指标

功能性指标。即城市具备基本的环境、经济、文化、社会、和安全指标,这些指标是保证城市正常运作的基础,其为参照性指标,也是最低指标,每种指标有最低标準,超过最低标准不会增加评价分值,但不足最低标准将直接影响宜居城市评价。endprint

典型性指标。不同城市具备的典型性指标差别较大,对其经济发展、文化认同、自然环境等进行重点衡量,这些指标构成其与一般城市相比的典型优势,成为衡量宜居城市的重要依据。

参与性指标。社会公众参与宜居城市评价,不同范围内公众代表权重不同,城市现有公众最高、省域公众次之,全国公众最低,如此评价,一方面充分反映城市现有公众对宜居性的直接感知,另一方面也较好体现国内公众对城市宜居性的认同态度。

持续性指标。对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模式、方向进行评价,评估城市发展的优良程度,只有从长期发展的视角出发,才能判断城市宜居性水平。

4宜居城市规划策略探析

4.1宜居城市理论体系

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人居环境科学探索研究人类的生存活动需求,以人类聚居活动和生存环境为中心,其综合了景观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和建筑学相关理论。宜居城市规划建设的基本前提是优美的人居环境,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为宜居城市规划提供理论基础。

城市社会学理论。城市社会学主要研究城市的各类社会组织、生活方式和社会问题,其主要包括城市社区划分、城市化发展、景观生态学、城市问题对策与规划。应用城市社会学理论解决宜居城市政策、社会、文化、医疗等问题,从而构建和谐、多元、有序、文明的宜居城市。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一种既能满足当代人发展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发展需要的理论,其强调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相互协调,使当代人与后代人机会均等。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宜居城市规划建设的理论依据,统筹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将会实现城市长期可持续发展,从而保证宜居城市健康运行。

4.2宜居城市规划策略

环境优化策略。尊重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在此基础上进行优化美化,避免造成生态污染和环境破坏。尊重自然生态环境并不是无所作为地顺从,而是在不同季节和气候条件下,采取相应措施,由此使得城市自然环境得以优化。在尊重自然时,科学合理地改造自然,进而优化环境,提升城市宜居性

文化复兴策略。宜居城市规划应当注重文化复兴,其主要通过建筑、社区、街道、景观设计等为城市文化发展提供空间支撑。宜居城市规划,理应保护城市本地文化,只有为城市原住民创造宜居的文化氛围,才能逐步实现城市整体的宜居性。

生态经济策略。城市规划应当结合城市自身资源、区位、文化等特征,选择科学的发展模式,重点发展生态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为城市长期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社会沟通策略。充分的社会沟通能够助力城市社会环境营造,有利于创建文明和谐健康安全的社会环境。城市规划应从以下方面做好社会沟通:城市产业经济发展定位,为各层次公众提供就业机会;城市公共服务均等化配置,消除城市区内差异,避免矛盾产生;创造共享共乐的城市空间,消除贫富差距带来的社会敌视。

公众参与策略。作为公共生活空间,城市是公众居住、生活、工作的场所,建设宜居城市,公众最有发言权。城市规划建设,应当听取公众意见,使公众参与其中。公众诉求得到尊重,主体意识得到体现,所建城市受公众喜爱,由此必成宜居城市。

参考文献

[1]Hahlweg D. The City as a Family[C]. In Lennard S H, S von Ungern-Sternberg, H L Lennard, eds. Making Cities Livable. International Making Cities Livable Conferences[M]. California, USA: Gondolier Press, 1997.

[2]Evans P, ed. Livable Cities & Urban Struggles for Livelihood and Sustainability[M]. California, US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Ltd, 2002.

[3]任致远. 关于宜居城市的拙见[J]. 城市发展研究, 2005, 12(4):33-36.

[4]李丽萍, 郭宝华. 关于宜居城市的几个基本问题[J]. 西部论坛, 2006, 16(3):54-58.

[5]王录仓, 李肇琛. 甘肃省各地级市宜居性比较标准的构建与评析[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9, 23(7):77-81.

[6]董晓峰, 郭成利, 刘星光,等. 基于统计数据的中国城市宜居性[J]. 兰州大学学报(自科版), 2009, 45(5):41-47.

[7]甄峰, 郑俊, 罗绍荣. 城市宜居性评价及规划建设途径——以广东清远为例[J]. 城市問题, 2009,(10):29-34.

[8]王颖. 建设宜居城市有关问题的探讨——以秦皇岛市为例[J]. 城市发展研究, 2009, 16(2):8-11.

[9]吕兴洋, 邱玮, 刘祥艳. 旅游者异质性对目的地绩效的影响研究[J]. 旅游学刊, 2016, 31(9): 72-79.endprint

猜你喜欢

规划策略宜居城市
宜春吟
新形势下我国民间投资的发展困境及规划
文化导向下的城镇特色规划策略研究
关于如何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Три самых благоустроенных города Китая
--Циндао,Куньмин и Санья
城市新区滨水空间规划策略探讨
宜居城市道路横断面布置形式选择标准
关于老年宜居城市的调研报告
瑞士公布的宜居城市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