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徐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问题研究

2017-10-16郑凌霄��

现代商贸工业 2017年26期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徐州市对策建议

郑凌霄��

摘要:近年来,徐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规模效益不断提高,科研技术成果丰硕,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系列问题。从徐州市的实际出发,分析徐州市高新技术产业目前发展的现状,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徐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存在着产业联动机制尚未形成、科技投入较低、缺乏专业人才、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徐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26.002

知识经济时代,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主要标志的知识经济革命正席卷全球,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当今时代的重要支柱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徐州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高新技术创新成果不断涌出,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也日趋提升,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如不能得到解决,必然会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长远发展的障碍。因此,研究徐州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找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能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徐州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

1.1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增长

近几年来,徐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呈现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2010-2016年,徐州市高新技术产業产值由1061亿元跃升到5177亿元,年均增长69%,增加值年均增幅为11.5%;产值占规模工业的比值由30%上升为36.7%,年均增加1.3%;利税额由158增加到400亿元,年均增长38.3%。尤其在2016年,徐州市高新技术产业中代表先进制造业的专用设备产值增长22.9%、汽车制造增长32.2%、仪器仪表增长264%;代表高端制造业的工业机器人、太阳能电池等也保持了较快增长,分别增长70.2%和20%。与此同时,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力度明显加大,2016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2.6%,其中技术改造投资比重大幅度提升,投资结构继续优化。

1.2高新技术企业规模日益壮大

从2010年以来,徐州市高新技术企业规模日益增大,规模效益不断提高。2010-2014年,全市拥有的高新技术列统企业由414家增加到631家,新增217多家,占全部工业列统企业数的22.4%,其中,10亿元以上产值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0家,超50亿元的高新技术龙头企业10家。

1.3产业竞争力不断提高

徐州依托新能源产业已经形成从多晶硅到太阳能电站的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江苏中能硅业已经成为全球产能领先的多晶硅生产商。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依托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的优势,不断推出新的产品,自主研发生产全球起重能力最强的履带起重机;矿山物联网产业掌握着煤炭安全物联网产品研发、生产、安装于一体的核心技术,建立了第一个感知矿山示范基地,形成了技术体系完备的物联网产业集群。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已成为新能源、高端装备、物联网、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的集聚地,在资源共享、科技创新、自主研发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4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意识不断提升

徐州市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意识不断增强,企业技术进步明显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要获得竞争优势,就要不断地依靠科技创新,生产推出新产品。一方面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投入稳步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相比传统的制造业,更加注重研发经费和研发人员的投入。另一方面,徐州高新技术企业随着规模的扩大,不断研发新产品,优化企业产品结构,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这又促使企业进一步开发新产品。

1.5科研技术成果丰硕

徐州市对科技企业投入不断增加,企业科技创新成果显著。2016年徐州市经过认定的科技成果240项,其中达到国际水准的72项。获得的国家专利奖6项,实施新兴产业领域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6项。全市省级以上的科技创新平台二百个,新增加的高新技术企业64家,新建立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及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研发机构18个。

2徐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总的来看,徐州高新技术产业已初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发展势头较好。但是,与苏南发达地区对比,与徐州“两城建设”的要求对比,仍然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2.1区域竞争加剧,产业联动优势尚未形成

全国各地纷纷把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制定相关规划和政策,作为“十三五”时期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提升区域竞争力的主要途径,呈现出你追我赶的激烈竞争态势。由于受产业基础、创新能力、市场环境等因素影响,徐州市高新技术产业与苏南地区的差距仍然较大,与苏北地区及淮海周边城市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产业发展面临更加复杂的竞争态势。另一方面,金山桥经济开发区、贾汪工业经济区、铜山新区等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区域内部联动机制尚待构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跨区域、跨行业集聚发展的规模优势尚未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还有待增强。地处苏北地区的徐州,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市场开发等方面将面临更大挑战,产业体系的完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难度将进一步加大。

2.2科研经费投入仍然较低

政府科研资金的投入,尤其是R&D经费投入强度(R&D经费/GDP)与高新技术产品的发展密切相关。2016年,徐州市R&D经费投入强度为2.3%,远远低于江苏省经费投入强度。国外研究表明,当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GDP高于5000美元时,这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就步入技术创新时期,此时的R&D经费投入强度应当高于2%。就2016年徐州市2.3%的R&D经费投入强度来说,徐州市已经步入技术创新时期,徐州市应当变革高新技术产品的经济发展方式,由模仿转向自主创新,因此政府应进一步加大R&D经费投入。endprint

2.3专利申请量低,缺乏专业人才

徐州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较少,大部分的高新技术产品是取得品牌许可证的企业生产出来的。2016年全市发明专利授权1330件。而在发明专利申请中,高新技术产品的发明专利申请数并不多,尤其是在某些核心技术方面。徐州诸多关键性技术、专利都是由国外引进的,因而很容易受到束缚,徐州企业为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每年须向国外支付大量费用以换取生产许可权。可以说,徐州市高新技术产品的专利申请量低与缺乏相关技术人才密切相关。徐州市是一个教育大市,高校云集,人才总量庞大,但它具有高新技术产品研发能力的人才并不占优势。同时,江苏省高校开设的专业与省内高新技术产品的实际需求不能良好衔接,创新性技术人才的培养落后产品需求,从而限制了徐州高新技术产品的发展。

2.4高新技术企业融资困难

当今时代,徐州高新技术企业在产品制造中所需要的融资仍然以商业银行的中长期贷款为主。但是银行往往更倾向于对那些资产规模较大,在市场中有着良好业绩的企业提供贷款,而高新技术企业自身规模较小,在市场上抗风险的能力较差,还有部分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制作的财务报表比较简单,里面的财务数据不够准确、信息披露不完全,这就使得金融机构在提供信贷之前对其进行信用调查的难度加大,成本提高;另外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品牌意识较差,缺乏良好的商业信誉,其社会公信度较低,一旦面临市场风险,企业外逃的可能性较大,这也导致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对其提供资金支持过程中会“畏手畏脚”。

3徐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3.1重点打造高新技术产业群

为了持续提升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化发展水平,把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划为了徐州市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区域,使高新技术产业朝“特色化、集聚化、高端化”的方向发展。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现代生物医药、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形成具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同时,徐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形成高端装备制造、感知矿山物联网的特色产业集群。中国矿业大学科技园打造成新能源、煤矿机电装备等领域的现代工业设计城。相关县(市)区均要按照错位发展的原则,规划建设本地区新兴产业集聚区,争取更多产业基地进入国家和省层面布局,使之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和载体。

3.2不断加大R&D投入力度

从政府的角度来讲,要加大对R&D项目的扶持力度,以缓解中小企业资金压力,并应特别注重将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增加投入;另一方面,企业要加大投资力度,并认真做好市场调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市场,有针对性地进行科技创新,使技术创新尽快转换为实在得到生产力。

3.3健全区域创新体系,培养专业性人才

首先,要大幅度增加科技人才的培育资金,巩固资金基础。其次,要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对创新性人才实施奖励措施。最后,还要进行科技人才的认知能力与實干能力的培养,强化企业高端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还可以与在徐高校和各类职业技术院校达成合作,产学研相结合来培养人才,不断壮大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队伍。

3.4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积极培育多元融资渠道

徐州市高新技术企业要提升自己的融资水平,首先就要加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水平的提高,加强知识产权与专利技术管理,规范健全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做大做强产业规模,形成产业集群来提高自身的融资能力。另外,还要加强企业的信用建设,不断提高信用水平来获得金融机构的融资。

此外,徐州市高新技术企业要持续发展,还需要不断地拓宽融资渠道,比如采取吸引风险投资、天使资金、融资租赁、项目融资、知识产权证券化等新兴融资方式,建立多元融资渠道,才能化解融资难题。

参考文献

[1]陈强.江苏省科技金融支撑高新技术产业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6.

[2]罗媛.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问题研究[J].知识经济,2017,(2).

[3]吴琨,刘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政策的比较研究—基于北京、上海、江苏和浙江的政策文本分析[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7,(3).

[4]葛欢欢.青海省高新技术产业投融资体系研究[J].财会通讯,2017,(2).

[5]杜文忠.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时空格局演变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6,(10).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新技术产业徐州市对策建议
徐州市深入开展“拆牌、破网、清通道”专项行动
徐州市超前研判 做好春节安全防范
浅谈惠安县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和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的思路对策
徐州市工程咨询中心
徐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