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视点

2017-10-16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7年7期
关键词:空巢排行榜广场

视点

“空巢青年”:城市独居年轻人的代名词

“空巢青年”一词来自一家电影公司的宣传人员在做一部电影策划的时候所想到的词语,指的是在大城市奋斗打拼的年轻人,他们远离故乡、亲人,过着独居生活,缺乏感情寄托。相对于“蚁族”“北漂”这些指代青年群体的词语,“空巢青年”更突显出漂泊与孤单。据今年阿里巴巴《空巢青年自检指南》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已有约5000万空巢青年,“90后”是中国最大的空巢青年群体,空巢青年现在大多居住在一、二线城市,其中深圳挤掉北京和广州成为了空巢青年最多的城市。有网友这样形容“空巢青年”的生存状态:水果一次只买三四个,买多了怕吃不了的尴尬;下班回到空荡荡的家,心中泛起的一丝失落;因家里没人,只好将快递寄到单位的无奈;没叫外卖的夜晚,突然响起敲门声内心感到惊讶。

@廉荣臻:如果说“空巢青年”最大的问题是孤单,那么请问“非空巢青年”就不孤单吗?孤单并不意味着孤独,因为即使你身处人群里,也可能非常孤独。所以说,“空巢青年”不过是孤独者的遮羞布,真正成长并且成熟的青年,其实非常享受人生的这一阶段。尤其是90后的“空巢青年”,其实真的没有别人想象的那么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我们不能时时刻刻都与他人捆绑在一起,当没有人陪伴的时候,我们更要学会与自己好好相处,学会与孤单和解。

@彭凯平:事实上,孤独感是一种重要的心理保护机制。每当你产生孤独感,就会意识到自己应该做些事情来排解,说明应该关注你的社会关系、社会情感和社会网络联系。这时候你应该主动找人聊天,做一些有社会意义的事,寻求一种社会联络感,或者利用孤独的时间学习知识,提升自己。孤独感是一个信号,这个信号让我们做更多积极的事情。孤独不是一个标志,也不是一个诊断,更不是一个结局。孤独是让我们做一些事情的开端,让我们开始新的人生历程。

@人民日报:受益于现代发达的科技,“空巢青年”们其实并不“空巢”。网络使离家在外的他们能随时随地和父母联系沟通,维系亲情的温度,与故乡和回忆保持“不断线”。此外,宽松的社会氛围使他们有选择生活方式的自由。多元的城市生活和文化开阔了眼界,使他们相信规则和勤奋的力量,保持昂扬向上的进步状态。尽管背井离乡、远离亲人,他们却愿意拼一种可能性,让自己离实现目标更近一些,让家庭通过自己的奋斗得到改善,让这个城市因自己的努力变得更好。

@李春玲:无论是早期的“空巢青年”,还是今天个性十足的“空巢青年”,在工业化带动的城市化发展的情况下,必然经历从农村、中小城市、内地走向沿海大中城市或特大城市,再从沿海大中城市或特大城市走向其周边城市的迁徙脉络。从全国走向北京和上海,再从北京走向周边,走向京津冀,从上海走向周边,走向长三角正在成为发展的趋势,也成为“空巢青年”流动走向的新趋势。

施一公:办大学不能以“就业”为目

我所在的清华大学,学生从入学开始,就要接受“就业引导教育”,这让学生脑子里时时刻刻有一根弦,叫“就业”,我想讲的第一个观点就是,研究型大学从来不以就业为导向,从来不该在大学里谈就业。就业只是一个出口,大学办好了自然会“就业”,怎么能以“就业”为目的来办大学。就业是一个经济问题,中国经济达到一定程度就会提供多少就业,跟大学没有直接关系。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是培养国家栋梁和国家领袖的地方。让学生进去后就想就业,会造成大家拼命往挣钱多的领域去钻。清华70%至80%的高考状元去了经济管理学院。金融可以创新,但当这个国家所有的精英都想往金融上转的时候,我认为就出了问题。我们要“学以不致用”,大学学习,尤其是本科的学习,从来就不是为了用,但这并不意味着用不上,因为你无法预测将来,无论是科学发展还是技术革新,你都是无法预测的,这个无法预测永远先发生,你预测出来就不叫创新。要解决大学的导向问题,办法是教育部给大学松绑,大学多样化,政府不要把手伸得太长,不要一刀切,不要给每个学校就业引导,不要用就业率考核领导。

中国内地6所高校跻身世界大学声誉排行榜百强

据新华社报道,近日,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公布2017年世界大学声誉排行榜,中国内地共有6所高校跻身百强,此外中国香港和台湾分别有3所大学和1所大学入选百强。这6所内地高校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南京大学。其中,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分居榜单的第14位和第17位,均比去年的排名上升了4位。这两所大学在亚太地区分列第二位和第三位,仅次于在榜单上排名第11位的日本东京大学。排行榜编辑菲尔·贝蒂说,中国内地高校在排行榜中的名次持续上升,是今年世界大学声誉排行榜的显著特征。这一结果表明中国政府长期以来对高等教育的持续投资已经获得回报。

@人民网:

现在大家公认的世界上第一个大学排行榜由《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于1983年首创,至今已有32年历史。2004年起,教育组织QS与《泰晤士高等教育专刊》合作发布榜单,即泰晤士高等教育-QS世界大学排名。2010年起,两家机构“各立门户”。《泰晤士高等教育专刊》独立发布排名,不久便成为可与QS世界大学排名相提并论的大学排名机构。无论国内的国外的,形形色色的大学排行榜的账老百姓都买,大家只是各取所需。对于从幼儿园起就有“择校”情结的中国家长,选校选专业货比三家可以说是本能;对于毕业生、校友来说,母校在排行榜上有好的表现,是教育背景的注脚、是自我认同的一种方式;对于大学来说,各大排行榜也都是要看的,至于宣传时哪个排名为我所用,则会有自己的“选择”。

@光明时评:

即便大学排名存在某些不合理乃至是权威上的疑点,当务之急要做的应该是重视起来,不能抱着一种“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的心态,更不能“一笑而过”自欺欺人。学会善于换位思考,扪心自问,有助于自身实现跃升发展。位列榜单的大学可喜可贺,再接再厉。对于那些排名靠后抑或榜上无名的大学,则需要努力努力再努力。如果距离这样一份大学排名榜渐行渐远,高谈阔论建设“一流大学”只不过是徒具鼓舞人心的口号而已。只有敢于正视大学排名榜,看到自身的差距并在差距中敢于反省,才能觅得良方,飞得越来越高。

地盘之争的背后是城市公共空间规划的困境

据媒体报道,近日,在河南洛阳王城公园篮球场,老年广场舞队与篮球爱好者争抢地盘。在经过4天的争吵后,双方由言语冲突发展成肢体冲突,几位老年人按住一位篮球小伙,并捶打其头部。视频发布至网上后,网友们几乎一边倒指责大叔大妈,认为“为老不尊”和“坏人变老”。随后采访中,广场舞大妈表示,很多老人都曾帮忙建设过场地,场地的卫生也是大爷大妈们打扫,而网络流传的视频,是剪辑后的内容,他们是在欺负我们这些老人家不懂网络。经调解后,规定白天为篮球、羽毛球使用时间,至晚上7:30,可进行广场健身。

@吴学锐:

公园篮球场的战争其实并不是篮球要压倒广场舞、或者广场舞要驱逐篮球的零和博弈,争夺的目的是要促进公共空间的合理规划,以取得双赢的局面。冲突的目的是让公共空间回归到原初的意义:城市公共空间是一个让人绽放笑容的地方。广场舞是大爷大妈对孤独感的逃离,篮球是年轻人对激情的拥抱,它们可以和谐共处,如果发生了争吵,我们需要拷问的是,城市对市井气息、生活情怀是否有足够的尊重。如果城市没有广场,人们只能退回到自家客厅,城市就成为现代化的单维度意象,只是生存的空间而不是生活的空间。

@王芊霓:

近年的一些研究中,城市研究者和人类学家也普遍主张,实际上恰恰是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后,私人空间的扩张在侵蚀老人们的可用公共空间。在当代中国城市,特大型超市和私人房地产的扩张,是挤压公共空间的一大原因。经济学家卢周来曾经指出,开发商为了最大密度使用土地,在私人住宅与公共空间之间几乎没有任何隔离。在洛阳王城公园的冲突事件中,篮球小子们当然可以理直气壮地评论说“要跳去广场跳”。可是问题就在于,我们的城市中很难找到适合广场舞的场地——在哪里跳,似乎都不太对。即使这些大爷大妈去广场跳了,也仍然被认为是“占领”,而不是合理使用。这是因为中国的城市设计沿袭西方发达国家的设计模式,运动场地考虑了足球场以及篮球场、网球场,但是很少有专门跳广场舞的场地。

@北京青年报:

随着老龄社会到来,越来越多老年人加入到广场舞队伍当中,由此加剧了广场舞场地短缺的矛盾。如果大叔大妈们对广场舞场地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广场舞挤占其他一些公共场所、公共空间恐怕就在所难免。城市不单是老年人的城市,也不单是年轻人的城市,而是所有人的城市,和谐包容应该是城市所具有的“标配品质”。这样的品质从哪里来?除了基础设施等硬件方面的投入,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精细化的管理等软件设施也不可或缺。一旦缺少了这些软件,城市的和谐包容品质也就失去了重要的保障和基石。

猜你喜欢

空巢排行榜广场
布鲁塞尔大广场
在广场上玩
排行榜
关爱空巢老人
关爱空巢老人
空巢生日不孤独
排行榜
排行榜
广场上的大钟
圣诞暖心逛店之屯门市广场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