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颠覆性创新的导向策略研究

2017-10-16靳宗振曹俐莉

中国软科学 2017年9期
关键词:要素产品发展

靳宗振,罗 晖,曹俐莉

(1.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北京 100191;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190; 3.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北京 100012)

发展颠覆性创新的导向策略研究

靳宗振1,2,罗 晖3,曹俐莉1

(1.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北京 100191;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190; 3.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北京 100012)

颠覆性创新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科技创新发展路径。在基于前人研究颠覆性创新概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科技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提出颠覆性创新“本土化”新内涵,并基于颠覆性创新发展的全过程,以创新主体和发展路径为两维坐标,将颠覆性创新按照创新链、产业链和时间链划分为四类需求,并构建颠覆性创新因果关系模型,系统分析颠覆性创新关键要素的相互作用机理,形成“探索一代、研发一代、生产一代”的创新发展新格局,并提出了我国颠覆性创新发展的导向策略思考与建议。

颠覆性创新;创新驱动;导向策略

Abstract:Disruptive innovation is the efficient path to implement the strategy of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which could upgrade the industry and accelerat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on type of nation. Based on the previous studies of disruptive innovation and practical situ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we put up with a new concept of disruptive innovation, which is fit for development demand of China. Put the innovation subject and development path as X-axis and Y-axis, four kinds of demands is divided by innovation chain and time chain. Furthermore, causality model of disruptive innovation is built, which can make a systemic analysis of the function mechanism of key elements. With the above study, innovation development pattern of “exploring one generation, developing one generation and production one generation” is constructed, and innovation-oriented strategies an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Keywords:disruptive innovation;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innovation-oriented strategy

当前,世界新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军事革命“三大革命”交织推进,创新已经成为全世界推动发展进步的主旋律。科技创新正在不断超越人们的想象,并且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可能性席卷所有行业,“颠覆”成为了当前世界关注的热点。针对科技快速发展的难得机遇和挑战,为实现我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动能,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引领发展的重要作用,出台《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创新驱动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有效推动了我国创新创业热情高涨,促使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不断涌现,国家创新体系逐步健全。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技术的广泛渗透,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技术革命发生在各个领域,颠覆性技术持续涌现,客观亟需构建我国发展颠覆性创新的体制机制和创新氛围。

国外学者对颠覆性创新关注已久,并提出了较为系统的颠覆性创新内涵和发展路径,然而由于国别科技创新体制与科技发展的差异性,客观要求颠覆性创新结合我国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本文在颠覆性创新原有概念基础上,赋予颠覆性创新的新内涵,提出颠覆性创新的特征属性及关键要素,实现颠覆性创新的“本土化”,围绕颠覆性创新的市场经济效益目标,从社会需求和市场需求角度,界定颠覆性创新划的需求类型,构建颠覆性创新的因果关系模型,并提出当前我国发展颠覆性创新相关导向策略。

二、颠覆性创新的再定义

“颠覆性技术”首先由Christensen和Bower(1995)提出,将其界定为典型的更简单、更便宜、比现有技术更可信赖和更方便的技术。Christensen(1997)[1]在颠覆性技术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颠覆性创新(Disruptive innovation)的概念,即最初定位于非主流低端的利基市场,随着新产品技术不断改进,产品性能不断提升,逐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新产品最终侵入到现有的主流市场,颠覆现有市场的主流产品或技术。随后Christensen(2001, 2003)[2-3]具体阐述了企业如何制定颠覆性创新战略,将颠覆性创新进行分类,Christensen(2015)[4]针对颠覆性创新概念及应用范围的混淆情况,概括了颠覆性创新的基本原则,最终确定了颠覆性创新的精髓,认为颠覆性创新是为市场提供新的产品或服务,比现有主流市场的产品或服务更好、更快或更便宜,最初发展的市场不是主流市场,而是一些低端市场或者是新兴市场,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产品性能不断提高,新产品逐步侵占主流市场,最终颠覆取代现有产品或产业。

国内外相关学者对颠覆性创新在不同角度给出了自己的解释,由于语言翻译的原因,国内相关学者将Disruptive Innovation 翻译成为破坏性创新或颠覆性创新。从颠覆性创新的概念来说,Thomond和Lettice(2002)[5]认为颠覆性创新是满足新市场的需求,通过改进新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和供给,赢得主流市场顾客的认可,从而颠覆在位者。林春培等(2012)[6]通过梳理国内外破坏性创新相关文献,认为破坏性创新是企业引入主流市场关键属性性能不佳,但具有非消费者或关键属性性能过度服务的顾客所重视的特定属性或属性组合的产品或服务,通过在边缘市场逐步改进关键属性性能,逐步破坏和占领主流市场的过程。颠覆性创新的属性特征与市场紧密相关,Govindarajan(2006)[7]认为颠覆性创新具有突出特征和优势,从低产品性能、低价格的空白市场出发,随着产品研发投入的提高,提升新产品主要性能,吸引主流市场顾客。Schmidt和Druehl(2008)[8]通过整合不同学者的观点,从新市场颠覆性创新和低端颠覆性创新两种类型分别描述颠覆性创新进入主流市场的模式,从边缘市场或低端市场投入颠覆性产品,最终颠覆现有主流市场或进入新市场。薛捷(2013)[9]对破坏性创新理论进行评述,总结分析了破坏性创新的本质特征,并探讨了破坏性创新产生与发展的动力来源。颠覆性创新与后进企业跨越式发展的研究成为国内关注的热点,王家宝、陈继祥(2010)[10]从全球的价值链角度分析颠覆性创新与后发企业的竞争优势关系,认为颠覆性创新为后发企业在技术、产业和商业模式等方面带来竞争优势,并以格兰仕公司的发展作为案例,实现后发企业的跨越发展。石俊国等(2016)[11]通过构建多主体计算机仿真模型,提出破坏性创新的特征是技术专有性低、技术机会多,这样使得破坏性技术企业对在位企业的颠覆速度更快、颠覆程度更高。

国内外学者拓展了颠覆性创新的应用范围,且在原颠覆性创新概念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但仍未形成学术界统一的共识,但有几个重点因素是值得肯定的:颠覆性创新是以效果具有颠覆性为尺度分类的创新;颠覆性效果集中体现为使用价值的取代或更替;颠覆性创新发生的前提是提供全新的需求;颠覆式创新的实现形式是要素整合与运营模式的创新;颠覆式创新的过程在于成功开发的技术、过程、产品、服务及商业模式,使得组织模式得以转变,新的使用价值改变了现有的市场竞争格局,创造了新的市场需求。

于是可以这样概括:所谓颠覆式创新,是以要素组合模式创新为基础以全新使用价值创造新需求的创新,这是基于产业链、创新链和时间链3个维度,实现研发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创造新市场、萌发新产业的全过程创新,适用于创新链条各环节新思想的成功应用,一旦爆发,能够有效地颠覆现有的组织结构、主流产品及其价值网络,乃至社会价值观念,实现“改朝换代”的重大变革。

三、颠覆性创新的内涵与关键要素

(一)颠覆性创新的属性

不同于其他的创新形式,颠覆性创新的关键是创造全新、具有颠覆性作用的使用价值[12],实现的手段是借助技术集成与要素整合的非线性复杂演变过程。在技术应用方面,通过公司兼并、知识产权拥有等形式,企业占有推动颠覆性创新的关键技术及技术集合;在市场开拓方面,新旧产品的上市,会改变消费者需求的惯性、生产与经营的路径依赖,必然带来新旧需求的市场激烈博弈;在显现形式方面,喷发式是主要的显现形式,经过长期的力量积累,实现资源整合的要素集聚,同时这也导致难以规划和管理颠覆性创新。

颠覆性创新具有高投入、高风险性的属性。颠覆性创新是通过整合技术和社会资源来创造需求和满足需求,需要较高的经济社会资源投入[13],同时创新开发出来的新产品或服务只有经过市场的认可,才能颠覆现有产品和产业,否则就无法成为颠覆性创新,这就有可能导致创新过程中的资源浪费,对创新主体造成较大的社会经济损失。

颠覆性创新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引领产业发展的方向。颠覆性创新对产品和产业具有革命性影响,同时应用的范围和起到的作用不局限于一个区域或国家,而是具有全球化的效应,能够颠覆世界主流的产业,开辟了新的技术路径,转变原有的技术资源整合形式,以创造需求和满足需求为根本着力点,促进新产业的产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能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应用和推广,成为主流的技术和产业,占据全球市场的主导地位。

(二)颠覆性创新的特征

通常创新要素是区分创新形式的标尺,把握创新的内在属性与结构,能够更好地认识创新对科技、经济的作用机理。颠覆性创新的特殊之处是更为关注创新的成效,核心是通过创新要素整合技术的使用价值,关键在于创造新的产品提供新需求,颠覆现有的主流产品、产业,引领社会新需求,因此更加显示出颠覆性创新的特征。

使用价值的颠覆性是颠覆性创新的核心,而不是使用价值所隐含的支撑性技术的颠覆。颠覆性创新的使用价值,是市场经济中商品概念的内核,是与其外在形式耦合而存在的,从实物形态则表现为具有颠覆性创新使用价值的产品,即为颠覆性产品,颠覆性产品是生产要素集成的成果,从创新角度来看,产品的要素集成方式强调的是技术与生产要素的集成方式。与使用价值相对立的是技术与技术的组合,即为颠覆性技术,颠覆性技术通常会引发颠覆性创新,但并不是其发生的唯一的、必然的来源,唯有借助技术组合导致的质变。

以颠覆性创新的基本属性为基础,可以将颠覆性创新区别于其他创新的特征概括为“四个转变”,即消费结构的转变、市场结构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和社会行为方式的转变。颠覆性创新是以新产品为基础媒介,通过提供新的服务模式,创造新需求,满足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带来新的消费思维方式,从而进一步对产品产生的新的需求,引致产品性能、产品生产模式的转变,颠覆现有市场和产业的产品及技术,以点带线、以线促面,引起社会行为方式的转变,逐步带动产业结构升级、经济社会转型。

(三)实现颠覆性创新的关键要素

需求是颠覆性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核心是使用价值在满足需求上具有颠覆性效应,只有得到了市场的认同,才能够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弥补发展颠覆性创新的投入的人、财、物,并且为未来的技术研发与整合、产品生产、市场开拓、产业升级提供支撑。这种需求可以区分为满足市场的现在需求、挖掘市场的潜在需求以及创造新需求等不同的需求效应层次。

创造使用价值是颠覆性创新的核心。引领产业发生颠覆性创新的技术并不都是颠覆性技术。很多是实验室已经研发出来的技术,大企业为了继续保障现有技术下产品的市场垄断地位,采取“冰冻”或“搁置”的形式对待新技术,不深入挖掘技术或技术集合的使用价值,在该种情形下,其他中小企业积极应用新技术,创造使用价值,带来了产品和市场的颠覆。

科技创新是颠覆性创新的保障。颠覆性创新构想来源于社会各方面的创新需求和各类创新资源的深度融合与开发,但是无法否认的是,科学技术是创造颠覆新需求的主要源泉,为颠覆性创新提供技术支撑,是实现技术预见与现实应用的渠道,促进科技价值与适应社会需求的功能价值相结合,实现技术创新与技术集成的结合。

要素整合是颠覆性创新的关键[13]。颠覆性创新的实现是多要素的综合作用,涉及技术、资金、人力、市场、政策等多个方面,缺少任何一个要素都无法在市场上形成颠覆性创新,因此在认识颠覆性创新需要充分考虑到要素整合的基础作用,这就需要认识到颠覆性创新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知财运营是颠覆性创新的实现形式[14]。知财运营是知识财产的运营管理,贯穿于知识创造到经济持续发展的全过程,将技术知识等无形资产应用于产业,实现知识资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为发展颠覆性创新提供了保障作用,能够推动无形资产运营、物质产品创新、产业结构优化、经济效益提升等全链条的有机循环。

四、发展颠覆性创新的研究路径

需求牵引是颠覆性创新发展的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颠覆性创新源源不断地产生,因此发展颠覆性创新需要从颠覆性创新的关键要素出发,以创新链条及各要素的关联性为基础,立足于颠覆性创新的需求牵引,根据社会需求和市场需求的类型差异,厘清政府和市场在推动颠覆性创新的职责和力量,调动各类创新创业资源,通过创造需求、满足需求,研究分析发展颠覆性创新的发生背景、需求、实施主体,形成系统性、全面性的颠覆性创新分析模型,建立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路径。

(一)颠覆性创新类型

基于颠覆性创新的内涵和关键要素,通过分析颠覆性创新的需求,可以发现主要取决于需求主体与需求形式两个维度。需求主体包括社会需求与市场需求;具有颠覆式效应的需求形式,表现为具有“四大转变”的颠覆式需求,即包括市场交易中出现的全新产品,排除了属于市场竞争性产品的生产或产品科技升级改造。

图1 颠覆性创新需求类型划分

以需求主体和需求形式作为两维坐标,将社会需求和市场需求为横轴,科技研发和要素集成为纵轴,将颠覆性创新划分为四大类型。

(1)造颠覆性需求(A),是属于社会未知和市场未有(产品形式)的新需求,为长期部署,即科学发现阶段,时间约为20年及以上。该类需求大多源自于科技前沿为主;该类研究具有自由探索的规律,要求学术思想解放的属性;需求主体显然为社会长远战略需求;创新主体为学科性、人才性的活动主体,如国家科研院校、重点开放实验室等。

(2)潜在颠覆性需求(B),是社会已知、并且仍在探索产品形式的需求,为中长期部署,即技术应用阶段,时间为10~20年。该类需求大多源自高技术交叉创新;需求主体基本属于国家发展战略、国际竞争等需求;创新主体不是学科性的科研部门,而是多学科多领域交叉的联合攻关;该类研究具有多学科多领域交叉须有重大任务、国家项目牵引的活动规律。

(3)颠覆性产品攻关需求(C),是社会已知、颠覆性产品形式已知,但是还需要进行共性技术攻关的需求。

(4)颠覆性产品生产需求(D),是不仅颠覆性需求概念已知、产品形式已知、共性技术已经解决,但还需要进行产品化生产技术研发的需求。

如果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C、D两类都属于对现实已经出现的颠覆性产品的技术攻关,称为现实颠覆性需求,为近期部署,即产品研发阶段,时间约为5~10年左右。该类需求大多源自探索共性技术、已知颠覆性产品的核心技术攻关;需求主体为国家主导下产业需求与企业需求的产学研结合;创新主体为重点产业领域的行业企业,以科技园区为实现载体,形成协同创新的驱动机制;研究形式可按照重大工程形式组织或联合技术攻关,针对产业发展中的共性技术难题,探索研发新技术、新产品。

A、B、C*三者之间随着创新进展具有转化的关系,三者之间的关系体现为“探索一代、研发一代、生产一代”的创新布局。

(二)颠覆性创新因果关系模型

要素是分析颠覆性创新关系网络及关键节点的基础。把握颠覆性创新的关系结构,尤其是以创新过程为链条,通过分析颠覆性创新各要素在每个环节中的作用、地位及相互关联性,为辩证科学地认识颠覆性创新的发展过程及相互作用,构建抽象的全过程模型分析颠覆性创新的产生背景、过程与效应。

颠覆性创新本身是有目的性的创新活动,是基于消费者潜在需求的基础上创造需求、满足需求的过程,并且对技术、经济、社会产生较好的推动作用,因此颠覆性创新的产生、发展及演化是全过程的创新发展链条,需要从颠覆性创新的发生原因、发展过程和实施效果进行综合的认识。

(1)颠覆性创新产生:创新链条发生的需求是产生颠覆性创新的基本动力,颠覆性需求牵动颠覆性创新过程,而创新则推动着颠覆性需求的升华。因此,通常是以市场需求、社会需求为出发点,激励企业提供新的颠覆性产品或技术,然而在实际经营中,由于企业自身创新能力的局限性,客观需要通过整合资源,这就出现了官产学研分工协同推进的创新模式。

图2 颠覆性创新因果关系分析图

(2)颠覆性创新发展过程:在市场拉动的引导下,颠覆性创新模式得以出现,颠覆性技术、颠覆性使用价值和颠覆性产品均是创新模式的具体展现形式。颠覆性技术与颠覆性使用价值是基于经济社会潜在需求的环境下产生,两者互为补充、无法割裂,并且通常以使用价值作为衡量技术的市场应用前景,从而推动颠覆性技术或原有技术使用价值的深入挖掘,形成颠覆性产品,而颠覆性技术的产品创造或新产品的技术要素集成模式创新,是颠覆性创新背后最值得关注的要点。

(3)颠覆性创新效果:以满足经济社会需求,通过不同的颠覆性创新发展模式,最终实现新产品、新产业颠覆掉原有主流产品、主流产业,实现产品效益大幅度提高、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这是颠覆性创新过程链条的“果”,也是衡量颠覆性创新是否取得成效的关键。

需求是颠覆性创新基本过程的源头,表现类型是需求与使用价值、颠覆性技术三者之间的循环式的“三元关系”,三者同一性的核心是技术或技术集成方式体现价值需求。按创新发展的链条过程来看,颠覆性创新体现在3个层面:在科学层面,颠覆性创新改变了科学的认知思维,颠覆了已有的科学价值观念、拓展了原有科学概念,加深了对科学探索的认知,例如牛顿力学;在技术层面,颠覆性创新对技术研发产生新的思考,整合技术使用价值,发掘革命性技术或新的技术使用路径;在经济社会价值层面,颠覆性创新通过开发新产品,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带来新的生活方式,颠覆现有的主流市场产品,甚至产业。上述研究为发展颠覆性创新提供了有效的研究路径,同时也提出了发展颠覆性创新的策略与思考:依靠技术与要素集成模式创新,是颠覆性创新调控或布局的重要因素。

五、发展颠覆性创新的导向策略思考与建议

(一)颠覆性创新的导向策略思考

如何源源不断地推动颠覆性创新,已经成为国家制定科技政策和战略的重要考虑因素。通过对颠覆性创新的内涵、价值属性等进行了详细分析,基于颠覆性创新关联模型,提出了我国发展颠覆性创新的导向策略思考。

1.发展颠覆性创新的战略立意要明确

发展颠覆性创新不是短期能够出现的,是需要长期的积累,通过制定长期的科技发展战略、健全的组织保障体系,调动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持续不断地推动颠覆性创新,为创新创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

2.发展颠覆性创新的重点要突出

从发达国家发展颠覆性创新的经验来看,更多集中到中远期的科技投入和布局,根据我国当前产业转型升级状况和国防安全的发展需要,中期布局的范围可适当放宽,前可到部分高技术前沿,后可到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影响的适用技术和产品,这也就要求我国将创新资源放在创新链条的中段,重点关注潜在、现实颠覆性创新需求。

3.发展颠覆性创新的机制要灵活

发展颠覆性创新要充分借鉴国内外实现颠覆性创新典型案例的经验和做法,例如美国DARPA计划,通过改革现有的科研管理体制,克服科研人员围绕管理者转、财务及职称管理僵化、行业部门政绩割裂等实际难题,系统部署,下好“一盘棋”,给科研人员全面松绑,营造良好的社会创新文化氛围。

4.发展颠覆性创新的要素整合要全面

发展颠覆性创新离不开创新要素的集聚和整合。颠覆性创新是更具有革命性的创新,涉及的要素更加复杂和全面,客观需要做好上层布局和规划,全面整合和优化科研资源,以专项计划的形式集合要素资源,推动技术与技术系统集成、创新要素整合、经营模式与管理模式创新,形成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

5.发展颠覆性创新的布局要优化

通过对颠覆性创新的属性进行挖掘,提出了3种颠覆性创新类型,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需求,进行纵深布局,梳理好纵深布局的递进关系,将3种需求类型的创新进行有效的整体布局与规划,形成顶层设计、中间布局、基层涌现的颠覆性创新发展链条。

(二)颠覆性创新的导向策略

颠覆性创新是创新要素的动态演化集成,发展颠覆性创新需要从创新链角度系统分析,制定立足发展实际、切实可行、具有前瞻性的导向策略。创新链是从科学研究、技术研发、产品试验、市场运营到产品销售的全过程创新,颠覆性创新可能发生在创新链条的每个环节,这也就导致发展颠覆性创新的着力点要合理布局,按照创新链各个环节的属性特征进行分类,立足于颠覆性创新的发展阶段,针对目前我国发展颠覆性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基于颠覆性创新需求分析模型,对创造需求、挖掘潜在需求、竞争性需求三类制定相应的导向策略,例如可分别采取人才吸引与政策扶植,支持自由探索;发布重大研发任务,以项目支持为引导布局技术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关键,研发共性技术,进行颠覆性产品布局。通过凝聚各类创新资源,优化创新主体,合理科研投入,充分调动市场的积极性,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创新驱动、跨越发展”的颠覆性创新发展格局。

颠覆性创新的发展,需要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依据颠覆新创新的发展阶类型与特征,从时间维度和创新主体维度两个维度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与作用,调动社会创新创业资源,系统布局、分阶段制定相应的实施策略。

在创新主体方面,健全官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激发颠覆性创新活力,提高创新资源配置能力。官产学研是推动颠覆性创新发展的技术支撑和基础载体,颠覆性创新具有高投入、高风险、国际化的特征属性,企业无法长期持续性的进行科研投入、产品试验,尤其是在创造需求、潜在需求的两种颠覆性创新类型,需要政府引导布局,通过投入科研资金,起到汲水效应,引导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等联合科研攻关,使得在不断地“试错”过程中发现颠覆性技术;充分发挥各类创新主体的作用,明确创新主体的发展定位和目标,发挥创新集群突出作用,实现贯穿科学发现、技术攻关、产品测试、市场运营的全链条创新,推动我国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提升,满足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和国内外市场需求,实现创新创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市场经济下的良好创新发展生态循环。

在时间维度方面,“分梯次、分阶段”实施远期、中期和近期科技发展策略,系统规划与布局,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颠覆性创新按时间阶段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即分别为科学研究的自由探索、科技前沿技术的联合攻关和重大工程技术或产品的联合攻关,科技发展策略需要遵循各阶段的发展规律,分门别类的制定科技资源配置方案,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轻重缓急部署科技力量,培育颠覆新创新的丰厚土壤;各方创新主体立足于颠覆性创新的发展阶段需求,采取针对性的实施策略推动科技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创新,构建导向明确、层层迭进、有机衔接的良性生态创新圈,形成以市场应用为导向、以创新具有使用价值的产品为着力点,实现技术与创新要素的系统集成。

[1]CHRISTENSEN C. The innovator’s dilemma. When new technologies cause great firms to fail [M]. Boston, 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97.

[2]CHRISTENSEN C. 创新者的窘境 [M]. 吴潜龙,译.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1.

[3]CHRISTENSEN C. Innovator’s solution: Creating and sustaining successful growth [M]. Boston, 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2003.

[4]CHRISTENSEN C, et al. What is disruptive innovation? [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15(12).

[5]THOMOND P, LETTIEE F. Disruptive innovation explored[R].Cranfield: Cranfield University, 2002.

[6]林春培,张振刚,薛 捷. 破坏性创新的概念、类型、内在动力及事前识别[J].中国科技论坛,2012(2):35-41.

[7]VIJAY Govindarajan. The usefulness of measuring disruptiveness of innovations expost in making exante predictions[J].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06, 23(1):12-18.

[8]SCHMIDT G M, DRUEHL C T. When is a disruptive innovation disruptive?[J].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2008, 25(4):347-369.

[9]薛 捷. 破坏性创新理论述评及推进策略[J].管理学报,2013,10(5):768-774.

[10]王家宝,陈继祥. 颠覆性创新、生产性服务业与后发企业竞争优势[J].科学学研究,2010,28(3):444-448.

[11]石俊国,郁培丽,向 涛. 破坏性创新技术体制与产业演化[J].科学学研究,2016,34(7):1096-1102.

[12]CHESBROUGH H W. Open innovation: the new imperative for creating and profiting from technology[M].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2003.

[13]KOTELNIKOV V. Radical innovation versus incremental innovation[M].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2000.

[14]王玉民,刘海波,靳宗振,等.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策略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6(4):1-12.

[15]靳宗振,刘海波.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议题:知财运营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5(5):47-57.

(本文责编:海洋)

StudyonImplementationStrategyofPromotingDisruptiveInnovation

JIN Zong-zhen1,2, LUO Hui3, CAO Li-li1

(1.ChinaNationalInstituteofStandardization,Beijing100191,China;2.UniversityofChineseAcademyofSciences,Beijing100190,China;3.NationalAcademyofInnovationstrategy,Beijing100012,China)

G301

A

1002-9753(2017)09-0168-07

2017-05-20

2017-08-20

靳宗振(1987-),男,山东德州人,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创新管理、科技服务标准化。

猜你喜欢

要素产品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也谈做人的要素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2015产品LOOKBOOK直击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新产品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