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城镇化与就地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基于时变分析的视角

2017-10-16庞新军冉光和

中国软科学 2017年9期
关键词:农民收入城镇化检验

庞新军,冉光和

(1.重庆大学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重庆 400044; 2. 西南大学 商贸学院,重庆 402460)

传统城镇化与就地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基于时变分析的视角

庞新军1,2,冉光和1

(1.重庆大学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重庆 400044; 2. 西南大学 商贸学院,重庆 402460)

近年来,虽然传统城镇化率增长速度较快,但实际上农民并没有真正融入城市生活,为了更好的改善农民生活状况,就地城镇化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通过引入带有时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针对传统城镇化与就地城镇化对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影响进行研究,发现就地城镇化对其的影响是先下降后上升至0.68,而传统城镇化对其的影响是先上升后下降至0.5,说明现阶段就地城镇化比传统城镇化对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影响更为显著。但同时现阶段就地城镇化还存在一系列问题,本文还提出相对应的对策建议。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就地城镇化;传统城镇化;时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although the traditional urbanization rate is faster, but in fact farmers don’t really integrate into city life.In order to improve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farmers, local urbanization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By introducing a time-varying parameter state space model, the article studies the effect of the traditional urbanization and local urbanization on per-capitanet income of rural households.The founding shows that effecting of local urbanization on the net income per peasant is first decreasing and then increasing to 0.68 and the effecting of the traditional urbanization on the net income per peasant is first increasing and then decreasing to 0.5.It shows that the influence of local urbanization on the per capita net income of rural households is more significant than that of traditional urbanization at the present stage.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still a series of problems in the local urbanization, and this paper also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words:per capita net income of rural households; local urbanization; traditional urbanization; time varying parameter state space model

一、引言

由于城镇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方式向城镇方式进行的转换,也是由农村的自然小农经济向城市社会化大生产的转换过程,它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大的作用。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传统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8.35%上升到2015年的56.1%,城镇化取得重大的进展。但在传统城镇化率快速增长的背后,也存在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与矛盾。当前,我国的城镇居民中有大部分农村居民并没有真正地成为“城镇人”,而是在城镇和农村之间扮演着类似“候鸟迁徙”的角色,他们虽然居住在城镇但并没有获得城镇户口或者他们的生活水平远未及城镇居民在城镇生活的标准,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们并未真正融入城镇生活,这直接导致我国城镇化质量被严重忽视,城镇化水平被隐性拔高,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和“三农”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典型的表现就是农民收入伴随城镇化并没有快速的增长,其主要原因是乡村人口并没有均等地享受城镇化所带来的利益成果,农民收入增长比较缓慢。随着我国十八大明确提出新型城镇化到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发布,城镇化的问题进入了另一个高度。

由于城镇化发展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国内外的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当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城市所提供的承载能力有限,应当找到别的途径来拓展剩余人口的发展,让新的区域成为人们发展的核心动力[1]。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找到更好提升农民收入的方式,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能长久的促进社会发展[2]。90年代中期开始,国内以发展小城镇为主的理论发现应适度地集中小城镇将有利于小城镇发展[3];同时,赵新平和周一星(2002)[4]研究发现小城镇具有“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特征,小城镇的发展可以促进农民实现就近地转移。由于传统的城镇化主要是通过农民到异地的城镇或者发达的地区进行生产和生活来实现,但由于大部分农民没有稳定的收入以及生存成本较高,传统的城镇化质量得不到保证[5],忽略了农村地区的动态发展事实以及人口聚集的稳定程度,造成了当前统计部门公布的城镇化率无法真实反映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6]。有部分学者就提出了城镇化的另一种方式—就地城镇化。就地城镇化不同于传统城镇化,它是指当农民原本生活的农村,通过发展经济到达一定程度以后,农民不再盲目地向异地的城镇或者发达的地区迁移,而是在原本生活的农村以小城镇或者中心村作为核心,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与城镇相似的、有利于当地居民的社会公共事业,改变原有农村的传统自然生活方式等,这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实现城乡一体化,实现工农协调,从根本上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农民增收,使城镇化发展成为具有自我促进的内生机制[5,7-10]。综上所述,目前学术界对就地城镇化的认识越发深刻,已有研究已经为之后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针对农村的核心问题、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根本目标、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直接途径——提高农民收入,相关研究却稍有匮乏,特别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实证研究就地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更是一个新的领域。

因此,本文试图量化就地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指标,引入带有时变参数的状态空间模型,克服普通最小二乘法不能捕捉到模型时变特征的问题,对比研究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上就地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对农民收入不同作用的差别,从实证的角度对已有研究予以补充和证明,可以更好地分析不同时期参数影响的差别,为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提供相关对策建议,以兹决策。

二、时变参数的状态空间模型的构建与指标选取

本文为了更好的说明就地城镇化对农民生活的改善作用,采用时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来刻画就地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随着不同时间和空间对农民收入的动态影响。

(一)指标选取及相关数据说明

本文中农民收入采用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来衡量,定义为RI。传统城镇化率是根据我国国家统计局的指标解释,等于城镇常住人口/总人口,即定义传统城镇化为TU,TU=PPR/TP(其中,PPR表示城镇常住人口;TP表示总人口)。由于我国现阶段的就地城镇化还处于发展的初期,主要方式是通过发展当地产业,例如规模经营的特色农业、个体经营的农家乐等来进行的就地城镇化发展。因此,本文结合就地城镇化的内涵,定义就地城镇化为SU,并得到以下公式:SU=(RPE+RSE)/RP(其中,RPE表示乡村私营企业就业人数;RSE表示乡村个体就业人数;RP表示乡村人口)。

同时,由于农村本身发展的情况也会对农民收入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加入控制变量—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定义为RFAI。还有一个情况需要说明,本文尝试增加控制变量—财政支农资金,但在进行检验后发现,基于已有数据,财政支农资金对农民收入影响较小,可能有两个原因,其一,可能由于 2007年财政支农资金统计口径产生变化,因此数据不具有连续性,对实证结果产生影响;其二,也可能由于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不高,对农民的收入没有造成实质性的影响。

相关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及相关统计年鉴,数据年限为1995-2015年。为了弱化时间序列数据的异方差性,对传统城镇化TU、就地城镇化SU、农村家庭人均收入RI进行对数化处理。本文将运用Eviews8.0对时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的参数进行估计。

(二)基本模型的描述与构建

相比普通模型,状态空间模型可以把一般不可观测的时间变量纳入模型,考虑时间的变化对模型造成的影响。状态空间模型包括两个方程:一个是量测(信号)方程,描述的是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另一个是状态(转移)方程,描述的是变量前系数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设yt是包含k个经济变量的k×1维可观测向量,Zt表示k×m矩阵,得到如下方程:

yt=Ztαt+dt+μt

(1)

其中,t为时间;αt表示m×1维的状态向量;dt表示k×1维的截距项;μt表示k×1维的随机扰动项。这个方程就被称为量测(信号)方程。

由于一般情况下αt都是不可观测的,但αt可用一阶马尔科夫过程表示:

αt=Ttαt-1+ct+Rtεt

(2)

其中,Tt表示m×m维的状态矩阵;ct表示m×1维的截距项;Rt表示m×g的矩阵;εt表示g×1维的随机扰动项。这个方程称为状态(转移)方程。

接下来,本文将运用卡尔曼滤波法估计参数值。具体计算方式如下:

设αt-1为状态向量的平均值,Pt-1表示因为估计所产生误差的m×m维协方差矩阵:

Pt-1=E[(αt-1-αt-1)(αt-1-αt-1)′]

(3)

所以,当αt-1和Pt-1一定时,αt的条件分布均值为α|αt-1=Ttαt-1+ct。估计误差协方差矩阵为:

(4)

其中t=1,2,…,T。式(3)和式(4)被称为预测方程。在得出新的预测值的基础上,也能得出估计值的修正值,从而得到的更新方程如下:

(5)

(6)

式(3)、式(4)、式(5)与式(6)一同构成卡尔曼滤波的表达式。

根据上文定义参数,建立模型如下:

LnRIt=C0+SG1·LnTUt+SG2·LnSUt+β·LnRFAIt+μt

(7)

如上,由于SG1和SG2是不可观测的,此时假设状态向量SG1t与SG2t都等于本身的滞后一期项,那么状态向量序列就有持续并且强烈的依赖性,此方法最早使用者为高铁梅(2001)[11],可以解决样本数量较小而引起的估计错误问题,如下,SG1和SG2可以表示为一阶马尔科夫过程:

SG1=SG1(-1)+ε1t

(8)

SG2=SG2(-1)+ε2t

(9)

三、传统城镇化和就地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实证分析

(一)单位根检验

时间序列数据很有可能会产生单位根,进而会影响到实证结果分析的准确性,导致“伪回归”问题。同时,考虑到同阶单整性是进行协整检验的前提。因此,本文在分析前先使用 ADF 单位根检验法对各个变量进行检验。通过表1可以看出,原序列LN(RI)、LN(TU)、LN(SU) 与Ln(RFAI)均不平稳,而一阶差分后的时间序列ΔLN(RI)、ΔLN(TU)、ΔLN(SU)与ΔLn(RFAI)4个变量均为一阶单整序列服从 I(1)过程,都为零阶单整。如果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则可以避免出现虚假回归这一问题。在此之前,我们先进行了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二)格兰杰因果检验

为了使结果更加可靠,在建模过程中有必要研究一个变量是否对另一个变量有预测作用,在协整方程中,就表现为变量之间应至少存在一个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本文具体的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如下表2所示。从结果可以看出,滞后3阶下LnSU在5%显著性下是LnRI的格兰杰因果原因,滞后4阶下LnTU在5%显著性下是LnRI的格兰杰因果原因,这说明就地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对农民收入产生影响的,也证明了前文理论的正确性。总的来看,各个变量之间至少存在一个格兰杰因果关系。

(三)BDS检验

在建立时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之前,我们首先应对数据是否存在非线性特征进行检验。从现有的方法来看,主要有RESET检验、BDS检验、Q统计量检验等。本文采用较为常用的BDS检验方法。它是由Brock、Dechert、Scheinkman在关联积分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统计量,其优势在于可以有效地发现其他统计量忽略的非线性特征。

表1 ADF检验法平稳性检验

表2 格兰杰因果检验

表3 RI的BDS检验

表4 SU的BDS检验

表5 TU的BDS检验

表6 RFAI的BDS检验

表3至表6分别为LnRI、LnSU、LnTU和LnRFAI的BDS检验结果。从表3-表6中可以看出,随着嵌入维度的增加,P值都是显著拒绝原假设。因此可以认为,这四个变量均不服从独立同分布即非i.i.d,说明LnRI、LnSU、LnTU和LnRFAI的原始序列均存在非线性特征。

(四)协整检验

同样,为了避免“伪回归”问题,根据单位根检验的结果,发现Ln(RI)、Ln(TU)、Ln(SU)与Ln(RFAI)的时间序列都为一阶单整,可以进行协整检验。本文使用E-G两步法对Ln(RI)、Ln(TU)、Ln(SU)与Ln(RFAI)进行协整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7 E-G两步法协整检验结果

通过上述结果可知,农民收入与LN(RI)、LN(TU)、LN(SU)与Ln(RFAI)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

(五)内生性检验

为了避免内生性导致的参数估计结果的不一致,因此需要对模型进行内生性检验。采取的方式是将SU与TU分别与外生变量以及其滞后项进行普通最小二乘回归得到残差项v与u;将残差项v与u代替SU与TU分别代入方程中,进行普通最小二乘回归,从下表8中看出,残差项v与u的P值大于0.05,不能拒绝原假设,因此不存在内生性,由此也可以证明模型的设定是可靠的。下面可以进行状态空间模型回归分析。

表8 SU与TU的内生性检验结果

(六)时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的参数估计

模型的估计结果可以见下表9。由表9的结果可以看出,所有参数的P值都为0,小于0.01,这说明参数都在1%的显著水平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表9 状态空间模型参数估计结果

把上述结果带入量测(信号)方程,通过KALMAN滤波算法得到的时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估计结果如下:

lnRIt=6.55+0.46*RFAI+SG1t*SU+SG2t*

TU+εt

(10)

(七)不同类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影响

1.传统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由图1可以得知,在1995-1999年期间,传统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先上升随后下降,也主要是由于大城市迅速膨胀发展,许多农民进城务工,传统城镇化速度增加较快,传统城镇化对农民收入影响逐步显现,弹性系数SG2t逐步增加,在1999年时达到最大值1.4;后随着国家对小城镇与当地农村建设的逐步重视,同时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吸收步入饱和,传统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逐步放缓,自1999年之后,传统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由最大值1.4逐步下降到2000年的0.5,并最终趋于稳定收敛于0.5。

图1 传统城镇化对农民收入动态影响轨迹

2.就地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由图2可以得知,在1995-1999年期间,就地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先下降随后上升,这是由于大城市迅速膨胀发展,许多农民进城务工,原本当地农村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并呈逐步下降趋势,就地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SG1t在1999年时为最小值0.29。后随着国家对小城镇与当地农村建设的逐步重视,加快了相关改革进程,例如1995年4月,国务院原则同意的《关于加强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的要求、1998年10月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0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都将小城镇建设提高到了“大战略”的高度,自1999年之后,就地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变得显著,随后迅速增加,在2000年达到0.68,并最终趋于稳定收敛于0.68。

图2 就地城镇化对农民收入动态影响轨迹

3.传统城镇化与就地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对比影响

对比就地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对农民收入影响可以看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就地城镇化每增长1%会使农民收入增加0.68%,而传统城镇化每增加1%会使农民收入增加0.5%,这说明现阶段就地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作用是远远强于传统城镇化的。

现阶段两种城镇化方式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差异性影响,可以从农民收入不同组成部分的角度进行解释:从农民经营性收入的角度来看,农民在传统城镇化战略影响下,往往不能再进行家庭农业经营,最多也就是季节性种植,并且还是粗放型的种植,肯定不如就地城镇化时,农民可以在家附近工作,可以更好地进行农业生产性活动。站在农民工资性收入的角度来看,传统的城镇化战略使农民获得的收入可能会优于就地城镇化,因为一般来说转移到城市地区获得的工资性收入会更高,但是考虑到租房等生活成本后,虽然就地城镇化给农民带来的总的工资性收入不如传统的城镇化,但是其所带来的净的工资性收入会更高些。从农民财产性收入方面来看,就地城镇化会使农民自有的相关资产的价格增加,可以显著的提高农民的财产性收入,而传统的城镇化时,农民在转移以后,其原本的相关资产获得的收入还是较少,因为其原有资产还是处于农村地区,而农村的相关资产价格显著地低于城市地区。从农民的转移性收入来看,当地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会使当地政府的财政收入得到增长,使地方政府更有财力来对农民进行财政补贴和各种类型的转移支付,这是传统的转移性城镇化会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四、主要结论及政策含义

本文通过对就地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进行了数理统计的基本分析,运用时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就二者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现阶段就地城镇化比传统城镇化在农民增收方面更加有效,但值得注意的是,现阶段的就地城镇化仍然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为了更好地挖掘出就地城镇化的潜力,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1.深入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粮食安全一直备受世界各国关注,随着我国粮食进口数量的逐年增加,2015年我国粮食进口数量达到8350万吨,由此可见,深入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推动农业的产业化、集约化、现代化和机械化已是我国发展的必经之路。作为农村的重要产业,直接关系着我国的粮食安全,承担着我国近14亿人口的生存大计。因此,只要具有比较优势适宜农作物发展的地区,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作为就地城镇化的重要内容,它对就地城镇化的顺利推进具有不容替代的作用。首先要以市场为导向,探索农民与专业合作的协调机制,积极发挥部分地区新型农业示范基地的领头作用,以改善我国粮食进口状况、改善农民收入为前提,建立起专业合作社或引进种粮大户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引导农业转向可持续发展方向,引导农产品价值的提升,从而为就地城镇化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产业基础。

2.根据不同环境统筹推进就地城镇化

由于就地城镇化如果缺乏必要的产业支撑也就缺乏发展的基础,就不能彻底解决农业剩余人口的就业问题,也不能发挥它的牵引作用与集聚功能,因此,还要根据各地农村情况和现有发展程度,推进不同地区就地城镇化的发展。首先,如上文除了农业之外,还可以因地制宜地发展部分经济作物,发展农村特色农业,与此同时,针对具有一定特色和规模农业的农村,还要大力发展与农业相关的附加产业,强调农业的多功能性,发展农业旅游业、星级农家乐、生态农业等,逐步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当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建立起农村自有的生活圈,长效深入地推进就地城镇化;其次,针对离大城市不远的重点农村和郊区,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由于一些大城市已步入工业化后期,可以适当承接一部分大城市的产业转移,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最后,针对一些区位优势较弱以及资源较贫乏的农村,首要建立农产品和小商品交易的集散地,引导村民适度集中居住,打造区域中心小城镇,以减少铺设基础设施和提供基本公用服务的成本,为就地城镇化的顺利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注重农民专业技能的培养

无论是传统城镇化还是就地城镇化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落实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12],要确保农民有稳定工作,并获得可以满足并长久的满足生活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在农村,由于长期以来的受教育程度较低,生活方式落后等因素的影响,农民离开耕种后,通常都从事一些重体力工作,并很难从事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因此,要促进就地城镇化的发展,根本解决“三农”问题,农民专业技能的培养就是重要的途径。其一,要加大力度对全职农民进行农业先进技能的培训,培养大量具有某方面专业素养的职业农民;其二,年轻的农村居民,要考虑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有针对性的对他们进行一些专业劳动素养的培养。同时,财政资金要向农民专业培训适当倾斜,推进农民专业技能培训的统筹发展,让农民专业技能培训向制度化与法律化发展。只有建立起农民专业技能培训的长效发展机制,农民技能水平和就地城镇化才能同步前行。

4.建立健全科学的城镇化统计指标

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应该是传统城镇化与就地城镇化并存的城镇化进程,为了更好改善城乡二元结构与缓解“三农”问题,都十分有必要建立健全科学的城镇化统计指标。现阶段,我国城镇化指标仅仅以城镇常住人口与总人口的商值表示,衡量的标准相对单一,也不能涵盖现阶段较为重要的就地城镇化,因此,按照依据当前城镇发展的实际情况,科学的建立多层次城镇化指标,可以对改善城乡二元结构与缓解“三农”问题等未来城镇化发展的问题真正的起到辅助相关政策的制定与科学决策的作用。

5.推进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

城镇化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要改善人民生活并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那么,推进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是必经之路。在就地城镇化方面,以保障农民权益为核心,促进农村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发展,推动以改善民生为核心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例如农村医疗、就业、住房、交通等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创造事宜就地生活的倾向性政策,加强文化城镇化建设,着力于保障民生,把农村从单纯实现农业生产向适宜农民就业、居住、生活进行系统性转变。

[1]BLACK D,HENDERSON V. A Theory of urban growth[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9(2):252-284.

[2]MULLIGAN G F. Revisiting the urbanization curve[J]. Cities,2013(32):113-122.

[3]辜胜阻,李永周.我国农村城镇化的战略方向[J].中国农村经济,2000(6):14-18.

[4]赵新平,周一星.改革以来中国城市化道路及城市化理论研究述评[J]. 中国社会科学,2002(2):132-138.

[5]陈晓红,谭 宇.就地城镇化对区域消费市场影响的实证研究[J].经济地理,2015,35(3):80-87.

[6]焦晓云.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就地城镇化的困境、重点与对策探析:“城市病”治理的另一种思路[J].城市发展研究,2015,22(1):108-115.

[7]厉以宁.中国道路与新城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8]朱 宇,祁新华,王国栋,等.中国的就地城镇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9]曾红萍.城市化路径的实践与反思:从就地城镇化到激进城市化[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4):129-134.

[10]唐丽萍,梁 丽.适用与限度:我国就地城镇化研究[J].求实,2015(7):63-69.

[11]高铁梅,王金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动态分析[J].金融研究,2001(7):50-58.

[12]李 萍,王 军. 城镇化发展对不同收入水平农民增收的影响研究—以四川省为例[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129-137.

(本文责编:辛城)

StudyontheEffectofTraditionalUrbanizationandLocalUrbanizationonFarmers’Income:thePerspectiveofTimeVaryingAnalysis

PANG Xin-jun1,2,RAN Guang-he1

(1.SchoolofEconomicsandBusinessAdministration,ChongqingUniversity,Chongqing400044,China;2.SchoolofBusinessandTrade,SouthwesternUniversity,Chongqing402460,China)

F061.2

A

1002-9753(2017)09-0091-08

2017-02-20

2017-08-0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1&ZD14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11XJC790007)。

庞新军(1975-),男,江苏徐州人,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西南大学商贸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农村经济与创新创业。

猜你喜欢

农民收入城镇化检验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陕西农民收入:一路爬坡过坎
收入结构更加优化 城乡差距逐步缩小 “十三五”期间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人在干什么?增收不单靠出门打工——搬迁后农民收入来源报告
电梯检验中限速器检验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探究
关于锅炉检验的探讨
小议离子的检验与共存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城镇化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应对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