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产品入世“过渡期”结束后中国粮食贸易的演变

2017-10-16马翠萍

中国软科学 2017年9期
关键词:过渡期入世竞争力

马翠萍

(中国社会科学院 农村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732)

农产品入世“过渡期”结束后中国粮食贸易的演变

马翠萍

(中国社会科学院 农村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732)

农产品入世“过渡期”结束后,我国由粮食净出口国逆转为粮食净进口国,粮食贸易赤字不断创历史新高。解构粮食贸易赤字显示,一方面我国粮食贸易赤字83%以上来自大豆净进口的贡献;另一方面小麦、玉米、大米的贸易净出口量同期大幅下降,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拉升我国粮食净出口赤字。入世后,我国粮食进口占世界粮食出口比重不断提高,但三大主粮进口占世界粮食出口比重非常低。同时粮食进口市场高度集中的风险并没有缓解,主要进口市场集中在南北美洲及东南亚地区。我国粮食竞争力分析显示,入世前、“过渡期”、“过渡期”结束,我国玉米和大米国际竞争力都经历了较强竞争力——一般竞争力——很弱竞争力的过程,竞争力呈现“滑坡”式趋势。小麦在三个阶段经历了从很弱竞争力——一般竞争力——很弱竞争力。大豆长期以来处于弱竞争力水平。

农产品;入世;过渡期;粮食贸易;演变

Abstract:China becomes a net food importing country from a net exporting country after transition period. Trade deficit continues to record highs. Deconstructing the deficit, we find that on the one hand, the deficit mainly comes from the soybean imports; on the other hand, net exports of wheat, maize and rice fell sharply over the same period. After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The proportion of imported grain accounted for the world's exported grain continue to increase, but the proportion of three main imported food is low. At the same time, the risk of high concentration of grain import markets has not been alleviated. The main importing markets concentrate in North and South America and Southeast Asia. Grain competitiveness shows that before joining the WTO, the transition period and after transitions period,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corn and rice all experiences strong competitiveness, general competitiveness, and low competitiveness. While, competitiveness of wheat is low competitiveness, general competitiveness, and low competitiveness. Soybeans have long been at a weak competitive level.

Keywords:agricultural products; accession into the WTO; transition period; grain trade; evolution

一、引言

2004年,我国农产品“过渡期”*所谓“过渡期”是中国作为入世新成员的适应期,同时也是其他贸易伙伴对中国贸易的一个适应过程。包括“入世”之前的“各项准备期”(1999年-2000年)和“入世”后的“调整磨合期”(2001年-2004年),本文“过渡期”指后者。结束。根据中国入世协议,入世后,中国要按照世贸组织农业规则的要求取消数量限制,但在2002-2004年可以对小麦、大米、玉米等重要农产品实行关税配额管理。“过渡期”内对配额内的农产品进口采用较低的税率,对配额外的农产品进口采用较高的税率。小麦、玉米配额内关税为1%-10%,配额外关税为65%-71%,大米配额内关税率在1%,配额外关税高达65%-71%,小麦、玉米、大米实行关税配额管理的最后期限为2004年。

较为巧合的是,入世“过渡期”最后一年,我国由粮食*本文研究的农产品范围界定在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的国际公约》(HS)1996年修订版,小麦(1001),大米(1006),玉米(1005),大豆(1201)。贸易净出口国逆转为粮食净进口国,2004年我国粮食净进口量突破2000万吨大关,且“过渡期”结束后,我国粮食贸易逆差呈“跨越式”拉升,2015年粮食贸易赤字创历史新高,达到9236万吨,且有持续扩大趋势。2015年我国进口粮食9279万吨,占世界粮食出口贸易的19.2%。我们不由产生这样的疑问,贸易开放恶化了我国粮食贸易环境?“过渡期”内的关税配额管理是否如外界所言延缓了国际市场对我国粮食贸易的冲击?我国粮食贸易在入世前、“过渡期”、“过渡期”结束至今三个阶段发生了怎样的演变?中国未来粮食贸易该何去何从?本文试图回答这些问题。

二、文献综述

从贸易流来看,入世会增加粮食等土地密集型大宗农产品进口(卢峰,梅孝峰,2001)[1]。詹晶(2005)[2]的研究也印证了这一点,他跟踪分析了我国入世三年(2002-2004)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变化情况,发现谷物、大豆、小麦等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进口表现出强劲的增涨态势。柯炳生(2005)[3]的研究也发现入世三年后谷物类进口大幅度增加,而出口大幅度减少;同期大豆进口继续保持在很高的水平上,是我国最主要的进口农产品。

从竞争力来看,隋福爱(2006)[4]比较了入世前后2000-2005年我国主要粮食贸易竞争力变化。研究显示,除玉米在入世后继续保持较强的贸易竞争力之外,小麦和大米从2004年开始贸易竞争力指数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加入世贸组织两年后对这两种农产品的冲击突显出来,而大豆贸易竞争力处于很高的竞争劣势。李岳云等(2007)[5]回顾了入世五年(2002-2006年)对我国农产品贸易影响及国际竞争力变化。他的研究显示,入世过渡期结束,对我国农业不利的因素逐渐显现,小麦已不再具有比较优势,大米在近两年中的竞争力显著下降。马翠萍等(2012)[6]则立足中美双边贸易视角,探讨了入世十年(2001-2010年)中美农产品贸易演变。他们发现,中美农产品贸易紧密程度加大,大宗农产品呈现越来越明显的产业间贸易趋势,高附加值农产品向产业内贸易发展。同时,中美农产品在出口市场、出口产品结构方面竞争激烈。未来中美农产品贸易发展将以竞争为主,互补为辅,贸易逆差将持续扩大。乔娟(2004)[7]比较系统地研究了1991-2003年中国粮食的竞争优势状况及其影响竞争优势的各种因素,她认为,在研究期内中国水稻的国际竞争力较高,玉米和小麦的国际竞争力很低,并从生产成本、质量等方面探讨了影响粮食国际竞争力的直接和间接因素分析。高颖等(2013)[8]利用面板数据模型检验了农产品市场开放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扩大农产品进口对我国粮食安全产生了不利影响,扩大农产品出口对我国粮食安全产生了积极作用。蒋庭松(2004)[9]采用区域经济一般均衡模型预测中国加入WTO将导致我国粮食自给率下降。

也有学者探讨了入世对我国国内粮食市场、粮食生产的传导影响。例如,黄季焜等(2002)[10]从农产品价格保护程度和市场整合视角研究了入世对我国国内粮食市场的影响。入世将导致玉米、小麦、大豆等土地密集型的农产品价格下降,而像大米等劳动力相对密集型的农产品出口将增加,从而带来国内生产和价格的上涨。孙东升等(2001)[11]认为加入WTO,一方面将导致我国粮食进口增加,从而给我国北方地区的粮食生产造成直接的压力;另一方面加入WTO后会影响粮食流通格局,从而对大豆和玉米产生比较显著的影响。朱晶等(2010)[12]基于1994-2007年的研究数据揭示,与加入WTO前相比,贸易自由化使中国土地密集型农产品面临更大的收缩性调整压力,其中,玉米、水稻等产品面临明显的扩张性调整压力转变为面临大幅的收缩性调整压力;大豆在加入WTO前经历了强烈的收缩性调整成本和调整压力,加入WTO后仍处在继续进行收缩性调整的高位。李全根(2000)[13]、黄雪琴(2001)[14]等从市场准入、国内支持等方面探讨了入世对中国粮食流通的挑战。

梳理已有文献我们发现,围绕加入WTO事件,诸多学者采用事前预测、事后分析的方法,围绕入世对我国粮食贸易流、竞争力、粮食安全、粮食流通体制等议题展开了比较多的讨论。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学者的研究更多地是紧密围绕加入WTO事件展开的,特别是针对入世相邻年粮食贸易情况进行了探讨,但粮食安全问题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特征,研究时应该注意把握好时期、阶段和尺度(姜长云,2005)[15]。截止目前我们入世已经15年,尽管有学者例如马翠萍等(2012)探讨了入世后十年农产品贸易演变,但并没有抓住“过渡期”这个特殊阶段,因为“过渡期”的结束使得我国粮食贸易置身于更加开放、自由的国际粮食市场,而“过渡期”的关税配额政策是否如外界猜测那样,延缓和削弱了国际粮食市场对我国粮食贸易的冲击?特别是2004年“过渡期”结束之年,同时也是粮食贸易逆差高企的起点,鲜有作者针对农产品“过渡期”结束后,对比分析我国在“过渡期”前、后粮食贸易的演进变化。本文试图立足我国加入WTO,围绕农产品“过渡期”阶段,划分三个阶段即入世前十年(1992-2001年)、“过渡期”(2002-2004年)、“过渡期”结束后(2005-2015年),从粮食贸易流、粮食贸易市场、粮食贸易结构、粮食竞争力等方面探讨1992-2015年我国粮食贸易的演变。

三、粮食贸易情况总体情况分析

入世“过渡期”后,我国粮食贸易由贸易顺差转变为贸易逆差。2001年我国加入WTO,2004年我国入世“过渡期”结束。较为巧合的是,同年我国粮食贸易由净出口国逆转为粮食净进口国,粮食净进口量突破2000万吨大关,且“过渡期”结束后,我国粮食贸易逆差呈现“跨越式”拉升, 2008年、2009年、2010年、2012年、2013年净进口量分别突破3000万吨、4000万吨、5000万吨、6000万吨、7000万吨,2015年粮食贸易赤字创历史新高,达到9236万吨,是2004年贸易赤字的3.9倍,且有持续扩大趋势。

图1 1992-2015年我国粮食进口情况数据来源:UN Comtrade Database,作者整理计算。

图2 1992-2015年我国粮食出口情况数据来源:UN Comtrade Database,作者整理计算。

分阶段来看,入世前十年我国粮食进口量不高,且呈现一定波动性。入世后,我国粮食进口呈现“爬坡式”上升态势。在过渡期内(2002-2004年),粮食进口量年均增加52.3%,“过渡期”结束后,2005-2015年年均增加11.7%。可见“过渡期”结束后我国粮食进口量并没有急剧增加,这也意味着所谓的保护期并没有如外界预期的,会延缓对中国粮食贸易的冲击。事实上,从配额上看,“过渡期”内我国进口粮食配额并没有全部使用。2002年、2003年我国粮食关税配额(TRQ)实现率均不到5%,2004年TRQ 实现率不到40% ,三年TR Q总量 6042.6 万吨,实际进口1052.5 万吨,实现率 17.4% 。

相比粮食稳定的进口状态,我国粮食出口波动较大,2003年是我国粮食出口量最大的一年,粮食出口量2151万吨。从图2 可以明显看到入世前和“过渡期”后粮食出口都呈现很大的波动,但入世前波动相比更大。“过渡期”结束后,2007年以来我国粮食出口呈现“拖尾式”持续下滑,2015年我国粮食出口最低,仅是2003年的2%。

解构粮食贸易赤字,我们发现导致粮食贸易赤字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大豆进口持续、稳定增加,大豆对粮食贸易赤字的贡献占绝对地位。以2004年为例,大豆对粮食贸易赤字贡献达到83.3%;其次是小麦,贸易赤字贡献率为27%。二是自2004年以来,小麦、玉米、大米的贸易净出口量同期大幅下降。以2003年为例,三种粮食贸易净出口量2056万吨;而2005年三种主要粮食贸易净出口量锐减到552万吨;2009-2015年,小麦、玉米、大米贸易由贸易顺差变为贸易逆差,进口大幅增加;2015年三种主要口粮贸易净进口跃升至1075万吨。这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拉升我国粮食净出口赤字,且贸易赤字呈现不断拉大趋势。

表1 2004-2015我国年粮食贸易赤字结构 单位:%

数据来源:UN Comtrade Database,作者计算整理。

而贸易赤字的大幅增加,与粮食配额管制关联不大。我国三种主要口粮*大豆不受配额管制。配额实际实现率均没有超过100%,2004年大米进口配额实现率甚至只在14.3%。

四、我国粮食进口贸易演变

入世后我国粮食进口占世界粮食出口比重持续提高,但三大主粮进口占世界粮食出口比重低。1992-2015年我国粮食进口量呈现稳定的增加趋势,其中大豆是我国最主要的进口粮食。1992-1997年三大主粮进口量占我国粮食总进口量绝对比重在90%-99%,1997年之后大豆一跃成为我国最主要的进口粮食,进口量占我国粮食总进口80%左右。早期中国粮食威胁论的布朗因提出了“谁来养活中国”使其名声大噪。我们的统计数据显示,1992-2015年我国进口粮食确实呈现急剧增加趋势,但在入世前粮食进口占世界比重并不大,维持个位数的比例,且呈现较大的波动;入世后,2001-2015年我国粮食进口量迅速增加,占世界粮食出口比重稳定增加,2015年我国粮食进口量占世界粮食出口量的19.2%。但解构粮食进口结构我们发现,三大主粮进口量占世界三大主粮出口量的比重一直在10%以下,特别是1997年以来,我国三大主粮进口量占世界三大主粮出口比重在3.5%以内。

粮食进口市场高度集中的风险并没有缓解。我国粮食进口长期以来呈现高度集中的特点。入世前、“过渡期”内、“过渡期”结束这一特点仍旧延续,但是进口市场发生变化。小麦进口市场分析:分阶段来看,入世前,加拿大、美国是我国重要的小麦进口国,2001年从两国进口的小麦占我国小麦总进口量的92%,两国的重要性在“过渡期”内得以保持。入世“过渡期”后,我国拓展了澳大利亚进口市场,进口澳洲小麦挤占了大约40%原属美国和加拿大市场,占我国进口小麦总量的50%左右*2008年我国进口澳大利亚小麦占进口总量的99%。。从短期来看,澳大利亚市场的地位在短期难以撼动。从国别来看,我国从美国和加拿大市场进口小麦比重呈现“此消彼长”特点,并且波动幅度也是比较大的。

表2 我国1992-2015年我国粮食进口占世界粮食出口比重 单位:万吨、%

数据来源:UN Comtrade Database,作者计算整理。

大豆进口市场分析:美国、阿根廷、巴西几乎占据我国全部的大豆进口市场。其中美国是我国最主要的大豆进口国。入世以来,美国作为我国大豆进口市场的地位逐渐弱化,入世过渡期后,巴西与美国并列成为我国最主要大豆进口国,2013年至今,我国从巴西进口大豆超过从美国进口的数量,2015年我国从美国、巴西进口大豆分别占总进口数量的35%、49%,阿根廷市场紧随其后。事实上,入世之后,南美洲成为我国最大的大豆进口市场。

大米进口市场分析:大米进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地区。泰国是我国绝对的第一大大米进口国。入世前,2001年我国100%的进口大米都来自泰国;入世“过渡期”,进口量也在96%-100%;入世“过渡期”后,具体从2010年开始,我国扩大了从越南的大米进口,2012-2014年越南取代泰国成为我国最大的大米进口市场。

玉米进口市场分析:我国玉米进口市场也比较集中,主要为美国和缅甸。入世前,美国是我国玉米稳定的进口市场。入世后,我国从美国进口所占比重波动非常大,2001年我国从美国进口玉米为零,2010-2013年我国进口美国玉米占我国进口总量的91%-96%,2015年这一比例下降到9.8%。但美国仍是我国第二大玉米进口市场,第一大玉米进口市场为乌克兰,我国进口其玉米占进口总量的81.4%。

表3 1990-2014 年中国粮食进口市场结构 单位:万吨、%

数据来源:UN Comtrade Database。

备注:1996年我国从阿根廷进口玉米占进口总量的23%;2001年我国玉米主要进口国为中国、泰国,分别占56.4%、37.3%;2002年我国主要玉米进口国为中国、越南,分别占54%、37.9%;2014年玉米第一、第二进口市场为乌克兰、美国,分别占37.1%、39.5%;2015年玉米第一、第二进口市场为乌克兰、美国,分别占81.4%、9.8%。

整体来看,粮食贸易市场高度集中,进口市场主要集中在美洲及东南亚地区。这意味着一旦出现国家间的政治、经济争议,我国粮食进口将会受制于进口集中度较高的这些国家。特别是当今时代,粮食安全问题已不再是局限于一国国内的经济与社会问题,而是日益成为国际政治博弈的重要内容[16]。以美国为例,由于综合来看,我国玉米、小麦、大豆进口都高度依赖美国市场,这就意味着美国不论何种原因,一旦调减国内生产,将通过价格信号直接传导中国,从而影响我国粮食安全。东南亚地区具有较大的粮食生产潜力,但受西方殖民主义在亚洲制造的地缘政治布局影响,一方面与我国的地缘政治冲突频发,另一方面其国内政局不稳定,这就意味着我国与其粮食合作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五、我国粮食出口竞争力演变

我们采用国际市场占有率和贸易竞争力两类指数对我国粮食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判断。国际市场占有率(international market possessing rates,MPR)是反映一国或地区某出口商品在国际同类或同种商品的市场占有份额或程度,该指标是反映国际竞争力结果的最直接和最简单的实现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MPR指数越高,表明该商品竞争力越强。当MPR>20%,代表商品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当MPR在10%-20%,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当MPR在5%-10%,代表商品国际竞争力一般;当MPR<5%,代表很弱的出口竞争力或者完全没有出口竞争力。贸易竞争力指数(normalized trade balance,NTB)也称可比净出口指数,是某一产品的净出口与其进出口贸易总额之比。由于其剔除了各国通货膨胀等宏观总量方面波动的影响,同时也排除了因国家大小不同而使得国际间数据的不可比较性,即无论进出口的绝对量是多少, 它均介于1和+1之间,因此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之间比较优势指数具有相当的可比性(董小麟、庞小霞,2007)[17]。

NTBi=(Xi-Mi)/(Xi+Mi),-1≤NTBi≤1

NTBi=(Xi-Mi)/(Xi+Mi)

其中NTBi为某国第i种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Xi、Mi分别代表某国i商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当NTBi>0时,该国是这种产品的净出口国,表明该国这种产品的生产效率高于国际水平,具有贸易竞争优势,且数值越大,竞争优势越大。当NTBi<0,该国是这种产品的净进口国,表明该国这种产品的生产效率低于国际水平,处于贸易竞争劣势,且绝对值越大,劣势越明显。如果NTBi=0, 则说明该国该类产品的生产效率与国际水平相当,其进出口纯属与国际间进行品种交换。通常认为当NTBi≥0.8,表示该商品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当0.5

从贸易竞争力指数分析显示,1992-2015年,我国粮食竞争力围绕过渡期呈现有规律的波动。

小麦国际竞争力演变分析:小麦贸易竞争力指数和市场占有率都显示,入世前1992-2000年我国小麦国际竞争力非常低。“过渡期”小麦国际竞争力有所增强,但是竞争力水平一般。“过渡期”结束后,我国小麦恢复为非常低的国际竞争力。事实上,在我们的研究期内,我国小麦整体竞争力水平都不高,即使“过渡期”有所增加。但这与过渡期执行的贸易保护措施,例如关税及关税配额并没有直接关系,事实上,过渡期内我国进口小麦数量都在配额内。

2009年以来,小麦NTBi≤-0.8,代表我国小麦国际竞争力非常低。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我国是小麦消费大国,产不足需,因而进口大于出口,处于贸易竞争劣势。1992-2015年小麦国际市场占有率在<5%,也进一步验证了我国小麦只有很弱的出口竞争力或者完全没有出口竞争力。特别是2008年以来,小麦国际市场占有率在<1%,竞争力相对于“过渡期”的0.46%-1.69%更加弱化。

表4 中国粮食贸易竞争力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Comtrade数据库,经作者整理计算。

表5 2002-2004进口小麦关税及配额实现情况

我国小麦产不足需,需要通过进口才能满足国内总量平衡、区域平衡和品种调剂的需要。1999 年由中美双方达成的农业合作协议规定,在保证美国输华小麦不对中国小麦生产造成任何威胁的前提下中国同意解除美国西北七州小麦进口禁令,同意接受经中美双方检测过的低度污染的TCK小麦。这样,美国小麦可以从其太平洋港口直运中国,从而大幅降低了运费,提高了美国小麦的竞争优势。根据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2004年之后,我国的粮食产品基本上都要取消配额保护。在缺乏了数量限制的保护后,我国农产品和国外农产品的竞争就完全变为生产成本和价格的竞争(李国平等,2005)[18]。

图3 1992-2015年我国小麦种植总成本

图4 1992-2015年我国小麦种植总成本构成

图3显示,入世过渡期结束,我国小麦生产物质与服务费用、人工成本、土地成本大幅拉高了小麦生产成本,表现为我国小麦价格显著高于同期主要小麦出口国,国际竞争力进一步下降。

表6 世界主要小麦出口国出口价格比较*相同产品在同一市场上,价格越低越具有竞争力,这是一个公认的普遍存在的事实,也是经济分析的一个基础。 美元/吨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Comtrade数据库,经作者整理计算。

备注:限于篇幅,此表并没有完全列出所有年份,但价格趋势一致。

玉米国际竞争力分析:贸易竞争力指数显示,我国玉米竞争力经历了很强竞争力(1992-2007年)→较强竞争力(2008-2009年)→很弱竞争力(2010-2015年)的变迁。国际市场占有率也在一定程度反映了玉米在入世前和过渡期具有较强竞争力,而2006年以后玉米竞争力急剧下降,国际市场占有率<5%,由很弱的出口竞争力变为近些年的完全没有出口竞争力。虽然两个指标并没有完全一致的定位竞争力变化阶段,但是具有很大的契合阶段,并且都反映了我国玉米国际竞争力经历了从较强竞争力→一般竞争力→很弱竞争力的过程。“过渡期”内,中国以1%-10%的税率给予国际市场平均每年650 多万吨的关税配额,配额外的玉米进口征收65%-71%的关税。虽然我国承诺的关税配额量很高,但从2002年-2004年每年的实际进口量分别为0.8 万吨、0.1 万吨和0.2 万吨,远不能和配额量相比。

事实上,1992-2005年我国玉米出口占世界重要的地位*1992年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玉米出口国,美国为世界第一大大玉米出口国,但差距较大,1992年美国出口玉米占世界72.9%,我国为17.4%。,玉米出口位居世界前五位。从出口价格来看,在入世前十年以及“过渡期”前两年,我国玉米出口价格与第一大玉米出口国美国相差不多,但2008年以来我国玉米生产成本急剧增加,推高其出口价格,表现为显著高于同期美国、阿根廷、巴西玉米出口价格,出口竞争力大大被削弱。

图5 1992-2015年我国玉米生产总成本

图6 1992-2014年我国玉米生产总成本结构

美元/吨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Comtrade数据库,经作者整理计算。

备注:限于篇幅,此表并没有完全列出所有年份,但价格趋势一致。

实际上,1992-2000年巴西是玉米进口国,因此我们这里没有必要给出其出口价格。

大米国际竞争力分析:从贸易竞争力指数来看,1992-2001年,我国大米贸易竞争力指数大部分年在0.5-0.8之间,意味着我国大米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入世过渡期2003年、2004年,大米仍表现为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过渡期结束,大米贸易竞争力指数和国际市场占有率都稳健下降,大米竞争力下降为强竞争力,2012-2015年贸易竞争力小于零,表明贸易竞争力呈现低和较低的水平。国际市场占有率水平也在一定程度显示,我国大米在入世前、“过渡期”、“过渡期”结束十年竞争力经历了由较强国际竞争力→一般竞争力→目前基本不具有竞争力的三个阶段,竞争力呈现“滑坡趋势”。

美国、泰国、越南是世界大米主要出口国,从出口价格来看,在入世前*剔除1995、1996年特殊年。和“过渡期”我国大米出口价格同期低于美国、泰国等国家大米出口价格,具有一定竞争力。入世过渡期后,我国大米出口价格快速攀升,显著高于同期其他国家大米出口国价格,导致出口竞争力下降。剖析过渡期结束后我国大米出口价格的攀升主要源于生产成本*本文的生产成本实际指总成本,包括物质与服务费用与人工成本以及土地成本。的稳健上涨,特别是过渡期最后一年2004年,生产成本更是“爬坡式”上升,一方面源于土地出让成本的增加,一方面源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提高了劳动力成本,而物质与服务费用(例如化肥、农药的价格提升)共同推进了大米生产成本的上升,从而导致出口竞争力的弱化。

图7 1992-2015年我国大米生产总成本

图8 1992-2015年我国大米生产总成本结构数据来源:历年《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经作者整理计算。

通过对世界主要大米出口国出口价格比较来看,我国大米出口价格有持续提高的趋势,而泰国、美国大米出口价格虽然在上涨,但是同期远低于我国大米出口价格。结合我国土地出让成本和农村劳动力成本的在短期内没有下降的分析,我们可以预见,短期内我国大米竞争力会更将弱化。

大豆国际竞争力分析:贸易竞争力指数显示,1992-1994年我国大豆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而1997以来,贸易竞争力指数(NTB<0.8)显示我国大豆竞争力很低,国际市场占有率(MPR<5%)进一步验证了大豆长期以来的弱竞争力。从世界主要大豆出口国出口价格来看,虽然巴西、美国、阿根大豆出口价格均呈现增加趋势,但同期相比,我国大豆出口价格均高于这些国家,入世前2000年我国大豆价格分别是同期巴西、美国、阿根廷大豆价格的1.60倍、1.56倍、1.61倍,入世过渡期结束竞争力弱势显而易见。

表9 世界主要大米出口国出口价格比较 美元/吨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Comtrade数据库,经作者整理计算。

备注:限于篇幅,此表并没有完全列出所有年份,但价格趋势一致。

表10 世界主要大豆出口国出口价格比较 美元/吨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Comtrade数据库,经作者整理计算。

从生产成本角度来看,我国大豆生产成本上涨较快,其中土地成本占大豆生产总成本比重越来越大,特别是近年来挤占了人工成本和物质成本。这也是大豆作为土地密集型作物的必然结果。

图9 1992-2015年我国大豆生产总成本

图10 1992-2015年我国大豆生产总成本结构

六、小结及政策建议

(一)小结

我国们的研究显示,入世过渡期结束,我国由粮食净出口国逆转为粮食净进口国,粮食贸易赤字不断创历史新高。解构粮食贸易赤字发现,一方面我国粮食贸易赤字主要来自大豆净进口的贡献,其次是小麦;另一方面,“过渡期”后,小麦、玉米、大米的贸易净出口量同期大幅下降,这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拉升我国粮食净出口赤字,且贸易赤字呈现不断拉大趋势。

从进口市场来看,入世后粮食进口市场高度集中的风险并没有缓解,主要进口市场集中在南北美洲及东南亚。具体来看,入世前,小麦进口主要来自加拿大、美国,入世过渡期后,进口澳大利亚小麦占我国进口小麦总量的50%左右*2008年我国进口澳大利亚小麦占进口总量的99%。。目前来看,澳大利亚市场地位在短期内难以撼动。长期以来,美国、阿根廷、巴西几乎占据我国全部的大豆进口市场。但入世前,美国占主要地位,入世过渡期后,巴西与美国并列成为我国最主要大豆进口国,特别是2013年至今,巴西已成为我国第一大大豆进口国。大米进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东亚地区。泰国是我国绝对的第一大大米进口国,进口量在96%-100%;入世过“渡期后”,我国扩大了从越南的大米进口,2012-2014年越南取代泰国成为我国最大的大米进口市场。入世前,美国是我国大米稳定的进口市场;入世后,我国从美国进口所占比重波动非常大。

从我国粮食出口竞争力来看,入世前、“过渡期”、“过渡期”结束十年,我国玉米和大米国际竞争力都经历了较强竞争力——一般竞争力——很弱竞争力的过程,竞争力呈现“滑坡”趋势。小麦在三个阶段经历了很弱竞争力——一般竞争力——很弱竞争力。大豆长期以来处于弱竞争力水平。我们从生产成本的角度对我国粮食竞争力的分析显示,我国粮食生产总成本中物质和服务费用、人工成本占绝对比重,近年来两项成本例如化肥、农药、雇工成本都呈现很大的上升趋势,削弱了我国的竞争力。“过渡期”内的关税配额制度并没有形成像外界预期的对我国粮食贸易的保护。

(二)几点建议

1.统筹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切实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粮食国际贸易有利于平衡粮食供需总量,调剂产需余缺,减少国内粮食供需波动,稳定国内粮食价格。扩大粮食进口有助于缓解我国主要农产品与耕地的矛盾,并降低粮食安全面临的风险。结合我们的研究来看,目前我国应健全农产品进口调控机制,完善重要农产品国营贸易和关税配额管理,把握好进口规模、节奏,合理有效利用国际市场,加快构建全球粮食监测、预警和分析体系。着力优化粮食进出口布局和品种结构,不断健全多边多元、稳健可靠的粮食对外贸易格局。

2.以“一带一路”、自贸区建设为契机,推进重点区域农业国际合作战略,拓展和稳定粮食进口渠道,减少贸易风险

我国粮食市场高度集中,这意味着一旦出现政治、经济分歧和动荡,会有粮食价格和粮食出口数量波动的风险,我们应当尽量避免过于依赖其中某一个国家。现有经济形势下,我国应以金砖国家、“一带一路”、自贸区建立为契机,建立自己的粮食进口渠道和拓展自己的粮食供应基地。例如,“一带一路”沿线国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乌克兰等都是重要粮食出口大国,是实现我国粮食进口多元化的重要区域。拓展粮食生产比较有潜力的巴西、阿根廷等作为我国粮食的重要基地,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又进一步拓展了我国大米进口市场。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和这些国家商谈具体的粮食对华供应规模、约定粮食出口价格,给这些国家以稳定的出口预期,则产能扩大、对华出口稳定增加不难实现。

3.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做好非转基因品牌,提高粮食出口竞争力

我们的研究显示,从粮食生产成本来看,我国粮食出口价格在短期内仍旧会高于其他主要粮食出口国,这也就意味着我国粮食产品越来越缺乏比较优势,未来粮食进口量将继续增加,粮食贸易逆差将会不断扩大。因此,要充分发挥我国本土优势,打出玉米、大豆非转基因品牌,满足日本、欧盟等对非转基因粮食的需求,提高出口竞争力。参考文献:

[1]卢 峰,梅孝峰.我国“入世”农业影响的省区分布估测[J].经济研究,2001(4):67-73.

[2]詹 晶.入世后中国农产品贸易的跟踪分析与应对策略[J].国际贸易问题,2005(5):5-10.

[3]柯炳生.入世三年来我国农业发展的分析与前景展望[J].农业经济问题,2005(5):4-9.

[4]隋福爱.入世前后我国主要农产品贸易竞争力比较分析[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

[5]李岳云,吴滢滢,赵 明.入世5周年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回顾及国际竞争力变化的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7(8):67-72.

[6]马翠萍,肖海峰,等.加入 WTO 十年中美农产品贸易演变[J].世界经济研究,2012(1):57-61.

[7]乔 娟.中国主要粮食国际竞争力研究[R].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后出站报告,2004.

[8]高 颖,田维明,张宁宁.扩大农产品市场开放对中国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的影响[J].中国农村经济,2013(9):4-17.

[9]蒋庭松.加入WTO与中国粮食安全[J].管理世界,2004(3):82-94.

[10]黄季焜,Scott Rozelle,谢玉平,等.从农产品价格保护程度和市场整合看入世对中国农业的影响[J].管理世界,2002(9):84-96.

[11]孙东升,吕春生.加入WTO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与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01(4):13-16.

[12]朱 晶,张 姝.入世后中国农产品贸易的跟踪分析与应对策略[J].国际贸易问题,2005(5):5-10.

[13]李全根. “入世”以后的我国粮食流通新格局[J].国际贸易问题,2000(6):6-10.

[14]黄雪琴.入世对中国娘食流通体制的挑战[J].国际贸易问题,2001(11):27-32.

[15]姜长云.关于我国粮食安全的轩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5(2):44-48.

[16]崔海宁.东亚粮食安全合作困局与中国的角色[J].外交评论,2014(1):90-116.

[17]董小麟,庞小霞.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国际比较[J].国际贸易问题, 2007(2):78-83.

[18]李国平等.入世过渡期结束后我国农业安全状况及对策[J].国际贸易问题,2005(3):36-41.

(本文责编:辛城)

EvolutionofChina’sGrainTradeafterTransitionPeriodofAccessionintotheWTO

MA Cui-ping

(RuralDevelopmentResearchInstitute,ChineseAcademyofSocialScience,Beijing100732,China)

F752.6/F762

A

1002-9753(2017)09-0018-12

2017-01-18

2017-06-23

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招标项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中国经济安全战略研究”(201401);中国社会科学院农发所智库课题: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标准、激励机制和支持政策。

马翠萍(1983-),女,黑龙江孙吴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农业资源与环境、农产品贸易。

猜你喜欢

过渡期入世竞争力
帛书《黄帝四经》之“道”的“入世”特征
出入相宜天地宽
农业农村部延长宠物饲料标签转换过渡期6个月
奇酿出汉塞,银樽入世巅——银色高地酒庄
盐改过渡期有效依法开展盐政执法监管工作的探讨
蓝青松:让竞争力武装到牙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服务外包提升中国新的竞争力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入世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差额分布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