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高中数学教师的抛锚式解惑策略

2017-10-15杨朝晖

报刊荟萃(下) 2017年1期
关键词:基础知识探究过程

杨朝晖

抛锚式解惑策略,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优势,极大地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是一種值得数学教师不断探索的解惑策略。

一、对抛锚式解惑的界定

1.抛锚式教学的定义

抛锚式教学是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通过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完成从识别目标、提出目标到达成目标的全部过程.真实事例或问题被称为“锚”,建立和确定这些事件或问题就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这类事件或问题一旦被确定了,整个学习内容和学习进程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而被确定了。

2.抛锚式解惑的界定

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讲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高度概括了教师的行为准则,解惑是教师日常教学共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要善于给学生答疑解惑。抛锚式解惑即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的时候,教师不是直接解答学生的疑问,而是以学生为中心,“循循善诱”的引导学生,让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及其自主探究,自主解决疑惑。

二、抛锚式教学解惑策略实施途径

1.基础知识复习式抛锚答疑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的观点指出:学习者先前知识经验的作用非常大,有意义的学习就是把新知识和原有知识联系起来,将新知识纳入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学生出现的疑问是因为基础知识没有掌握,此时,教师的首要任务不是解答学生提问的这个问题,而是引导学生稳固基础知识,例如学生问到,三角函数的单调性,要想弄明白这个问题,必须在学生非常了解三角函数性质的基础上进行讲解。

2.实物模型引导式抛锚答疑

源于生活的案例,是学生最熟悉的情景,在学生遇到疑惑的时候,给学生创造出生活中的案例情景,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例如立体几何三视图部分,很多同学都不能理解,没有空间感,拿出实物模型,学生一看就明白。

3.类比式抛锚答疑

采用类比,有助于学生对疑惑的理解。例如学生在學习双曲线的性质的时候,不能理解双曲线离心率对形状的影响,则可以用椭圆里离心率对其形状的影响类比;再比如学习余弦函数的性质的时候,则可以正弦函数的性质做类比。

4.自主探究式抛锚答疑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倡导下,数学学习要改变单一接受式学习方式,倡导探究学习,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以及认知发展水平,向学生呈现探究性问题,将学生置于探索者的位置,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并利用信息传播、实践等技能去探究现实世界的数学问题。

三、抛锚式解惑策略反思

1.要对学生进行元认知教导

在抛锚式解惑策略实施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都不能理解教师的这种答疑策略,可能有这样的想法,老师为什么不直接告诉我这个问题到底是怎么回事,老师为什么要让我做这些事情,老师的这些做法对我的解答有什么帮助吗。必须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否则可能事倍功半。

2.设计要符合教学实际情况

著名教育家朱熹曾经说过:“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所以,在抛锚式解惑策略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根据学生的具体时间安排、学习情况、教学条件等做出合适的安排。

3.教师角色的转变

抛锚式解惑策略中的教师,要能够放下架子,要做学生解惑过程中的橡皮,要做学生解惑过程中的拐杖,要给学生犯错误的机会,要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

猜你喜欢

基础知识探究过程
设问引导探究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通过变式训练,夯实基础知识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
假期数学竞赛指导(二)
雪花的形成过程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