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小学歌唱特长生教学语言形象化的探究
2017-10-15林可欣
林可欣
【摘要】歌唱是一门抽象的艺术学科,怎样的语言能让教师的表述更为形象,怎样的感官性语言应该避免?我们通过歌唱中的共鸣和气息两个概念来加以举例分析和说明,从而凸显出声乐教学中,形象、客观性语言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关键词】歌唱教学;抽象化;形象化;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人的声音是世界上最美、最精致的乐器,然而若要精通的演奏它并非一件易事,因为它是一种抽象的艺术,既摸不见、也看不见。而歌唱教学在中小学的艺术教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声乐教学方面,很多专业的教师都一直在努力的探讨,怎样才能将发声艺术在教学的过程中表述的更为准确到位与更加形象化?
一、歌唱与共鸣
大多数的歌唱者都知道歌唱中的共鸣包括了:面罩共鸣、头腔共鸣和胸腔共鸣。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会指出:唱较高的音时候我们要“上头腔”,体会头腔共鸣;唱低音的时候我们要“下胸腔”体会胸式共鸣;也有教师会表述成“用眉心间的那一个点挂住声音”体会面罩共鸣等等。在歌唱教学里,这些术语已经流传很久了,可以说已经成为对声音共鸣约定俗成的概述,可是由于他本身存在的抽象性,又有多少学生能够在教师的言传中真正明白到这些共鸣腔体的具体所在呢?
歌者在上高音时,可以感到头部的振动,认为在鼻腔以及头部各鼻窦腔的空间中产生了共鸣,而提出了头腔共鸣说。一般在课堂上,教师会先让学生进行自我感觉,等学生主动寻找到感觉上的振动源头后,教师就会让其将声音在感觉振源的位置加以巩固。还有教师将感觉上比较抽象的人体内部器官,如蝶窦和额窦形象的告诉学生,这些器官是在两眉心之间的,然后让学生根据感觉找集中的点,并且在上高音时要求其“吹”响它,并一再提醒要“挂住面罩的地方,不要掉”。其实说的具体一点,教师想表达的就是感受器官——鼻腔的运用,有的学生理解能力强一点,就能基本做到老师预想的要求,但是根据调查发现有80%的学生都说自己不能真正做到这点,甚至有的会犯下理解性的错误,走进误区,出来的声音五花八门。
针对声乐教学中共鸣这个概念,可以不妨先从对抽象的发声器官进行形象化的描述着手,将器官的作用与歌唱时的运动状态通过各种直观性的动作、图片又或者语言表现出来,尽可能让其在学生的脑海里变得直观一点。例如先说明:我们平时说的头腔部分其实是歌唱中重要的感受器官,它并不能直接影响共鸣质量的,真正的启到决定性作用的是我们内口咽腔的打开形状,即是我们发声通道的形状,我们可用半打哈欠的方式去体会上腭的打开,或者用学生在生活中最舒服的一种習惯代替咽喉部打开的准备动作等等。基于这个基础我们可以再进一步引入共鸣腔体与感受器官的联系,共鸣是能在鼻咽腔感受到的概念,然后让学生进行尝试与反馈。综上所述,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将抽象的发声思维变得较为直观具体些,然后再去寻找歌唱的“感觉”!
二、歌唱与呼吸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每个汉字几乎都含括着多种不同的意思,它们构成的词语自然也就绚丽多彩,因此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交流也变得异常丰富。对于中华语言文字的多样性,引申到声乐教学语言的领域里其实也是一门值得研究的学问。我认为声乐艺术是属于一种抽象的学科,它不像钢琴弹奏可以摸的着然后进行练习,也不像美术画图可以看的见然后再构思,嗓音是上天赋予人类一件藏在身体里面最宝贵的乐器,它的音色是最动听、最悦耳的。因此,自古以来,人们都一直不懈的努力探究怎样的发声方法才能够将这件乐器的美尽可能的展现出来。那么在声乐学习过程中所运用到的语言就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引导性作用,当一个教师在向学生传达自身的感官体会时所用到的语言必定是主观性居多的,所以主观性的东西到了学生的一方接收时很有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理解方式,这样便产生了声乐教学中教与授的矛盾。若是教师一方发生表述性的错误就会引起学生多方面的疑惑,学生不明确自己身体正确的肌能该怎么运作,很容易就因为教师的一句话或者一个字而走进误区,难以改变。若是在学生一方发生理解性的错误,教师应该及时纠正,想办法用更具体的语言去让学生明白。
为了最大限度的避免这样的矛盾在教学中产生,我们应该将教学中抽象化的语言尽可能的变得形象些,在教师传达身体内各器官的发声概念时,都应该先将这个器官的客观形态与运作模式通过各种方式阐述清楚,而不应该怕影响到学生的思维复杂化而忽略了这个重要的环节,直接进入感受性教学,这样很可能让学生“发散思维”联想到很多额外的因素,感官的意识是应该建立在基本概念之后的,教师可以先了解学生到底掌握了多少客观内容然后再因材施教。在声乐教学的领域里,其实还有很多形象、生動的语言没有被发掘出来的,还有很多感官意识、模棱两可的语言可以被更形象的语言所代替。很多时候或许学生觉得很难的一种肌能调节,可能会因为一个形象的词语或者一个字的接收而被解决了。我们应该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多思考这些问题,善于发现形象性、直观性表述的言辞,或者可以灵活借助许多教学媒介来实现声乐教学的形象化。
总而言之,如何在中小学对歌唱特长生进行有效的培养是一项应该长远研究的课题!从娃娃抓起,从人类与生俱来的乐器学起,才能打好艺术教育的基础,最直接的就是办法完善中小学生的艺术素养!歌唱教育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究、发掘其中的奥秘,要求我们不断的学习、反复训练、完善自我,只有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不停的追求,才能将这件上天赐予人类的乐器演绎的尽善尽美!
参考文献
[1]俞子正,田晓宝,张晓钟.声乐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6):48-49.
[2]冯葆富,等.歌唱医学基础[M].上海:上海科技技术出版社,2002(0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