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论中提琴艺术在欧洲和中国的发展历程
2017-10-15陈晓梅
【摘要】中提琴艺术的发展走过漫长而复杂的历程。经过不同时期音乐家们的不断探索和创新,中提琴已成为弦乐家族中的重要成员,现代中提琴艺术也达到很高水平。中国中提琴艺术虽然起步较晚,但通过几十年的努力,亦已取得骄人成果。
【关键词】中提琴;艺术;音乐史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中提琴是一种富有内涵,风格独特,表现力丰富,极具人性化的乐器。但在弦乐艺术发展长河中,中提琴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并不被人们所重视,甚至被许多作曲家遗忘,在1700年至1750年的半个世纪内,连制琴师也几乎停止中提琴的制作。直到20世纪初,这种乐器才真正为人们所赏识。现今,中提琴已是弦乐艺术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它在乐队中的作用是其他乐器所不能替代的。本文主要分析和論述中提琴艺术的发展过程,期望能对关注中提琴的人们丰富音乐文化知识,提高音乐和心理素质,优化内在修养和气质等方面有所帮助。
一、中提琴在欧洲的起源与发展
中提琴的产生、发展和繁荣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提琴艺术起源于15世纪巴洛克时期的意大利,经过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和现代主义时期,才逐渐发展成为繁荣旺盛的艺术流派。19世纪前,中提琴不太受到音乐家重视,仅把它作为乐队中的伴奏声部,起着支持其他乐器的作用。直到19世纪下半叶,人们才逐渐认识和承认中提琴独特优美的音色和音域的可塑性。中提琴的作用也从伴奏到重奏,再由重奏发展到独奏,成为集音调、和声、曲式变化等创作手法于一身的多元化、个性化的独奏乐器。
(一)中提琴艺术的起源与成形
中提琴大约起源于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其始祖应是中世纪的“维奥尔琴”,它一般有五根弦,其中一根是伴音弦。到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流行的是一种叫“维奥”的弓形乐器,外形已非常接近提琴。16世纪中叶,维奥尔族琴发生了名称上的分化:把琴夹在两腿中间演奏的叫“维奥拉达甘巴”;把琴放在肩上演奏的叫“维奥拉达布拉乔”。这两类琴的同一词语“维奥拉(Viola)”就是今天中提琴的英语名称。到17世纪初,意大利制琴大师阿马蒂在1564年设计出只有四根弦的提琴,这类提琴便是现今大、中、小提琴的共同前身。我们知道小提琴、大提琴都是在意大利另一制琴大师斯特拉迪瓦里手中定型的,但对中提琴的尺寸一直争论不休。直到19世纪末,特蒂斯才设计制造出16?英寸的特蒂斯型中提琴,中提琴才初步拥有了相对合适的尺寸。
中提琴的作曲、演奏和教学大概起源于15世纪末的意大利。它是随着室内乐、歌剧和交响乐等艺术形体的出现与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16世纪下半叶,管弦乐队的成员中就开始有中提琴。最早的中提琴作品是佛罗伦萨的肯皮斯1644年发表的小提琴和中提琴奏鸣曲和威尼斯作曲家湼里在1651年为中提琴写的奏鸣曲。最早的中提琴演奏家是德国的史塔米茲,最早把中提琴从“陪衬”地位提升起来的是海顿,他将中提琴放进标准弦乐四重奏中。
巴洛克时期是中提琴发展的萌芽时期,有三位杰出的音乐家(泰勒曼,巴赫和亨德尔)对中提琴艺术的开拓起到重要作用。泰勒曼为中提琴写了三首协奏曲,其中最为著名的是1731年发表的《G大调协奏曲》,这是历史上第一首成熟的中提琴协奏曲,在中提琴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巴赫是著名的小提琴家,一生创作了许多音乐作品,他不仅创作了无伴奏作品,也为中提琴声部的表现力铺设了新的道路。而巴赫最为完美的中提琴作品是《勃兰登堡协奏曲》,这部作品用两把中提琴独奏来表现出乐器的音色特点。亨德尔主创方向是歌剧和舞台音乐,在他的管弦乐作品中,把中提琴的地位提高到与第二小提琴等同,使中提琴的音响产生奇特的效果。随后,以海顿和莫扎特为代表的浪漫主义乐派,创作了大量弦乐四重奏以及中提琴的重奏独奏作品,从而使中提琴艺术被更多音乐家关注。海顿是最早创作小提琴、中提琴二重奏作品以及最终确定弦乐四重奏的音乐家。他为小提琴、中提琴写了六首奏鸣曲和84首弦乐四重奏作品。但由于当时的条件和环境所限,海顿创作的奏鸣曲被认为仅只是中提琴为小提琴伴奏的作品。莫扎特则在海顿二重奏基础上,为中堤琴和小提琴创作的两首重奏,这才是名副其实的二重奏。在作品中,两件乐器是完全平等的对话。在莫扎特的一些作品中,也采用两把中提琴:一把作为独奏,一把作为和声。这极大地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将中提琴的性能和手法发挥得淋漓尽致。在法国大革命时期作曲家梅西的《乌达尔》歌剧中,自始至终不用小提琴,把弦乐最基本和最高的声部交给中提琴演奏。在19世纪中期,柏辽兹赋予中堤琴以更为重要的角色。
1833年,帕格尼尼十分欣赏柏辽茲的幻想交响曲,为了要演奏自己刚刚获得的斯特拉迪瓦里的一把超大中提琴,就要求柏辽茲为其谱曲。次年,柏辽兹为他写了《哈罗尔德在意大利》,这部作品不但把中提琴独奏写得十分精彩,而且运用了中提琴的所有音域,声部也写得非常优美。随后,帕格尼尼自己也写了一首《为大号中提琴而作的奏鸣曲》。于是1834年就产生了两部重量级的中提琴作品。
在巴赫、海顿、莫扎特、帕格尼尼等许多音乐前辈凿山铺路之后,贝多芬这位音乐大师把弦乐四重奏这一音乐体裁进一步发挥到了巅峰。他还为大、中、小提琴写了五首弦乐三重奏及两首五重奏,尤其在四重奏中,中提琴声部以新的面貌独自进行自由叙述。瓦格纳则对中提琴声部的运用进行了一些创新,将中提琴声部向复杂化迈进了一大歩。施特劳斯的作品又极大地挖掘出中提琴潛在的丰富表现力,使中提琴的性能在乐队中的运用达到空前水平。
由于一系列音乐家对中提琴艺术的不断探索和追求,终于使中提琴从“伴奏”声中走出来,成为乐队中和声、复调等内部织体的主体,担任起重要的角色,为以后全面发展,迈进新征途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二)中提琴艺术的继承与提高
20世纪前,中提琴作品大都是改编自小提琴、大提琴或其他乐器的乐曲,自身的著名作品较少,而且,演奏中提琴的音乐家也大多由小提琴手兼职。进入20世纪,音乐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陆续出现了许多中提琴作曲家和演奏家。他们在继承前人传统艺术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表现技法和风格各异的作品层出不穷。
20世纪初期,随着特蒂斯等一批中提琴演奏家的涌现,更多作曲家开始创作新的中提琴乐曲。英国作曲家阿瑟和鲍恩等人都曾为特蒂斯创作过作品。沃尔顿、巴托克和欣德米特等人也创作了不少著名中提琴乐曲。其中,尤以匈牙利作曲家巴托克和德国作曲家欣德米特对中提琴艺术的改進和发展作用重大。巴托克的《中提琴协奏曲》和欣德米特的《天鹅之舞》都是中提琴作品中的佳作,其主要成就在于创新发展,在创作思想、音乐节奏和结构方面都独具一格。
20世纪末期,有更多音乐家关注中提琴,涌现出许多著名中提琴作曲家和演奏家。俄罗斯的施尼特凯、波兰的潘德列斯基和匈牙利的里盖蒂等作曲家都创作过优秀的中提琴乐曲。著名的中提琴演奏家有普列姆罗斯、特蒂斯、欣德米特、西扎尔、卡蒂姆斯、阿洛诺维奇、特拉普勒以及近代著名中提琴家祖克曼、巴什梅特、什卡茜安等。这些音乐家出于对中堤琴艺术的偏爱和执着,在乐曲和演奏上都有各自不同的超凡技巧能演奏出丰富变化的音色,洋溢着如歌唱一般耐人寻味的迷人情感。
现代中提琴,无论在独奏乐曲中,还是在室内乐和交响乐曲中,其地位都更具个性,更具技巧,更富有感染力。
二、中提琴艺术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一)新中国建立前
西方提琴家族传入中国大概是在明朝,那时来华的传教士带来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同时也带来了弦乐器和音乐文化。据史实资料显示,中提琴艺术最初传入中国的时间是1922年。那时上海工部局管弦乐队(亦称交响乐团)陆续来了几位欧洲音乐家开始演奏中提琴,其中就有优秀的中提琴家普渡世卡。该乐团最早是1878年成立的铜管乐队,1879年被上海工部局接管并改名为上海公共乐队,1803年添置了一些弦乐器才变成管弦乐队。上海工部局乐队便是新中国建立后上海交响乐队的前身。
1923年,从国外留学回来的萧友梅在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办过一个小型管弦乐队并创作了第一首中国的管弦乐曲。1927年11月27日,中国第一所音乐学校在上海成立,学制与课程大体仿照欧洲的音乐院校,内设中提琴学科。蔡元培和萧友梅曾在该校任过校长。该院校在新中国成立后发展为现在的上海音乐学院。抗战期间,重庆有过交响乐团。我党在延安办过中央交响乐团,贺绿丁创作的《晚会》和《森吉德马》就是为这个团写的管弦合奏。
(二)新中国建立后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音乐艺术的发展有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随着国内外文化艺术的频繁交流合作,人们提高了对中提琴重要性的认识,中提琴艺术也得到迅速发展。
1983年,美国著名中提琴演奏家、教育家约翰·格雷厄姆曾对中国进行了近半年的学术访问,并在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中提琴与室内乐课程。2000年中央音乐学院成立了中国第一个中提琴教研室并举办了首届全国中提琴比赛。2004年,成立了中国音协中提琴学会,举办过多次全国中提琴比赛。2007年上海音乐学院成立了我国第一支具有专业背景的中提琴室内乐团,并开始举办“我为中提狂”艺术节活动。80年代初期,沈西蒂和吴菲菲共同构建了上海音乐学院中提琴专业“本科与附中ー条龙”式教学体制。沈阳音乐学院的关庆武是专职中提琴的教师,半个多世纪来同样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中提琴专业人才,组织过各类中提琴演奏活动。1999年5月辽宁音协和辽宁音院还联合主办“关庆武教学40周年师生专场音乐会”,这是ー场完全以中提琴为主奏乐器、以展示中提琴艺术特色为目的的演奏会。这ー系列举措,对我国中提琴艺术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随后,中央及各地区各部门相继成立了许多音乐院校和乐团乐队,开设了中提琴专业课或中提琴专业,乐团也有了专业的中提琴演奏员。
近年来,我国中提琴教育也逐渐变得规范和完善,有了完整的独立的配套教材和乐曲。我国著名中提琴教育家、演奏家沈西蒂在上海音乐学院从事了半个多世纪的教学工作,编写了多部中提琴教材,培养了ー批又ー批优秀的中提琴教师和演奏人才。他们有的在国内外著名乐团任中提首席或副首席,有的在国内外比赛中获奖。中央音乐学院及其他地区、部队的音乐院校,对我国中提琴人才的培养和中提琴事业的发展也做出了重大贡献。
随着中提琴教师和专业人员队伍的不断壮大和音乐素质的大幅提高,我国中提琴选手在1987年43届日内瓦音乐演奏比赛、1988年巴西国际中提琴比赛、2001年哈萨克斯坦第一届国际音乐比赛、2003年美国芝加哥欧美青年中提琴比赛、2005年第五届奥古斯特·多姆布罗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2006年英国特蒂斯中提琴比赛、2007年约翰森国际青少年弦乐比赛、2008年慕尼黑ARD国际音乐比赛、2012年俄罗斯第七届Vladivostok国际音乐比赛和2013年第十五届意大利埃尔多普国际音乐比赛中都获得大奖。
我国中提琴专业人员在引进学习西方中提琴艺术的同时,也在作曲和演奏技术上有了革新变化,开始拥有自己的中提琴作品,如谭盾创作的中提琴与弦乐《永恒的誓言》;星诲音乐学院作曲家李自立,將巴赫、维瓦尔弟、莫扎特、普罗科菲耶夫等ー些经典作品改编为中提琴版本,还为上海音乐学院中提琴教学团队创作了《第ー中提琴协奏曲》;中央音乐学院的郭文景为2007年中国中提琴艺术节而创作的《戏曲两析》;沈阳音乐学院的关庆武先后编写了中提琴曲《娄山关》、《欢庆胜利》和《草原之歌》等。其中,《草原之歌》是ー首表现蒙族人民生活载歌载舞的中提琴协奏曲,它吸收了马头琴的ー些演奏手法并加以创新。
我国中提琴艺术虽然已取得骄人成果,但与西方先进国家比较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在我国各方面都形势大好的条件下,我愿与中提琴的同仁们—起团结奋进,为进ー步提高我国中提琴艺术水平、缩小与西方国家的差距而继续努力。
三、结语
中提琴起源于欧洲,经过几个世纪的改进与发展,中提琴艺术有了飞跃的提高。它从被轻视到受重视,从“伴奏”地位提升到是乐队中不可缺少的独特成员。它个性化多元化丰富多彩的美妙音色,是其它乐器不可替代的。这是不同时代不同风格无数音乐家坚定不移奋进的结果。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在有关中提琴的组织结构、教学水平、人才培养、演奏技巧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仍有许多不足之处,尚需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波尼亚托夫斯基.中提琴艺术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2]张志谦.西方音乐若干问题的新视野[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3.
[3]张蓓蓓,杨宝智.弦乐艺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焦宏.浅谈不同时期艺术家们对中提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J].中外教育研究,2010.
[5]任妮莎.简析19世纪至20世纪初中提琴艺术的发展[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7.
[6]林朗.我国中提琴专业发展刍议[J].人民音乐,2012.
作者简介:陈晓梅(1969—),女,广州交响乐团中提琴二级演奏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广东省音乐家协会会员,广东中提琴协会会员,广州小提琴协会会员,从事中提琴演奏30年,有丰富的演奏经验和教学经验,演出足迹布满世界五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