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竹笛演奏技巧的运用与创新

2017-10-15王丹

北方音乐 2017年10期
关键词:竹笛技巧创新

王丹

【摘要】竹笛是我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它有着极强的艺术表现力,这源于它纷繁复杂的演奏技巧。竹笛演奏技巧可分为气息技巧、手指技巧、舌技巧。竹笛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演奏技巧,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技巧已不足以表达现代作曲技法创作的乐曲,于是,近些年又出现了很多新兴的竹笛技巧,虽然这些技巧不像传统演奏技巧运用那么频繁,但在特定的乐曲中因其特殊的音效而起着特定的作用。本文将对竹笛演奏技巧的运用与创新做出概述。

【关键词】竹笛;技巧;创新

【中图分类号】J632 【文献标识码】A

演奏技巧是表现乐曲的重要手段之一,竹笛的演奏技巧按乐曲年代划分,大致可分为传统技巧和创新技巧,传统技巧是在竹笛艺术悠久的发展历史中逐渐形成的,是老一辈演奏家在演奏实践中不断探索、尝试的产物,先是口传心授,最后逐渐理论化,并编写教材。传统技巧在竹笛曲目中较为常见。而创新技巧是改革开放以来,作曲家为某个作品或某一特定音色创造的新的演奏技巧,他的特点是专门化、特殊化。创新技巧在乐曲中运用相对较少,起到引人入胜、画龙点睛的作用

一、传统演奏技巧的运用

竹笛的传统演奏技巧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南派传统技巧,北派传统技巧和地方性传统技巧。

(一)南派技巧

是流传在中国南方地区竹笛艺术所用到的演奏技巧。柔和典雅是南派笛曲特点,乐曲常用C调D调曲笛演奏。在竹笛技巧运用上,特别注重气息技巧与手指技巧的运用。舌技巧的运用则较少,常见为乐句的开头做轻吐音,乐曲中不会有连续的吐音和频繁的用舌。在南派竹笛传统演奏技巧中,常用的气息技巧有:控、变、震、泛等,常用的手指技巧有:叠、打、赠、颤。例如《姑苏行》、《鹧鸪飞》等典型南派曲目,就大量运用了这些技巧。由于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南派笛曲大多节奏平稳流畅,旋律常采用级进,连绵不绝,形成南派竹笛艺术温文尔雅,清新隽永、富有内含的艺术特征[1]。常表现江南水乡、竹林水榭的绮丽风光及当地人民温和、淳朴的性格。比如赵松庭的《婺江风光》、詹永明的《西湖春晓》等。

(二)北派技巧

北派笛曲常用梆笛进行演奏,梆笛最初是为梆子戏进行伴奏的,一般是G调或F调,梆笛的音色高亢明亮,穿透力较强。同南派竹笛一样,北派竹笛很大程度上也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在曲目旋律进行中,常采用大幅度跳进,辅以级进,演奏起来酣畅淋漓、热情奔放,演奏技巧夸张且富有感染力[2]。在演奏技巧运用上,舌技巧与手指技巧居多。常用的舌技巧有:双吐、三吐、花舌等。常用的手指技巧是:历、颤、垛、滑。这样手指技巧的运用使北派笛曲的风格性更加突出。例如历音,是快速的音阶进行,在规定的时值内演奏出密集并连贯的一串音符,增强了乐曲的戏剧性。剁音是从高音到中音或低音的快速进行,两音之间跨度很大,一般是六度或七度进行,有时两音距离能达到十度甚至更远,这样大幅度的跳进,使乐曲跌宕起伏、热情奔放。例如《喜相逢》、《荫中鸟》等。

(三)地方性传统技巧

除上文谈到的南北派竹笛以外,还有一些传统演奏技巧不被涵盖其中,那就是音乐风格性较强的地方性传统技巧。从地理位置上讲,这些地区可能属于南方或北方,但当地有其特有的文化背景,并形成独树一帜的音乐风格,使其音乐辨识性极高,风格性极强,在竹笛音乐中,除旋律、节奏之外,最具辨识性的就是传统技巧的运用。

这里以陕西和内蒙古的竹笛音乐为例进行分析。陕西的竹笛乐曲常用技法是“揉音”,这一技巧在其他地区的乐曲中很难见到,所以有它的独特性和典型性,是陕西竹笛音乐中最具特色的技巧。揉音的演奏符号是“U”,它是借鉴胡琴类乐器“揉弦”技巧创造出来的。这一技巧不同于颤音,颤音是手指离开指孔再迅速放下做快速的循环形成两个音的快速交替,而揉音是在一个主音的基础上,手指在这个音的上方或下方做揉滚的动作,手指一般不离开笛身,形成与板胡揉弦相似的音响效果[3]。比如《秦川抒怀》、《秦吟》都用到这一技巧。在这一技巧的基础上,詹永明老师又做了大胆的尝试,创造了掌揉音,并成功运用于《兰花花叙事曲》中。

内蒙古的竹笛音乐多改编自内蒙古民歌、二人台等,如李镇的《大青山下》、《草原的思念》,简广易的《牧民新歌》等。经过比对分析不难发现,内蒙古竹笛音乐中常用技巧也是有章可循的。除常用的气、舌、指技巧外,常用技巧是小三度颤音、赠音和循环换气。这和内蒙古的民歌是有密切关系的,内蒙古绵延不绝的长调常常用“循环换气”去完美诠释,而小三度颤音正是用来模仿长调中的“诺古拉”的,常常用在引子中或华彩的段落,例如《草原的思念》中就大篇幅用到了循环换气,《鄂尔多斯的春天》散板模仿长调的部分用到了循环换气和小三度颤音。“赠音”也叫“送音”一般用在爬山调或二人台改編的乐曲中,例如《大青山下》慢板部分前几个乐句结尾处所加的一个或几个短促的音符。一般做下行进行。

二、现代作品中演奏技巧的创新

从1976年文革结束到本世纪初,竹笛作品在创作与演奏实践上得到进一步融合与发展,一批新的竹笛作品应运而生,随着这一时期竹笛作品的快速更新,竹笛演奏技巧也在很大程度上有了新的发展。这一时期从竹笛作品来看有三个较典型的特征:一是南北两大竹笛流派在乐曲创作风格与演奏技巧上大規模的融合。二是大量外国作品被改编移植。三是突破竹笛演奏家创作的局限,学院派作曲家参与竹笛创作,一大批运用现代作曲技术手法创作的笛曲诞生。这三个主要特征使竹笛技巧的演化与创新成为必然[4]。

(一)南北技巧的融合

文革后尤其改革开放以来,音乐文化的频繁交流使南北派演奏技巧的界限逐渐模糊并呈现出大融合的趋势,即这一时期创作的乐曲既有南派竹笛常用技巧,又常常用到北派竹笛常用技巧。如创作于1976年的《春到湘江》 就将南北派竹笛演奏技巧合理利用,在乐曲引子部分用到了轻吐音、倚音、波音等技巧,接下来的慢板与快板部分常用到的技巧有倚音、颤音、双吐等,从音乐表达内容与音乐素材来看,此曲运用了湖南花鼓戏的音乐元素表达了湖南山青水秀、民风淳朴的美好景象,但从演奏技法来说此曲突破了南派竹笛技巧的一贯传统,将北派技巧很好地运用融合。像这样的乐曲还有《婺江欢歌》等。

(二)外国作品大量移植对竹笛技巧的革新

外国乐曲的大量改编移植也使竹笛的演奏技巧有了新的突破,使竹笛的演奏技巧既能演奏以中国五声调式为基础的乐曲又能演奏以大小调为主的西洋音乐。演奏技巧上已经甩开了南派与北派的束缚,而是在遵循原曲风格的基础上,加入竹笛的技巧使西方的乐曲用竹笛演奏出来更有特色与可听性。在改编和移植的过程中,改編者的二度创作对原曲竹笛技法的使用起着决定性作用。外国作品的改编大大丰富了竹笛作品的题材,进一步使竹笛独奏作品得以发展,在竹笛技巧方面也有了重大的突破与革新,例如外国作品中大量的半音阶连续进行,使竹笛演奏者不得不继续提高自己的技艺并不断学习。这一类的作品有《云雀》、《霍拉舞曲》、《野蜂飞舞》等。

(三)现代作品中演奏技巧的创新

现代作品的诞生,是竹笛技巧得以创新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前多是作曲者即演奏者,他们缺乏广泛的理论支持。而这一时期大量专业作曲家开始进行竹笛作品的创作,运用现代作曲手法所创作的竹笛作品产生,这类作品大多打破了竹笛传统曲目的模式,作品多以无调性、十二音体系为主,加入现代人类新的审美观点。在演奏技巧上则出现了大部分创新技巧,这些技巧以模仿特性音色、追求新的音响效果为主,有的技巧被创作出来只用在特定某一乐曲中。如1982年创作的《秋湖月夜》中专门为模仿缥缈的钟声创造的“混振音”,[4]这个技巧在竹笛一个不佳的发音点上,气息迅猛有力的吹出,使笛子发出噪音后马上进行气息控制使其发出乐音。据考证,这一技巧目前只在《秋湖月夜》这一作品中被運用。像这样新创造出来的演奏技巧还有很多,如1989年创作的《牡丹亭组曲》第五部分“还魂”一段中,将人鬼对话的情景用口哨声加笛声所吹出的虚音来表现,营造一种魂魄归来,飘然若现的感觉。朱践耳于1990年创作的《第四交响曲》中,采用了“空吹法”“气声”(模仿风声)。谭盾创作的《竹迹》中有用舌头打击出梆子的效果。用嘴对着吹孔唱实际音高。嘴离开吹孔一点,对着吹孔吹气等。这些技巧甚至没来得及被命名,单纯为了追求某一特殊的音响效果而创作。

总之,中国竹笛的演奏技巧纷繁复杂,正是这些技巧才让竹笛有着非同寻常的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从传统的南派技巧、北派技巧发展到两大派别互相借鉴、融合再到新时期新演奏技巧的创新,大大推动了竹笛艺术的发展,将中国竹笛艺术不断推向新的高潮。演奏技巧是演奏实践的产物,在飞速发展的今天,大众对竹笛艺术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新作品以及作品中技巧的运用要符合大众的审美要求和审美趋势,既不能故步自封,也不可盲目追求个性丢失传统,望本文对于竹笛演奏技巧的论述能为今后竹笛作品及技巧的创新提供可鉴之源。

参考文献

[1]詹永明.南北笛曲风格极其演奏流派[J].中国音乐,1997(03).

[2]詹永明.南北笛曲风格极其演奏流派[J].中国音乐,1997(03).

[3]刘芮冰.浅谈当代陕西风格竹笛艺术——以刘宽忍竹笛曲《秦吟》为例[D].西安:西安音乐学院,2015.

[4]王洁盈.中国竹笛演奏技巧(主要)的发展简述——从独奏曲解读[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14.

猜你喜欢

竹笛技巧创新
My Mother
求数列和的几个技巧
记忆深处的笛声
我的坚守
指正要有技巧
地方高校竹笛教学方法研究
提问的技巧
例谈三角恒等变换的常用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