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老龄化调查与思考

2017-10-14吴楠王广斌潘仲尼

山西农经 2017年11期
关键词:贫困地区

吴楠 王广斌 潘仲尼

摘 要:随着城镇一体化的建设,农村现有青壮劳动力不断减少,农村劳动力年龄比重结构严重失衡,致使贫困地区的农业生产发展一度陷入困境。加快改善农村劳动力结构,对促进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有着现实而深远的意义。通过对国家级贫困县临县农村实地问卷调查,从样本户的年龄构成比例、身体健康情况、收入情况及样本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等情况入手,探索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的实际状况,并提出相应对策,认为需要从政策、收入、农业产业化、公共服务入手、吸引新生代农民回乡就业、留乡创业。

关键词: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老龄化;新生代农民

文章编号:1004-7026(2017)11-0037-07 中国图书分类号:F323.6 文献标志码:A

和城镇相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农业产化化发展较慢,不具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加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空心村”现象愈发突出,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的年龄结构出现严重失衡。积极应对贫困地区人口老龄化,加快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逐步提高农民收入,保障农村基础实施建设,使更多的新生代农民可以自愿回村就业,对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1 农村劳动力老龄化

依照联合国标准,老龄化是指一个地区,年龄60岁以上的人数占这个地区总人数的10%或者该地区65岁以上的人数占到总人数的7%,只要满足其中一点,我们就称这个地区进入到老龄化社会。老龄化趋势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并由此引发了社会的一系列问题。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不仅仅是指60岁以上人口年龄结构比重偏大,而且还包括45岁~60岁人口年龄比重逐年增长,这个年龄段的人口是当前农村经济建设的主力军,对农村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解决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的问题对中国农村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 现状调查分析

2.1 问卷设计与调查目的地的选取

2.1.1 问卷设计。本次调查问卷主要设置了6个部分、34个问题,主要包括家庭人口基本情况,家庭收入情况,居住条件情况,社会保障情况,教育情况,生活水平六个方面。从这六个方面就可以大致了解临县农村现有劳动力的基本概况。

其中家庭人口基本情况分为户籍人数,年龄状况,健康状况,文化程度四个部分。家庭收入来源主要包括農业经营性收入,家庭财产性收入,外出务工收入以及农民转移性收入四个部分。通过问卷调查可以看出,贫困地区农业生产结构是否存在问题,各种收入在家庭收入中所占得比重分别是多少;居住条件情况分为房屋类型,房屋结构,是否危房,是否倒塌漏雨,居住是否满意五个方面;社会保障情况分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国家政策补贴四个方面,这一部分可以清晰反映出农村地区新农村医疗保险的参与率,农民获得最低生活保障的情况,以及国家在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补贴政策的支持力度;教育情况反映出了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生活水平主要从用水是否方便,家里是否通电,道路是否硬化等七个方面来调查了解。

通过这一系列的调查可以全面了解造成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的原因及当前农村的发展现状。

2.1.2 调查目的地的选取。临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地处吕梁连片贫困区,北连接兴县,东直通方山,南与离石区、柳林县毗连,西与陕西佳县,吴堡县隔黄河相望,“山西脱贫看吕梁,吕梁脱贫看临县”,可见临县在山西省的特殊地位。

临县是地域大县,国土总面积2 979km2,仅此于吕梁兴县,属吕梁第二大县,地域面积广阔;临县全县总人口65.07万人,是吕梁市人口最多的县,其中从事农业的人数为58.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90.36%。临县贫困人口多、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贫困发生率高、是全省、全市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截至2015年底,全县有419个贫困村,5.9万户,14.57万名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达25.4%,贫困人口占全市的30.83%(近三分之一),全省的6.38%(約十五分之一);临县还是特色农业大县,依托“8+2”农业产业化布局,建设龙头企业发展基地,打造临县特色品牌,尤其是在马铃薯,设施蔬菜,杂粮,食用菌,林下经济五大特色规模农业产业方面下足功夫,确保农民持续增收;最后,临县还是资源富区,全县红枣林面积54 666hm2,正常年景产量1.8亿kg,是临县的主导产业,被誉为“中国红枣之乡”。由于临县这一特殊的情况,所以本次调查将吕梁临县选为样本县进行实地问卷调查。

确定了临县之后,随后通过走访各相关部门,分析临县各个村镇的经济情况,结合其地理位置,交通设施,教育环境,人口数量等相关指标确定样本村。在整个临县(23个乡镇)范围内共选取了13个乡镇,并分别在每个乡镇随机抽取了1个村作为样本村,同时每个村按照随机等距抽样的方法,选取了20户作为样本户,即采取每村随机等距抽取20户,以保证选取样本的科学性。具体情况如下图所示(见表1和图1)。

2.1.3 调查过程。本次调查主要采取入户调查的方式进行了解情况。在选择的13个样本村中,共调查了260户,641人,累计共发放了650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641份,问卷有效率为98.62%,基本可以反应整体情况。

(1)依次进入样本村。通过开座谈会,听取汇报等形式了解样本村的具体情况,如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种植的主要经济作物,在村里种地农民的年龄结构,农民的社会保障等等,对村里的情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2)选择样本户。在样本村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样本户进行入户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对每户都发放问卷,对样本户家庭的基本情况,家庭收入情况,社会保障情况,教育情况,生活水平五个方面做了仔细记录。

(3)确定有效问卷,整理调查回来的数据。

2.2 调查基本情况分析

2.2.1 年龄构成。通过对13个村641人的实地调查,结果表明(见表2和图2),临县16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占8.11%,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数的34.79%,16至60岁的适龄劳动人数占到总人数的57.10%,占到调查总人数的一大半。其中,15至24岁的青壮年劳动力比例较小,40岁至60的中老年劳动力人数占了绝大部分,潜在老龄化趋势比较明显。

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1985年到2014年间,全国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年龄从最初的32岁增加到37岁,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农村青壮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老年人口增多,老龄化趋势显现。

2.2.2 健康状况。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见表3和图3),被调查样本户的身体情况,健康和病残的占比分别为72.85%,27.15%。身体健康的人数中,只有小部分人愿意留在村里耕田种地,大部分都选择了外出打工,病残人数中除个别青少年先天性残疾,中年劳动力工伤致残之外,基本都为60岁以上的独居老人和空巢老人,并且大多患有高血压,冠心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老年疾病,甚至有一部分老年人常年疾病缠身,卧床不起,身体情况较差,均不具备农业劳动能力。

2.2.3 教育情况。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见表4和图4),样本户的教育程度小学程度占到总人数的63.49%,初中程度占到总人数的23.56%,高中程度占到总人数的7.02%,高中以上教育程度的占到5.93%。其中占总人数87.05%的样本仅受到了九年义务教育,只有12.95%的人数进行了高中及以上的教育。由此看出,贫困地区的农民即使具有农业劳动的能力,但受教育程度的制约,学习能力较差,专业技能薄弱,不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

2.2.3 收入情况。根据汇总数据表明(见表5和图5),农村劳动力的工资性收入占到收入总数的44.71%,经营性收入占到总收入的27.56%,转移性收入占到总收入的27.40%,财产性收入比重较小,仅为0.33%。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之和共占到了收入总数的51.29%。一方面,由于临县自身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人均耕地面积较少,只要有务工能力的人都会为了生计外出打工,获得务工收入,实现生活条件的改善;另一方面,留守的老龄人口只能依靠国家政策和有限的耕地生存,收入较少。这样的收入构成说明临县农村青壮年更愿意外出打工,而不愿意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经营。

同时,在实地调查中我们发现,目前农村里的老龄人口如果想要得到生活条件的改善,除落实国家相关补贴政策之外,主要是通过打零工,去工地上找活干等一些“短平快”項目,增加收入。从长远角度看,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发展不稳定。

2.2.4 农村基础设施与社会保障。根据调查结果表明(见表6),在窑洞中居住的人数占到调查总人数的58.07%,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有一大半都在陈旧的窑洞中居住;37.31%的农村劳动力在平房中居住;只有4.62%的农民在楼房中居住。贫困地区农村整体生活条件艰苦,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在调查的人数中,还有9人居住的房子属于危房,由于房屋修建时间较长,房屋大梁已经压弯,墙壁出现深深的裂痕,下雨天漏雨的情况更是屡见不鲜。农村中有能力,有想法的劳动力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纷纷涌入相邻的县城中去,导致农村中现有的青壮劳动力越来越少,农村劳动力结构出现严重失衡。

2.3 小结

根据问卷调查可以发现,样本户40岁至60岁的中老年劳动力占据了调查总数的绝大部分,潜在老龄化趋势明显,年龄构成不合理;样本户身体健康的人数占样本总数的72.85%,病残人数占到总人数的27.15%,贫困地区劳动力的健康水平总体较差;样本户的教育程度总体偏低,63.49%的样本户是小学程度,劳动力素质较低,学习能力较差;样本户的收入基本以工资性收入为主,占到收入总数的44.71%,农业经营性收入只占到收入总数的27.56%,农业发展滞后,收入比例不合理;农村劳动力的居住水平较差,58.07%的样本户在窑洞中居住,37.31%的样本户在平房居住,仅有4.62%的农民在楼房中居住,居住条件较差,致使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劳动力年龄结构出现失衡。

3 贫困地区劳动力老龄化的原因分析

3.1 出生率和死亡率降低,我国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数量急剧上升,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鉴于这种情况,我国推行了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人口数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1]。据相关文献表明,从计划生育政策开始实行到今天,我国人口数量和原先相比少增长了4亿多人,对人口数量的高增长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追求,他们对孩子的投入成本不断增加,迫于生活的压力,在生育观念方面发生了变化,社会上甚至出现了许多“丁克族”,再加上家长不成熟的教育理念,望子成龙的传统心态,这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口出生率。

1949年建國初期,我国人口平均寿命不到40岁;2000年,这个数值就达到了71.40岁,可以看出中国人口平均寿命得到了提高。经济的高速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人口预期寿命得到了延长。

全国出生率,死亡率的降低,这种现象造成了高龄老人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逐渐提高,随之而来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农村养老问题,空巢老人问题等一些社会问题凸显出来,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同时,在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生活环境有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吃穿温饱不再是人们考虑的首要问题,而是更加注重生活质量,追求生活品质。但随着这一趋势的不断蔓延,老年人的数量还会持续增多,农村劳动力年龄结构不合理现象会更加严重[2]。

3.2 农业产业化发展滞后,无法吸纳剩余劳动力

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效率不断下降,造成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农村人口外流,青壮年逐渐减少,农业生产主体空缺;另一方面农业耕种主要还是以家庭模式为主,科技利用率低,很难形成规模化的经营和发展,农业种植的经济效益不能满足农民对收入的需求,农业收入较低。与国外相比,我国农民身份地位低,农业增收不明显,主要原因是我国仍然保留传统的家庭耕种,制约了土地的经济效益,只有发展规模化农业,实现农业专业化、科技化,将家庭耕种转变为大农场,才能真正实现农业增收。

临县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逐步呈现种养加、产供销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雏形,虽然全县现已拥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00多家,入社带动率达到20%,与吕梁市和全省平均水平相比,规模和数量仍然不足。形成的“中介组织+基地+农户”、“企业+中介组织+农户”利益链较为松散,产品依然为初加工制品,龍头企业带动率依然有限。以马铃薯为例,临县气候冷凉,土质疏松,昼夜温差较大,有利于马铃薯块茎膨大。当地农民一直有种植马铃薯的习惯,种植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且土壤、水质均未受到农药、化肥及工业污染,自然条件较好。但由于种植规模小且分散,耕作管理粗放。形不成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产业化生产格局,并且科技含量少,仍沿袭传统的栽培技术,优种利用率低,品种杂乱退化,影响产量和品质,农业产业化发展比较落后。

3.3 农业经营性收入较低,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

人口流动使得农村实际老年人口比重已超过18.3%。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将不断向城镇转移[3]。从现在到 2050 年,中国农村劳动力人口将从目前的4.43亿人减到约1.8亿人,转移2.63亿人。随着农村年轻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农村总体收入呈不断下降趋势,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由于农村年轻劳动力逐渐减少,高龄人口在农村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上升趋势,愈发加剧了农村老龄化程度的速度。

临县地势起伏较大,地形支离破碎,沟壑纵横,而农村更是山高路远沟深,交通落后,信息闭塞。调查得出,经营性收入在人们总收入中的比重较小,人们的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工资性收入。在临县,以种植玉米和马铃薯为例,山地搭平地,灾年搭丰年拉平计算,一年每667m2可以产出玉米450kg,马铃薯600kg,不算自己每天吃的,按全部售出计算。玉米每年的平均价格0.7元每斤左右,马铃薯每年的平均价格按500g1元。不算人工费用,再减去施用的化肥,喷洒的农药,机器春耕秋收的费用,农民其实是挣不了多少钱。而去城市里打工收益就不一样了,即使是一位年龄较大的大叔去县城里看大门,当保安,一个月也可以挣到1 800元,一年就可以拿到至少18 000元。如果是初中毕业,高中毕业的小伙,小姑娘去城里打工则可以拿到更高的收入,每年的收入至少可以达到两万元。此外,政策导向也驱使农村大量劳动力发生转移。临县地处吕梁连片贫困区,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农村富裕劳动力也相应较多。在“十三五”期间,临县提出要把护理护工培训作为提高农民收入,改善人们生活水平重要举措。截止2016年初,护理护工培训人数总计2 191人,已经参加工作的有973人,就业率达到44.41%,使大量专科本科毕业生,适龄农村剩余劳动力,打破原有陈旧的思想,逐步走出大山,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但是也暴露了一些问题,由于护工护理这一措施的推行,造成农村大量优秀剩余劳动力流失,加剧了农村年龄结构失衡,阻碍了农村的进一步发展。

3.4 城镇化极化作用加剧,空心村现象严重

从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东南沿海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率先富裕起来,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社会上一度涌现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城镇化一体化发展成为经济建设进程中不可逆转的趋势,加之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在城镇化背景下变的松动,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劳动力选择去城市寻找就业机会,造成了农村人口大量迁移。再加上农产品供给矛盾愈发严重,农村生产成本逐渐增加,农民应对风险能力弱等等原因,都推动着农村年轻人走出大山,涌向城市,朝着梦想努力打拼。

和农村相比,城市无论在经济收入,交通设施,城市建设,医疗保障,教育水平,购物资源等方面都有着农村无可比拟的优越条件,而且随着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城市的极化作用越来越明显。农村开始留不住年轻人,“离乡不离土”的现象不复存在,“离乡又离土”成为大多数年轻人的选择。他们在城市生活过之后,选择在城市定居,实现自己的长远发展,致使城镇化极化作用加剧,农村开始出现“空心化”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包括推力和拉力两个方面的作用。其中推力是指农村生活条件较为封闭和落后,生产条件也单一,这些因素推动着青壮劳动力向城市中转移;拉力是指便利的城市生活对这部分人极高的吸引力,两方面的因素共同导致“空心村”现象更加严重。

4 改善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的对策

4.1 制定相关政策,积极应对农村劳动力老龄化

农村地区的人口老龄化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和制度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自然而然产生的,也是目前农村重大社会问题之一,我们必须采取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处理。对于人口老龄化,我们要清晰的认识到,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不能只强调老龄化给农村地区带来的负面影响,也要看到老龄化的积极作用,理性的看待老龄化问题。

国家和地方应该制定相应政策,积极应对农村老龄化这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坚持保障和改善老年人民生,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基层政府的养老服务供给能力,增加农村老年人的福利待遇。加大对广大年轻的农村青壮年孝亲敬老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年轻人继承养老助老的优秀传统文化,从思想上为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有效解决提供支持。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引导农民积极加入养老保险的缴纳中,提高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率,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使老年人的基本医疗能够得到切实保障[4]。

4.2 提高农民收入,为新生代农民回乡就业创造环境

4.2.1 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发展。在“十二五”时期,国家提出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村事业发展的中心任务,让农民的钱袋子不断鼓起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的发展已经由总量不足的矛盾变为结构性不平衡,农业生产成本逐年增加,但产量却没有明显提高,农民收入的增长幅度不仅没有上升反而有下降的趋势,农业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

对临县来说,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针对本土产品进行不断创新,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优势。以临县马铃薯为例。临县的马铃薯并不是市场占有力不足,而是没有针对市场生产相应的产品。需求量少,价格低,利润小的低端产品供过于求;需求量大,价格高,利润大的中高端产品,供小于求。在这种情况下,农民种植养殖应该重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减少低端产品,无效产品的生产,根据市场的需要,增加需求产品的供给,对农产品的质量进行严格把控。同时要发掘马铃薯的其他潜在优势,如在工业应用领域,造纸,化工,建材等领域可以用马铃薯来作为添加剂,稳定剂与增强剂。努力打造类似于“岚县的108道土豆宴”这些具有独特品牌优势的产品。通过发掘马铃薯的附加值,提高农民的就业率,增加农民的收入。

4.2.2 发展“农旅”融合等特色产业。要想解决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发展农村地区的经济是最根本的问题所在,只有农村地区的经济状况得到稳步提高,农民的收入有了切实保障和增收,农村地区的老龄化问题才可以得到有效解决[5]。

临县有着丰富的红枣资源,被称为“中国红枣之乡”,全县的红枣林面积达到54 666hm2,正常年景产量1.8亿kg,是临县的主导产业。由于农业产业链短,红枣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明显,导致红枣产业并没有真正的给当地的老百姓带来福祉。为此,我们要加快临县农业产业化的步伐,建立红枣产业链条,启动有机红枣基地建设项目,对红枣产业进行转型和升级,将特色产业的发展走向国际化和市场化。

临县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著名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碛口景区就位于临县,它包含有碛口古建筑群,峡谷水雕地貌,麒麟滩浴场,红枣林等,而且近几年临县还精心打造了一条沿黄公路旅游观光区,每到旅游旺季都会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除此之外,临县还修建了大量的人文景观,这些景点也很有欣赏价值。如天然码头大同碛,常被选为外景拍摄地的碛口古镇,保存完整明清古建筑群(黑龙庙,西湾民居),极具地方特色的伞头秧歌,临县道情等。同时,临县还是红色革命老区,可以通过发展旅游产业改善人们的生活状况,提升人的生活水平。

4.2.3 推动农业產业化发展。要想改变农村农业经营性收入低的现状,必须要突破农业经营规模分散,规模小的限制。根据临县特有的自然条件,要因地制宜的发展临县独有的农业产业化。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1)临县属于半干旱地区,地质以碱性土壤为主,同时临县热量充足,可满足枣树种植所需的光照,对于红枣的发展十分有利。因此临县红枣营养丰富,含糖量高,深受大家的喜爱。对此,临县可以大力发展红枣产业以此来作为农民增收的主要工程,以红枣产业为核心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建设红枣标准化示范园,推进以本地红枣产业为主体的一体化产业发展。同时努力打造临县肉牛,肉羊生产基地,加大投资力度和宣传力度,建设万头奶牛基地及鲜奶加工项目,发展规模种羊场,提高临县肉羊存栏力。加强对临县农村现有核桃林的防护,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继续发展规模核桃林的种植。

(2)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在政府的引导下,引进相关技术人员,对红枣,马铃薯,核桃,蔬菜等产业的生产过程实行标准化,逐步提高产品质量。成立红枣质量检测中心,对产品实行质量监督。

(3)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基层政府要鼓励农村中相对富裕的农民将土地进行托管,或者通过土地入股等形式对土地进行流转。在农村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比如农村专业合作社,同時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以此来促进农民增收。

4.3 提高农村公共服务,保障新生代农民留在农村

4.3.1 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贫困地区农村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压力,要不断完善农村相关设施的建设,如农村幸福院和日间照料中心等。为留在农村里的留守老人,孤寡老人提供精神和物质上的保障,尽可能的让每个老人安享晚年。我国农村里的大多数老龄人一辈子都几乎在地里干活,把时间花费在了田野,把汗水洒向了土地,把精力投入到了农村,很少拥有其他的兴趣爱好。年老后的他们并不需要物质上帮助,更多的是需要孩子们的陪伴。在这种情况下,各地政府应该多以社区,村镇为单位,定期的开展多式多样的适合老年人的娱乐活动,比如现在流行的广场舞,以此来吸引农村老年人积极参与其中,丰富他们的晚年生活,为老年人的生活增加乐趣[6]。

4.3.2 农村教育与医疗建设。就目前而言,农村的教育环境较差,大多数农村里的学校,修建时间长,课桌,板凳陈旧。最为关键的是农村的教育资源匮乏,现有的老师都是年龄较大,思想比较陈旧的村中教师。学校里只设置了最基本的学科,不能激发孩子们的热情,不利于孩子兴趣的培养。教育专家曾经指出,孩子在3~7岁之间受到学前教育对孩子一生的成长都是至关重要的,由于农村的育观念落后,农村学前教育的缺乏,孩子们的学前教育得不到保证[7]。因此村镇应该加强教育设施建设,提高老师们的专业能力,引进外来优秀的教师,逐步提高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努力保障农村的孩子也可以接受和城市一样同等的教育,争取达到城乡教育平衡发展[8]。

此外,农村就医环境较差。要加大对医疗卫生条件的资金投入,购买国内外先进的医疗设备,提高农村卫生所的医疗专业化程度。同时要提高乡村医生的待遇水平,多给予卫生所的医生出去交流和培训的机会,提高医疗专业水平。吸引县城里杰出的医生到当地农村工作,提高农村医生的整体素质,发挥先进模范作用。另外,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政策的实施,各级乡政府要简化报销程序,努力实现无论农民在哪家医院看病都可以进行费用报销,普及异地报销政策[9]。最后,当地卫生主管部门要提高监督能力,对发现的不良行为,要加大惩罚力度,为农村医疗事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使农户可以真正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营造良好的就医环境。

4.3.3 农村养老保障体系。首先,基层政府要根据每个村的具体情况制定最基本的适合具体农村的养老制度实施方案,提高农村地区人们对养老保险的参与热情,争取每个人到规定的年龄,都可以领取到养老金。并且完善对农村养老保险经办服务体系的建设,简化办事程序,并对相关办事人员进行培训,挑选有素质有耐心的服务人员,让老年人都能在愉快的环境中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其次,要逐步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对于农村贫困地区适当的调整医药手术报销比例,对特殊病情的病人要放宽政策,完善缴费参保政策,实行医疗保险全国联网和异地就业结算的方式,医药手续要不断的进行简化和快捷,同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调整养老保险的缴费额度,并对一些特大疾病给予医疗补助。最后,应该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适合农村的长期医疗护理制度。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滞后性,农村的失能老人,残疾老人,高龄老人,无儿女抚养的老人居多,贫困地区老年人的医疗护理成为当前的重大任务。政府可出台相关政策,与保险公司加强合作,鼓励各大保险公司适时推出适合农村老人的护理保险产品和服务,以此来满足老年人长期的生活需求。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渐完善,在农村人们的就业机会日渐增多,新生代农民也会放弃外出打工的机会,开始考虑选择留在家乡发展,这样就可以使农村劳动力老龄化问题从根本性得到解决,也可以减少政府的负担。

参考文献:

[1]汤波.农村老龄化现状分析及思考[J].农民致富之友,2016,10:6.

[2]何小勤.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研究——基于浙江省农村的调查[J].人口与经济,2013,(02):69-77.

[3]杨丽君,王玉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经济学分析[J].农村经济,2010,06:115-118.

[4]沈茂英.四川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与农村政策调整[J].西北人口,2013,(01):90-95.

[5]高洪洋.四川省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的现状与趋势[J].农村经济,2012,(12):95-99.

[6]林本喜,邓衡山.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土地利用效率影响的實证分析——基于浙江省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J].中国农村经济,2012,(04):15-25+46.

[7]陈昱阳.中国农村老龄人口经济供养与福利制度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8]何福平.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J].求索,2010,(11):74-76.

[9]李旻,赵连阁.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形成的影响——基于辽宁省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0,(09):68-75.

[10]张艳虹,卫龙宝,高叙文.农户人力资源变迁对家庭收入的影响——来自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证据[J].西北人口,2017,(02):9-17.

[11]汪徐.安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7,(06):1169-1172.

[12]许永钦.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综述[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7,(03):152-155.

[13]陆益龙.后乡土中国的自力养老及其限度——皖东T村经验引发的思考[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1):11-19+144.

[14]陈敏丽,汪徐.劳动力老龄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以河南省為例[J].山西农业科学,2017,(01):146-150.

[15]范东君,朱有志.农村劳动力流出对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影响探究[J].西北人口,2012,(03):104-109.

[16]李宗才.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研究及对策[J].科学社会主义,2007,(06):120-122.

[17]何雄伟.江西省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对策研究[J].老区建设,2010,06:25-26.

[18]郭飞,夏建军,韩振芳.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的研究[J].农业经济,2015,11:78-79.

[19]张义烈.和谐社会视域下的“农二代”市民化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17-21.

[20]田桂芬.“农二代”大学生返乡创业的障碍及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13,03:87-89.

[21]彭振芳,南守宇.论“农二代”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功能[J].人民论坛,2015,17:130-132.

[22]黄国华.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因应——来自全国29个省市的经验数据[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71-77.

[23]李崇慧,王永平.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基于贵州长顺县凯佐乡调查实例[J].贵州农业科学,2011,04:208-211.

猜你喜欢

贫困地区
比亚迪集团扶贫
三部门发文鼓励政府 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人社部: 深度贫困地区失业保险金将上调
贫困地区如何迈向富裕之路
河北继续加大贫困地区招生力度
中国贫困地区儿童营养及家庭养育状况
贫困地区金融“集结号”
刘延东:为贫困地区孩子开启健康成长实现梦想的幸福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