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析《格尔尼卡》

2017-10-14郜歌

神州·中旬刊 2017年9期
关键词:格尔尼卡艺术语言艺术形式

郜歌

摘要:优秀的艺术作品所蕴涵和传达的情感,决定着作品能否令观者感同身受。毕加索创作《格尔尼卡》的时代背景决定了该画的独特之处,在二战的背景下,这幅充满情感、触动人心的作品以立体主义的形式描绘了在法西斯兽行下,战争带给人民的惊恐、挣扎和痛苦。更是他艺术生涯中一件独特的代表性巨作。

关键词:《格尔尼卡》;艺术形式;象征寓意;艺术语言

油画《格尔尼卡》,是毕加索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此画用了象征和暗喻的表现方式处理画面,并结合了立体主义、和超现实主义风格,通过超越时空的画面组织关系,和黑白灰三种色调组织画面,错综复杂的黑白灰色调和块面关系营造了一种阴郁、恐怖的气氛,不规则的线条交织来表达战争带给人类的支离破碎的苦难、恐惧及受难者的同情。

一、《格尔尼卡》背后的故事

《格尔尼卡》,毕加索作,1937年,布面油画,305.5×782.3厘米,普拉多博物馆藏。作为立体主义开山鼻祖毕加索在接受了西班牙共和国的委托,为巴黎世界博览会的西班牙馆创作一幅装饰画。没想到在构思期间,发生了“4月26日事件”,德国法西斯的空军,悍然轰炸了西班牙北部巴斯克的重镇格尔尼卡,德军三个小时的轰炸,死伤了上千的无辜百姓,使格尔尼卡化为平地。德军的这一罪行激起了国际舆论的谴责。当这一消息传到毕卡索耳中,他愤怒不已,饱含激情的以这一事件为题材,只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创作完成了长776.6厘米,高349.3厘米的巨幅壁画“格尔尼卡”。此画以立体主义语言和绘画形式,加上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描绘了在法西斯暴行之下,无辜百姓的惶恐、痛苦和遭遇死亡的悲痛无助,画面里有悲伤欲绝的母亲因痛失襁褓中爱子的仰天痛哭,有血腥恐怖的牛头露出的鬼魅狰狞之笑,象征着受苦受难的西班牙人民的一匹老马悲凉的哀鸣,有倒下的战士、折断的剑、被践踏的鲜花、断裂的肢体……画面通过种种场景表现了战争所带来的苦难,画家借助妇女手中的一盏油灯,通过灯光像锯齿般射向四面八方,以此来向世人揭露这一罪行。当这幅画在法国巴黎展出之后,反响非常强烈。同时在挪威,英国,美国等进行了巡回展出。在德国占领法国期间,毕卡索不向恶势力低头,不为利诱所动,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他是通过自己的绘画来向敌人宣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二、《格尔尼卡》的艺术形式

1、构图

拉斐尔曾说“毕加索来到这个世上就使世界大吃已经,他把世界翻了个个儿,并赋予他新的眼睛”。也有人这么说“上帝第六天造人,第七天休息,第八天造毕加索”毕加索开创出来的新风格,打破了传统绘画思维,初次看到《格尔尼卡》时候,会觉得画面杂乱甚至于支离破碎。但仔细回味,画家正是借此来表达在狂轰滥炸下居民四处逃散躲藏,惊恐无比的心理处境,这幅画的构图形式非常大胆,自然。从左至右分了三个部分,第一段突出显示了公牛的形象;第二段强调受伤挣扎的马,其上方那盏耀眼的电灯看起来好似一只惊恐、孤独的眼睛;第三段,最显眼的是那个举着灯火从窗子里伸出头来的“自由女神”;形成了一个金字塔式的三角形构图,左右两边的画面既完整又独立,画面中心的那匹刺伤的老马,仰着头挣扎着,伸长了脖子,舌头像短剑般从口中伸出,像怒吼、像反抗、像挣扎,三角形的两个底边分别安排了一只手和一只断脚,取得一种稳定感。画家将这一幅幅动态的画面呈现出来,像纪录片引导着观看者去参与和体验这场战争。在此画中经常看到的眼睛,不仅强化了画面的节奏感,同时也将惊骇、哀伤的神情表达的淋漓尽致。然后主观地重新组合,构成画面,以追求物象形态的动感、变化。画家采用抽象的立体主义手法,以寓意和象征的手法揭露了法西斯的暴行,这些超时空的形象组合蕴含了画家对战争的控诉和抗议。

2、色彩

毕加索的画,有些色彩柔美,有些用黑色勾画出鲜明的轮廓,显得难看古怪,但是这些不同风格的画启发我们的想象力,使我们对世界的看法更深刻。《格尔尼卡》这幅画,毕加索采用了分解立体构成法,仅仅用了黑白灰三个色调,全画充满了阴郁的调子和恐怖的场景,处处彰显着悲剧氛围。而从从语言上的相近我们可以发现:灰色(Grau)也就是恐惧(Grauen)、残暴(Grausen);古语中“令人憎恶的人(greulicher)”指“恐怖的人(grauβlicher)”,人们“害怕(grault)”“令人恐惧的事物(Grauenhaften)”。

正如其他色彩一样,人们的感受因灰色的出现而遭破坏;所以“灰色(Grau)”是“残忍的(grausam)”。在支离破碎的黑白灰色块中,散发着无尽的阴郁、恐惧,折射出画家对人类苦难的强大悲悯。画面中牛的形象被涂成了深色以衬托怀抱死去孩子的母亲的形象,而牛的尾巴却又逐步明亮起来,产生了一种色调的渐变和对比关系。右边女子的双臂伸向天空,在黑暗色调的映射下,显得更为突出,似乎是在无边的黑暗和绝望中发出的呐喊。

三、象征寓意

畢加索作为立体主义领军人物,虽然热衷于前卫艺术创新,然而却并不放弃对现实的表现,他说:“我不是一个超现实主义者,我从来没有脱离过现实。我总是待在现实的真实情况之中。”毕加索自己曾解释此画图像的象征含义,称公牛象征强暴,受伤的马象征受难的西班牙,闪亮的灯火象征光明与希望……。当然,画中也有许多现实情景的描绘。画的右边,一个妇女怀抱死去的婴儿仰天哭号,她的下方是一个手握鲜花与断剑张臂倒地的士兵。画的左边,一个惊慌失措的男人高举双手仰天尖叫,离他不远处,那个俯身奔逃的女子是那样地仓惶,以致她的后腿似乎跟不上而远远落在了身后。这一切,都是可怕的空炸中受难者的真实写照。

四、艺术语言

这幅画里,毕加索还是以立体主义独特的造型语言,已剪贴画的形式来呈现。但是画中剪贴的视觉效果,并不是以真正的剪贴手法呈现,而是通过绘画的方式表达,一块叠着另一块的“剪贴”图形,虽层层叠加但并不重复、累赘。黑、白、灰三色简约醒目的突出了画面的紧张恐怖的主题思想。

毕加索一生创作了上千种风格迥异的作品,有时候他绘画方式比较写实,有时候却比较疯狂,趋向于中国画的写意,有时候他极力去还原真实,有时候却又把现实撕得粉碎,他的这种破坏力,反倒赋予画面一种张力,他渴望解剖有形的世界,不仅把眼睛所能看到的东西表现出来,而且也能把我们的思想深层领域也表现出来。他的画面极具感染力,给观者提供了无限宽广的想象空间。endprint

猜你喜欢

格尔尼卡艺术语言艺术形式
《格尔尼卡》挂毯“重返”联合国
战争之殇——《格尔尼卡》
童话改编动画电影的模式演进
浅析形式美在装饰画中的重要性
潮汕民间美术文化艺术形式举隅
初探桂林本土画家山水画艺术语言的形成
民族地域性版画的可行性发展
格尔尼卡七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