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格尔尼卡七十年

2007-05-14徐迅雷

杂文选刊 2007年18期
关键词:法西斯杰作毕加索

徐迅雷

格尔尼卡,格尔尼卡,七十年前的格尔尼卡。那一场人类的灾难,也是对艺术家的考验。

1937年4月26日,那本应该是“人间四月天”,德国法西斯空军恣意轰炸了西班牙历史名城、风光旖旎的小镇格尔尼卡,当时恰逢集市,两千名无辜平民丧生,格尔尼卡被夷为平地。这一事件震撼了全世界,也震撼了毕加索。愤怒的画家毕加索,挥笔创作了大型油画《格尔尼卡》;七十年过去,这幅杰作已经成为警示战争灾难的文化符号之一,也使格尔尼卡的悲剧永远留在了人类伤痕累累的记忆中。

画面里没有飞机没有炸弹,却聚集了残暴、恐怖、痛苦、绝望、死亡和呐喊。被践踏的鲜花、被断裂的肢体,嚎啕大哭的母亲、仰天狂叫的求救,断臂倒地的男子、濒死长嘶的马匹……这是对法西斯暴行的无声控诉,撕裂长空。画家以半抽象的立体主义手法,以超时空的形象组合,打破了空间界限,蕴含了愤懑的抗议,成就了史诗的悲壮;在支离破碎的黑白灰色块中,散发着无尽的阴郁恐惧,折射出画家对人类苦难的强大悲悯。

面对痛彻心扉的人间惨剧,不同的艺术家有不同的反应:格尔尼卡被法西斯空军轰炸,就是给了艺术家们一道无声的考题。有没有慈悲的情怀,就是能不能触动心灵创作的前提。毕加索说:“我是依我所想来画对象,而不是依我所见来画的。”当时侨居巴黎的毕加索,受西班牙政府委托,正准备为参加巴黎国际博览会的西班牙馆创作绘画作品。德军轰炸格尔尼卡的消息传来,毕加索震怒了,他就以格尔尼卡被轰炸为题材,依他所想来为西班牙馆作画,将法西斯惨无人道的罪行彻底曝光在世人面前。艺术的创作者,是必须悟透艺术真谛的。就像中国漫画家丰子恺所说的:艺术不是技巧的事业,而是心灵的事业。

《格尔尼卡》问世后,曾在一些国家展出,受到爱好和平者的高度评价,毕加索也因此备受世界人民的尊敬。佛朗哥独裁统治时期,《格尔尼卡》无法在画家的祖国展出;直到1981年,《格尔尼卡》才回到西班牙,实现了毕加索的遗愿。在巴黎毕加索艺术馆。曾发生了一件小事:一天,一些德国军人来此参观,毕加索发给他们每人一幅《格尔尼卡》的复制品:一名军官问毕加索:“这是您的杰作吗?”毕加索回答:“不。这是你们的杰作!”

真正的艺术是对蒙昧野蛮的反动,是向人类未来流动的思想。在毕加索这一杰作诞生之后,《格尔尼卡》先后被改编成了电影、戏剧;英国艺术界评出二十世纪五件最具影响力的艺术作品,《格尔尼卡》因为强烈表达了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成为其中的一件。罗曼·罗兰说:“最高的艺术,名副其实的艺术,决不受一朝一夕的规则限制;它是一颗向无垠的太空飞射出去的彗星。”《格尔尼卡》就是这样一颗穿透人类心空的彗星。

人文、人性、人道,是真艺术的基本底色。在毕加索眼里,战争意味着屠杀、混乱和悲惨,意味着给人类带来死亡和荒芜、绝望和恐惧,所以他反对战争,希望和平安宁,他画的《和平鸽》就是《格尔尼卡》的另一个侧面。“艺术并不是一种单纯的娱乐、效用或游戏的勾当。”黑格尔在他的《美学》里,对艺术有深刻的阐释,“艺术的价值就在于借助外在的物质形式,显示出一种内在的生气、感情、灵魂、风格和精神,此乃艺术作品的意蕴。”毕加索的艺术具有的正是这样的灵魂风格和情怀精神。

也是春天的四月——1973年的4月8日,毕加索在法国逝世,享年九十一岁。毕加索被誉为二十世纪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西班牙画家。在格尔尼卡七十年之际,让我们向毕加索、向《格尔尼卡》致敬。

[原载2007年第7期《四川文学》]

猜你喜欢

法西斯杰作毕加索
毕加索的厨娘
毕加索:像孩子那样画画
难得的生日礼物
看不懂没关系
赏工艺,看杰作再现
杰作武器公司MPA 6.5BA狙击步枪
《科利亚的木匣》(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关注历史中的人与课堂中的人
法西斯是一种刑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