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研究的述评

2017-10-14闫博

魅力中国 2017年23期
关键词:述评当代大学生认知

摘要:本文以当代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为研究对象,收集了近10年来学界对于该问题的研究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整理和总结。笔者从当代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认知的途径及目的、认知程度、认同程度和提高认知的方式四个方面入手,力求全方面的概括出当代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认知;述评

The Research Review of College StudentsCogni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YANBo

(Hai Yuan College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ty,Kunming Yunnan 650102)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research and summarize the information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cogni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in the past 10 years.We concludes that four aspects as the cognitive approach and purpose, cognitive level, cognitive recognition and the way to improve cognition to sum up all factor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Traditional culture; Cognition;Research review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灵魂”,是烙入中华民族骨髓里的基因。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然而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涌入和冲击,使得传统文化在以90后为主的大学生中出现了文化失衡的现象。越来越多的年轻大学生对于自身的传统文化认知程度低,认知能力差。有人直接形容这些大学生是“吃的是薯片、用的是芯片、看的是大片、穿的是名牌。”[2]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也是实现“中国梦”和民族复兴的主力军,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大有益处的。

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1840年以前是中国文化。”[3]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等相关问题一直是学界关心的话题。目前全国很多院校针对本校大学生都纷纷开展了相关的调查研究。相关研究趋势可以概括为:1.研究课题较多,研究思路较广。随着21世纪国家的复兴,国学热的兴起,相关研究的课题非常多,相关论文数量丰富,单以中国知网为例收录的相关论文就有268457篇之多。2.研究范围逐渐扩大,研究对象日益细化。近年来,对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的研究,也从初期的泛泛而谈,范围逐步扩大,对象日益细化,各地都出现了结合地域、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的论文。3.研究方法多样,研究成果显著。针对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度的调查研究方法多样,取得的成果也非常显著。在研究方法上坚持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际、静态和动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和梳理,认为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认知的方式的调查,包括:认知的途径及目的、认知程度、认同程度、践行的方式等;二是导致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认知缺乏原因的分析,如:西方文化的冲击、理性信念的缺失、学校、社会的不重视等;三是提高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认知方法及对策的总结。如:学校教育为主,社会、家庭为辅。以课堂、电视、广播、网络等为媒介加大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做到入心入脑。下面逐一进行分析。

一、认知的方式

对于认知方式的研究是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认知研究的重点,相关的论文论述都非常详细。主要包括:认知的途径及目的、认知程度、认同程度、践行的方式等几个方面。

(一)认知的途径及目的。通过相关的问卷调查,大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途径主要包括:课堂、讲座、电视电影书刊、父母长辈、展览、网络、广播、剧院、游戏。如:杨燕在《理工院校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认知情况调查》一文中指出“理工院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最主要方式是学校教育(40%)。然后依次是通过课外阅读(30%),网络媒体(45%),家庭教育(10%),以及日常生活体验(5%)等渠道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4]在《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现状调查与思考》一文中指出:“大学生获得传统文化相关知识的途径很多,根据问卷调查所得,有65%的同学主要通过课本知识了解传统文化相关知识,17%通过长辈讲述了解,还有17%同学通过网络媒体等方式了解,1%的同学通过其他途径了解。”[5]通过研究数据来看,大学生的自学能力较高,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渠道主要是通过阅读相关的图书典籍获得。课堂教育在对于传统文化的教育方面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通过电脑、手机登新兴媒体来获得传统文化的知识。所以,在今后大力普及传统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应重视对于新兴媒体的利用。涉及到大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目的这一项,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学习、了解传统文化是对于自身修养的一种提高,可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仅是为了应付学校的相关考试。

(二)认知程度。大多数的研究论著中都表现出了对于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度的担忧,情况不容乐观。如:《90后大学生传统文化认知现状调查》一文中指出“此次调查的问卷中设置了3道试题,包括对历史人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及现代传统文化元素应用的考查。整套问卷中只有这三道客观题备有标准答案。然而这3道题,每题的正确率均不足30%,三题全部答对的学生仅占3.5%。学生在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上所显示的态势令人堪忧。”[6]吴小燕在《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的调查与思考》一文中,通过数据分析也发现“认为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教育在社会上的认知程度‘很低的大学生占6%;‘比较低的占24%‘一般的占30%;‘比较高的占25.9%;‘很高的占14.1%。”[7]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括面非常广泛。如:传统文学知识、古代哲学思想、民俗文化、传统技艺(音乐、绘画、武术、节日、饮食、娱乐等)。在《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分析与教育世家探索——以河套学院为例》一文中,作者进行了相关调查“在‘你清楚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哪些吗?只有18%的学生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有69%的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至于中国传统文化到底涵盖哪些内容,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你感兴趣的或是认同的有哪些? 中,有58%的学生对诗词曲赋、民族音乐、国画书法感兴趣,而90%的学生对射覆、酒令、灯谜、歇后语不了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释道(儒家、佛家、道家)的三大思想精神方面,只有18%的学生知道并能够区分三者观点,有61%的学生只是了解大致思想,但不能完整的描述。对于中国最著名的四大名著,没有学生全部看过,有33%的学生只看过其中的一两部。对于行书、草书、隶书、篆书等一般的书法字体,只有6%的学生(文史类居多)能看出是哪些名家的字体,并对中国书法史有一些了解,46%的學生只能勉强区分。对中国传统礼仪,只有8%的学生非常了解并能熟练运用,64%的学生只能简单运用。”[8]可见,多数大学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存在程度浅显、范围窄的问题。endprint

(三)认同程度。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态度总体上而言呈现喜忧参半的局面。如“在问卷中, 我们设计了几组题目考察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问题。当被问到‘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吗,有43.2%的同学回答‘非常热情,有52.7%同学回答‘一般,而只有 3.7% 的同学回答‘较小兴趣。”[9]虽然,当代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度普遍不高,但是大多数大学生还是能够认识到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性。“76%的同学都认为传统文化传承有必要,只有 1%的同学认为没有必要。对于是否愿意学习传统文化,65%很想学习,31%希望学习一些,只有1%认为没有用不学。关于大学生是否需要学习传统文化,85%的人都认为非常必要。学校如果开设传统文化的相关课程,有56%的人表示会积极学习,37%的人表示会尝试学习,只有5%的人表示没有兴趣。”[10]

(四)践行方式。如何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去,也是学界研究的关注点。如,武冉在《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的研析》一文中指出“关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践行情况主要通过对待传统的节日和西方节日的态度及道德标准两方面。关于喜欢传统的七夕还是喜欢西方情人节这个问题,有50%的同学喜欢西方情人节,11%的同学喜欢七夕。对待当下传统节日的态度上,11%的同学认为传统节日只剩下吃喝。10%的同学认为传统节日已经商业化了没意义。只有21%的同学认为很有节日气氛。关于是否会用传统的仁义礼信,忠孝廉耻作为自己的道德标准。有76%的同学会作为自己的道德标准。仍有24%的同学认为传统道德已经过时。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11]

二、导致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认知缺乏的原因

(一)西方文化冲击,多元价值观的涌入。 大学生往往着迷于很多新鲜事物,没有很强的辨别能力,容易受到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的的影响,盲目跟风,对于传统文化的冲击力很大。产生于农耕文明背景下的中国传统文化,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西方文化以“自我本位、自我中心”的意识相态相反。当今社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功利色彩,以追逐利润为中心的市场经济社会,人们更容易接受西方的文化,这就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定滞后性和局限性。“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一个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的社会大境中,多数大学生在坚持自己独立思考、注重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实现的同时,又不忘追求现代化的安逸舒适的生活,而信息的多元化也不可避免地对大学生的思想造成了冲击,促使他们在形成自己的人生信仰前获得更多的思考和选择。中西文化的差异和近代西方文明的广泛传播,往往让人先人为主地把追求‘现代化等同于追求‘西方化,无形中影响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12]

(二)教育理念与教育机制的制约。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应该是在大学生的终身教育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决不能操之过急。然而我国现行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主要是应试教育,使得教育日益功利化, 学校和家长片面追求升学率,而老师在课堂上主要给学生灌输“成功哲学”,培养“听话”的孩子,忽略了传统文化的教授和传承。大多数的中小学生所接受的教育就是一切为了考试,大量的作业与练习占用了了他们的业余时间,他们根本没有精力去接触课本以外的传统文化知识。在面临严酷的就业竞争压力下,各高校只能加强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大学生不得不投入到各种的“考证”潮流中,以应付招聘单位苛刻的挑剔。传统文化知识的讲授,基本上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来承担,缺乏专门的传统文化课程设置,老师所能传授的传统文化知识非常有限,这也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学习。如,《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现状与对策研究——基于安徽省W市S大学的调查》一文中所指出的“由于高等教育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关注,忽視了在精神层面上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的要求!对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培养一定程度上是缺失的,大学生容易成长为功利性的‘职业人,往往也不具备健全独立人格和使命担当"也正是在这样的人才培养理念下,大多高校都比较缺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和传承体系,没有找到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模式!更没有形成常态机制。即使是举办了一些有关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论坛、讲座等学术活动,但因其专业性较强而失去了应有的教育意义。”[13]

(三)学校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是我国传统文化传承的主渠道,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内容单一‘对学生管得太死过多地注重理科学习‘轻视人文教育使整个社会大环境缺乏人文气息、人文关怀。”[14]学校教育中不注重传统文化校园环境建设,缺乏系统性的传统文化讲解,这些都会影响大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热情度。高校教育还存在形成高度行政化的趋势。出于对“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考虑,高校的文科教育极大地被削弱,传统文化教育往往已政治为挂帅,缺乏生动性与形象性,难以吸引学生。

(四)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文化是在长期的社会行为中才能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离不开几千年历史的积淀。对于文化的传承应该有严肃、客观的精神,才能真实准确地展现文化的内涵和魅力。然而当前社会上很多人过于急功近利,盛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甚至在一些影视作品或者小说中也经常渲染这种思想,严重地误导与污染了大众。大学生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学习上的功利思想也越来越严重,觉得学习传统文化中自身的思想文化修养和道德素质没有必要!。社会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对于举办历史文化知识讲座,开展文化宣传,保护文化遗址等方面重视力度不够。除了一些专业的工作者以外,很少有人给予较多的热情和关注。

(五)传播媒介,接受途径的单一。随着科技的进步,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路径也应随之而改变。传播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应该满足每一个独立个体的差异化需求。但是现实中传统文化的传播却很少充分利用这些新载体、新途径。对于大学生而言,课堂学习和书本阅读仍是他们接受传统文化的的主阵地。虽然通过电影、电视也有一些反映优秀传统文化的作品,如《三国演义》和《西游记》等,但更多是一些无厘头的穿越剧、戏说的宫廷剧、网络游戏等, 真正为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开通的渠道相当缺失。endprint

三、提高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认知的方法及对策

(一)从国家层面讲,应建立健全覆盖国民教育各领域的教育管理网络,增设传统文化教育的专门领导机构和专家委员会。“以往对各种教育因素进行简单加总的原因分析及所提出的教育对策,未能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质问题。鉴于此,应着重研究和反思教育制度保障不健全这一根本原因。从根本上解决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弊端:一是把握政府在推进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探讨传统文化教育如何依靠政府的力量来提升战略高度。巩固意识形态的政治方向;二是积极探索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思想教育与礼仪教育并重,师资培养与学生培养相结合。学术研究与教育实践相长的全方位教育模式。此外,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互结合的有效途径的基础上,应当进一步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并行推进的创新教育机制。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与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并行推进。相互促进的教育模式研究,并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之间的互补教育模式。”[15]

(二)从社会层面上讲,要纠正全社会急功近利,轻视传统文化的风气,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从而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大学生自觉学习传统文化。加强相关的理论宣传。

(三)从学校层面上讲,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提高传统文化的教育。一是要营造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氛围。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形的文化力量,无形中影响着大学生的三观。发挥好课堂、图书馆、校史馆、校园网等方式,以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大学生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就在他们身边;二是要经常组织相关校园文化活动、开設相关课程,如:传统戏剧进校园,书法进课堂,国学讲堂等众多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来进行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教育,以此来提高大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从而增加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三是要丰富加强教师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提升教书育人水平。“高校要把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不仅要有完善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也需要有一批既有很高专业造诣,又有深厚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教师,具有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教师能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专业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旺盛的生命力,能够运用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引领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提升文化内涵,用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先进理念,丰富思想和有效方法推进本学科的教育教学研究。”[16]

(四)从传播媒介、途径上讲,要拓宽传统文化的传播媒介和途径,借助新兴媒体使得传统文化的传播更加便捷。“新媒体环境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其软硬件都很成熟,完全可以在传统文化和校园文化的结合中发挥重要作用。手机和网络的普及,使得信息的传递高速、及时,通过校园网络、3G和wifi技术,可将传统文化的知识和信息普遍传播。在某些具有教育意义的时间节点或节日,将优秀传统文化及时展现在大学生而前,可有效加深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同时,利用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对学生进行科学引导,搭建一个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以及学生和社会的多媒体平台,让学生能够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辩论和探讨。通过创造一个优良的校园文化氛围,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表现方式进行参与,从而让中国传统文化得到广泛的接受和认知。”[17]

四、结语

通过分析近10年来学界对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研究,不难发现通过问卷调查大多数大学生虽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抱有热情,而且能够认识到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必然性,但是受到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以及社会大环境的忽视,还有教育理念和教育机制的制约,学校教育的不足,传播理念和途径的制约都影响了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所以,需要国家、社会、学校三位一体,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2016.201.

[2]田建国.薯片、芯片、大片、名牌——青少年教育面临挑战[N].人民日报,2007-5-28.

[3]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3.

[4]杨燕. 理工院校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认知情况调查[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1).

[5]周塘沂,李馨,魏营. 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人之现状调查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4,(20).

[6]白俊杰,李蔓荻,焦楠. 90后大学生传统文化认知现状调查[J].中医药管杂志,2010,(10).

[7]吴小燕.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的调查与思考[J].当代青年研究,2012,(10).

[8]李青梅,李雪莉,王风罡,张瑞坤,包琳. 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分析与教育世家探索——以河套学院为例[J].河套学院学报,2014,(2).

[9]游富英,刘妍,李欣.理工科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程度的调查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0,(12).

[10]金霞. 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态度调查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8).

[11]武冉. 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人值得研析[J].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15,(6).

[12]饶品良. 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现状分析[J].教育探索,2014,(6).

[13]庄化峰,蔡小冬. 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现状与对策研究——基于安徽省W市S大学的调查[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5,(10).

[14]张邈. 如何加强当代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J].文教资料,2009,(1).

[15]孙正林. 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自觉[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8).

[16]任福全,李娟.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略伦[J].装备制造与教育,2015,(2).

[17]阳辉,李燕.新媒体环境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

基金项目:本文系昆明医科大学海源学院课题《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价值观建构中的作用研究——以昆明医科大学海源学院为例》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闫博(1986—),女,内蒙古包头人,昆明医科大学海源学院人文社科部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述评当代大学生认知
现代朱子哲学研究述评
国内三十年语码转换研究述评
当代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当代大学生正义观培育的路径探析
诗歌里的低诉,苍凉中的守望
当代大学生的科学人生价值观念探析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国内科技投入研究现状简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