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师一体化”的高职化工仪表及自动化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017-10-12苏俏俏李青飞
苏俏俏 李青飞
【摘 要】本文从“双师一体化”的要求出发,分析高职高专化工仪表及自动化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学習基础、教学内容及教材、学校政策支持和保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因材施教、因“材”编教、因人成事、因事制宜等教学改革策略。
【关键词】化工仪表及自动化课程 “双师一体化” 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8C-0153-02
化工仪表及自动化课程是高职化工专业学生从事生产与技术开发必不可少的专业必修课,它是利用自动控制学科、仪器仪表学科及计算机学科的理论和技术服务于化学工程的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强的课程。该课程内容知识面广,跨度较大、理论部分抽象,结合了化工原理和自动化控制部分知识。本文按照“两位一体九化”(“两位”即培养对象以生为主,培养目标以能力为主;“一体”即“课证融合,训岗直通”人才培养模式一体化;“九化”是指培养目标能力化、课程设置职业化、理论与实践双交一体化、双证一体化、教学内容模块化、线上线下混合化、课程整体优化、能力训练岗位化、素质培养企业化)的要求,探索基于“双师一体化”的高职化工仪表及自动化课程教学改革。
一、化工仪表及自动化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化工仪表及自动化课程的理论内容比较抽象、枯燥,且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电子电路、自动化控制等理论知识,但化工类专业学生在此方面相关基础理论知识严重匮乏,学习难度较大。部分学生对于数学微积分部分有惧学心理,部分调剂专业的学生如文科类专业转到化工专业的学生,更是觉得涉及微积分的基本控制规律和对象特性与建模等这些内容难以理解。不少学生习惯于被动式的学习方式,不愿意主动思考。而应用型人才既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更要有较强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双师一体化”教师必须因材施教,不应过度深究知识点的推导与原因,而是突出应用导向,由教师教导为主向以学生学为主转变,更加注重知识点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及教材方面的问题。化工仪表及自动化课程的教学内容理论分析所占比重偏大,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实例及实用性内容太少,造成课程内容抽象、难以理解,工程应用性不强。教学与实践“两张皮”,课堂上学的内容学生不会熟练操作。在内容建设方面,内容比较陈旧,部分教学内容滞后于实际,有的内容还是过去的技术。
由于每个学校学生特点不同,学生基础不同,学校配备的教学实验设备不同或者是学校实验条件的缺陷,即使采用一些比较知名的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等优秀教材,有时候也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可以接受里面的知识,不是学校所具备的设备都能与该教材所教学的内容匹配。因此,教学内容也要因“材”编教。
(三)“双师一体化”教师缺乏。所谓的“双师一体化”教师,绝不是“双证书”或“双职称”的简单叠加,而是具有理论教学又具有指导技术操作的“双能力”;既有教师风范,又有企业、行业岗位职业道德思想的“双素质”;既有专业理论与实践知识,又有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的“双知识”;既有面对学生,能够处理好师生关系,又具有面对企业、行业、社会处理人际关系,与人共事的非技术性的“双职业素质”。可以说,“双师型”是一种复合型的教师类型。
高职院校聘请企业一线专家的兼职教师或具备充足的企业和社会经验的专业人才成为专职教师的人数往往满足不了现在高职教育“双师”的缺口。这造成现在部分高职院校招聘刚从学校毕业的教师,即由“学生直接转变为教师”的青年教师,他们缺乏企业经验,又因学校实验设备的缺失,往往只能照本宣科,按照教材上的内容去教书,课堂的生动度、知识讲解形象度和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不如“双师”强。
(四)学校缺少“双师一体化”的政策支持和保障。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提出,要促进校企合作,企业技术人员可以到学校去当老师,学校的老师到企业去工作一段时间,建立一种“旋转门”机制,这种办法发展下去,就可以促使校企一体,建立自己的人才培养基地。但是,由于缺少政策支持和保障,教师教学进修学习仅仅偏重于如何做好PPT、微课、混合式教改等信息化教学和到其他示范性院校学习,教师到企业中去交流学习的政策得不到支持。
“双师一体化”存在困难的原因大致如下:其一,教师到企业进修学习,因高职教师上课工作量太大而受到严重的限制,相当部分高职教师留在学校上课才能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这使得教师到企业培训变得不那么重要。其二,高职教师只有利用暑假时间去企业见习。见习时间过短,企业认为短时间的培训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这导致教师在企业见习既没有给企业创造太多价值,也难以学到更多的东西。其三,教师去企业培养,没有为院校分担课程工作量,学校没有下达相关文件支持教师到企业学习,各级领导也不够重视,这让想去企业见习的高职教师没有保障。其四,送高职教师到生产第一线参加实践锻炼与参加专门的技术培训经费投入不足。因此,学校对于教师去企业学习交流的相关政策不能因陋就寡,而要因事制宜。
二、化工仪表及自动化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因材施教。在化工仪表及自动化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内容应用化。基于“双师一体化”的教学中,应简化或删除微积分的推导过程,突出应用向导,学生可以在应用中理解知识点,建立学习信心。教学内容传播渠道和知识指导方式则采用混合式教学改革的方式,将一元化课堂转向多元并存的教学状态,即传统实体课堂、网络课堂(在线学习)、混合课堂(传统面授课堂与网络课堂相结合、线上学习与线下交流相结合)的多元并存。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模式是通过课内教学和课外指导联动进行;教学评价采用在线答题、技能综合运用等方式;教师教学质量提高方案为学生在线留言、建议,同行评议。学生“学”以混合式学习方式为主;引用应用式与任务式的学习环境;线上线下互动交流。“做中学”而非“听中学”;教学问题即时反馈和教学重难点强化。这改变了传统教学形态下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唯教材是奉、唯权威是尊的消极面貌,学生成为积极的知识获取者和探究者。
(二)因“材”编教。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校实验设备的情况,重新编制教学大綱,并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如因为学生基础薄弱,可以删掉“对象特性与建模”和“基本控制规律”微积分推导过程的章节,突出学会“用”知识点,什么条件下“用”知识点,如何“用”好知识点即可。对于学校实验设备配备不全,如缺少“显示仪表”,而这部分内容一定要有实物才可以教学的,则可以删掉第六章“显示仪表”的内容。整合现有的教材,深度挖掘优秀教材,并调查参考分析现在大型化工厂的仪表及自动控制内容,找出与分析教学内容的难易点,结合化工原理、CAD课程,根据学生的基本特点及理解能力实施台阶式的教学,编制具有本校特色的教材。教材编写应由简易的知识点入手,突出应用和实践,并按层次进行安排,针对化工厂的实际需求,将重点内容和非重点内容进行区分,注重对学生实践性和应用性知识点的考核。在实践的过程中理解理论,根据“实践—理论—实践”的认知规律,最终要求学生能够用理论解释实践操作的原理。
(三)因人成事。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大量的、大规模的技术人才支撑,建设一支“双师一体化”的教师队伍符合我国职业教育现状和需求。这支队伍必须了解高职教育的特点及培养模式,能够把握好“度”,即把握重点和难点;哪些技术必须掌握,哪些技术是当前社会的热点,哪些技术已经过时,等等。只有既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又有很强实践经验,并经过生产第一线锻炼的“双师一体化”教师才能够完成这一培养模式的教学任务。
“双师”教学团队建设的途径一般为聘请企业一线的兼职教师;引进具有企业经历的专职教师;派遣学校教师进企业顶岗实习,培养“双师”素质。采用“六双”(双导师、双职称、双教、双纲、双基地、双证)为导向培养由学校毕业走入本校教学的年轻教师。校内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专任教师与校外企事业单位聘请的专家相互结合来指导年轻教师,鼓励年轻教师进行“双职称”的职称评定,丰富年轻教师的教学设计方式和教学手段,能独立修改或编制实训教学大纲和理论教学大纲,实行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等级证并重“双证制”。
(四)因事制宜。具体如下:
1.关于学生的政策落实问题。打造一线化工复合型、应用型的工匠,政府应积极引导,行业配合指导,校企共建,市场参与运作,建设“教产”融合的公共实训中心,实施“学校—公共实训中心—企业”一线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化工仪表及自动化理论知识的能力、应用能力、判断能力及逻辑思维方面更加突出“用”,而非过于强调理论推导。冲破传统教育思想观念的束缚,做到理论知识重心要下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应变能力、交流能力和创新能力重心要上移,使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更加受到社会和企业的欢迎,真正成为产业转型需求的工匠。
2.关于教师的政策落实问题。“双师一体化”教师队伍的建设,关系到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和相关政府机构必须高度重视。化工企业是自动化生产、管理、服务工作的第一线,让年轻教师到企业去“摸爬滚打”,可以与时俱进地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拓宽他们的专业知识面,增强他们的实干精神,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企业和政府应尽可能为高职教师提供政策上的服务和帮助。
学校应制定“双师一体化”的相关政策,建立与企业有效的合作机制与激励高职教师积极参加企业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对高职教师到企业实践的活动过程和效果进行动态监控,把高职教师到企业的表现和实绩列入教学业绩考核内容,杜绝校企合作中的“作秀”行为。学校各级领导应解放思想观念,创造机会给高职教师走出去,避免闭门造车。针对学校教学工作量的问题,学校可以采取一定的课时量转换的“减负”政策,淡化工作量,如教师到第一线见习,或者教师挂职锻炼企业学习之后,学校可以通过要求教师制作相对应课程的网络课程、微课等资源库,参与混合式教学改革,编写相对应课程的实训教材与制作实训课程视频,发表一些教改论文等转换部分学校的工作量用以抵消繁重的教学任务,减轻见习教师的在校课时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应鼓励和引导企业支持高职教师见习;教育行政部门可以要求教师到企业实践与服务社会作为高职教师职称评定的必要条件等。
【参考文献】
[1]覃学强,覃扬彬,彭民璋.实行“双导师制”培养“双师一体化”教师[J].学术论坛,2007(11)
[2]刘德强.高职院校“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类型及建设重点研究[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
[3]颜炼钢.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的问题及对策新探[J].教育与职业,2014(15)
(责编 王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