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视角下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研究
2017-10-12汤爱丽郭健
汤爱丽 郭健
【摘 要】本文针对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校际间专利发展不平衡、专利结构比例失衡、专利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缺乏、专利转化实施率低等问题,提出提升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加强对知识产权的宣传激励,培养科技创新研发人才;积极搭建知识产权服务平台,为教师提供专利研发基础服务;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完善专利工作管理;提高专利含金量,加大特色领域的创新扶持力度。
【关键词】专利 高职院校 科技创新能力 建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8C-0009-02
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深入实施和知识产权强国战略的推进,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高职院校质量发展和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然而衡量高职院校科技创新产出能力和综合实力的一个很重要的依据即是专利水平,可以说高职院校专利的数量、质量,专利的研发能力以及专利转化和实施效果代表了高职院校自主创新的能力和科技创新的水平。
一、高职院校专利建设现状综述
目前,有很多学者专家从专利建设的视角探索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工作,通过调查分析专利现状,积累了大量数据和经验,对这些经验和对策进行梳理和綜述,可以为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提供理论依据,进一步为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建设工作建言献策。
(一)对指标选取的分析。学者何文波从专利申请数量、申请人、发明人、技术领域以及核心专利等角度分析了广东地区高职高专的专利现状。学者孙宾宾则从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和发明专利拥有率以及专利转化率等方面分析了陕西省高职院校专利工作的现状。学者谢菲以个案研究的方式分析了Z学院的专利现状,分析了该学院专利管理制度、专利培训机制、专利授权情况以及专利转化等情况。学者李景相则从专利总体情况、专利申请发展趋势、专利类型构成、专利分布情况以及专利技术领域等五个方面分析了广西高职院校的科技创新能力现状。学者梅华斌重点围绕着专利转化问题对无锡地区高职院校专利转化现状进行了研究,从专利申请量、各类型专利授权率、专利技术领域等角度进行分析。
从文献数据可以总结出,目前学者对专利现状调查所采取的数据分析手段以及选取指标的维度都大致相同。首先,数据来源都是从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或地方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获取相关数据,并且通过EXCEL进行数据的定量分析,同时通过SPSS对数据进行定性分析;其次,选取的指标维度基本上是围绕专利申请总量、专利申请发展趋势、专利类型构成、专利技术领域分布以及专利转化实施等五个方面进行分析,通过这些指标来综合分析高职院校专利产出的能力、专利实施的能力以及专利合作能力,从而整体把握了解目前高职院校的科技创新能力情况。
(二)对结果的分析。从目前所查阅的文献来看,学者们通过对高职院校专利现状的调查分析结果可以探究出我国高职院校专利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一是专利质量不高,缺乏核心专利和重点专利;二是专利管理制度与服务体系不够健全;三是专利实施转化率低;四是专利激励机制缺乏。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我国高职院校专利建设工作无论是从专利质量本身或是专利管理工作、专利制度建设上都存在着诸多不足和问题,亟待解决。
(三)对建议的分析。当然,很多学者通过对高职院校专利现状的调查,窥探出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专利建设工作所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很多学者给出了不少建议,总体上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视对知识产权的宣传和教育,营造专利发明、科技创造的氛围;二是重视专利发明的质量,提高核心专利发明的含金量;三是加强政策引导,完善专利工作的管理制度;四是加强产学研,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实施和转化;五是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整合科技创新资源。
二、高职院校专利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以上学者的调查和研究综合分析来看,我国高职院校的专利现状不容乐观,在专利建设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
(一)校际间专利发展不平衡。从各高职院校的专利数据来看,各校发明专利总量是不同的而且有一定的差距,这也间接反映了当地科技创新带动经济发展的速度,发明专利产量高质量高的地区经济较之发达,反之,经济发展较为落后。
(二)高职院校专利结构比例失衡。高职院校发明专利的类型结构以及技术领域结构比例失衡,对于一些常见的专利经常被人篡改或更新,而一些高端的技术领域仍然缺少专业类型的发明专利项目,甚至有些领域几乎是空白状态,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高端专业的科研发明成果的研发以及专利发明的含金量。
(三)专利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缺乏。专利知识产权保护性能比较差,高职院校几乎都是反复使用失效的专利进行简单研发;同时,缺乏国际标准水平化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导致专利产权受国际地域性与时间性的侵犯和篡改抄袭,高职院校对其发明专利申请的保护措施还亟须建立健全。
(四)专利转化实施率低,经济效益未能体现。我国高职院校的专利大部分含金量不高,维持周期比较短暂,研发出来的发明专利“花瓶”比较多,真正能为企业所用,并且进行推广和转化实施的专利成果极少,依靠专利发明成果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科技创新能力未能真正体现。
三、专利视角下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对策建议
专利是衡量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专利水平体现了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强弱,如何保证高职院校的专利质量、专利研发能力以及专利成果转化能力无疑成为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突破口,针对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专利现状所存在的问题,结合学者提出的建议,提升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还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对知识产权的宣传激励,培养科技创新研发人才。高职院校应持续不断地加大知识产权的宣传力度,通过推广科技创新政策和举办知识产权培训等活动来提高教师的知识产权的认知以及培养教师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同时,高职院校应激发青年教师多投入到高职院校教科研开发专利项目活动中来,在教学过程中出专利,在专利研发过程中促进高职院校高端教学高标准水平。从专业角度提升高职院校师生的知识产权意识,加强专利型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工作,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氛围。高职院校可以采取校企合作、委托专利机构培训、绩效激励等方式吸引更多科研工作者参与到专利建设和代理工作。endprint
(二)积极搭建知识产权服务平台,为教师提供专利研发基础服务。高职院校应积极争取联合当地的科技局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实现知识产权技术服务资源共享,为教师提供包括科技查新、科技信息咨询和查询等技术服务;应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书刊文献资源以及高端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资讯”等网络资源,为学校教师提供优质的情报文献基础服务,以便教师查询、参考、收罗到全面、科学的专利研发的科技知识信息;同时,应加快校内知识产权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构建学校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完善学校的专利数据库,设立专家指导在线咨询服务系统,为教师提供专利信息咨询与专利交底书撰写指导功能。
(三)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完善专利工作管理。建立专利管理工作部门,明確专利管理岗位职责范围和目标责任制,配备专人进行周密性的建档建案管理,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高职院校教科研知识产权信息平台,在平台上将高职院校所有教师的科研成果进行量化,同时利用信息化管理平台进行智能监管。对于高职院校教师上报的知识产权专利、课题、论文等科研成果,必须依据相关机构的检索查询才能登记到信息化平台上,从而确保高职院校教师所报的数据具有真实有效性。对于高职院校科研人员提供的专利申请、许可证件、转让技术、经营管理和知识产权保护措施都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实施标准,营造人人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的创新氛围。同时,学校应根据自身的需要不断完善专利管理工作制度以及专利成果转化奖励办法,进一步使得专利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从而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
(四)提高专利含金量,加大特色领域的创新扶持力度。首先,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和保护发明专利存在的价值及含金量指标,重点保护原创研发的专利技术成果,对于高科技含金量偏低的失效专利成果不予进行科研奖励,同时,学校专利管理部门应严格把控专利申请的审核关,对专利申请材料进行严格审核和评估,对没有实用价值的专利不予受理。其次,对那些获得授权却不具备市场价值或是难以进行转化或实施的专利,应不再续交年费,节约资金投入到更有价值的专利的研发和维持上。最后,高职院校应抓住自身的专利优势领域,继续做大做强,不断创新专利的技术领域,提高这些领域在产业中的技术竞争力。同时,应对接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发展的需求,研发核心技术领域的专利为地方经济服务和提供技术支撑。
此外,应加强校际之间、校企之间的专利研发团队的组建,充分发挥产学研的合力作用,利用自身的特色专业结合其他高职院校的专业优势加上企业的合作共同进行专利技术研发,集中力量攻关关键技术,提升专利质量。继续加大对专利建设的扶持经费,有针对性地扶持推动特色专业产业的技术改造升级,逐渐形成在本行业技术领域中自己的特色,构建具有自身行业特色的核心专利群。
【参考文献】
[1]何文波.广东地区高职高专院校发明专利现状分析[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3(3)
[2]孙宾宾.陕西省高职院校专利现状及其建议[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9)
[3]谢菲.高职院校专利现状分析——以Z学院为例[J].现代经济信息,2013(5)
[4]李景相.基于专利数据分析的广西高职高专院校“十二五”科技创新能力探究[J].广西教育,2016(8)
[5]梅华斌.无锡地区高职院校专利转化现状及对策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11(18)
【基金项目】2017年度柳州市科协软科学研究项目“基于专利数据分析的柳州市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研究”(柳科协软20170103)
【作者简介】汤爱丽(1982— ),女,广西柳州人,硕士,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讲师;郭 健(1957— ),女,河北石家庄人,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责编 黎 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