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核-壳结构的SiO2(Li+)的制备与应用研究
2017-10-12薛旭金
薛旭金
(多氟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焦作454006)
具有核-壳结构的SiO2(Li+)的制备与应用研究
薛旭金
(多氟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焦作454006)
制备了一种SiO2(Li+)颗粒,并探索了该颗粒在聚合物电解质中的应用。实验结果表明:SiO2(Li+)颗粒具有明显的核-壳结构;加入SiO2(Li+)颗粒后的聚合物电解质表面均匀,且SiO2(Li+)颗粒分布均匀;当SiO2(Li+)的质量分数为20%时,聚合物电解质的电导率和锂离子迁移数达到最大,分别为2.45 mS/cm和0.93;组装的LiFePO4/聚合物电解质/Li纽扣电池,在0.2C下循环80次,容量衰减8.20%。该SiO2(Li+)颗粒有望应用于聚合物电解质中以提升其电化学性能。
核-壳结构;SiO2(Li+)颗粒;聚合物电解质
Abstract:SiO2(Li+) particles were synthesized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the polymer electrolyte was studied.Results showed that:1)The SiO2(Li+) particles had a obvious core-shell structure;2)The morphology of the polymer electrolyte was uniform and the SiO2(Li+) particles were evenly distributed;3)The highest ionic conductivity and lithium-ion transference number were 2.45 mS/cm and 0.93 respectively,at the SiO2(Li+) 20%(mass fraction);4)Tests run on LiFePO4/polymer electrolyte/Li button cell yielded excellent result in terms of capacity retention(8.20%after 80 cycles at 0.2C).The SiO2(Li+) particles are potential to be used in the polymer electrolyte to improve its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Key words:core-shell structure;SiO2(Li+) particle;polymer electrolyte
现有锂离子电池一般采用液态电解质,而液态电解质容易漏液,严重时甚至引起爆炸[1]。聚合物电解质是最有希望代替液体电解质的一种产品。聚合物电解质最常用的制备方法是将锂盐溶解到聚合物基体中,该聚合物基体需包含一个能够溶解锂盐的路易斯碱(如—OCH2CH2—基团)。聚合物电解质是通过Li+与聚合物链段 “络合-解络合-再络合”过程的反复进行而传输锂离子的。迄今为止,大多数聚合物电解质都是双离子导体,即在充放电过程中阳离子和阴离子同时向相反方向移动。然而,正极只允许锂离子的嵌入,使得阴离子在正极处积累引起浓差极化,从而导致电池性能下降[2-3]。
制备单离子聚合物电解质是解决上述浓差极化最有效的方法。其中,阴离子以共价键的形式与聚合物基体相结合,或者是通过其他形式使阴离子固定从而使锂离子的迁移数接近于1[4-7]。人们已经研究了多种单离子聚合物电解质,然而,这些电解质最大的缺点就是室温电导率偏低,不能真正地应用于锂电池中。通过实验验证:多种陶瓷填料,如SiO2、Al2O3、TiO2,都可以被引入聚合物基体,从而提升其电导率和机械性能[8]。因此,本文首先合成了一种单分散的核-壳结构的SiO2(Li+)颗粒,并将这种颗粒引入到聚合物电解质中,进行电化学应用分析。
1 实验
1.1 试剂
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VTMS,98%)、4-苯乙烯磺酸钠(95%)、碳酸乙烯酯(色谱级)、碳酸二乙酯(色谱级)、偶氮二异丁腈(AIBN,99%)、邻苯二甲酸二丁酯(99%)、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PVDF-HFP,重均分子量为 400 000)、氨水(25%)、氢氧化锂(98%)、N-甲基吡咯烷酮(NMP,99%)、无水乙醇(95%,分析纯)、乙醚(分析纯)、甲醇(分析纯)、丙酮(分析纯)。
1.2 SiO2(Li+)的合成
SiO2(Li+)的合成路线图如图 1所示。
1)将2 mL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VTMS)加入至150 mL去离子水中,搅拌,直至VTMS完全溶解。然后将10 mL氨水(质量分数为25%)加入到该溶液中,室温下搅拌反应12 h。反应完成后,将产生的乙烯基SiO2沉淀用离心的手段进行分离,并用3×20 mL乙醇对其进行洗涤。
2)将 1.5 g 乙烯基 SiO2、6.0 g 4-苯乙烯磺酸钠溶解在140 mL N-甲基吡咯烷酮中,混合搅拌均匀,再向混合物中加入0.4 g偶氮二异丁腈,60℃,搅拌,聚合反应72 h。然后用200 mL乙醚对聚合后的溶液进行洗涤,并将产生的沉淀用3×20 mL甲醇/乙醇(体积比1∶1)的混合溶液进行洗涤,从而得到 SiO2(Na+)。
3)将得到的 SiO2(Na+)和 0.7 g 氢氧化锂溶解在30 mL去离子水中,室温搅拌反应10 h,过滤,并用去离子水洗涤直至中性,最终得到SiO2(Li+)颗粒。
图1 SiO2(Li+)的制备工艺流程图
1.3 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
共制备5种不同SiO2(Li+)含量的复合凝胶聚合物电解质。SiO2(Li+)质量分数分别为5%、10%、15%、20%和 25%。以 SiO2(Li+)质量分数为 5%为例,具体实验步骤如下:将 0.05 g SiO2(Li+)、1 g P(VDFHFP)和5 g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溶解在5 mL丙酮溶液中,球磨混合均匀,然后浇铸到聚四氟乙烯模具中,75℃干燥12 h,然后将膜浸入甲醇中,除去其中的邻苯二甲酸二丁酯,80℃干燥12 h,用自动打孔器打成小圆片,将其置于真空干燥箱80℃干燥48 h除去痕量溶剂,冷至室温后移入氮气手套箱。在氮气手套箱中,将薄膜浸泡在碳酸乙烯酯/碳酸二乙酯(体积比3∶7,电池级)中12 h后取出,吸干表面电解液,即得聚合物电解质。
1.4 表征
1)结构表征:采用AVATAR360型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分辨率为 2 cm-1,波数范围为400~4 000 cm-1,波数精度为0.01 cm-1。对于颗粒样品采用KBr压片法测试。
2)形貌表征:①采用QUANTA200FEG型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样品进行微观形貌分析;②采用TECNAI G2 F30型高分辨透射电镜(加速电压为300 kV)对样品的微观结构进行检测。
3)电导率测试:釆用CHI660型电化学工作站进行交流阻抗谱测试,交流振幅为10 mV,测试频率范围为 0.01~106 Hz。
4)锂离子迁移数测试:釆用CHI660电化学工作站进行测试。将聚合物电解质组装成Li/聚合物电解质/Li模拟电池后,通过AC阻抗和DC极化结合的方式进行测试[9]。阶跃电势10 mV。
5)电池性能测试:将所制备的聚合物电解质组装成CR2025型LiFePO4/聚合物电解质/Li纽扣电池,然后在Land CT2001A测试柜进行循环性能测试。
2 结果与讨论
2.1 合成及表征
图2a是乙烯基SiO2的FE-SEM图像。由图2a可知,乙烯基SiO2的平均直径约为1.2 μm,呈球形且颗粒均匀。为了进一步证明乙烯基SiO2中存在C=C,又进行了FT-IR检测,得到的红外谱图如图2b所示。由图2b可以看出,C=C的特征吸收峰分别出现在波数1 603 cm-1和1 410 cm-1处,说明通过步骤1制备的乙烯基SiO2颗粒中确实含有碳碳双键官能团。
图2 乙烯基SiO2的SEM图(a)和红外光谱图(b)
图 3 SiO2(Li+)的 TEM 图像
图3是SiO2(Li+)颗粒的TEM图像。由图3可明显地看出:SiO2(Li+)具有清晰的核-壳结构,即以二氧化硅为结构中心(黑色部分),周围分布着350~450 nm厚度的苯乙烯磺酸锂外层(灰色部分)。
将 P(VDF-HFP)和 SiO2(Li+)颗粒通过共混铸膜的方式均匀地混合在一起,可得到一张复合膜。由图4d可知,该复合膜表面均匀,没有SiO2(Li+)颗粒团聚的现象。同时,为了检验SiO2(Li+)颗粒在复合膜中的分布均匀性,分别检测了其中的F、Si、S元素分布。 由图 4a、b、c 可知,F、Si、S 元素在薄膜中分布均匀,同时也可以说明SiO2(Li+)颗粒在薄膜中的分布均匀。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可能是:SiO2(Li+)颗粒中,SiO2核与外壳层苯磺酸锂之间的共价键加强了苯磺酸锂与P(VDF-HFP)基体之间的作用力,从而避免了SiO2(Li+)颗粒的团聚,使其能够在聚合物薄膜中均匀分布。
图 4 复合膜中,(a)F、(b)Si、(c)S 的EDAX图像;(d)复合膜的 SEM图
2.2 电导率
Li+含量是影响聚合物电解质电导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本文通过改变聚合物电解质中SiO2(Li+)的比例,来优化锂离子的含量,从而得到最佳的电导率。锂离子在聚合物电解质中的传导示意图如图 5a所示:SiO2(Li+)中的锂离子解离出来,通过液态增塑剂进行迁移传输,在正负极进行嵌入或迁出。SiO2(Li+)质量分数的变化范围为 0%~25%,其对吸液量和电解质电导率的影响结果如图5b所示。结果显示:1)吸液量随 SiO2(Li+)含量的增加而变大。这是因为SiO2(Li+)颗粒中,SiO2核与外壳层苯磺酸锂之间的键合作用加强了复合膜的吸液能力;2)在不同的浓度区间,电导率随 SiO2(Li+)含量的变化呈现不同的规律。在0%~20%的区间内,随SiO2(Li+)含量的增加,电导率逐渐增大。但是,当SiO2(Li+)质量分数增加至25%时,其电导率下降,甚至低于SiO2(Li+)质量分数为15%时的数值。其原因为:随着SiO2(Li+)含量的升高,电解质中载流子浓度升高,从而增大了电导率。但随着SiO2(Li+)含量的进一步增加,聚合物电解质体系中锂离子浓度过大,溶液中离子间的距离减小,离子-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增强,形成具有3个、4个或更大的离子聚集体的可能性增大,从而导致电导率下降。当SiO2(Li+)的质量分数为20%时,聚合物电解质的电导率最高,此时导电性能最好。
2.3 锂离子迁移数
常见的聚合物电解质中,因为阴阳离子同时迁移,所以锂离子迁移数通常在0.2~0.4。为了提高锂离子迁移数,设计了单离子聚合物传输结构,以期获得迁移数较大的电解质。
图6给出了聚合物电解质的锂离子迁移数随SiO2(Li+)含量变化的关系曲线。由图6可知,在不同浓度下,该聚合物电解质中的锂离子迁移数均大于0.85,远大于0.2~0.4的范围,说明该体系为单离子传导体系。因为磺酸基阴离子以共价键的形式连接在聚合物二氧化硅的“核”上,不易迁移,自由移动的离子只有锂离子。但是该聚合物体系中的锂离子迁移数并未达到理论值1,原因分析为:1)阴离子可以在聚合物主链与阴链之间的空间进行短程迁移;2)聚阴离子框架的链段迁移[10-11]。同时,当 SiO2(Li+)的质量分数增加至25%时,其锂离子迁移数下降,其原因也是由于离子浓度过高,导致离子聚集体的产生。因此,当SiO2(Li+)的质量分数为20%时,聚合物电解质的锂离子迁移数最高。
图6 SiO2(Li+)含量与锂离子迁移数的关系曲线
2.4 电池循环性能
由 3.2和 3.3可知,当 SiO2(Li+)的质量分数为20%时,聚合物电解质的电导率和锂离子迁移数最高,所以选用此参数的聚合物电解质制备CR2025型LiFePO4/聚合物电解质/Li纽扣电池,进行充放电性能测试。测试电流为0.2C,测试曲线见图7。聚合物锂电池的初始放电容量为134.08mA·h/g,0.2C下循环80次后,其放电容量仍可以达到123.09 mA·h/g,为初始放电容量的91.80%,说明该聚合物电解质的循环性能良好,主要是由于该聚合物电解质膜中含有SiO2(Li+)颗粒,具有良好的保液能力,从而能够保证充放电循环过程中较高的锂离子电导率。同时,该聚合物电解质为单离子导体,避免了浓差极化的现象,从而提升了锂电池的循环性能。
图7 聚合物锂离子电池0.2C的充放电循环性能
3 结论
本文制备了一种具有核-壳结构的SiO2(Li+)颗粒,并将其应用于聚合物电解质中。当SiO2(Li+)质量分数为20%时,所得到的聚合物电解质的电导率和锂离子迁移数最大,分别为2.45 mS/cm和0.93。而且将该参数下的电解质组装成LiFePO4/聚合物电解质/Li纽扣电池,在0.2C下循环80次,容量衰减8.20%。实验证明,该SiO2(Li+)颗粒有望应用于聚合物电解质中。
[1] 李连成,叶学海,李星玥.锂离子二次电池电解液研究进展[J].无机盐工业,2014,46(9):7-12.
[2] Dou S,Zhang S,Klein R J,et al.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oly(ethyleneglycol)-based single-ion conductors[J].Chem.Mater.,2006,18:4288-4295.
[3] Sun X,Kerr J B.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network single ion conductors based on comb-branched polyepoxide ethers and lithium bis(allylmalonato) borate[J].Macromolecules,2006,39:362-372.
[4] Zhang Y,Lim C A,Cai W,et al.Design and synthesis of a single ion conducting block copolymer electrolyte with multifunctionality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J].RSC Adv.,2014,83:43857-43864.
[5] Zhang Y,Sun Y,Xu G,et al.Lithium-ion batteries with a wide temperature range operability enabled by highly conductive sp3boronbased single ion polymer electrolytes[J].Energy Technol.,2014,2(7):643-650.
[6] Zhang Y,Xu G,Sun Y,et al.A class of sp3boron-based single-ion polymeric electrolytes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J].RSC Adv.,2013,35:14934-14937.
[7] Bouchet R,Maria S,Meziane R,et al.Single-ion BAB triblock copolymers as highly efficient electrolytes for lithium-metal batteries[J].Nat.Mater.,2013(5):452-457.
[8] Yang C,Kim H,Na B,et al.Gel-type polymer electrolytes with different types of ceramic fillers and lithium salts for lithium-ion polymerbatteries[J].JournalofPowerSources,2006,156:574-580.
[9] Evans J,Vincent C A,Bruce P G,et al.Electrochemical measurement of transference numbers in polymer electrolytes[J].Polymer,1987,28(13):2324-2328.
[10] Porcarelli L,Shaplov A S,Salsamendi M,et al.Single-ion block copoly(ionic liquid)s as electrolytes for all-solid state lithium batteries[J].ACS Appl.Mater.Interfaces,2016(8):10350-10359.
[11] Liu Y,Zhang Y,Pan M,et al.A mechanically robust porous single ion conducting ele ctrolyte membrane fabricated via self-assembly[J].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2016,507:99-106.
Study on 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core-shell structured SiO2(Li+)
Xue Xujin
(Do-Fluoride Chemicals Co., Ltd.,Jiaozuo 454006,China)
TQ127.2
A
1006-4990(2017)10-0033-04
2017-04-21
薛旭金(1973— ),男,本科,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锂电池新型材料的研发工作,已发表论文8篇。
联系方式:dfdwyq@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