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文化边疆的发展

2017-10-11刘春呈

法制与社会 2017年27期
关键词:文化安全国家安全

摘 要 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传统地理疆域概念被模糊,文化边疆概念不断凸显,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文化安全挑战。对此,我们必须根据世界局势的发展和变化,适时地拓宽国家边疆安全概念,构建相应边疆体系,注重新形态边疆安全,从而满足国家安全需要。加快建构与维护,促进我国文化边疆进一步发展,对当代中国来说刻不容缓。

关键词 文化边疆 文化安全 国家安全

作者简介:刘春呈,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6级政治学理论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政治学、边疆政治学。

中图分类号:C912.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9.312

一、中国文化边疆的形成

中国古代文化高度发达,对域外各民族形成了极强的吸引力,为中华文化在域外的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文化边疆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国文化边疆形成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决定中国文化边疆形成的重要因素,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古代强大的国家实力是文化边疆形成的重要保障。中国古代,长期以来都属于是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中央集权国家。对于周边国家来说,中国是不可忽视的强大存在。文化边疆依托于在强盛王朝时期形成的政治边疆存续和发展,强大的国家实力是中华文化产生的必要基础,更是保障文化边疆发展和巩固的必要前提。

第二,中华文化是文化边疆形成的重要基础。由于中国古代自身强大的经济实力和丰富的物质文明,就使得古代中国在当时的世界上犹如“灯塔”一般存在,对域外各民族形成了不可抵抗的吸引力。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在中国古代丰富的物质文明的基础之上产生的,得到了域外各民族的仰慕与憧憬。依托于中国物质财富的整体实力对域外各民族的影响,伴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不断向外辐射,中华文化在域外各民族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中国文化边疆在此基础上得以形成和发展。

第三,文化边疆的发展随国家整体实力变化不断盈缩、发展。中国的文化边疆萌生于秦汉时期,中华文化在这一阶段孕育成型并开始向域外各民族辐射并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经历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华文化在隋唐时期达到了第一个高峰时期,文化边疆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两宋时期,伴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中华文化在域外各民族传播过程中的广度和深度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元明清时期,中华文化的发展迎来了又一个高峰期,伴随着政治疆域的逐步确立,文化边疆也随之逐步成型。

二、中国文化边疆的特征

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步确立的文化边疆,就是指主权国家自身的文化性质可以得到保持,自身的文化功能可以得到发挥,自身的文化利益可以不被威胁和侵犯的文化防御界限。这样条件下的文化边疆,具备着以下特征:

第一,文化边疆客观存在。在当今世界格局下,只要是国与国之间存在着正常的国际交流,那么就存在着文化边疆的问题。不仅是小国和小国之间,小国和大国之间,乃至大国和大国之间,都存在这一定程度的文化边疆问题。这是由文化的特性决定的,只要存在人类的社会行为,就有与之俱生的文化。

第二,文化边疆存在交互性。文化边疆是国家文化利益向外辐射的范围,其影响程度伴随着向外辐射的距离的增加而不斷递减。在全球化水平不断深入的前提下,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与交往程度也在不断地加深,各国的文化边疆在向外拓展的过程中势必将会呈现出一种交融的趋势。在当代文化边疆发展的过程中,彼此间的交融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第三,文化边疆具有稳定性、牢固性。可以说,陆地边疆会伴随着国家国力的强弱而不断地产生着相应的变化。但是文化边疆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产生较大的变化。文化本身具有着的稳定的特征,就使得文化边疆在国家边疆安全体系中居于最为稳定的一环。文化的主体是人,当文化世代传承之后,以此为基础的文化边疆,不会轻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而产生变化,我们甚至可以说文化边疆是最为稳定和牢固的。

第四,文化边疆是动态存在的。就文化的特性而言,文化是不断变动、发展的。文化边疆,正是一种动态的存在,受内部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共同作用影响,是内部文化和外来文化相互影响、相互碰撞的前沿,是文化间交流与碰撞的前沿阵地。在此过程中,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对文化边疆的存在与发展具有决定作用。

三、文化全球化下的文化边疆

全球化背景下,国家经济行为跨越了以民族国家为主体的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边界,将整个世界在经济层面上更加紧密地联结起来,在诸多方面形成了全球性影响。传统的边疆概念以地缘划分的疆界进行定义,以边界线为主要标志,地理边疆安全直接关系国家安全。当今时代,国家安全不再局限于传统安全视角内,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等都直接关乎国家安全。我们必须适时拓宽国家边疆安全的概念以满足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文化边疆安全尤为重要。

首先,文化全球化模糊了传统的地理疆域。文化边疆是国家文化核心区向外辐射的最远距离,伴随距离的增长,国家文化的影响力和作用力不断衰减。文化边疆和地理边疆的范围并不等同,而是以国家核心文化区为界定进行参照,取决于少数民族或种族聚居区的空间分布,既可能靠近国界,也会因一定的历史和文化因素镶嵌在核心文化区的内部。文化边疆不仅局限于国家疆域内,同样存在于中华文化汇聚并能够产生一定影响力的海外地区。文化全球化,使有形、传统的民族国家地理边界,在无形的思想与文化面前变得模糊且易于渗透。

其次,文化全球化凸显了文化边疆的概念。文化全球化,伴生于经济全球化,源于经济全球化对文化形态变化的影响。“文化边疆是从文化角度进行的边疆界定,是指在一个国家内,那些与该国主体民族或种族存在着明显文化差异的少数民族或种族文化区。在外在层面上,文化边疆表现为与国家核心文化区明显的文化景观差异。”现阶段,无论是文化的生产、传播,乃至消费,全球化的趋势都在不断加强,影响也在不断加深。

最后,文化全球化带来了全新的文化安全挑战。伴随着全球化水平提升和全球交往方式变迁,传统社会结构被改变,疆域限制被打破,传统社会结构由“平行”型向着现代社会结构的“网络”型结构转变。社会形态被网络重新架构,网络成为了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网络社会的发展使诸多国家在国家安全领域有了共同点。当前时代,在国家实力的强弱和价值取向方面的差异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很多情况下都会导致强势文化入侵,甚至形成文化霸权,扭曲文化全球化的真正价值。伴随文化霸权的,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与入侵。美国模式下的“民主化”思想,已经对我国的主权、政治制度和民众思想方面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冲击着我国的文化边疆安全。

四、如何促进文化边疆的发展

国家安全早已不只局限于传统的地理边疆之中,文化边疆的出现和发展为其赋予了新内涵。与之相适应的,国家安全观也应与时俱进,不断突破、发展自身。为进一步维护国家安全,我们应以国家为主导,促进文化边疆进一步发展。

首先,树立文化自信,强化国家文化安全意识。文化边疆的安全对于国家的整体安全体系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已经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的基本因素。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中,文化建设是重要一环。传统的地理边疆,可以利用条约等传统形式进行固定和约束。在当前时代,信息化不断发展,难以计数的信息在全球化条件下不断流动,信息渗透的特点使我们无法利用传统手段对其进行整合、控制。再加上西方价值体系意识的多渠道单项传播的超强趋势,对我国信息文化安全形成了巨大威胁。如果不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控制,就会使我国对社会文化失去控制,丧失对社会意识的导向能力,危及国家整体安全。

对于文化边疆安全,我们应当在认同文化边疆的基础上,对文化边疆安全意识进行强化,树立文化边疆安全理念,在发展自身文化的基础之上加强防御文化渗透、入侵等文化攻势,构建国家整体安全体系,建立国家整体安全观。

其次,主动融入国际社会,积极谋求双向认同。在当代社会,共同的文化观念是推动国际社会共融、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国的和平崛起,少不了和国际社会之间的正向、双向认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国际认同文化,是必不可少的。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步成为世界经济贸易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并不断向“世界的中国”转化,积极参与国际社会事务。伴随着全球化不断发展,这一观念在社会中形成了共识。

在谋求双向认同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内外协同,共谋前进。在内部建设中,继续深化改革、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进一步加快政治体制的改革,促进我国对外形象改善。在外部国际参与中,明确责任意识、参与意识,承担大国责任,开展大国外交,积极推动睦邻友好与国际协作,参与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加强国际间经贸往来和安全合作。

再次,推升文化软实力,增强综合国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文化体制改革走进改革“深水区”。“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首先要基于公平正义,其次要兼顾民生至上、均衡优先,最终才能够以文化体制改革为手段促进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对国家整体发展来说,文化软实力是核心因素,更是文化建设的战略重点。在文化边疆的建设过程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西方文化中的优秀部分进行整合和优化,打造中国特色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维护文化边疆安全。

综合国力是国家间竞争的决定性因素。综合国力的发展水平,关系到国民对政治制度、社会体系、意识形态、民族文化等方面的认同,关系到国家凝聚力和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关系到国家社会文明的整体进步与发展。只有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真正维护文化边疆安全。

最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进一步拓展文化边疆。从维护国家安全的角度出发,当务之急就是要在战略高度,制定相应的文化发展战略,构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文化边疆。

对于国家来说,文化领域的發展必须在着眼未来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发展蓝图。主要集中在两个层面:一是意识形态领域,必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制定并不断完善相应的文化战略,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文化政策,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文化发展进行道路引领和价值导向,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有机结合;二是文化产业发展,我们要敞开胸怀,面向世界,将国外优秀文化“请进来”,让国内优秀文化“走出去”,推动整个文化产业的进步与发展。面对西方文化“入侵”,用更加优秀的文化进行“回击”,用文化的力量“征服”西方。伴随着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播,文化边疆随之拓展,在发展的同时维护了文化边疆安全。

参考文献:

[1][美]布热津斯基.大失控与大混乱.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2]金晓哲、林涛.边疆的类型划分与研究视角.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6).

[3]颜旭.文化边疆:全球化时代国家安全维护的发展性取向.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0).

[4]王亚南、方彧.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机制创新的若干现实问题透析.社会科学.2014(8).

[5]张社强.关于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的思考.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2).

猜你喜欢

文化安全国家安全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安全建设的新视角
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维护文化安全的对策思考
我国刑法中“恐怖活动组织”的犯罪学分析
国家安全视角下的战略物资储备立法完善
儒学创新为中华文明“走出去”提供战略支撑
构建我国“十三五”时期新闻出版科技创新体系的思考
论文化安全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对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的思考
华人卷入两起涉美“国家安全”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