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社会热点事件角度剖析我国道德教育

2017-10-11李倩

法制与社会 2017年27期
关键词:社会道德教育公民

摘 要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有传递社会正能量、大为叫好的正面事件,也有揭露社会现实、让人感到心痛的负面事件,但都以最快的速度受到公众和学者们的关注。尤其是造成负面影响的道德事件,令我们不得不反思目前我国的公民道德教育所存在的问题,进而对症治病地开展我国的道德教育,提高我国公民的道德素质水平。

关键词 社会 热点事件 公民 道德问题 道德教育

作者简介:李倩,首都师范大学。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9.303

在我们评比各种“最美中国人”、“先进道德模范”的同时,“小悦悦事件”、“共享单车在河里”、“地铁不文明”等道德滑坡事件还在全国各地出现。而事实也证明,往往是一些负面的事件对我们社会造成的危害远远要强过正面事情的效果。社会热点事件与我们更好的开展道德教育息息相关。道德教育是一种超越式的教育,要求教育不应仅停留在书面知识的灌输上,而更应关注受教育者个人的身心发展,注重社会实践,达到知行合一,拔高公民的道德水平。教育者可以利用社会上所发生的热点事件展开道德问题大讨论,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帮助其不仅认识到事件的表面现象,并且分析到隐藏在社会热点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而不是像现在的网上不负责任的肆意谩骂、扭曲事实,透过事物的现象看到事物发生、发展的内在本质原因,进而提高他们对问题分析、解决的能力,提高受教育者道德水平。

一、从社会热点事件剖析我国存在的道德问题

(一)人情自私化、冷漠化

当年仅两岁的小悦悦两次被车碾压而18名路人却漠然离开,最后伸出手救助她的却是一位衣着不算干净的拾荒阿姨,最终这条鲜活的生命还是离开了我们。一时间国内外一片哗然,不少人怒骂“世态炎凉,情比纸薄”!这件事虽然已经过去了很多年,但每每提及人们还是止不住的心痛。我们一边说小悦悦的离开是因为无人及时救助,但另一边,却是那些助人为乐的好人遭诬陷和敲诈。我们现在的社会,老人摔倒已做不到像雷锋叔叔那样做好事不留名、义无反顾地上去帮助。“扶不扶”等两难问题成为了社会的热议话题,社会完全让人陷入两难境界。不伸出手帮助,需要救助的人错过最佳救治时间而自己内心不安,受到道德谴責;伸出手去帮助,又怕被居心叵测的人“碰瓷”,产生利益纠纷,还会异常觉得自己“倒霉”。很多人不是不想去救助别人,而是不敢去——怕在此过程中自己也被牵扯其中受到伤害;怕自己“好心没好报”,救了别人还被网友说成想出名;怕自己伸出手却遇到黑心团伙利益受侵害等。有人认为,“好事当然要做,但是做好事时一定要为自己创造证据”;有些女大学生在遇到抢劫的时候会认为,“万一我上去帮忙连我一起受到危害怎么办?”因为荒谬和错误的思想观念为我们的实施善举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并逐渐导致人们做好事的积极性大大降低,导致我们现在整个社会充斥着反面的负能量。人们常说“灾难无情人有情”,不要让冷漠隔断我们之间的联系,多给予他们自己力所能及的帮助,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

(二)恶性评论不负责任化,社会负能量化

每当我们的媒体、网络报导出好人见义勇为的正能量事件时,人们在社会热点事件的看法、评论上,已经不再像以前对雷锋一样歌颂、赞扬,而是优先选择质疑、喝倒彩。以“罗一笑,你给我站住”为标题的一篇文笔很好的文章,表达了一位父亲在面对自己女儿身患白血病的情况下心声,本来是受到了亿万网友的转载。一时之间,大家从关注孩子的情况转向了这个事情是否是真的,网名瞬间转变立场,调查了罗一笑家的实际情况,以他们家的两套房子开始抨击一位父亲。网上怨声载道,“你这样拿孩子的病情骗钱、你们家两套孩子还能报销为啥还要钱、你们是为了钱吧……”。当为女儿病情操碎心的父亲还需站在媒体面前澄清整个事件时,罗尔不禁流下眼泪,“没有一个人关心我那在重症监护室的女儿病情怎么样了,都是在问房子,问我收到了多少钱。”罗一笑最终还是没能战胜病魔离开了爱她的父母,离开了这个悲凉的世界。网名从扒光罗一笑家的情况之后就好像再也不再关注整个事情,孩子的离世、遗体的捐献,也就仅仅那么几个人在惋惜,在叹息。社会的负能量化、世态的炎凉导致多少原本想去帮助他人的人也不敢伸出自己的手,有时我们已经分不清是人心的险恶、世态的炎凉造成人们冷漠,还是人们的冷漠造成了社会的不和谐。

(三)行为举止不负责任、粗鲁化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随意损害公共设施,不遵守社会规章制度,冲动暴躁打骂他人的景象。当一位中年妇女仅仅因为在公交车上讲电话声音过大,旁边的男乘客却上来对其打骂说其影响公共环境;当逛超市时一位老奶奶推手推车撞到年轻人连对不起都没说出口时,对面已经破口大骂;当地铁上一对年轻情侣在公众场合做出荒唐的举止时……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人们的公共道德却是在下降。共享单车本是一件利民生活的社会服务事业,但部分公众却为了一己私利做出一些不负责任的行为,将单车的解锁码刮毁、给单车上私锁、卸掉车座,甚至更不负责地将单车扔进河里,他们这样做其实不仅损害了社会公有财产,给他人的出行带来不便,而且降低了自身的素质。城市的高压、快节奏生活导致人们更加冲动易怒,哪怕是因为一件不足启齿的小事。当一位知名教授因飞机延误而出手打了工作人员还自认为自己没错时,一下子将“国民素质”推到了风口浪尖上,人们纷纷指出“高知识并不一定有高素质”,他们不仅损害了自己的名誉,甚至影响了整个城市乃至整个国家的形象。这个问题引得人们深思,千年来人们始终觉得教育是人成才的重要途径,父母也经常对子女重复一句“你要好好学习”,但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致使我们现在的教育培养出高知识水平却低素质水平的公民。一时的冲动却要为之付出十倍的代价,大家在做事前不妨先冷静的思考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二、社会热点事件对我国进行道德教育的启示endprint

(一)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教育的有机结合

恩格斯曾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存在决定了人们的意识。” 我国古代管子明确指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建设与道德建设必须都要抓,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应齐头并进。社会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我国传统道德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尤其是现在的拜金主义、拜物主义的盛行,人们往往忽视了道德的价值。休谟曾指出,人类的天性会致使每个人爱自己胜过爱他人,会全力地追求利益,而也由天生的本能所产生的道德责任能够约束人们的这种倾向,为社会和他们带来好处,就如对孩子的热爱,对恩人的感激,对不幸者的同情等。因此,我们更应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与我们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文化,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切入点引入我们现在的道德教育中,根植在中华民族的土壤中,提升公民的道德水平。但与此同时,我们对传统道德文化必须要采取一分为二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挖掘传统道德资源的潜力,为“我”所用。就如中国传统道德思想中的诚实守信是目前我国市场经济运行中最缺乏的一个基本规范;儒家的“孝”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和睦家庭有着独特的人文的精神作用;儒家的“仁爱”、“见义勇为”正是我们如今根治社会冷漠的一剂良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要更好地结合现如今的社会公民道德水平,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内涵,从而更好的开展公民道德教育。

(二)将信仰教育根植于道德教育之中

“信仰教育” ,不完全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是以“信”、“仰”为特色,更多表明情、意成份,更具人格色彩的教育。道德教育:一种超越式的教育,其不同于其他的学科课程教育的独特之处就是:使人们从一般的道德规范的遵守中超越出来做一个富有精神内涵的人,一个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不再是因为法律约束和道德教条的规范而去避免物质利益的冲击,而是作为一个合乎道德的人,凭借自己的价值判断、道德信仰而去进行选择。然而目前我国的道德教育更多的是着眼于日常生活道德规范的建立,道德教育的目标降低到它的最低极限;人们在自我人生价值目标的设定上缺乏高的追求,人生价值的无根性必然导致德育实效上的“实质性低迷”, 引发大量的社会道德问题。列夫·托尔斯泰在《忏悔录》中指出,是信仰赋予人有限生命以永恒的意义。确认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内在联系,从信仰教育的高度构建德育理念,将信仰作为公民道德大厦的根基,从而构建和谐社会。

(三)道德教育要回归生活——注重知行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具体的道德实践活动中,大部分的人都是有足够的道德认知水平,却没有付诸于行动,认知与行动相互脱节;有的人虽然具有一定的道德践行能力,但是当遇到复杂的道德问题时,却不能及时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德谟克利特说:“我们应该热心地致力于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谈道德。”我们经常评判一个人的行为符不符合道德,而不是评判这个人符合不符合道德,因此道德教育必须着眼于公民的日常生活行为,贴近我们的生活。然而当前的道德教育,教育者更多的是关注于既定的书本教材完成对受教育者的教授,并未做到用自己的實际行到教会受教育者如何去做;受教育者往往只是泛泛的了解了这个日常生活道德规范,却未应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之中。当前出现的道德问题更要求我们在道德教育实践中因材施教,结合受教育主体的自身成长特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和启发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自我教育相结合。道德教育并不仅仅是学校的任务,一个人所处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也会在绝大程度上影响这个人的道德素质,因此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实现学校德育与家庭德育、社会德育相结合,提升公民的道德素质。教育者的言传身教固然重要,但受教者自身的实践活动却更为直接的反应自身的道德水平,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还需要我们自身的努力,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注释: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257.

管子.牧民.

檀传宝.论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总第140).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鲁洁.道德教育:一种超越中国教育学.中国教育学刊.1995(6).

[3]冯建军、付淳华.多元文化时代道德教育的困境与抉择.西北师大学报.2008(1).

[4]檀传宝.论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2).

[5]黄兆凡.浅析社会热点问题和高校学生思想发展的关系.高教论坛.2016(7).

[6]屈东艳.从近年来频发的社会热点事件看我国公民道德问题.延安大学.2014.

[7]付燕玲.当前中国社会道德失范问题研究.华南理工大学.2014.

[8]张娟.当代大学生道德知行不一现象研究.西南财经大学.2007.

[9]列夫·托尔斯泰著.冯增义译.忏悔录.北京联合出版社.2014.

[10]D.Hume.Of the original contract.Journal of Organometallic Chemistry,2007,29(551).endprint

猜你喜欢

社会道德教育公民
论公民美育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民法公平原则的伦理分析
纵向社会的人际关系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问题研究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