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藏黄易友朋尺牍考释提要
2017-10-11□朱琪
□ 朱 琪
故宫博物院藏黄易友朋尺牍考释提要
□ 朱 琪
故宫博物院藏黄易友朋尺牍廿通,收录于《故宫藏黄易尺牍研究·手迹》(故宫出版社2014年6月出版),信札数量较多、涉及内容丰富,以金石学家黄易为中心,保留了大量乾嘉时期金石学家、官员、文人的交流、治学史料,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但由于信札的私密性强,涉及人物众多,名讳繁复,使得今天在阅读和研究时难以全面深入地了解信札的内容,因此阻碍了对这批尺牍进一步的整理和研究。笔者近年集中于清代“西泠八家”研究,因此对黄易及与其相关人物、事件略有了解,今不揣谫陋,在既往的研究基础上,对这批信札略作梳理考证。本文重点在于对以黄易为收信人的廿通信札(本刊选用六通—编者注)作出相关考释,尽量点出信札中重要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相关背景,提出信札中涉及的重要金石、书画、书籍资料,以方便学者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
[清]黄易 致钱大昕札 纸本释文:(一)俗冗不得快叙为怅,弟日内甚窘,敝裘恒在质库,所嘱者连日摒档,仅有八金,聊佐行色,可愧之至。幸哂存万,鉴原为幸。顺候早祉,不一。学弟黄易顿首。(二)昨匆匆一叙,未畅所谈,顷荷乐郑书,弟尚有数种,今仍趋上,谢谢,尊稿附还。砚铭领到,车子已嘱少价即办,弟此刻随阿帅赴北,查二命书实不及,另寄字上。此候日祉。不一。黄易顿首。钤印:小松(朱)
一、黄易生平概述
黄易(1744-1802),字大易,号小松、秋盦等,钱塘人。诗、古文、词皆精通,长于金石之学,与钱大昕、翁方纲、孙星衍、王昶并称“金石五家”。又工书,善绘事,尤精于篆刻,后人将之与丁敬、蒋仁、奚冈、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并称为“西泠八家”。其著作有《小蓬莱阁金石文字》《小蓬莱阁金石目》《秋盦遗稿》等,另辑有《黄氏秦汉印谱》《种德堂集印》等印谱传世。黄易是著名金石学家,他对清代乾嘉时期金石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乾隆九年(1744)十月十九日,黄易出生在钱塘湖墅,在家中排行第三,在家族排行中行第九,所以朋友又常称其为“黄九”。乾隆十五、十六年(1750、1751),黄易的次兄黄经与父亲黄树穀相继去世,父亲去世时黄易年仅8岁。受家学影响,黄易自幼喜爱书法,尤其长于篆隶,13岁所作篆书《云松巢志》就已被摹刻上石。黄树穀生前的至交好友也毫无保留地指授故人之子,黄易亲炙丁敬,学习书法、篆刻,又得从“北墅八子”中的何琪、陈灿等学习诗文。少年黄易养成了持重谦和的品性,因为生活困顿,乾隆二十三年(1758),15岁的黄易就随伯兄黄庭幕游楚北历练,这也是他游幕生活的开端。在这一段时间里,他的篆刻、书法、绘画都取得很大的进步。乾隆二十九年(1764),黄庭因事所累被遣塞外轮台,黄易只得旋里负米养母。自这一年开始,黄易“馆固安三年、武冈五年、佐直隶方伯郑公,由伍祐场历清苑者四年。”①乾隆三十年(1765)春,22岁的黄易自杭州就馆北直隶郑制锦处,黄易作为郑制锦幕宾,跟随到扬州、淮安、盐城一带周游,也因此结识了不少书画家和盐商朋友,如江昉、汪楍、罗聘。在这段时间里,他看到了丰富的收藏,眼界逐渐开阔,特别对金石碑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乾隆三十九年(1774)秋,黄易于元氏县中访得《汉祀三公山碑》,谋于县令王治岐移置县城龙化寺。自此之后,每到一地,黄易必访古寻碑。黄易秉承家学,精究河防事宜,佐治州境辄有能声。豫工例、川运例开后,乾隆四十二年(1777),郑制锦等为黄易报捐,筮仕东河。此后补主簿,自商丘迁阳谷,擢武城丞、东平州判。是年七月,黄易入都等候派遣,在京城结识了翁方纲、朱筠、张埙、宋葆淳、孔继涵等人,他们以翁方纲为中心,时常雅集,鉴赏讨论碑帖书画。黄易尤其与翁方纲结下深厚的友谊,之后信札往还,研讨金石碑刻二十余年不辍。十月,黄易将离京之官,旧雨新知皆赋诗送行,翁方纲题送黄易诗册首曰“金石盟言”②。居留京城的三个月,对黄易以后的仕途与学术成就影响极大。
黄树穀生前撰有《河防私议》一书,黄易以此入手,取其法,悉心讲求,用于实践。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春,黄易在山东济宁任上佐理河防,河南山东河道总督姚立德亦为雅士,颇为器重黄易的才华。在山东,黄易与同有金石之好的李东琪、李克正等人相互切磋,又广泛在治境之内搜访古碑,收藏日丰。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两遇乾隆皇帝南巡回銮经运河,以办差无误,晋秩别驾,由卫粮调补河权下南同知。乾隆五十年(1785),毕沅出任河南巡抚,毕沅幕僚中有大量雅嗜金石之士,由于地理位置相临近,黄易与他们的金石交流日益频繁。乾隆五十一年(1786)八月,黄易于嘉祥紫云山访得汉建和元年《敦煌长史武君之碑》,后又陆续访得武氏石阙铭、武氏祠阙画像题字甚多。次年六月, 经黄易首倡,天下好古之士醵资于紫云山就地重修武氏祠。同年冬,浙江粮艘十余帮阻冻于山东七级闸,舵下水手乏食,黄易力请借帑,活万余人性命③。这两件事,可谓黄易生平两大善举。
乾隆五十四年(1789),经河南山东河道总督兰第锡举荐,黄易升任兰仪,次年(1790)调运河。乾隆五十七年(1792),阮元出任山东学政,黄易又得与阮元幕中好古嗜学之士交流研究。据黄易的好友兼亲家潘庭筠记载,阮元“旌节频临,检阅储藏,讲论不倦。”至此,黄易的交游达到极盛,钱大昕、桂馥、申兆定、钱坫、王昶都是黄易相与探讨金石的好友。乾隆六十年(1795)闰二月其母梁瑛辞世,黄易扶柩归葬杭城,返程徒中稍作游历以散解哀思。
嘉庆元年(1796)九、十月间,黄易携搨工二人,赴嵩山、洛阳一带访碑,作《嵩洛访碑日记》与“嵩洛访碑图册”。嘉庆二年(1797)正月至二月,黄易又携女婿李大峻访岱,登顶遍拓诸碑并记有访碑日记,归而作“岱麓访碑图册”。服阕,黄易借补捕河。嘉庆三年(1798)冬,黄易在南旺感寒湿疾,此后数年中日益加剧,然未尝一日请假。在约作于此时的诗中,黄易日益感到身心衰惫,他感叹道:“渐觉年来壮气销,归心最怕路迢迢”、“手障狂澜不易成,宦情浑似踏春冰”、“人到衰年厌官场,凋零师友最凄凉。官贫幸守图书在,遣闷时时味古香。”④对于黄易来说,此时的慰藉,只有回到家中,与老妻稚孙以及金石书画相伴。
嘉庆四年(1799)十一月,大学士庆桂举荐黄易题补运河同知,六年(1701)护运河道。在嘉庆五年(1800)黄易致赵魏的信中,他感慨地写道:“弟服官至今,贫病交深,愿拂袖而去,无奈家无擔石,何恋此一官,真是万不得已,几乎右体不仁,服参羮二年,始得渐好。然作画刻印竭蹶之至。只有翻弄碑帖扇面,为娱悦而已。”嘉庆七年(1802)春,黄易在南旺所感寒湿疾顿剧,二月二十日,黄易致信故交陈灿,尚有“贱体尚好”之语,二月二十三日,即溘逝于济宁任上,享年59岁。嘉庆八年(1803),长子黄元长载柩归里,十一月朔安葬在杭州西马塍上泥桥北东岸之原,并请潘庭筠为撰《山东兖州府运河同知钱唐黄君墓志铭》。
[清]黄易 《嵩洛访碑日记》稿本
二、故宫藏黄易友朋尺牍考释
1. 新039793张燕昌致黄易去冬札
释文:去冬,文驾枉顾,失迓为怅,而寒舍乏人应门,种种开罪,知大度定能见容也。承赐古刻并双勾古碑、白金一函,一一领到,谢谢。然临风驰想,至今尤抱不安也。兹奉寄《汉圉令赵君碑》一轴,聊表微忱,哂存是祷。前云张文敏所撰老伯大人《飞白书赞》,或寄拓本或先钞示。再请略叙老伯大人小传,以便载入《飞白录》耳。顺候道履不宣。小松先生九兄大人侍史。门愚弟张燕昌顿首。三月八日。(钤“张燕昌印”“金粟山人”“谨封”印)
考证:札中“兹奉寄《汉圉令赵君碑》一轴,聊表微忱,哂存是祷”,案张燕昌寄赠黄易《汉圉令赵君碑》在嘉庆元年(1796),故此札作于嘉庆元年(1796)三月八日。札中提及“去冬,文驾枉顾,失迓为怅,而寒舍乏人应门,种种开罪,知大度定能见容也”,当指乾隆六十年(1795)黄易回杭营葬返程时途经海盐,访张燕昌不值之事。
案:嘉庆元年(1796)七月,黄易题跋张燕昌所寄赠《汉故圉令赵君之碑宋搨未翦本》题跋:“《汉故圉令赵君之碑》额题二行八字。碑文十三行,行十九字,俱隶书。顾南原《隶辨》以额为篆,误也。碑在南阳,今已不存。乾隆辛亥(1791)秋,嘉定钱少詹辛楣先生与公子星伯过易运河署斋,出所藏旧榻整本,悬诸素壁,易同李铁桥叹赏题识。今年海盐张明经芑堂寄惠整幅,与钱本同。上方侍讲梁公山舟朱书释文,旁有侍郎钱公萚石题字。扬州马徵君半槎后人有翦褾本。江郑棠、朱朗斋两君为易作缘购得。有顾云美跋仲氏真画轩题字。朱卧庵、冯霜仲、艺六游,马半槎诸印章。整本虽墨重漫漶而四周尚留余纸,得碑之全体比褾本多‘除新’二字,‘诗能散畅事司□其戍所’等字,显然可见褾本纸墨 俱善,‘能散上而’字尚存其半,整本而字尽泐,则褾本似在整本之前,然皆世间瑰宝也。易所收汉刻,今时碑石尚存者,皆拓两本。一整幅,一褾册。无石者一本且难遘,安能兼有?兹碑居然两本,壁悬几展,古香袭人,诚可乐也。案洪氏《隶释》碑文共一百五十六字,今缺‘积芬芳长’四字。‘纂而能畅事司徒公辟’等字仅露笔踪。顾南原所得寒山赵氏本释出‘其盖’二字,今辨第八行有‘□其’二字,第九行有‘戍’字,洪《释》未有也。洪《释》第一行‘建’下缺四字,实缺十二字,褾本缺处少六字,‘纂修’二字误接,隔断于‘诸’上。‘畅’字亦误接不联属。他时重裱当更正之。今合两本存字,摹写册后并双钩付刻,以广其传。”(《小蓬莱阁金石文字》)
[清]张燕昌 致黄易去冬札 纸本 故宫博物院藏
[清]奚冈 致黄易过辱札 纸本 故宫博物院藏
又:札中所言《飞白录》,为吴趋陆绍曾、海盐张燕昌同辑,同里黄锡蕃参订,嘉庆九年(1804)擘荔轩梓行。卷下“黄树穀”条记载:“黄树穀字松石,号瘿楷(笔者案,实乃“楷瘿”之误,下同),有《瘿楷斋遗集》,钱唐古君子也。平生行谊详其配梁宜人所述行略暨钱少詹先生所撰墓志。松石工行书,尤善古今篆,尝主张文敏司寇家,文敏酬应之笔半出其手。亦善飞白书,客思敬上公府,与上公同作飞白,深得唐人笔势。”
涉及金石书画资料:《汉圉令赵君碑》《飞白书赞》《飞白录》
关涉人物:张燕昌、张文敏(张照)、老伯大人(黄树穀)
2. 新177862-11/18奚冈致黄易过辱札
释文:去冬过辱雅惠,且委作梧生先生画及“秋影庵图”,比时即写就奉交令侄世长兄寄上,笔墨虽劣,然一种生疏之致,颇出自家意思者。今年复接到手书,方悉尚未之寄去,殊为怅怅。千里山川,一音难达,更增渴念之私。即今欲寄此书,竟无一便者。且冈疏懒性成,不喜过富儿贵客之门,是以官于济者皆不能往托寄书,苦何如之?今者往讯令侄所寄何人,得报云去年冬间寄胡浩轩之侄胡六兄之家人王姓者,此人系吾兄素常属渠寄信,往来极妥当之人。故寄有潭报一封,属冈奉上,以便足下向伊主查之。冈自去年老父辞世后,落落无善状,幸以笔墨稍不寂寞,庶可支持过去,然一贫字,终为我辈知己,大可交也。足下于此兄,想亦不敢得罪于他否,笑笑。晋斋交此兄更深切,近闻兰泉先生得官江西,彼或可一往耳。足下前信云有帖数种寄彼,今尚未到,何也?大约总是洪老作祟耳。汪用成七兄即小坡先生之壻,前寄上松烟并信物,未识到否?彼属问声,彼亦念足下不置耳。冈近号散木居士,又曰北潭渔长,或日懒渔。吾兄偷暇时乞为我作小印数枚,以小为妙。近观山舟丈、处素二兄得吾兄所刻印,又一变也,倘更有八分小对寄我则更感矣。作札至此,适晋斋过我,云务欲问兄究竟此日官于何地,乞示知以便下次寄书,要紧要紧。肃此并候,恭请伯母大人福安暨九嫂阃吉、诸郎君好。愚弟制冈稽首上启小松九兄大人足下。此日里中出榜,中者殊少,冈知者殊多,尤怏者孙三梁二不得意事。令太师母何老伯母辞世,应叔雅死一女一子,此子年十四,十三经、廿一史俱读遍,文章亦佳,可惜可惜,纸尽不多渎矣。
考证:此札涉及黄易与奚冈之间的书画交流,黄易请奚冈作画,奚冈请黄易刻印并写八分书对联,兼及通报黄易在杭亲友之消息。案札中提及“近闻兰泉先生将官江西”,可考王昶(兰泉)在江西有两次任职,一为乾隆四十五年(1780)三月出任江西按察使,一为乾隆五十三年(1788)三月授江西布政使。札中复云“冈近号散木居士”,据笔者所见最早署款“散木居士”的奚冈画作,是乾隆五十三年(1788)所作的“留春舫读书图”卷(“留春小舫图卷”),题:戊申五月坐雨冬花庵作。散木居士奚冈。(钤“奚冈之印”“鹤渚生”印,今藏故宫博物院。)故此札当作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三月之后不久。
涉及金石书画资料:梧生先生画、秋影庵图
关涉人物:奚冈、梧生先生(龚孙枝)、令侄世长兄、胡浩轩、胡六兄(胡浩轩之侄)、晋斋(赵魏)、兰泉先生(王昶)、汪用成七兄、小坡先生(姚立德)、山舟(梁同书)、处素二兄(梁履绳)、伯母大人(黄易之母梁瑛)、九嫂(黄易之妻项氏)、诸郎君(黄易之子)、太师母何老伯母(何琪之母)、应叔雅(应澧)
附:龚孙枝,字云弱,一字梧生。江宁人。乾隆十七年(1752)举人,官曹州知府。工书、画,好剑舞,善射,晓天文。寿八十馀。
3. 新180743-33/44钱坫致黄易会聚札
释文:三十年知己又作一番会聚,亦为至幸。然如弟之沉疴,恐以后遂成永别,复悽怆可哀也。此次大承盛情,感极感极。但为日甚久,费用不支,尽勾(够)渡河南行,终不能啸歌于江汉,奈何奈何。今日幸招台庄,贵役之差已毕,恨不能稍尽愚情。只给渠盘费千文,然其人甚妥,望足下有好差照应之,以尽弟报伊之心。而足下以后凡有差遣,渠辈应知思报恩耳。渊如入都否?如兄可道念,此候升祺不一,愚弟钱坫左手书并顿首上,小松九兄权观察使大人足下,四月八日。
[清]唐仲冕 致黄易企怀札 纸本 故宫博物院藏
[清]钱坫 致黄易会聚札 纸本 故宫博物院藏
考证:此札中云“愚弟钱坫左手书”,据陈鸿森《钱坫年谱》可知钱坫于嘉庆四年(1799)冬因军务积劳,病风痹,右体偏废,作书改用左手。故此札当作于嘉庆四年(1799)之后。
关涉人物:钱坫、渊如(孙星衍)
4. 新180850-2/10唐仲冕致黄易企怀札
释文:小松先生阁下,企怀风雅,日切輖饥,接席缘悭,钦迟曷已。丙岁行斾赴东,道经吴会,虽曾互达音邮,一通诚款,流光似织,鶊蟀洊移,鹿鹿尘劳,嗣音遂缺。比惟阁下道履胜常,政祺安善,宣房之暇,著述日增,可胜企抃。仲冕菲材当剧,鸠拙为惭。敝境六如居士祠墓,自商邱中丞修葺,岁月寖久,几欲鞠为茂草,迩复小为整娖,颇已缮完。顷谋梓其遗集,已刊过半,适闻阁下藏有六如小像,思欲刻于集首,竹虚新从禾中来,下榻荒斋,亦乐为临摹,务望暂假,俟摹勒后即行归赵,想蒙慨诺也。专此奉状,顺候升安,诸惟鉴察不具。唐仲冕顿首。
考证:此札详述唐仲冕任苏州吴县知县时以唐氏族裔身份重修唐寅墓,立“明唐解元之墓”石碑,覆以石亭。又刻唐寅遗集,听闻黄易藏有“六如小像”(唐寅画像),欲借去让吴履临摹刻于卷首。唐仲冕修墓刻书之事均在嘉庆六年(1801),故此札当作于嘉庆六年(1801)。今检嘉庆六年(1801)冬唐仲冕所刻《六如居士全集》(吴唐寅伯虎著,长沙族裔仲冕陶山编,新阳魏标霞城校,果克山房藏板),卷首并无唐寅小像,同人题诗中亦无黄易,原因俟考。
涉及书画资料:六如小像(唐寅小像)、遗集(《六如居士全集》)
关涉人物:唐仲冕、竹虚(吴履)、六如居士(唐寅)、商邱中丞(宋荦)
5. 新00151916-1/24奚冈致黄易别后札
释文:小松九兄阁下,冈自别后,相思殊殷,有从北来者每讯足下起居,闻违和治事,甚念之至。今得看手书,并蒙雅惠及八分楹帖,拜领之下,感愧交深。且悉动止安吉,阖署蒙庆,慰怀无既。承谕作拙墨,尊纪纲止有三日之留,而天时溽暑,今年省中较他时尤酷,因以东方未白即起,研北括括,役其五指,荪已信得就绪。惟山水一纸,系他人者,将挪应用,故不能双款矣。瀔水本拟四月间进都,以有事不果行。亦时过我,晤时当为致意。玉玲珑一峰,高几二丈,以暑日之下难于拓字,然字有数行,皆后人所刻,亦皆漫灭,字复下劣,无足取者,晤修白时属其图之呈寄可也。粗箑四握,皆挥汗乱涂,不足供笑。梅老竹石拓本非近日之翻刻,乃舍亲曹雪泉(此人精藏尺牍,明人者几有五六千纸)得之石五枚,又于菜圃村舍中得之三枚,是真竹懒家物也。顷奉一册,二者聊以伴函。冈家居甚闲,只有笔墨山积,腕几欲脱耳。须已皤然,精力大非如昔。且喜老母八十尚健,二子已出考试,家下百凡粗遣,不足为故人道也。使还,草此问安,不尽。小松九兄大人阁下。令郎、令孙均为道候,愚弟冈顿首。(钤“奚”“老九”印)
[清]奚冈 致黄易别后札 纸本 故宫博物院藏
[清]翁方纲 致黄易新岁札 纸本 故宫博物院藏
考证:此札涉及黄易与奚冈之间书画投赠之事,黄易以八分书楹帖赠奚冈,并向奚冈索画。奚冈之亲戚曹雪泉于李日华故家旧址中得梅老竹石画原石五枚,奚冈拓裱成册寄赠黄易。札中提及黄易之孙黄珍出生于嘉庆二年(1797)三月,又札中提及“且喜老母八十尚健,二子已出考试”,案奚冈两子奚濂、奚澧大约在嘉庆六年(1801)前后染白喉而逝⑤。故此札书写时间约在嘉庆二年(1797)三月之后嘉庆六年(1801)之前,从“阖署蒙庆”一句来看,很可能作于嘉庆二年(1797)三、四月间。
涉及金石书画资料:八分楹帖(黄易八分书楹帖)、奚冈山水、竹懒家梅老竹石拓本(李日华故家流散原石所拓)
关涉人物:奚冈、尊纪纲(黄易仆从)、瀔水(陈希濂)、修白(姚嗣懋)、曹雪泉(奚冈亲戚)、竹懒(李日华)、老母(奚冈之母)、二子(奚冈之子奚濂、奚澧)、令郎(黄易之子黄元长、黄元礼)、令孙(黄易之孙黄珍)
6. 新00187424翁方纲致黄易新岁札
释文:昨接九兄手教,稔知新岁荣禧,忭慰曷似。郑碑四分并永元洗文收到(此洗妙极,更求拓数付)。弟现在按试曹郡,于二月三十日起程前往沂郡,三月二日可抵嘉祥,初三到济宁也。不知是日兄在署否?若因公他往,自不能因弟之来而废公务耳。如无他务,即妙极矣!然弟亦仍宿公馆,而自己单舆到兄衙斋作午谈,亦不能似前岁谈至夜深也,竟要巳刻即到,谈至将篝灯时仍回公馆,则亦可抵前岁夜深之谈矣。弟舆中亦略携一二求跋之件,仍用苏米雍邱故事。对案作书,一偿数年来积渴之怀,何快如之!
然又有一层,须先请教者,不知是日河帅李公在署否?若李公在署,则弟岂有径先到尊署者?又有道台亦须酬应,如此则分我光阴,奈何奈何!抑还是再须匀出一日否?然若李公、沈公俱在署,则虽匀多一日,而二处势必俱要应酬,况且尚有南池、浣笔泉诸胜,则李杜二公处又要分我胜致之晷刻,又将奈何!此皆须先请兄代为筹计,应如何分合前后,即求先示一信,以便早为计定之,亦断不能勾留至三日之久者也。先此,敬候升禧,即求回示。临颖驰切,不一一。弟方纲顿首。二月十七日。秋盦九兄先生左右。
再求示者,弟到济之前一日,欲到武氏石阙处,前已告知邑宰刘君矣。但不知紫云山在何处?还是先到紫云山,而后至嘉邑?抑是先县而后紫云山?求示知,以便计算是日路程也。如兄代筹已定,即求便中先通知嘉祥刘君一声尤妙耳。弟又及。
晋斋兄来否?铁桥虽本处人,然济宁已试毕,似亦不妨晤之,即先恳致意也。附上拙刻一册。馀再致。(钤“苏斋”“内阁学士”印)
考证:此札之背景是乾隆五十七年(1792)二月,翁方纲按试曹州府,因久慕嘉祥武氏祠之名,急欲藉此机会偷暇亲访,并欲与黄易当面研讨金石书画,细读此札,翁方纲渴念热切之情跃然纸上。
案:翁方纲之信札、题跋,常自留一抄件作为底本自留,此为翁氏长期以来的习惯,故常常同一题跋,可见到两到三个内容大同小异的文本,例如同一内容之草稿(手稿本)、定稿、文集刻本,三者时有小异。此札在《复初斋文集》手稿影印本中亦有,文字略有差异,今一并录出,供学者研究比较:
[清]黄易 古今金石七言联 纸本 故宫博物院藏释文:古今文友周秦汉;金石录追欧赵洪。乾隆乙卯正月,钱唐黄易为鲁门先生书。钤印:黄易私印(白) 秋庵(白)
昨接手教,稔知新岁荣禧,快慰无似。《郑季宣》全拓四分并洗款收到。弟见在按试曹郡,于二月三十日起程前往沂州,大约在三月二日可到嘉祥,初三日可到济宁。按照原开路程,本是初二日在嘉祥打尖,初二晚宿济宁。今所以改于初三日到济宁者,以吾兄在济宁,不可无半日聚话也。但不知是日兄在署否?若有别项公事他出,则不能因弟之来而废公务耳。如无他务,则弟亦仍住公馆,而自己单舆到衙斋来作午谈,亦不能似前岁至夜深之谈,竟要巳刻即到,谈至构灯时仍回公馆,则亦可抵前岁半夜之谈矣。弟舆中亦略携一二求题之件,同几作书,一偿数年以来积渴之劳,何快如之。
然又有一层,须先请教者:不知河帅李公是否在府否?若李公在府,则岂有径自先到尊斋者?又有道台亦须应酬,如此则分我光阴之甚,奈何奈何。抑或须再匀出一日否?然若李公、沈公俱在家,则又恐虽匀出一日,而二处俱要酬接,况又有南池、浣花泉之胜,又恐青莲、浣花二翁处分我胜致之晷刻,奈何奈何。此皆须预先请教,求兄为通筹时日晷刻,而先示一信,以便早定之,亦断不能勾留三日之久者也。先此,敬候新禧,即求回示。
再者,前一天弟到嘉祥,昨已告知县宰刘君,欲顺便往看武氏诸刻。弟不识紫云山在何处?还是先到紫云山,而后至嘉邑?抑先到县,而后至紫云乎?亦求示知,以便计算途程耳。(《复初斋文集》手稿影印本)
涉及金石资料:郑碑四分(《郑季宣碑》)、永元洗文、武氏石阙(嘉祥武氏祠画像)
关涉人物:翁方纲、河帅李公(李奉翰)、道台沈公(沈启震)、嘉祥邑宰刘君(刘翰州)、晋斋(赵魏)、铁桥(李东琪)、李杜二公(指李白、杜甫)
(作者为南京晓庄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郑寒白
注释:
①[清]潘庭筠《山东兖州府运河同知钱唐黄君墓志铭》,经魏谦升抄录,浙江省博物馆藏。
②沈津《翁方纲年谱》,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2年,第109页。
③[清]翁方纲《黄秋盦传》,《复初斋文集》卷十三,清刊本。
④[清]黄易《秋盦遗稿》,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46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⑤详见朱琪《奚冈的家世、生平与篆刻艺术》,载《第三届“孤山证印”西泠印社国际印学峰会论文集》,西泠印社出版社,2011年,第19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