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典时期钢琴作品中的音色把握
2017-10-11冯时雨
冯时雨
(武汉音乐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0)
浅谈古典时期钢琴作品中的音色把握
冯时雨
(武汉音乐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0)
钢琴演奏中的音色把握直接影响到作品的表达效果,体现了演奏者的艺术修养。古典时期的钢琴作品在钢琴艺术史中占有极重的地位,对于一个好的演奏者来说,研习古典时期的钢琴作品是不可或缺的。本文通过探讨音色的相关概念、归纳古典时期钢琴作品的基本风格、总结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三位古典作曲家的钢琴作品的音色表现,最终得出把握音色表现的演奏技术要点。
古典时期;钢琴;音色
引言
音乐音色经过巴洛克之后开始趋向成熟,钢琴正是在这一时期最终成型并广泛运用,之后成为了乐器之王。古典音乐称为“classic music”,钢琴在古典主义时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钢琴演奏中音色是展示音乐作品的意境﹑魅力和内涵的主要工具和手段,其表现力和效果会直接影响到音乐作品的表达,能够体现出演奏者的艺术修养。对音色的把握是为基础技能,良好的音乐作品需要优美的音色所展现。音色会依据钢琴音乐作品的演奏进行不断的变化,只有充分明确基本音色的把握要点,并结合情感音色的情感内蕴,才能使钢琴演奏更上一个全新的台阶,赋予钢琴演奏艺术以更高的艺术魅力和艺术价值。
一、音色的定义及内涵
(一)音色的定义
音色,即声音的色彩。音色这个术语的命名借用了视觉艺术,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一段音乐的演奏总是需要一个发声体来发出声音,不同发声体的演奏通过人耳及其听觉系统传送大脑而产生了不同的类似于色彩的联觉,便产生来了音色这一概念。简而言之,所谓音色就是指由于发声体的材质﹑体积大小及发音方式﹑所处音区和环境的不同,产生了不同泛音列,给人以不同的音响色彩效果。钢琴被称为乐器之王。正是由于其独特的构造方法和发声材料,在音色上具有丰富的表现效果。钢琴的前身是古钢琴和羽管键琴,由于这两种乐器在演奏性能上的缺陷,难以满足丰富的音响表现和演奏对比强烈﹑富有戏剧性冲突的作品。为满足音乐作品的表现需求,意大利人巴托罗密欧·克里斯多佛利(Bartolomeo Cristofori,1655-1731)在1709年发明了机械锤击式钢琴,后经过不断地改进更新,最终形成今天我们常见的现代钢琴。现代钢琴广阔的音域,极其夸张的力度变化﹑音区变化,多样的音响组合的可能﹑速度节奏变化的可能等等,使钢琴在自身丰富的音色表现范围内,能够刻画生动的音乐形象,描写丰富的音乐内容,给人以极其多样的音响体验和色彩联想。
(二)钢琴音色的内涵
钢琴音色的内涵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即: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
1.客观因素
从客观因素来看,影响钢琴音色主要是钢琴的琴弦振动时,其振动的频率﹑振幅和时间持续性等物理音响特性。钢琴是音域范围最广的乐器之一。钢琴的低音区有着范围很广的泛音列,基音振动频率较小,声音较弱;相反,在高音区,基音占据优势。泛音列的范围随着音区的上升而缩减,随着音区的下降而扩张,另外,泛音列的范围还和手指击键的力度有着极大关联,泛音的数量和力度的变化成正比。钢琴琴弦振动的起音速度极快,高音区大约10-15毫秒,低音区大约20-60毫秒。所有的音在起音时,泛音的出现顺序从高频到低频依次出现。钢琴不同于管乐或弦乐,钢琴的发音持续时间很短,仅靠手指击键后琴弦振动发音,若不再击键,声音会迅速衰减,衰减时间取决于音区﹑击键力度和是否使用延长音踏板。从音区来看,低音区的音持续时间高于高音区的音;从击键力度来看,强力度的音持续时间高于弱力度的音;一根琴弦的振动时间可持续10-12秒左右,通过加上踏板,可大大延长其振动持续时间。因此,振动频率越大,音区越高,泛音列范围越小,持续时间越短,声音越明亮尖锐;振动频率越小,音区越低,泛音列范围越大,持续时间越长,声音越暗淡。
2.主观因素
从主观因素来看,影响钢琴音色的主要是声音通过人的听觉神经系统给人产生的心理想象。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人的听觉器官在识别音色时,产生了听觉与视觉相结合的心理现象,这一现象便被称为联觉。人产生音色这种概念便是联觉现象的作用,听觉感受到声音﹑视觉感受到色彩,二者相结合,便产生了音色。通过联觉的作用,人们在听到声音时,会用一些词语来形容听见的声音,如从听觉感官上会形容声音“刺耳﹑和谐﹑尖锐等”;从视觉感官上会形容声音“明亮﹑暗淡﹑浑浊﹑有光泽等等”。通过联觉还可以结合人的其他感官系统,如从触觉上会形容声音“坚硬﹑结实﹑丰满﹑粗糙﹑细腻﹑柔软等等”;通过情绪体验上会形容声音“悲伤﹑欢快﹑俏皮﹑紧张等等”。
二、古典时期钢琴作品的音色表现
在1750年—1830年左右期间,这一段时期被音乐史学家称为古典主义时期。以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创作了大量古典风格的钢琴作品,成为钢琴艺术史上不可或缺的经典钢琴文献。想要成为合格的古典钢琴音乐的诠释者,了解古典时期钢琴作品的风格是必要的。
(一)古典时期钢琴作品的音乐风格
这一时期人们的审美需求主张“回到自然”,导向一种宁静﹑单纯﹑淳朴的音乐风格,提倡一种轻盈﹑细腻﹑层次分明的主调音乐风格,旋律优美典雅。
(二)古典时期钢琴作品的音色风格
在钢琴演奏中,许多因素都会影响钢琴家的音乐表现力,如演奏技术﹑记忆力﹑情绪波动﹑身体状况等等,但是一切钢琴演奏技巧都是为了表现音乐,使听众得到最贴近作曲家原始乐思﹑最符合作品风格并结合演奏者本人“二次创作”的音色表现。对钢琴音色表现的不重视,就如同在视觉艺术中忽略色彩的表现一样。对于音色的掌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属于演奏技术的一种,但是是比把每个音符弹奏的又快又富有颗粒性更为艰深的技术。维也纳古典乐派占据了钢琴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而钢琴作品也是其创作的重要领域。接下来以这三位作曲家钢琴作品中的音色表现来探讨这一时期,演奏他们钢琴作品对于音色的把握。
1.明亮、集中的音色
明亮,一种视觉体验,指发亮或发光;光线充足;含有闪耀的光亮。集中,指把分散的汇聚到一起。在钢琴演奏中形容给人以充满明亮视觉画面感的一种音色。在海顿钢琴奏鸣曲NO.62第一乐章中,快板速度,在第27小节以力度p开始,旋律声部在高音区奏出短时值附点节奏的分解音型,左手在中音区以跳奏奏出和声伴奏,给人造成一种闪耀明亮的画面感和朝气蓬勃的情绪。在音色表现的处理上需注意:触键要快,指尖运力集中,弹奏清晰带有颗粒性的音阶跑动;手腕保持放松;击键之后快速放松,不可压制琴键,使琴弦充分振动。
2.坚定、饱满的音色
坚定,指意志坚强,不动摇。饱满,指充实充足,充满感情。在钢琴演奏中形容音色强劲有力,节奏鲜明,体现一种振奋激昂的精神。贝多芬op.106《槌子奏鸣曲》的第一乐章表现出一种雄伟坚定的精神﹑振奋的情绪﹑交响乐队版的音响效果,被人形容为奏鸣曲中的“第九交响乐”。在音色表现的处理上需注意:充分利用手臂和肩部的力量输送到指尖,弹奏出“槌子敲击”般的和弦;手型保持稳定,手掌有力支撑,使每个琴键的声音深入到底;重心前移,运用腰腹力量,使音响更加饱满。
3.柔和、如歌的音色
柔和,指性情温和,触感柔软。如歌,犹如歌唱一般。在钢琴演奏中音色带有柔软的触觉体验﹑温和的情绪特征和人声般的歌唱性。在莫扎特的钢琴音乐中,人们大多专注于明亮轻快﹑快速华丽带有颗粒性的声音,而忽略了莫扎特音乐中的歌唱性,在钢琴奏鸣曲K.310第二乐章,中富有表情的行板奏出上下起伏的分解和弦与带有装饰性的音阶级进,旋律随着音符的自然流动而充满柔和优美的歌唱性。在音色表现的处理上需注意:使手指尽量平行于键盘,贴键弹奏;手臂﹑手腕﹑肩部放松,跟随旋律歌唱自然律动。
三、音色把握的技术要点
钢琴演奏中的音色把握很重要,我们常常听人提到:“这里的音色应该是明亮的﹑暗淡的,下一段应该注意音色对比……”。这些语言都是带有主观性的,如何才能实际地把握音色的技术,则需要结合相应的演奏技术,触键则是演奏技术中影响音色表现的关键环节,以下将从手指触键的方向﹑力度和速度这三个技术要点来讨论音色的把握。
(一)触键的面积
手指的触键面积在演奏的过程中是随时会产生变化的,这取决于钢琴作品具体的音色表现需求。“手指第一关节接触琴键的范围越小,音色就越硬越集中;相反范围越大,音色就会越饱满,越有歌唱般的效果,这几乎成为一个定理。”换句话说,音色表达的不同取决于手指与琴键之间位置的角度关系。在演奏古典时期音色晶亮透明,均匀清晰的颗粒时,需要以敏感的指尖,尤其是最靠前的第一关节,指尖要轻,触键面积小,发声后立即放松,不要用臂力压迫键盘。保持指尖对键盘的良好弹性。
(二)触键的方向
钢琴演奏中触键的方向对音色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在需要演奏具有坚定有力﹑辉煌嘹亮的音色表现的古典作品时,以发力之结实﹑直接﹑迅捷﹑有力为根本,并结合手腕﹑手臂和肩部的力量运力到指尖;相反,在演奏具有轻柔歌唱的音色表现的古典作品时,,以触键之轻滑﹑推摸﹑水平,柔美为要领,手腕﹑手臂和肩部自然放松,手指触键的力度跟随旋律走向而移动,犹如在键盘上“蔓延”,使每一个音符从琴键上自然的流淌出来。
(三)触键的速度
古典时期钢琴触键的速度关乎声音的音量和集中性。想要弹出刚劲有力的音色则需把握手型,蓄势待发,充分准备,下键要“快﹑准﹑狠”,给琴键以快速打击,击键之后即刻松掉;要表现轻柔的音色则需手指贴键,放慢触键速度,在手指下键的过程中是琴键一点点的沉到底,发出轻柔但仍然具有穿透力的柔美音色。在注重控制触键速度的时候,切忌不可断章取义,决定好的音色,不光需要相应的触键速度,更重要的是手指触键延绵不息的内力,如同练武功一般,外功招式的威力还需深厚的内力所触发。
四、结语
通过以上对古典时期的音色表现﹑时代风格﹑作曲家风格和演奏技术的探讨,是我们明白对于音色的把握需要深入的学习时代风格﹑作曲家的个人风格,经过一定地科学技术训练,是可以达到的。至于能否成为一个钢琴艺术家,还需要很多的知识和实践,是每一个从事钢琴演奏的艺术爱好作者用毕生精力去探索的。
[1][美]鲍利斯·贝尔曼,汤蓓华.钢琴大师教学笔记[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
[2]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修订本)[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社,1999.
[3]李晓宁.钢琴演奏中的联觉与音色[J].艺海,2016(2).
[4]胡丽敏.论音色想象与钢琴演奏的关系[J].艺海,2013(9).
J624.1
A
冯时雨(1995—),女,湖南省岳阳市人,本科,武汉音乐学院。
(指导老师李晓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