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贝多芬第六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的结构特点
2017-10-11吕小平
吕小平
(新疆艺术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9)
论贝多芬第六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的结构特点
吕小平
(新疆艺术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9)
本文以贝多芬的钢琴作品《第六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为研究对象,以作品中的赋格曲与奏鸣曲结合、独特的调性布局、副属和弦与重属和弦的运用、转调模进以及主属持续音的使用为切入点,分析、总结了贝多芬的和声语言及曲式结构特点。
独特的调性布局;副属和弦;转调模进;持续音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生于1770年12月16日,逝世于1827年3月26日。德国作曲家和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钢琴奏鸣曲被称为钢琴家的“新约全书”。
《第六钢琴奏鸣曲》是一首三乐章的奏鸣曲。这首奏鸣曲使用了细致的动机,是一首充满了春之快乐的可爱音乐,其间洋溢着海顿﹑莫扎特作品的气氛,曲中那明朗轻快的情调令人陶醉。该乐章是一首主题构成的奏鸣曲式乐章,本文通过分析作品,总结归纳出该作品的结构特点具有以下几点:
一、赋格曲与奏鸣曲式的结合
赋格曲,是复调乐曲的一种形式,建立在模仿的对位基础上,在J.S.巴赫的音乐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奏鸣曲(Sonata)是种乐器音乐的写作方式,从古典乐派时期开始逐步发展完善。该作品的曲式结构为奏鸣曲式,主调为F大调,其曲式结构图如下:
呈示部(1-32)展开部(33-86)主部主题(1-8) 副部主题(9-22) 结束部(23-32) 导入(33-36) 展开中心(37-68) 回头过度(69-86)a4 a4 b10 补充4 10 4 8+24 18调性:F C C bA bb-c-g-d D-F
再现部(87-132)尾声(133-150)主部主题(1-8) 副部主题(9-22) 结束部(23-32) 18 a′4 a′4 b′30 8调性:F g-bB-bb-F F F
该乐章是一首单主题构成的奏鸣曲式乐章,在呈示部中的副部主题是采用属调C大调,在再现部的副部主题调性回归,调性回归到主调F大调,符合奏鸣曲的调性结构布局,构成奏鸣曲式。呈示部中,1-8小节为主部主题,主调为F大调,4+4结构,卡农模仿的复调形式。9-22小节为副部主题,位于属调C大调与主部应答,结构式具有引申发展的扩展乐段。22-32小节为结束部,C大调,从主部派生的有一定对比成分的材料,以乐句重复方式构成,假平行结构。
作品的曲式结构虽然是奏鸣曲式,但是主题的构造中又体现了赋格曲的思维,即在作品的1—10小节,也是作品的主题部分,主题从左手弱起开始,低音声部清朗而庄重地出现了4 小节主题动机,紧接着将它移高八度模仿并作了回答。接着再在五度音程上模仿,清晰地构成主题﹑答题﹑对题的赋格曲形态,使该作品具有双重曲式结构思维。
二、独特的调性布局
调性,指的是在一定音高位置上的一定调式。形象地说就是“主音高度+调式=调性”。 这在贝多芬的作品《第六钢琴奏鸣曲》中,第一部分是呈示部调性布局:主部主题是主调F大调,副部主题和结束部都是在属调C大调,也就是五度调性布局,在作品第9-22小节中。
调性在属调的C大调与主部主题形成明显的调性对比,位于属调与主部应答。此时,声部递增为三个声部,作为主部的继续,体现出独特的奏鸣曲的调性布局。
第二部分是展开部调性布局:展开部的调性布局可分为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以二度调关系递进的转调布局:bA大调-bb小调-c小调,第二个环节是以五度调关系跳进的转调布局:c小调-g小调-d小调,其中c小调是两个环节搭界的调性轴。
第三部分是再现部调性布局:主部主题是主调F大调,副部主题是经过g小调-bB大调-bb小调,然后回归主调F大调,结束部是主调F大调。
三、和声语言特点
(一)副属和弦以及重属和弦的使用
重属和弦组是在半音和弦里应用最为广泛的和弦组,这组和弦最重要特点就是升高了音阶的Ⅳ级,升高后的Ⅳ级也就改变了它本来的下属和声特点,成了属和弦的导音。副属和弦与离调是联系在一起的,离调是转调的一种特殊形式在音乐作品中某一阶段用临时变音记号或者临时变音和弦引起调性色彩的变化,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没有巩固新调的调性,依然保持自己主调的调式色彩。在离调中充当副调属和弦的叫做副属和弦。重属和副属和弦在浪漫主义时期被作曲家大量的采用。
这在贝多芬的作品《第六钢琴奏鸣曲》中也是比比皆是。比如在作品的61-64小节运用了重属导七和弦并做解决。
这段谱例的调性在d小调上,排除外音不难看出谱例中第二小节的和弦是#5﹑b7 ﹑2﹑4是V级上的重属导七和弦,然后解决到第三小节V级6 ﹑#1 ﹑3上。
同样的例子在作品的78-81小节也能见到。
这段谱例的调性在F大调上,排除外音不难看出谱例中第一小节的和弦是5﹑7﹑2﹑4是V级上的重属七和弦,然后解决到第二小节V级1﹑3﹑5上,第三小节的和弦是4﹑6﹑1﹑b3是IV级上的重属七和弦,然后解决到IV级b7﹑2﹑4上。
下例为贝多芬《第七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的第8-11小节,再次体现了副属和弦的运用。
这段谱例的调性在D大调上,排除外音不难看出谱例中第三小的和弦是7﹑#2﹑#4﹑6是II级上的重属七和弦,然后解决到第四小节II级3﹑5﹑7上。
作曲家在该作品中大量地运用了重属和副属和弦,丰富了主调的调式色彩。
(二)模进手法
模进:亦称移位,音乐构成做合乎逻辑的音高转移。以一组和声进行序列为原型进行模进,可以形成调式的变化。贝多芬常常在奏鸣曲的展开部使用这种转调手法,使得展开部的音乐更加丰富多彩。这一手法即是将歌曲的主题旋律或其他乐句的旋律再或他们的乐节,乐汇等作重复出现时每一次的高度都不相同者谓之。模进通常有:1﹑上行模进或下行模进(模进的方向),二度模进或三度﹑四度﹑五度模进等等(模进的音程关系)。2﹑首调模进(模进仅限于一个调性的范围内)或转调模进(模进是从原有的调转到另一个新调)。
贝多芬的很多作品中大量采用这种手法,此手法出现在贝多芬《第六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的再现部中的87-102小节,此段1-8小节是主调F大调,不难看出9-16小节是1-8小节的上二度模进,因此调性转到g小调。
同样的手法在该作品的95-106小节也有应用,此段1-8小节是g小调,不难看出9-12小节是1-8小节的上三度摸进,因此调性转到bB大调。
模进是音乐创作中一种常用的发展旋律手法。贝多芬使用连续模的手法,使该作品的音乐情绪在不断发展向上,直到高潮区。这一手法用的很巧妙,使旋律情绪的发展推向新的高峰。这是贝多芬式的音乐中无限简洁又无限丰富的独特手法,这一手法在浪漫时期得到广大作曲家的喜好。
(三)主属持续音的使用
持续音是指其他声部作各种和声序列进行的同时,在低音声部一直延续或重复的音﹑音组叫做持续音。它的功能就是使低音声部能独立成为一个单声部,有两种基本的形式:(1)由主和弦的根音形成的持续音,叫主持续音。(2)由属和弦的根音形成的持续音,叫属持续音。早在古典主义时期主属持续音就经常被采用,之后一直延续到今,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也不例外。
贝多芬的《第六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中便运用了主持续音做低音独立声部,比如该作品的呈示部中的结束部。
这段谱例为作品的23-32小节,调性为C大调,从谱例中可以发现其低音使用了C大调的主持续音C音,同时在持续音的上方加上分解和弦做了10个小节,其主要目的是在加固C大调的调性。
这种手法同时使用在该作品的展开部的展开部分。
这段谱例为作品的63-68小节,调性为d小调,从谱例中可以发现其低音使用了d小调的属持续音A音,同时在持续音的上方做了两次类似摸进的内声部填充,其主要目的是为后面做和声铺垫。
同样的手法贝多芬也使用在该作品的尾声中。
这段谱例为作品的133-140小节,调性为主调F大调,从谱例中可以发现其低音使用了F大调的主持续音F音,同时在持续音上方加上柱式和弦,主要目的是巩固主调F大调的调性,从而统一全曲。
作曲家使用这一手法的目的是巩固和明确调性,从另一面来看,尾声来自展开部书准备阶段的写法,这样副部的第二展开及尾声,就正好与展开部主部的展开加属准备形成前后呼应的关系。
四、结语
贝多芬《第六钢琴奏鸣曲》是一首三乐章的奏鸣曲。这首奏鸣曲内容清晰,不含戏剧性因素,是一首把赋格曲与奏鸣曲结合起来的奇特作品。两个主题的对比性稍弱,但乐章表现出来的痛快淋漓﹑诙谐而白热化的活力却使作品成为宏大壮丽的音乐世界。充分体现了贝多芬特有的内心精神世界和创作原则,也令人亲切地感受到贝多芬式的幽默和奔放的情趣。总之,贝多芬创作的音乐绚丽壮观﹑辉煌灿烂,使人至今难以忘怀。他无愧为“音乐最高级的建筑师”,无愧为“集古典乐派之大成,开浪漫乐派之先河”的大师。
[1]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张洪岛.欧洲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3]桑桐.和声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
[4]钱仁康,钱亦平.音乐作品分析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J624.1
A
吕小平(1993—),山西省运城市,新疆艺术学院音乐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