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行PCI术后炎症因子的影响分析
2017-10-10刘鹃锋鲁谦冯冀
刘鹃锋 鲁谦 冯冀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行PCI术后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以我院2014年4月~2015年6月收治的150例不稳定心绞痛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75例。A组、B组术前当日、术后24 h分别给予10 mg/d、20 mg/d阿托伐他汀,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4 h、4 w炎症因子(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肌钙蛋Ⅰ)改善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24 h炎症因子水平均较术前有所上升,而术后1个月均有所下降,且B组改善优于A组(P<0.05)。结论 PCI会增加不稳定心绞痛患者术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肌钙蛋Ⅰ水平,而给予阿托伐他汀可降低炎症因子,且剂量为20 mg效果优于10 mg。
关键词:不稳定心绞痛;PCI;炎症因子;阿托伐他汀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17)20-0087-02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doses of atorvastatin on unstable angina effect of PCI patients after inflammation.Methods In our hospital in April 2014~June 2015,150 cases of unstable angina as the research object,randomly divided into A group and B group,75 cases in each.A group,B group before the operation.After 24 h were given 10 mg/d,20 mg/d atorvastatin,compared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postoperative 24 h,4 w of inflammatory factors(serum high-sensitivity C reactive protein,troponin I)to improve the situation.Results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after 24 h inflammatory cytokines were increased, and 1 months after operation were decreased,and the B group better than A group(P<0.05).Conclusion PCI increases the level of serum 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and trophoblastine in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while atorvastatin reduces the inflammatory cytokine at a dose of 20 mg and is better than 10 mg.
Keywords:Unstable angina pectoris;PCI;Inflammatory factors;Atorvastatin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成为冠心病血管重建治疗的重要手段。PCI在短期内可显著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心肌缺血症状,但PCI可诱导和加重局部炎症反应,主要是因为球囊扩张、支架植入会对血管壁产生损伤,导致炎症反应加重,表现为血清中多种炎症因子水平升高。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肌钙蛋Ⅰ(cTnⅠ)是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标志物,在患者行PCI术后会明显升高,且于预后密切相关[1]。因此,PCI术后抗炎治疗日益受到重视。有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具有抗炎作用,可以降低PCI術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改善预后[2-3]。本文通过比较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短期治疗对炎症因子的影响,旨在为临床提高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所选150例UAP患者为我院2014年4月~2015年6月收治的150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入选标准:①符合2000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不稳定心绞痛诊断和治病建议》诊断标准[4];②签订知情同意书;③均为行PCI的患者;④入院治疗前14 d内未服用他汀类药物。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感染;②合并肿瘤、全身免疫性疾病、严重肝肾疾病;③合并严重贫血及主动脉瓣病变、肥厚型心肌病;④合并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风湿性冠状动脉炎等所致劳力型心绞痛;⑤入院治疗前14 d内服用他汀类药物;⑥不愿参与研究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75例。A组男45例,女30例,年龄58~82岁,平均年龄(70.2±3.5)岁,合并高血压58例,吸烟史40例;B组男47例,女28例,年龄60~83岁,平均年龄(71.3±3.8)岁,合并高血压56例,吸烟史38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基本病情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处理,包括给予抗血小板、硝酸脂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同时建立随访档案,由专人负责。A组、B组术前当日、术后24 h分别给予10 mg/d、20 mg/d阿托伐他汀口服。
1.3炎症因子指标检测方法
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前、 术后24 h、4 w抽取清晨空腹肘正中静脉血8 ml,3000 r/min,离心15 min,分离血清置-80 ℃冰箱冻存待检hsCRP、cTnⅠ。hsCRP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cTnⅠ由本院检验科完成。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24 h的hsCRP、cTnⅠ较术前均有所上升,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術后4 w表现为下降。术后24 h hsCRP、cTnⅠ水平与术后4 w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4 w后hsCRP、cTnⅠ水平均有所下降,且B组下降更为明显,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多项研究证明,PCI术治疗时植入的支架作为异物、高压球囊扩张时损伤血管内膜等均可使cTnⅠ 、hs-CRP等多种炎症因子的水平升高,且其在心脏局部的水平更高[5]。国外有学者认为[6],炎症因子与PCI术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且研究数据证实炎性因子水平升高越明显,发生心血管事件率越高。炎症因素在不稳定斑块破裂和再狭窄形成方面有重要意义。因此,要想减少PCI术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必须控制好炎性因子水平,防治其水平过量升高。此过程中,合理选择抗炎药物至关重要。CRP是人体内急性时相蛋白,是炎性过程的敏感指标,在炎症、心肌梗死、组织损伤后血中浓度显著增高,其水平的高低可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炎性反应的强弱[7-8]。Galvani等[9]的一项前瞻性研究观察了91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结果发现cTnⅠ正常和cTnⅠ升高两组心脏事件(包括心原性死亡、非致死性心梗)的发生率分别为5.8%、27.3%。另有学者指出,生物标志物可能反映了心脏应力以及心室质量增加。如果心脏处于拉伸状态,发生心室肥厚,有可能促进心肌肌钙蛋白的释放。因此,临床认为cTnⅠ是一个强大的预后指标[10]。
本研究结果表明,两组术后24 h hsCRP、cTnⅠ较术前均有所上升,提示PCI术可触发并加重冠状动脉局部炎症反应,其原因可能与以下几点有关:①PCI术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等炎症因子聚集,从而激活了相关的免疫活性细胞,导致诸如hsCRP、cTnⅠ等炎症因子的释放。②作为异物的支架刺激局部组织导致hsCRP、cTnⅠ分泌增加。③血压中如粥样斑块的致栓物质的存在被带入微循环,导致血小板聚集,从而启动一系列炎性反应,促使炎症因子分泌增加。④术中所用的球囊充盈会短暂的阻断冠脉血流,从而使心肌出现短暂缺血,而球囊抽瘪后灌注又得以恢复。在此阻断-恢复的过程中形成了缺血-再灌注的损伤模型,这一过程会导致炎症因子的释放[11]。
他汀类药物治疗冠心病的机制不仅在于它的调脂作用,抗炎作用是药物发挥治疗作用的另一重要机制。多项国外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具有多项抗炎效应,如可降低血清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等。另有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可降低冠心病患者术后血浆前炎症因子IL-6的释放,同时还能调节抗炎症因子IL-10的表达[12-13]。
本次研究证实,服用阿托伐他汀治疗UAP患者PCI术后,可明显降低炎症因子,改善心功能,而不同剂量作用存在差异,20 mg/d抗炎作用优于10 mg/d。提示UAP患者PCI术后给予较大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可较好的抑制炎症,减少心肌微损伤。
参考文献:
[1]李华政.不稳定心绞痛患者不同冠状动脉病变PCI术后炎症因子的变化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5(14):256-257.
[2]杨威,张艳影,苗岩,等.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三种炎症因子变化的临床意义[J].中国全科医学,2013,13(3):953-955.
[3]于辉,赵阳.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中炎症因子检测及其临床价值[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4,8(5):387-389.
[4]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不稳定心绞痛诊断和治病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0(28):409-412.
[5]李现立.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疗效及炎症因子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35):45-46.
[6]Falahati A,Sharkey SW,Christensen D.Implementation of serum cardiac troponin Ⅰ as marker for detection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Am Heart J,1999,137(2):332-337.
[7]孙勇,韩晓峰,王健.强化剂量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介入治疗术后心肌炎症反应的影响[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4,29(10):1125-1128.
[8]胡章乐,王晓晨,许邦龙,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血浆MMP-9、CRP、IL-18及CTnI的影响和意义[J].临床与病理杂志,2015,15(7):458-460.
[9]Galvani M,Ottani,Ferrini D.Prognostic influence of elevated values of cardiac troponin Ⅰ in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J]. Circulation,1997,95(8):2053-2059.
[10]李兰亚.冠心病患者血浆ET-1和血清cTnⅠ、Hcy、NO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J].淮海医药,2015,33(6):539-540.
[11]郭筱燕,黄学成,王琦武.不同负荷剂量阿托伐他汀钙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的影响[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4,22(10):1039-1043.
[12]熊富权.他汀类药物对冠心病的治疗和预防的研究进展[J].吉林医学,2014,32(10):1214-1215.
[13]王志刚,关瑞锦.汀类药物抗炎作用稳定斑块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2012,15(8):154-155.编辑/杨倩